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十句,入世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儒墨法道精华50句,每一句都值得背诵!儒家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杂事篇》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新序∙杂事篇》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
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家语∙贤君》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8、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9、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篇》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篇》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
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2、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盐铁论∙本议》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3、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荀子∙正论篇》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儒家经典语录儒家经典语录11、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5、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
《尚书》6、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礼记》7、一轨九洲,同风天下。
《春秋》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10、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左传》11、惟上帝弗常。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尚书》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1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1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17、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18、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19、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2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2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2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诗经》24、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左传》25、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2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27、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财,有财有此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孟⼦、⽼⼦、庄⼦,四⼤圣贤60句经典名⾔,⽤⼀⽣去品悟孔⼦、孟⼦、⽼⼦、庄⼦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和主要代表⼈物,他们的思想理论道尽⼈⽣哲理,饱含聪明智慧。
⼀、孔⼦经典语录:1、君⼦不器。
出⾃《论语·为政篇第⼆》。
【译⽂】君⼦不要像定型的器⽫⼀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
出⾃《史记·孔⼦世家》。
【译⽂】国君要像国君的样⼦,⾂⼦要像⾂⼦的样⼦.⽗亲要像⽗亲的样⼦,⼉⼦要像⼉⼦的样⼦。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论语·为政篇第⼆》。
【译⽂】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能恶⼈。
出⾃《论语·⾥仁篇第四》。
【译⽂】只有有仁德的⼈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恨别⼈。
5、君⼦,俞于义。
⼩⼈,俞于利。
出⾃《论语,⾥仁篇第四》。
【译⽂】与君⼦谈事情,他们只关⼼合不合道义。
跟⼩⼈谈事情,他们只关⼼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论语·⾥仁篇第四》。
【译⽂】古代⼈不轻易把话说出⼝,因为他们以⾃⼰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出⾃《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品质多于⽂采,就会粗野;⽂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
出⾃《论语·述⽽篇第七》。
【译⽂】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不厌倦。
9、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论语·述⽽篇第七》。
【译⽂】不仁义的⼈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样。
10、以⾔取⼈,失之宰予;以貌取⼈,失之⼦⽻。
出⾃《史记·仲尼弟⼦列传》。
【译⽂】我只凭⾔辞判断⼈品能⼒,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品能⼒,结果对⼦⽻的判断⼜错了。
11、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出⾃《论语·学⽽》【译⽂】不怕别⼈不解⾃⼰,就怕⾃⼰不了解别⼈12、有朋友⾃远⽅来,不亦乐乎?【译⽂】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所不欲,勿施于⼈。
儒家语录一百句1、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周易》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1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1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1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1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2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2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左传》2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2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27、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2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30、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31、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3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最赏识的儒家思想经典名句或诗句有哪些1、《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旺盛的桃树开着娇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平共处。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切合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地点,万物也就生长了。
)3、施诸已而不肯,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肯意他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他人。
)4、君子有诸己此后求诸人,无诸己此后非诸人。
——《大学》粗心:君子对于长处,要自己身上拥有此后再去要求他人;对于弊端,要自己身上没有此后再去责备他人。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粗心;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相同,要像喜欢漂亮的女人相同,全部都发自内心。
因此,道德尊贵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必定会谨慎。
6、天数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粗心:天赋予人的道德叫做“性”,依据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令人修养依据道就叫做“教”。
7、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粗心:宽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咨询事物发展的原由,谨慎地加以思虑,明确地鉴识是非,扎实地去实践。
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粗心:因为诚意而理解事理,这叫做本性;因为理解事理而做到诚意,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挚就会理解事理,可以理解事理也就可以做到真挚了。
9、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粗心:对上不诉苦老天,对下不责备他人。
因此,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候天数,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10、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粗心:勤学不倦就凑近理智了,努力行善就凑近仁义了,懂得羞愧就凑近英勇了。
值得谨记的儒家经典语录50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意图,在于鲜明崇高的品德,在于使人们清除旧习,在于到达善的最高境地。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笃,便是说不要自己诈骗自己,象讨厌难闻气味那样讨厌凶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相同喜爱仁慈,这样才干说心安理得,所以正人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慎重。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能够润饰房子,品德能够润饰身心,胸怀广大能够使身心舒坦,所以正人必定要做到意念诚笃。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害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秧苗的旺盛。
)5、正人有诸已,然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干要求他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旺盛的桃树开着艳丽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天伦之乐。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方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爱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法度,叫做和。
到达中和,六合就各居自己的方位,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他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他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喜好学习挨近才智,尽力行善挨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挨近英勇。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工作,有预备就能成功,没预备就会失利。
)11、博学之,详细询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翔实地探求,慎重地考虑,清楚地区分,忠实地履行。
)12、六合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意外。
六合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儒家经典语录1.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 《论语·季氏》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雍也》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学而》7. 为国之道,以德为先。
- 《大学》8.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中庸》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道德经》10.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佳。
-《孟子·离娄下》1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孟子·滕文公上》12. 忠恕之道,仁者先行。
-《左传》1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15.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易经》1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诗经·卫风·木瓜》1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社会》1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论语·阳货》19. 有志者事竟成。
-《荀子·劝学》20. 心正则人正,心邪则人邪。
-《中庸》2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24. 吾之于人也,如彼之于我也。
-《论语·卫灵公》25. 夫人不可无义,义不可无礼。
-《礼记》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9. 有志者事竟成,有缘者人自到。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31.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中庸》3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书经·尧典》3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中庸》36. 取义之道,无非三者:静而明,朴而诚,简而能。
-《荀子·劝学》37.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39. 以身作则,不以规矩。
-《礼记·中庸》40. 闻以知天下,观以察民情。
儒家经世致用名句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就好比你想成功,那就得帮着身边的人一起成功。
我有个朋友小明,他自己在创业,生意有点起色后,就把经验分享给其他想创业的伙伴,带着大家一起赚钱。
他说呀,自己好了不算好,大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
这就是儒家这句话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可不能马虎啊!就像我们做菜,得先广泛学习菜谱(博学之),有不懂的就多问(审问之),然后仔细思考怎么做才好吃(慎思之),辨别食材的好坏(明辨之),最后踏踏实实地把菜做出来(笃行之)。
我同学小花准备考大学,她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的。
先广泛学习各科知识,有问题就问老师,思考解题方法,辨别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认真复习做题,成绩提高得可快了。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咱们做人啊,得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这就跟爬山似的,山那么高,路那么远,要是没点毅力,能爬到山顶吗?我叔叔就是这样一个有毅力的人。
他一直想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知道自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还是一直坚持着,最后终于为村里盖起了新学校。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咱得做个光明磊落的人啊!你想啊,君子就像那阳光底下的大树,挺直了腰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小人呢,就像躲在角落里的老鼠,整天提心吊胆的。
我以前有个同事,总是在背后算计别人,自己过得也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的。
而另一个同事,为人正直,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就是两种人的区别呀。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个都不行。
我有个表弟,光知道死读书,从来不思考,结果学了半天啥都没搞明白,就像走进了迷雾里(罔)。
还有个同学,天天自己瞎琢磨,也不看书学习,那知识能从天上掉下来吗?最后脑子都快想空了(殆)。
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呀!这就像每天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一样。
儒家经典名言句一一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儒家经典语句】儒家语录精华50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注: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注: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注: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注: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注: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注:《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注: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注: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注: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注: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注: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入世与出世行事以错知行,心以善得果,错而改为儒,承而不反为儒,拒诱惑,拒得失,立地为佛。
儒家——在个体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筑起家国天下。
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有以自我成事为本质。
佛家——抛却物质享受,为他人答疑解惑,为他人献爱。
何谓入世哲学?每个个体自我感知,每个个体从幼小至成年,经历生、老、病、死。
社会交际,遵守律法,经历挫折、成功、自我升华奠定成为社会基石。
宇宙本源自变迁不已、生生不息,从而在人生个体作为上,也强调至道不离于日用施为,我们必于人伦日用上见真理,从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智周万物,乃至参天赞地,顺应万有宇宙不断变化发展,这就可谓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而且也是哲学所应有的面貌。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了解,实则儒家哲学正是一种真正究极真理的哲学。
而相对于道家、佛各种“出世哲学”:释加牟尼说:“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
”这是消极的!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这是避让的。
每一种哲学则强调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遵循律法,个人不凌驾于之上。
而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入世”与“出世”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
《吕氏春秋?贵生》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
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
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
道家哲学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
因此他们选择逃避。
逃离社会,遁迹山林。
(个人觉得道家的思想在这方面是十分自私的,十分之消极。
儒家思想的语录38条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收敛心神,努力增加生命的密度,增强生命的质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儒家思想的语录38条,欢迎参考。
1、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做到了解自己。
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又能够了解别人,令别人为己所用,才能"百战不殆"。
2、人们常常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事情,并且在照顾了各方人等之后,独独忘记了自己。
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明白自己心中的志向,即使为此而受苦、劳碌,心中也是快乐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吗?3、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
在恰当的时候,在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就不容易迷乱本心。
把自己当下的心情和精力,投入到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中,既可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又会取得相应的收获。
4、自己尊重自己,爱惜自己,是使得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
5、自尊自爱并不是盲目自恋,而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在素质,使自己成为知者、仁者、勇者。
然后谨慎行事,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做败坏自己名誉的事情。
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自己强大了,又自尊自爱,就没有人放弃你,也没有人欺负你。
这道理对国家、对个人都同样适用。
6、年轻气盛的时候,难免锋芒毕露,殊不知,这也许就伤害到了别人的感情。
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需要咄咄逼人,实力是一种厚积薄发、存而不显的力量。
真正有知识的人,更会知道这世界之大,更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时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有利于与人和谐相处。
7、批评你的人,正是促进你上进的力量。
8、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但是有些缺点自己看不到,就需要有一位真心对你的人指出来。
那些一味赞扬你的人,并不一定是为你好。
身边有肯直言的朋友,要好好珍惜。
9、臧孙纥对待敌人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把敌人看做了一剂良方。
10、择善取之,可以理解为在生活过程中,选择善的道路,选择善的事物,选择人的善。
能不能看到善,取决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50句儒家经典语句作者:来源:《生活文摘》2018年第04期儒家,传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要学派。
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具生命力。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在先秦时期与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遭受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重新兴起。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3. 所謂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出自《大学》·译文〕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就像喜爱美色,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哪怕在独处时也一定要慎重。
4.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出自《大学》·译文〕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
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出自《大学》·译文〕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儒家经典名言50句——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儒释道经典50句集锦历史选择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丰盈了中华文明。
传承经典弦歌不辍是一个民族前行的根基。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出自《大学》·译文〕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就像喜爱美色,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哪怕在独处时也一定要慎重。
4、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出自《大学》·译文〕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
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出自《大学》·译文〕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出自《尚书》·译文〕发扬美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
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
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
7、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出自《尚书》·译文〕积德做好事,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会一天比一天顺心。
《论语》50经典名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图片:〔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删述六经》)《论语》孔子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等。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东亚文化有极其深远影响。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辅佐赵匡胤建立宋朝,又随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被宋太祖任命为宰相。
后在宋太宗朝,仍然担任宰相,辅佐太宗治理国家。
赵普平生只熟读一部《论语》,他对宋太宗说:“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了天下。
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孔子画像(图片:〔明〕仇英绘)本文择选《论语》中的50名句,让我们重温先贤智慧,传承传统中华文化。
1.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即便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不希望他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4.不怨天,不尤人。
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不迁怒,不贰过。
不会迁怒于人,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样立身处世。
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别人给自己指出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指智者能不为眼前得失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
儒家经典名句摘抄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家经典名句摘抄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儒家经典名句摘抄_唯美经典名句经典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
儒家五十句,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
《论语》【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
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
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周易》【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周易》【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左传》【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春秋·左传》【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左传》【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左传》【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