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3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教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第4课)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 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本单元内容。
梳理本单元知识框架二、教学课题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重要战役,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说说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无遗,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共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题头。
本课的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视资料以及其他的资料,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一点初步的认识,但很不全面。
学生对那场战争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学生虽然已有了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于理解中日《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
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歌曲《毕业歌》回忆学过内容,然后提问:1、有哪些国土的沦丧?(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阿古柏占领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1)左宗棠收复新疆。
(2)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学习新课(一)战前篇: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1)地理位置岛国,领土少,资源缺乏。
(2)明治维新国力日强。
(3)用材料了解当时的日本。
材料一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日本明治天皇材料二20年内建造100艘军舰,增加海军__人;40年内建立起完成的纺织、煤炭,钢铁、机械、造船等工业。
——明治维新之“殖产兴业”目标由材料引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结合课本):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由直接原因中的哪个词可以得出本次战争的性质。
(侵略)师:甲午战争是一次侵略战争。
3、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简述其过程)(二)战中篇1、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
(看图了解)(1)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
(2)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
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答案: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在1894年发动的发动战争的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叫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A 黄海大战: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受着列强侵略的中国,国破山河在,面对列强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一直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林则徐、关天培、太平天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也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勇杀敌甚至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兵,邓世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下面同学们阅读下黄海大战的内容,谈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间为2分钟)B 先讲过程: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到达大连,再到达大东沟。
日本从本土出发到达大东沟,双方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C黄海大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损失差不多,黄海海战以后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D邓世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提问E 名人面对面:比如他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提问(2)辽东战役:日制造了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学习丁汝昌(4)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为2分钟)提问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B: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C: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D: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4、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腐败无能,最终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首先,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签订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在书本上画出来。
(时间为2分钟)提问重点答案:1895年4月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战争的性质和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思想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并进而入侵中国挑起的战争,它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能力培养: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用具:地图、教材插图、史料、多媒体新课讲授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从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过度:这场战争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内容。
黄海大战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师: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在日本出现,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帝国主义带着极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扩张性。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
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便确立了对外侵略的方针,提出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要“布国威于四方”,并制定了以征服朝鲜和中国为中心内容的大陆政策1894年7月25日,在牙上口外的丰岛海面,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初中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战败原因。
2.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
2. 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日本的侵略野心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2. 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陷落、威海卫战役等。
3.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军事装备落后、指挥不利等。
4. 讲解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领土主权丧失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加剧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强调保持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表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提出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建议。
3.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观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唾手而得矣。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吗? (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 .阅读课本第16页的第二自然段和17页《马关条约》的第一段,结合16页的地图,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说出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
(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
) 二.《马关条约》: .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怎样“今已归日本”的?“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败局是必然的。
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和妥协退让、军备废驰;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政策,无心作战。
不一定失败,理由是:有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只要清政府组织有方,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
) 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在短时间里记住条约的内容,教师可给学生将内容分条,并简要化。
第1题:由内容到影响是个难点,教师可引入《南京条约》让学生进行对比第2题:解答此题,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1895年台湾归日本、颐和园搭天棚。
就能判断出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
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失败原因: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清政府自身的腐败。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政治清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因而使得唐朝步入鼎盛的基本史实。
2、学情: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创意: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如杜甫诗、“唐朝疆域图”、丝织品、唐三彩陶俑图片、曲辕犁等),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课后记: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战争的性质和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思想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并进而入侵中国挑起的战争,它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能力培养: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用具:地图、教材插图、史料、多媒体
新课讲授
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从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过度:这场战争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内容。
黄海大战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
师: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在日本出现,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帝国主义带着极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扩张性。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
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便确立了对外侵略的方针,提出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要“布国威于四方”,并制定了以征服朝鲜和中国为中心内容的大陆政策
1894年7月25日,在牙上口外的丰岛海面,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的经过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完成护航任务后返航,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日本联合舰队突然向北洋舰队进攻。
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沉着机智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该舰舰身多次中弹,大火燃烧,全舰官兵仍浴血奋战。
不久弹药用尽,这时恰与日本最为凶悍的冲锋舰吉野号相遇。
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向吉野号,准备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舰艇被鱼雷击中,全舰二百余人壮烈牺牲。
在这场战争中充分表现出将士的勇猛作战,同时也暴露出清政府
占旅顺
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解。
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
战求和政策。
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实力旗鼓相当,各有所长。
战争中,双方激战五小时,中方损失舰船5艘,日方也有5艘舰船遭受重创。
日方舰队率先退出战场。
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仍可与日再战。
而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将全部舰只锁进威海卫,名为“猛虎在山之势”实则拱手让出制海权。
坐以待毙。
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又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妄为,无所顾忌,日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
占领了旅顺,(请学生看17页小字内容,了解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京师震动,此时的慈禧太后也慌了,急忙派李鸿章赴日本求和。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双方和双方代表
师:《马关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它对中国而言肯定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它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一样,都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发通商口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增辟通商口岸等(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动脑筋: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安生的卖国嘴脸。
师:短短的四句话,却给中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它带来的影响。
3影响:
师:书上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那具体又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逐条分析。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割让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它大小岛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是又为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建立了基地。
)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举债赔款,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这能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被日本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作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这就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夺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
严重阻扰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马关条约》和以往的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马关条约》
师:《马关条约》签订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在台湾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大家可以阅读第17页小字内容,并看18页的两幅图。
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
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
2.日军侵入台湾。
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台湾保卫战。
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
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
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
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后记: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直接起源于朝鲜半岛,而这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失败,此次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不仅导致了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直接导致中国长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朝鲜半岛上中国的战争失败足以颠覆中国大陆上的内部秩序,至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历史印证。
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国运。
扩展延伸:
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这为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大量战争赔款和其它侵略权益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