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语的衰落看濒危语言的保护和文化多样性
- 格式:pdf
- 大小:86.15 KB
- 文档页数:2
满语言文化视野探究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满语言文化视野探究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摘要:满语文虽说现在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淡化,但它对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满族能从一个弱小偏远的民族,变成一个曾经不仅在政治上也在语言文化领域统治天下的民族,与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下语言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与不断融合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满语言文化,民族,满汉文化融合历史上各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必然是伴随着各个民族间的迁移和碰撞进行着的,只有这种迁移和碰撞,才会使一群聚居的人们有可能跨过原有的界线去认识和学习别的群体的语言和文化。
满族本是我国东北一个弱小偏远的民族,最值得称颂的便是善于学习。
在大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多民族的聚居让她有了不断学习机会,她更是孜孜不倦的吸取着汉族的先进文化以充实自己,进而形成了一个水准很高的文化。
这一延续至今的、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态现象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与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向前发展密不可分的。
一、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满族本是我国东北一个弱小偏远的民族,后经数代的不断壮大,终于在明朝灭亡而义军还未站稳脚跟之际,清朝大军很运气的被吴三桂带进山海关,并一举攻占京城,接着吴三桂剃发称臣等等。
历史不再多述,在清军入关后,大量的所谓满洲人(包括一些鄂伦春人,赫哲人,蒙古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锡伯人)跟着进了中原,为了便于统治,他们将京城的赶了出去,用来安置禁军,并在全国要地驻防八旗。
满人毕竟少数,要想统治中原就必须从语言文化上下手,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满语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世祖认为满文作为国文竟还不如汉文盛行,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必须将满族语言文化推广开来,使得满书颁于天下,让老百姓都来学习满文。
顺治帝在国子监办学,不仅招收八旗子弟,还恩赐汉籍的关宦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满语文。
到了康熙以后更是在义学、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类学校推行满语文,而生源也更广,满文必修,汉文选修。
关于满语保护与传播的思考作者:李楠黄介微李哲磊刘佳俊农培艺辛志凤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摘要:满语作为满族的母语也有着长久且曲折的发展历史。
目前满语作为濒危语言,其保护和传播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以汉语中的满语借词为例,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考虑,创新满语的保护形式,意图借助英译法和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方式对满语进行保护与传播。
关键词:满语;濒危语言;保护;英译法;自媒体一、满族的社会历史及满语现状(一)满族的社会历史。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名为“满洲族”。
满族先民在上古被称为“肃慎”。
他们生活在东北地区。
自汉以后,“肃慎”被称为“挹娄”,到了南北朝时,又改称“勿吉”,隋唐时期“勿吉”被改称为“靺鞨”。
从五代时起,“靺鞨”改称“女真”,并且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定都会宁府,至1234年被蒙古人所灭。
明朝初年开始,“建州女真”日益强大起来,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 年在辽宁赫图阿拉称“汗”登位,国号大金,1625年迁都至盛京。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因“无知之人”称呼族人为“诸申”,而下诏取消“女真”,改定族名为“满洲”(Man-ju)。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统称为满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将满族定为族名。
(二)满语的发展及现状。
1.满语的发展。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满洲当时没有文字,所有的奏折和公文等都须使用蒙古文书写记录,满洲人必须学习用蒙古文编写的书籍,日常交流中大家也不得不使用蒙古语。
语言和文字成了女真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于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结合女真语和蒙古文字创制满族文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满文”,即“无圈点满文”。
后来,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满文”在使用当中也逐渐体现出存在字母混乱、语法等问题,引起了诸多不便。
所以1632年皇太极便命令巴克什达海在“老满文”的基础上上稍作修改,创制了“新满文”。
介绍濒危语言及其语言保护情况世界上有很多语言,就像人们各自不同的口音一样,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可是,最近有一些语言,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失宠”了,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了那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越来越难以再听到它们的声音了。
你知道吗?这些语言被叫做“濒危语言”,意思就是它们可能会在未来消失,成为历史书上的一段遗憾。
所以啊,语言的保护这事儿,真得提上日程了。
比如说,你听说过“库尔图特语”吗?可能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因为这种语言在全球的使用者已经少得可怜了。
库尔图特语是中国云南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图特族的语言,讲这种话的人少到几乎可以数得过来。
哎呀,想想都觉得可惜,不是吗?有这么独特的语言,却因为说的人太少,传承起来就变得困难重重。
你想,这语言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真的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忽然从天际消失。
而且你知道吗?这不只是库尔图特语,像世界上好多地方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小众民族的语言,都是这样濒临灭绝的状况。
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发布了一个“濒危语言名单”,这个名单上的语言,基本上就是“悬崖边上的舞者”,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比如说,澳大利亚的土著语言、“贝尔努语”、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托雷贡语”等等,它们的使用者越来越少,语言就像断了线的珍珠,逐渐分散,最后丢失了光彩。
说起来,这种“失传”的悲剧真的挺让人心痛的。
每种语言背后都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智慧,你要是仔细琢磨,会发现一门语言的消失,简直就像一部沉睡了几百年的古老诗篇突然没人读了,想传递的东西就永远消失在空气中。
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失去了语言,等于失去了灵魂。
”可能你没怎么在意,但这话其实说得挺对的。
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它还是一个民族情感和思维方式的载体。
你说,不说了这门语言,谁来记录祖辈的智慧呢?谁来传承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故事呢?不过呢,虽然这些语言在消失,可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专家开始关注这些濒危语言了。
满语濒危原因探析
郭孟秀
【期刊名称】《满语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作为当下的一种濒危语言,满语经历了一个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其变迁的原因既有与其他濒危语言相一致的共同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归纳起来共分为四个方面:满汉民族接触,满族文化变迁,满族人口变迁及满族主体的语言态度转变.【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郭孟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21
【相关文献】
1.当代满语文濒危与保护抢救情况 [J], 曹萌;张剑钊
2.吉林乌拉街方言满语底层词汇例释——乌拉街濒危满语文化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J], 杨春宇
3.濒危语言现状分析—兼谈满语的濒危 [J], 李晓丽;张冀震
4.话语现场:濒危满语调查的尝试 [J], 吴春娟
5.清代满语濒危历程考——以小学·字书类文献编撰为例 [J], 王敌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濒危语言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濒危语言。
这些濒危语言是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人口减少、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等,这些语言正逐渐消失。
濒危语言是指仅剩下极少数使用者的语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濒危语言可分为四个等级:危险、严重危险、极度危险和灭绝。
中国濒危语言的数量众多,各具特色。
例如,藏语是中国重要的濒危语言之一。
它主要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使用。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汉语的普及以及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藏族人放弃使用藏语,导致该语言面临严重危机。
另一个重要的濒危语言是满语。
满语是满洲族的母语,曾经是清朝的官方语言。
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和汉族文化的传播,满语的地位逐渐下降。
如今,只有极少数的满洲族人仍然能够流利地使用满语,这使得满语面临着极端危险。
壮语、彝语、维吾尔语等也都是中国的濒危语言。
这些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教育体系的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使得这些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些语言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消失。
面对濒危语言的现状,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国家教育部成立了濒危语言保护与发展中心,致力于濒危语言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使用濒危语言。
民间组织和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到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通过记录和整理语言材料,建立语言数据库,开展语言研究和教育活动,努力传承和弘扬濒危语言。
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和学者的支持外,每个人都可以为濒危语言的保护出一份力。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使用濒危语言,尊重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参与到语言保护的行动中。
中国濒危语言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保护濒危语言不仅是保护中国多元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语言多样性的责任。
我对濒危语言的看法
我对濒危语言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目前全世界有许多濒危语言正在慢慢逐渐消失。
濒危语言有许多种类,比如汉藏语系、满语撒克逊诸语言、阿尔泰语言、欧洲诸语言等等,他们都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有关濒危语言的研究表明,每百年消失的语言数量达到10种,而最近几十年,消失语言的数量有了明显增长,甚至每年消失3~4种语言。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淘汰。
方便文化传播的发明,使得母语以外的语言得以快速传播,现代的大语种得以占据市场,压迫濒危语言及其文化。
二是自然灾害。
地质活动、海啸、洪水、火灾、病毒等自然灾害使某些地区语言绝迹,原属于濒危的某个文化语言也随之消失。
三是人类的侵害。
人们怀揣着对“不同”的恐惧和偏见,有的甚至把濒危语言视为陋习,施加压力,抑制他们的发展。
濒危语言的消失不仅破坏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损害了人类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丢失就不可挽回。
因此,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濒危语言的保护,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实现人类文化之美。
- 1 -。
为什么要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少数民族语言犹如璀璨星空中的点点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然而,在时代的浪潮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濒危的困境,保护它们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该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智慧、经验、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社会结构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某些少数民族的史诗、传说和歌谣,只有用本民族的语言才能完美地传达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如果这些语言消失,那么与之相伴的历史和文化也将随之湮灭,如同失落的文明碎片,难以拼凑完整。
其次,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因多样而精彩,文化亦是如此。
每种少数民族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为人类的智慧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当我们尊重和保护这些语言时,就是在保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让不同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发展。
如果所有的语言都趋同,那么世界将变得单调乏味,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受到限制。
再者,少数民族语言对于民族认同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之一,它让人们在交流中找到共同的根基和情感纽带。
当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传承和表达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反,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就可能导致民族认同感的模糊和失落,甚至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它们往往包含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结构,为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语言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脉络,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
此外,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一语言濒危的全球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日趋走向国际化,跨越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频繁。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生变化,于是语言求同(或语言趋同)已逐渐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发展。
在这种语言趋同的大趋势下,不同的语言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空间,有的语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日益贬值,进而出现母语危机,并可能走向消亡。
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濒危语言现象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并在不断发展,同时濒危语言问题也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被提升上了议事日程。
1992年国际语言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语言大会(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Congress)上,濒危语言问题被定为这次年会的主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在1995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关于濒危语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咨询交换中心(International Clearing Hous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和亚太地区语言研究部,以协调濒危语言工作;同年,美国和英国也相继成立了濒危语言基金(Endangered Language Fund)。
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
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了,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70%-80%陆续失去它的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大卫·克里斯托,2001,3)。
成立“满语学院”,促进嫩江流域的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满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肃慎、靺鞨、女真再到满洲,满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包括满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军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多个方面。
由于民族交往和融合的不断加深,满族文化中的很多方面或是融合到了汉文化之中或是被汉文化同化,这导致满族的民族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现在,满语已被列为濒危语言,满族的文化也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甚至产生了“满族文化消失论”,可见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嫩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满族是聚居在这里的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
由于居住时间长,满族文化在此流传广泛。
嫩江东岸有目前满语保存最好的富裕县三家子村,这里被誉为满语研究的活化石,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研究满语的专家学者来此进行实地调研,这使得满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满族文化的传承开始引起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
在社会各界努力寻找抢救满语和满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时,我们发现孔子学院在推广我国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众所周知,我国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成绩斐然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是紧密相关的;而孔子学院在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上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抛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通用范围,使用人群,使用频率等语言地位方面的客观因素,我们还是可以从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经验中抽象出可以被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推广工作所借鉴的经验。
本文以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推广经验对嫩江流域的满语及满族文化传承的启示为例,希望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新出路。
一、满语保护和满族文化传承满文形成于十六世纪,努尔哈赤时期通过改制蒙文形成了“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对“老满文”进行改进形成“新满文”。
为了巩固政权,强化满语的国语地位,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语言保护政策,例如要求官名、地名均使用满语满文,大力推广满语满文教育并将满文设为科举的科目等。
随笔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许诺摘要:满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承,并创造了极为鲜明的服装、色彩以及信仰崇拜等历史文化,由于复杂的历史问题,满族传统文化面临衰落乃至失落的风险,满族年轻人更青睐现代化的服饰文化与艺术审美,因此,本文以“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为题,针对当前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足,针对民族特色、创新发展以及整体规划三个方向出发,切实分析当前满族传统文化受到的严重冲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能为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特色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从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开始,发展至今,曾几度建立过中原王朝,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曾创造了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民族文化,并随着满族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多方位拓展,推广到中原大地。
一、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民族特色消亡,语言文字缺乏推广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浓缩代表,它们能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兴替与发展,但在当前满族传统文化中,满族文字与语言面临着失落的风险。
在全国人口登记中,相对其他少数民族,满族人口相对较多,甚至超过千万,但是,在超过千万的满族人口中,鲜少有满族人过着传统的民族生活,大部分满族人都与国际接轨,学英文、说普通话,满族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使得绝大多数满族人更青睐汉语、汉字。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选择中,满族人也会选择相对时尚的现代化审美的家居、服饰或文字logo,这使得满族语言文字的应用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同时,满、汉双语教育的缺失也是影响满族语言文字推广的关键,哪怕满族人从小生活在满族大家庭中,也鲜少会与长辈用满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1]。
(二)创新发展不足,展览风情园过于保守为了维护满族文化遗产,我国设立了以满族风情园为代表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以及文化古迹等展览区,一方面,满族人能够通过风情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展览风情园的设立能够有效保障满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知识文库 第10期15浅析嫩江流域满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唐鑫鑫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与我国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正如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
"作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满族的语言和文化曾由于满族的统治地位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满汉杂居、满汉通婚等民族接触和融合的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满语及满族传统文化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满语现已被列为濒危语言,满族传统风俗也逐渐淡化。
满族文化虽融合在东北地域文化中,但是就连很多满族人都已经分不清楚哪些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地名源于古老的满族文化。
可以说满族的民族特征正不断消失,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而探讨嫩江流域满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广大群众的满族文化保护意识,有助于开创满族文化保护的新篇章。
一、逐渐消失的满族语言和文化满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中唯一真正有文字的语言。
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根据蒙古文创制满文,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终于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之满文。
满语繁荣于乾隆中期 ,清末开始衰落,现已被列为濒危语言,目前仅有黑龙江的富裕县三家子村的个别老人会说满语。
满族的民族服饰以旗袍、坎肩、马褂为主。
旗袍原是其他民族对满族旗人穿的袍子的称呼,《辞海》中有对旗袍的注解为:“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坎肩与马褂类似,都是穿于长衫外,长度及腰的短褂。
由于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些传统的满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不见了踪迹。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砌在山墙上”这句俗语形象的反映了满族房屋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是满族人沿袭穴居建筑结构建成的,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五间房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
房间里南、西、北三面相接的炕被称为“万字炕”。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亟须重视到那时,让我用什么将你呼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拥有将近130种语言,但是其中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微。
面对它们的逐渐消失,正如美国濒危语言基金会的创立声明所说:"我们愿意接受旁观和无所作为的谴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保护自然物种也是经过动植物学家数十年的呼吁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的共识。
因此,文化资源要引起公众的关注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一、即将消逝的"赫尼哪""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乌苏里江(来)长又长…"《乌苏里船歌》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让全世界人了解到,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有一个沿江而居、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
6000多年来,赫哲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生活,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乌苏里船歌》就是根据当地民歌"嫁令阔"的曲调改编的。
"嫁令阔"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和歌颂家乡自然环境,男调气息悠长宽广,女腔唱腔明快活泼,当有的人不愿说出心里话时,就选择一个适合的曲调,只用"赫尼哪"这个虚词来反复哼唱,表达心情。
除此之外,赫哲族还有歌唱民族历史的"伊玛堪"、摇篮曲"博布力"等。
对于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而言,这些口耳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是他们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进入了赫哲族,原始纯朴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
很多赫哲族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放弃本民族语言,使用处于强势的主流语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能听会说赫哲话的人已不足百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民族语言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
没有了赫哲语,这些民族风俗、文学作品将失去传承的载体。
在苍茫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历遍了岁月的"赫尼哪",再也不能轻吟款款,传唱千年。
标题:濒危语言种类的保护与传承——构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桥梁在人类文明的瑰丽长河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濒危的语言种类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这些语言种类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更是我们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与传承濒危语言种类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一、濒危语言种类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全球的语言种类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许多古老的方言、土著语言和边缘语言由于缺乏使用环境,逐渐被主流语言所替代。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文化的流失,也威胁到了人类的认知和交流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会导致社会和文化的断裂,影响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濒危语言种类消亡的原因1.缺乏使用环境: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濒危语言种类的使用者人数少,使用环境有限,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这导致这些语言难以被新的语言使用者继承和学习,进一步加剧了其濒危程度。
2.主流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一些地区,由于主流文化的强势渗透,使得边缘语言失去了生存空间。
3.语言的忽视:一些人对于濒危语言种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它们已经过时或没有必要继续使用。
这种观念导致了语言的流失和遗忘。
三、保护与传承濒危语言种类的措施1.建立语言保护区: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区,为濒危语言种类提供使用环境,使其能够得到持续的使用和传承。
同时,鼓励新的语言使用者学习和传承这些语言,增加其使用人数。
2.推广教育和翻译:通过推广教育和翻译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濒危语言种类。
这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的普及度,还能够培养出一批精通这些语言的人才。
3.利用现代科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将濒危语言种类进行记录和保存。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些语言。
4.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濒危语言种类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传承满族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学校的行动满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过极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满语已经成为濒危语言,满族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如果不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中华文化将会缺失满族文化这朵艳丽的奇葩,大量历史谜团将会因为无人能够读懂满文档案和资料而封存在博物馆内。
笔者通过分析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语教学情况,提出了对满语抢救和满族文化传承的一些初步思考。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语教育的历史及现状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因境内有青龙河而得名。
1987年5月10日,青龙满族自治县成立。
截至2016年,全县总人口__人,共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__人。
其中,满族人口为__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4.44%。
可见,青龙县是一个满族高度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唯一一所民族中学是青龙县满族中学,又称“青龙二中”。
这所学校注重挖掘满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原有的书法和陀螺这两门必修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满族秧歌、棋艺、声乐等选修校本课程。
2016年8月,青龙县教育局组织当地30余名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满文满语培训,培训后进行满文初级合格考试。
同年9月,青龙县共4所学校相继开设满文满语课程,主要针对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学生,每周两节课。
青龙县开设满文满语课程,真正将满语带进了学校的课堂,带给这个本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民族,成为青龙县教育系统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青龙县的学校满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接受满语教学的学生能够认读并书写简单的满文。
青龙满族自治县满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满语教育,意在使满语可以重新回到生活中,成为交际用语。
青龙县的满语教育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遇到了以下难题:语言环境缺失。
青龙满族自治县虽然是满族聚居区,但是能讲满语的人寥寥无几。
论满族语言文字兴衰作者:魏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满族语言文字是识别和承认满族共同体的标准之一,是研究清王朝的宝贵资料,在历史发展中因其自身的弱点而退出历史舞台。
但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它处于濒临灭亡的状况。
为了拯救这一瑰宝,保护语言文字的行动刻不容缓。
关键词:满族语言文字;兴盛;衰亡;消失;抢救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33-01满族被称为“马背民族”,1644年进入中原,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
它不仅对东北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的瑰宝。
但当它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却被后代遗忘,甚至到了濒临灭亡的惨状。
一、满族语言文字兴起的时代性应运而生的语言文字。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是由努尔哈赤于1599年命文臣俄文德尼等创制的语言文字,“老满文”因此诞生。
但“老满文”的缺点很大。
“纵观‘老满文’,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它的一个音节可以有几种读音,不是一个音节有一个固定的写法和固定的读音,给学习和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
”满文的创制是满族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标志。
因此,说它是应运而生的文字。
独特的社会作用。
无论是“老满文”还是“新满文”,都在满族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在1629年下令成立文馆,首开满文广泛应用的先河。
1637十二月,清朝开始颁布施行立法。
此后,清朝所颁行的时宪历书均匀满、汉、蒙古三种文字。
在世祖福临时期。
满文得到君主的大力推崇,但汉文以一种顽强的“民族意识”最终使满文被同化。
但满文增强了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凝聚力。
二、满文衰亡的历程历史进程中被同化。
满语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当面对拥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汉文时,它却显得那样脆弱。
在康熙之前的几个时期,满文在满族内部被广泛使用,而对汉文的学习还是较少的。
到康熙时期,满汉两文的使用情况可以说是难分伯仲。
方言衰退的原因及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探析作者:李晓光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期李晓光(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据有关专家学者统计,地球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不亚于物种消亡的速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多数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语言的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语言的多样性。
笔者通过对方言衰退的原因和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的分析,认为在充分发挥语言主体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尊重语言的多样性,积极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多样性[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91-02[作者简介]李晓光,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一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语言隔阂,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1]普通话自推广以来,我国的语言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推行写规范汉字、说普通话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说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民族共同语言,为地区交流、民族凝聚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了最基本的语言环境。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话的主体地位已经形成。
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民族语言共80余种。
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7大方言,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地区性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民族语言和灿烂多样的区域性语言共同建构起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建国后,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半个多世纪以来,推普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普通话成为中国最大、最流行的民族共同语言,与此同时方言的使用率不断下降,方言的使用者持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