伯夷颂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伯夷叔齐诗词
伯夷叔齐的故事被古人诗词记录和传颂,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诗词:
1.《采薇歌》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作了一首采薇歌。
这首歌描绘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忠孝节义的坚守。
歌曲旋律悠扬,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两位贤者的敬仰和缅怀。
2.《夷齐让国图》
古代画家创作了《夷齐让国图》,以绘画形式展现了伯夷叔齐让国出逃、叩马而谏、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等事迹。
这幅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艺术家对伯夷叔齐的敬仰和艺术创作的高度。
3.《伯夷颂》
古代文人墨客纷纷为伯夷叔齐写诗颂扬。
其中一首《伯夷颂》中写道:“孤
竹二子,让国高风。
叩马谏伐,饿死山中。
千古万代,流芳百世!”这首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的敬仰和赞美。
这些诗词记录了伯夷叔齐的故事,传颂了他们的美德和事迹,也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关于伯夷的26个诗句1.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曹操《度关山》2.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曹操《善哉行其一》3.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谢枋得《初到建宁赋诗一首》4.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九章》5.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屈原《九章》6.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7.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苏轼《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8.善学柳下惠,不欲慕伯夷。
——楼钥《约同社往来无事形迹次韵》9.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
——元稹《有鸟二十章》10.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东方朔《七谏》11.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12.班固人表吾尝疑,第一武王二伯夷。
——方回《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13.我谓伯夷可第一,武未尽善宜二之。
——方回《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14.许由巢父皆隐人,伯夷叔齐亦君子。
——徐庸《清逸斋为卞秀深题》15.我未识使君,已闻伯夷风。
——毛滂《寄曹子方使君》16.幽香不求知,伯夷叔齐心。
——徐集孙《兰》17.退之尝作《伯夷颂》,纲常更为文章重。
——汤炳龙《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扎卷》18.忍伯夷饥,不食周粟。
——释绍昙《小师写真请赞》19.羊生悬骨空自饥,伯夷食菜有不赡。
——苏辙《次韵子瞻渼陂鱼》20.幽间靖节性,孤高伯夷心。
——范仲淹《鹤联句》21.束牲盟伯夷,固自取揶揄。
——黄庭坚《戏赠陈季张》22.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輈.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
——元稹《阳城驿》23.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
——徐夤《逐臭苍蝇》24.覆舟无伯夷,覆车无仲尼。
——储光羲《上长史王公责躬》25.景公千驷何足云,伯夷垂名端不朽。
——赵蕃《书紫微集后》26.不知百世闻风者,更有何人似伯夷。
——仇远《范文正公黄素小楷昌黎伯夷颂盖在青社时所书·小楷青州三绝碑》。
1A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2)。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3)。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4),号为文王(5),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7),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8)。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9),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9),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10),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11),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12),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13),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九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从古诗文到文言文再到现代散文,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部分,也引领学生进入了现代文学的世界。
下面将对每课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第一课:细读古文《伯夷颂》1.了解古文的特点,了解《伯夷颂》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分析《伯夷颂》的内容和主题,理解其所传达的道德价值观;3.学习古文阅读方法,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理解等。
第二课:细读古文《陶渊明自述》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学习阅读古文的技巧,如借助词典查字、理解上下文等;3.分析《陶渊明自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涵。
第三课:细读古文《滕王阁序》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分析《滕王阁序》的格式结构以及写作手法;3.理解《滕王阁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兴、夸张等。
第四课:细读古文《岳阳楼记》1.了解文言文的发展与演变;2.分析《岳阳楼记》的结构特点和含义;3.学习古文鉴赏技巧,如分析修辞手法和推理作者意图。
第五课:细读文言文《聊斋志异》选段1.了解《聊斋志异》的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解《聊斋志异》选段的内容和主题;3.学习阅读古文的方法,如通读全文、分析段落结构等。
第六课:课文《祝福》的理解1.分析《祝福》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学习现代文阅读技巧,如推理推断、情感鉴赏等;3.感受和理解现代短篇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第七课:细读报告文学《贫嘴张大民的春天》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发展;2.分析《贫嘴张大民的春天》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理解报告文学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关注。
第八课:课文《枫桥夜泊》的理解1.学习鉴赏古文的技巧,如品味意境、分析修辞手法等;2.理解《枫桥夜泊》的主题和思想;3.比较《枫桥夜泊》和其他古文的异同,体会古文的风格差异。
第九课:细读古诗词《登鹳雀楼》1.了解古诗词的发展历程和韵律特点;2.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学习古诗词鉴赏技巧,如把握诗歌意境、欣赏词句运用等。
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伯夷颂》是汉代的一首传世佳作,其内容提到伯夷奋发有为,以个人的努力抗争社会的不公正。
它表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鼓励人们以及民族勇敢地对抗邪恶势力,守护自己的权利和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定义特立独行特立独行是指一种能够反抗社会和制度压力、自觉脱离制度束缚、勇敢追寻真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态度。
这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带来的结果将会在社会中出现重大改变,让人形而上学理念改变为实实在在的实践。
二、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含义《伯夷颂》中所传达的特立独行的思想,主要指鼓励人反抗社会的压力,厚此薄彼,立正志向,特立独行。
鼓励人们不怕权贵的威胁,正直坚强,无所惧怕,让正义得以传扬。
《伯夷颂》中的特立独行可以分为四方面:1、弃卑宜贵:人们应当勇敢地去弃绝卑贱的情节,宁可被当前社会偏见摒弃,也要与贵族行列并列,在实践中实现公平正义。
2、坚持正义:要坚持正义,不受便利的牵制,要自觉地抵抗邪恶势力,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原则,不管面对的困境多么的艰难。
3、勇敢抗争:人们要敢于坚持本身正义想法,鼓励别人勇于抗争不公正,不畏惧权贵的权力,保护本身及他人的正义不受损害。
4、自强不息:坚信人性的正义,努力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珍惜自身的力量,积极发展技能,不断努力改变现状,实现个人价值。
三、总结《伯夷颂》中所传达的特立独行的思想,鼓励人们弃卑宜贵、坚持正义、勇敢抗争以及自强不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反抗社会的压力,守护自身的权利与原则,从而改变社会的不公正,实现正义的传扬。
特立独行的思维能够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改变现有的情况,凝聚社会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许由、伯夷、叔齐,颂错了⽂章转载⾃读历史品⽣活看到这三个名字,有些⽂学常识的⼈都知道,他们⼀直以来被当做⼈品⾼洁的代表。
曾经受教育标准答案的指引,没想过是否真是这样。
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许由。
许由之所以被称颂,是因为尧帝当时想要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答应,跑了。
尧帝见许由实在不想坐上这个位⼦,就再次找到许由,让他当九州长。
许由觉得尧帝拿当官的这些事找⾃⼰,说这些话污了⾃⼰的⽿朵,就跑到颖⽔之滨洗⽿朵。
历史上把许由当做清洁⾼尚之⼠,被传颂了两千多年。
但是剧情有个转折。
许由在⽔边洗⽿朵的时候,有个⽼头巢⽗牵着⼩⽜犊来饮⽔。
巢⽗问许由⼲嘛呢,许由说尧帝要让他当九州长,⾃⼰实在不愿听,简直污了⾃⼰的⽿朵,来洗洗⽿朵。
巢⽗⼀听,眉头⼀皱,说:“你要是住在⾼⼭深⾕,⼈迹不通,谁会见到你?你在社会上游荡,还不是沽名钓誉?喝你洗⽿朵的⽔,简直污了我⽜犊⼦的嘴。
”巢⽗⽓昂昂牵着听话的⼩⽜犊就去上游了。
各位看官,巢⽗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许由如果不想参与那些政治上的事,为何他的贤明会传到尧帝的⽿朵?如果不想被盛名所累,就应该独善其⾝,不管是⼩隐隐于野,还是⼤隐隐于市,天下⾃然不会有他许由的⼤名。
再说伯夷叔齐。
这两⼈本是商朝下边⼀个属国孤⽵国的公⼦。
本来⽼国君在位时想把位⼦传给⼩⼉⼦叔齐,但⽼国君死后,叔齐认为应该有⼤哥伯夷继位,伯夷认为⽗亲的遗愿是传给叔齐,于是就逃⾛了。
叔齐看⼤哥逃⾛了,想了想,也逃⾛了。
这两⼈没了踪迹,只能把⽼⼆推出来。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待⽼⼈,就⼀起去投奔西伯。
西伯死后,武王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谏,说:⽗亲⼫⾻未寒就⼤动⼲⼽是不孝,作为⾂⼦以下犯上是不忠啊。
伯夷叔齐当然阻⽌不了武王伐纣。
等天下宗周,伯夷叔齐隐于⾸阳⼭,耻⾷周粟,在⾸阳⼭以野菜野果为⽣,最终饿死。
后世将伯夷叔齐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但此⼆⼈对武王伐纣叩马⽽谏?不顾天下百姓⽔深⽕热的处境誓死维护商纣?耻⾷周粟?商周同祖,本是⼀家,如果真的是历史⼤贤,就不应该局限于⼀国⼀朝。
2024年南通市高三语文5月三模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
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
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的伯夷叔齐,居然是昏君纣王的忠实粉丝展开全文伯夷叔齐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他在文章里这样称赞伯夷:“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这篇散文夸的是伯夷能够坚定自己心中忠义的信念,说他比太阳更耀眼,比泰山更崇高,比天地更广阔。
但是,有的时候,太过于坚持己见,也意味着不懂得灵活变通、思维狭隘。
01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人,他的父亲是孤竹国的第八任君主亚微。
伯夷是长子,然而,父亲却想让他的三弟叔齐继承君主之位。
按照当时的社会文化,理应由长子伯夷来继承君主之位,三弟叔齐也是如此认为的。
可是,伯夷却不愿意这样做,他十分地孝顺,认为应该满足父亲的遗愿,让三弟叔齐继位。
为了防止僵持不下,他居然想到了一个骚操作,那就是逃到孤竹国外,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继位了。
在伯夷的计划里,自己一走,三弟叔齐就可以按照父亲的意愿顺利继承君位了。
然而,叔齐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他心想,若是我继承了君位,不仅破坏了规矩,而且还是对大哥伯夷的不敬,这样做是万万不可的。
然后,叔齐就效仿大哥伯夷,也逃出了孤竹国……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兄友弟恭、互相谦让的美好故事,只是,不知道他们的父亲如果知道,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
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俩人说走就走了,该置孤竹国的百姓于何地呢?幸好,亚微还有一个儿子亚凭。
大哥和三弟都离家出走后,亚凭继位,成为了孤竹国第九任国君。
古时候讲究孝顺、谦让,是为了让人不会因一己私利,而伤害了父母、别人的利益。
反观伯夷的行为,虽然他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做法却欠妥。
一方面,他离开国家,确实收获了美名,被后世传为佳话。
然而,也只是空有名声而已,从此,他无法再为孤竹国的统治管理效力,也不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其弟叔齐亦然。
另一方面,伯夷父亲的遗愿也没有实现。
父亲本来想让叔齐继承君位,结果叔齐不仅没有继承君位,连自己的国家都没继续待下去。
更为可怕的是,哪怕是叔齐出走之后,伯夷仍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任何反思,反而是打算高举道德的大旗一路到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
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伯夷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
2、把握课文内容:对伯夷二人所颂扬的角度。
二、教学过程:
1、韩愈:
(1)简介:
韩愈,字退之。
祖籍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郡望为昌黎,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亦称韩昌黎。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合称“韩柳”。
晚年官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所以人们尊称为韩文公。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大致生平:
唐贞元二年(786)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九年(803)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3)评价: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2、课文讲解:
(1)写作意图:
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
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
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2)具体分析:
第一段:
士之特立独行…2‟,适于义而已…3‟。
不顾人之是非…4‟,皆豪杰之士,信
道笃而自知明者也…5‟。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6‟,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7‟。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8‟,崒乎泰山不足为高…9‟,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10‟注释:…1‟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
“夷”是其谥号。
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
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
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
…3‟适:适合。
…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
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
…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
笃:笃厚,真诚,纯一。
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
…6‟力行:尽力而行。
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
…7‟穷:尽。
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
亘:音gèn,通“互”,接连。
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
…8‟昭:光,明亮。
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
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
…9‟崒:音zú,险峻。
《说文》:“崒,危高也。
”
…10‟巍:高大。
容:容纳。
第二段:
当殷之亡…11‟,周之兴,微子…12‟贤也,抢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13‟,圣也,从…14‟天下之贤士兴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15‟。
殷既灭矣,天下宗…16‟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17‟,饿死而不顾。
繇…18‟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19‟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注释:…11‟殷之亡:殷之衰亡。
周之兴:周韩兴盛。
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
…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
”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
…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
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
…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
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
另本作“与”,亦可。
攻之:讨伐殷(纣王)。
…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
…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
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
…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18‟繇:通“由”。
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
…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
第三段: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20‟,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21‟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22‟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23‟二子,乱臣贼子…24‟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
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21‟沮:音jǔ,败坏,毁坏。
…22‟彼:指伯夷。
自是:自以为是,自信。
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
…23‟微:无,没有。
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
…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
迹:踪迹。
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
(3)思想总结:
本文主要赞叹了伯夷、叔齐重天伦之礼,明君臣之道,逊让君位;特立独行,宁死不辱气节的昭义、崇让精神。
(4)本文的写作技巧:
a、首先在于排句的叠用,并且语句长短错落,起伏顿挫,回旋激荡,使语势更劲健奔放,层层递进。
b、其次是在结构安排上,《伯夷颂》曲折有姿而逻辑严整。
语言精练警策,笔法灵活多变,不让形式包裹住个性精神的自由奋动。
末段由古及今,掉转笔头写今世之病,继而一句话回应文首,首尾呼应,思路清晰。
c、对比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