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三次内心独白对情节的推动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32.86 KB
- 文档页数:2
《呼啸山庄》章节内容总结呼啸山庄章节内容总结第一章在第一章中,我们见到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希斯克利夫。
他是一个个性孤僻的人,生活在一个孤立的山庄。
他与纳尔斯一家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凯瑟琳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希斯克利夫的背景和他与凯瑟琳的关系。
第二章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凯瑟琳从小到大在呼啸山庄的生活。
她是一个活泼而聪明的女孩,但她的家庭环境并不幸福。
她的父亲宠爱她,但她的母亲却对她冷淡。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这一章中开始了他们的友谊,并对彼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章第三章中,我们见到了凯瑟琳的哥哥,埃德加。
他是一个文雅而绅士的人,与希斯克利夫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
凯瑟琳对埃德加的感情复杂,既是兄妹之情,又有一些特殊的情感。
希斯克利夫对埃德加的出现感到忌妒,并对凯瑟琳的感情产生了矛盾。
第四章在第四章中,凯瑟琳与埃德加订婚了。
这使得希斯克利夫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他离开了呼啸山庄,并发誓要回来报复。
这一章中充满了激烈的情感和冲突。
第五章第五章中,我们看到了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婚礼。
尽管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抱有一定的感情,但她最终选择了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婚姻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他对凯瑟琳发誓要报复。
第六章第六章中,希斯克利夫回到了呼啸山庄。
他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对凯瑟琳和埃德加施加压力。
他的行为充满了恶意和破坏力,造成了很多混乱和伤害。
第七章在第七章中,凯瑟琳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命名为凯瑟琳·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希斯克利夫对此感到极度的痛苦。
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复仇行动,并努力挽救凯瑟琳的生命。
第八章第八章中,凯瑟琳去世了,留下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希斯克利夫。
他对自己的报复行为感到极度的自责和痛苦。
这一章中充满了悲伤和悔恨。
第九章在第九章中,希斯克利夫继续生活在呼啸山庄,并对凯瑟琳·希斯克利夫抱有复杂的感情。
他试图培养她成为一个像她母亲一样的女孩,但很快就发现她的个性与凯瑟琳大不相同。
论《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呼啸山庄》中的写作叙事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其语言显得质朴而富有张力。
全书总共才120页左右,但却包含了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有的温婉缠绵如歌似诉,让读者很容易就沉浸到作品之中;有的幽默讽刺,又让读者忍俊不禁;还有的充满着浓郁的诗意与哲理,像一颗颗珍珠洒落在每个章节。
在第三部分有对话40多处,几乎占据了一半,可见这本书的篇幅之短也正好体现了它的叙事特色:把相关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内心活动进行精彩细致的刻画。
整本书如果只看完了两遍或者两遍以上,肯定会有“雾里看花”之感。
一、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描述人物性格《呼啸山庄》第二卷一开始便是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来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因为那时候凯瑟琳已经被送回了娘家,身份是“父母双亡、孤女”,在此之前她没有讲过任何关于自己出生及其他身世的信息,而且她对外界环境充满恐惧,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从她最后决定离开狼崽子哈克去做养女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敢面对,这样才能收获幸福快乐。
二、利用地点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故事都在小镇上进行,通常都是“一日三餐加睡觉”的节奏,那么就需要随时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说雪夜、雨天、月光等等,从而打破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小镇在不同季节更替的四季变化,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游走。
“四月,春寒料峭,薄雾笼罩,一位穿红衣的姑娘被暴风雨惊醒,伸出一根树枝去拨弄窗帘,恰巧这位英俊的少年望向了窗户……二、利用地点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故事都在小镇上进行,通常都是“一日三餐加睡觉”的节奏,那么就需要随时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说雪夜、雨天、月光等等,从而打破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小镇在不同季节更替的四季变化,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游走。
“四月,春寒料峭,薄雾笼罩,一位穿红衣的姑娘被暴风雨惊醒,伸出一根树枝去拨弄窗帘,恰巧这位英俊的少年望向了窗户……”可以想象在这个浪漫的夜晚,由天真单纯的哈克爱慕者艾伦小姐引入了高潮部分——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发誓永远厮守终身。
最能表达激情的形式——恶——试析小说《呼啸山庄》作者:张静瑞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张静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小说《呼啸山庄》是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利·勃朗特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具有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而最能表带这种激情的形式就是:恶。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略述了恶在小说中的表现。
第一,恶最有意义的形式——不道德的行为和最纯洁的爱情:这二者在主人公希剌克利夫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恶成为其表达爱情,释放激情的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恶对道德的反叛:真正的恶不仅是坏人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恶也是善的梦想。
死只是对这种荒诞梦想的惩罚,梦想则寻求和接受这种惩罚。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这种梦想。
凯瑟琳·恩肖便是最好的体现;第三,从永恒正义中汲取能量:艾米利笔下的恶与现代主义的恶最大的不同便是,艾米利的“恶”可以被救赎,即从理性主义的绝对真理和世界的本质中寻求永恒的正义——爱。
[关键词]呼啸山庄;恶;道德;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63-02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让多少女孩为之抹泪的《简·爱》。
中文系的女生们最初练笔的时候,最容易选《简·爱》作为范本,它的结构简单,基本沿着时间叙事,它认真地讲了一个女人的恋爱史,对社会的阴暗面作了适当的批判,但是,它的一切都是那么适度。
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浸染着浓烈的爱与恨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透露着一股令人粉身碎骨的激情,但凡对日常生活有点留恋的人,在这部小说前就敬请留步,它是给有宗教狂热的家伙预备的祭坛,它是农民的地狱,流浪者的天堂,它无情地击碎关于文明和家园的梦幻,它教唆人们把自己献给未知和黑暗。
《呼啸山庄》是艾米利·勃朗特的代表作与成名作。
《呼啸山庄》全书章节总结 (1)《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全书的章节总结:1. 第一章:故事的开头,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他的家庭背景。
他是一个神秘而野蛮的人,住在呼啸山庄,与他的野蛮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深爱的女孩卡瑟琳。
2. 第二章:故事开始回溯卡瑟琳的童年和与希斯克利夫的相识。
卡瑟琳是一个热情而叛逆的女孩,她与希斯克利夫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纠葛。
3. 第三章:卡瑟琳的父亲传授她一些关于社会等级和地位的教训,但她对这些规则不以为然。
她开始与富有的埃德加·林顿交往,并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
4. 第四章:卡瑟琳与埃德加·林顿结婚,但她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从未改变。
希斯克利夫因为被卡瑟琳拒绝而离开呼啸山庄。
5. 第五章:希斯克利夫在外界度过了几年,变得更加冷酷和疏离。
他回到呼啸山庄,但他与卡瑟琳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6. 第六章:卡瑟琳在生下女儿后不久去世,希斯克利夫变得更加孤僻和暴力。
他对自己的女儿凯瑟琳非常冷漠,并对她施加了严厉的管教。
7. 第七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凯瑟琳逐渐与家族的仆人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
8. 第八章:凯瑟琳遇到了来自外界的访客希斯顿,两人相互吸引并建立了友谊。
这引发了希斯克利夫的嫉妒和愤怒。
9. 第九章:凯瑟琳的外婆去世,她继承了一大笔财产。
希斯克利夫试图通过威胁和恐吓来获取这笔财产。
10. 第十章:凯瑟琳决定离开呼啸山庄,并与希斯顿一起生活。
希斯克利夫对此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以上是《呼啸山庄》全书的前十章节的简要总结。
这部小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的批判,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呼啸山庄》每章内容精细解析引言《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以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心理描写著称。
本文档将详细解析小说的每一章节,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章节一:恩萧先生和他的家庭本章主要介绍了主人公恩萧先生和他的家庭背景。
恩萧先生是一个富有的农民,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的儿子凯瑟琳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而他的女儿希斯克利夫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孩。
章节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友谊本章主要描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友谊。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一起玩耍、学习,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章节三:恩萧先生的去世本章描写了恩萧先生的突然去世,这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支柱,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章节四: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分别本章讲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被迫分别的情景。
凯瑟琳被迫离开呼啸山庄,前往富裕的亲戚家,而希斯克利夫则被迫留在山庄做仆人。
他们分别时,彼此都感到非常痛苦。
章节五:凯瑟琳的新生活本章描述了凯瑟琳在新的家庭中的生活。
她试图适应新的环境,但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忘不了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的时光。
章节六:希斯克利夫的归来本章描写了希斯克利夫终于有机会回到呼啸山庄,并与凯瑟琳重聚。
他们的感情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更加深厚。
章节七: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婚礼本章讲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婚礼。
他们决定私奔,并在一个偏远的小屋里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章节八:恩萧夫人的到来本章描述了恩萧夫人的到来。
她是凯瑟琳的富裕亲戚,对希斯克利夫的存在感到非常不满,并试图拆散他们。
章节九:凯瑟琳的病倒本章描写了凯瑟琳因为与恩萧夫人的冲突而病倒。
希斯克利夫非常担心她,并决心保护她。
章节十:希斯克利夫的决定本章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决定离开呼啸山庄,以保护凯瑟琳免受恩萧夫人的伤害。
他决定去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够带凯瑟琳离开。
呼啸山庄经典对话段落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关于灵魂融合的对话。
“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
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
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
”“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
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
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
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
”- 深度分析。
- 这段对话深刻地揭示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灵魂交融的爱情。
凯瑟琳将对林惇的爱比作树叶,是易变的,而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如同岩石般永恒。
她说出“我就是希斯克利夫”这样震撼人心的话语,表明他们的爱情超越了普通的男女之爱,是一种灵魂层面的不可分割。
这种爱情不是基于世俗的乐趣或者利益,而是一种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违背常规的爱情观念是非常大胆的。
当时的社会注重门第、财富等世俗因素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作用,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种纯粹基于灵魂的爱情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这段对话让凯瑟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遵循社会规范的女性,而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独特爱情观的人。
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奠定了基础。
因为这种灵魂之爱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如社会地位的差异、家族的仇恨等,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发生。
《呼啸山庄》每章内容精细解析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描绘
了一个充满激情与冲突的爱情故事。
以下是对每章内容的精细解析。
第一章
第一章中,故事的叙述者洛克伍德先生描述了他如何找到了呼
啸山庄,并对这个地方的荒凉和主人希斯克利夫的严酷印象进行了
描述。
第二章
第二章继续描述洛克伍德对呼啸山庄的印象,他对希斯克利夫
的粗鲁行为以及庄园的冷漠气氛感到非常惊讶。
第三章
第三章中,洛克伍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偶然遇到了庄园的
女仆南希,她向他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第四章至第九章
这些章节通过南希的叙述,详细描绘了希斯克利夫从童年时代开始在呼啸山庄的生活,以及他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发展。
第十章至第十六章
这些章节描绘了凯瑟琳与林顿的婚姻,以及希斯克利夫对此的反应。
凯瑟琳的婚姻让希斯克利夫感到痛苦,他开始对周围的人施加压力。
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三章
这些章节描述了凯瑟琳的死亡以及希斯克利夫如何通过对她的女儿凯瑟琳(小凯瑟琳)的控制来对抗林顿家族。
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九章
在这些章节中,小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儿子利顿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受了希斯克利夫的反对。
第三十章至第三十四章
最后几章中,希斯克利夫的计划失败,他感到了深深的悔恨和孤独。
最后,他在呼啸山庄去世,留下了小凯瑟琳和海顿的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对《呼啸山庄》每章内容的精细解析,该书通过描绘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激情的力量。
《呼啸山庄》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分析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悲剧色彩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复杂而激烈的爱情故事。
本书通过描绘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道德的冲突。
章节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生活。
他们俩在一个偏远的乡村相遇,并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身份的差异,他们的爱情注定充满了坎坷。
章节二:凯瑟琳和林顿的相遇本章节描述了凯瑟琳和林顿在一次宴会上相遇的情景。
林顿是画眉田庄的少爷,长相英俊,举止优雅。
凯瑟琳被他的外表所吸引,开始对他产生了好感。
这一章节揭示了凯瑟琳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章节三:希斯克利夫的离去本章节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因为一场误会而离开了呼啸山庄。
在他离去的日子里,凯瑟琳和林顿的感情逐渐升温。
这一章节展示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深深眷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章节四:凯瑟琳和林顿的婚事本章节描述了凯瑟琳和林顿结婚的情景。
尽管希斯克利夫returned to Wuthering Heights, but he finds that Catherine has married Linton. 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emotional conflict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as well as the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章节五: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本章节展示了希斯克利夫如何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
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逐渐夺去了呼啸山庄的家产,并迫使凯瑟琳和林顿搬入画眉田庄。
这一章节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复仇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
章节六:凯瑟琳的离世本章节描述了凯瑟琳因病去世的情景。
《呼啸山庄》章节内容概括与分析 (1)概述《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
小说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约克郡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家族四代人的恩怨情仇。
本章节主要概括了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童年时光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内容概括第一章:家族的兴衰本章主要介绍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他是一个性格粗犷但善良的人。
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希思克利夫,并与自己的女儿凯瑟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恩萧先生对希思克利夫的关爱引发了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的深厚感情。
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上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第二章:爱情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逐渐长大,两人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然而,凯瑟琳的母亲和哥哥对希思克利夫冷嘲热讽,让他倍感自卑。
在一次争执中,凯瑟琳不慎跌倒,导致头部受伤。
此时,恩萧先生因饮酒过度去世,家道中落。
第三章:家族的变迁本章描述了恩萧先生去世后,呼啸山庄的家务事由凯瑟琳的哥哥林顿先生接管。
林顿先生企图将希思克利夫赶出家门,但被凯瑟琳阻止。
此时,凯瑟琳因头部受伤导致病情恶化,不得不离开呼啸山庄,前往伦敦治疗。
第四章:重逢与别离本章讲述了凯瑟琳病情痊愈后回到呼啸山庄,发现希思克利夫已经离开。
原来,希思克利夫得知凯瑟琳病重,担心不已,决定离开呼啸山庄寻找出路,以改善自己和凯瑟琳的生活。
凯瑟琳得知希思克利夫离去,悲痛欲绝。
分析人物关系分析本章节主要描绘了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与恩萧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关系。
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纯真而刻苦,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恩萧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过程。
情节设置分析本章节通过讲述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童年时光,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基础。
随后,通过凯瑟琳的伤病和希思克利夫的离去,制造了紧张的氛围,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关注,激发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引入主题前,我们需要先做大胆的否定。
否定的依据已经讨论过,见:整部作品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也不是复仇故事,更不涉及人性、阶级、压迫。
至于反映了什么女性意识的崛起,父权制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对宗教权威的反抗等等,与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无关。
《呼啸山庄》所描写的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冲突,所反映的是对自身“艺术灵魂”的追求和对世俗情感的向往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前者是作为诗人的艾米莉·勃朗特所特有的,存在于她自身心灵层面上的一种执着、坚定,且别无选择的追求,这种追求带着强大的排它性,排斥着人类与生俱来并且是生命所固有的对世俗情感的向往,而这种向往也同样是令常人无法抗拒的。
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的内心世界中,悲剧性的引发了强烈的碰撞,带给她心灵的撕裂、挣扎、以及等等的痛苦过程。
这种痛苦本该深深埋藏于自己的灵魂深处由她独自品尝,但艾米莉却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将这首来自灵魂深处的史诗拟人化,将这些痛苦像精灵一般释放到了一个被她称为“呼啸山庄”的舞台之上,她还给那个穷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灵魂’起了一个人格化的名字——希斯克利夫,名字用“石楠”与“悬崖”这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词语组成。
作品中主要的艺术形象并非来源于外部世界,而是诗意的将自己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冲突的本源进行了拟人化、人格化,将自己内心抽象的思想缠斗、将造成这场缠斗的源泉和历程具体化为三个叙事支点,并诉诸于小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虚拟幻象。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所依赖的环境,自始至终都应该被限定在艾米莉·勃朗特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中。
尽管我们在小说中的的确确接触到了这些看上去“狂风暴雨般的爱恨情仇、残忍无情的冷酷报复”等等的虚拟行为,但却没有必要也绝不应该使用外在的(无论来自于时代、地域、阶层,政治或宗教等等的)世俗标准,来衡量那些仅仅反应了一条内在心路历程的意识流。
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否定掉爱情,否定掉人性等等这些只能存在于社会属性之上,并发生在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时才可以被适用的评判准绳,使得我们可以合理并彻底的纠正评论界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所走的弯路,从一个屏蔽掉本就不该存在于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来自于社会性的爱恨情仇和道德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知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世界,最终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的名著《呼啸山庄》中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
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真实地展示和剖析了小说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且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直至高潮。
本文从《呼啸山庄》中选取三次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并由此入手,结合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尝试分析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呼啸山庄;内心独白;情节;推动作用
0.引言
谈及英国文学,人们不会忘记艾米莉·勃朗特和她唯一的一部传世小说《呼啸山庄》,也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独特的叙事特色、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都使这部结合了传统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著作富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希思克利夫的心理变化即“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是小说《呼啸山庄》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围绕这条主线慢慢地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围绕着希思克利夫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小说中“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紧密地贴合了主人公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文结合这条希思克利夫心理变化的主线尝试分析内心独白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1.希思克利夫由爱到恨的转变
希思克利夫由爱到恨的转变出现在《呼啸山庄》第九章;凯瑟琳的内心独白便是这种转变的导火索。
这段内心独白让读者看到了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刻骨铭心的爱和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真实地展现了与希思克利夫深深相爱的凯瑟琳面对埃德加·林顿求婚时的复杂的心情。
凯瑟琳清楚自己真正所爱的是谁,对此她也毫不掩饰:“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就像下面那恒久不变的岩石,从中得不到多少看得见的快乐,却是不可缺的。
我是希思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
”然而希思克利夫地位和身份的卑微让她犹豫:“如果那边那个坏蛋(辛德雷)没有把希思克利夫贬到如此低的地步,我根本不会想到同林顿结婚。
现在嫁给希思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
”故事发展至此,情节似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状态,而凯瑟琳的独白无疑为这种状态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面对辛德雷的百般侮辱,面对他人对他和他们爱情的不屑,希思克利夫怀揣自己所认定的爱情并没有丝毫的退却。
如若这段独白不是出自凯瑟琳之口,他可能依然为了和心爱的人相守而在呼啸山庄继续过着屈辱的生活。
这段内心独白的精心安排让希思克利夫清楚地听到凯瑟琳或许永远也不会告诉他的真实想法,也真正触痛了埋在他心底的那根敏感的神经,同时给了他找到离开呼啸山庄、告别过去的自己的理由和勇气。
此时“爱”变成了“恨”,希思克利夫带着内心深处的痛楚和仇恨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呼啸山庄。
正是这种“恨”已随着他的离去在他心中播下了复仇的种子,使故事得以沿着作者事先设置的那条主线继续发展。
这是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为情节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并使故事合情合理而又自然顺畅的继续发展。
2.希思克利夫由恨到复仇的全面爆发
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计划以他重回呼啸山庄拉开了序幕。
为了侵吞呼啸山庄的家产希思克利夫引诱辛德雷进一步堕落;为了控制埃德加进而把画眉山庄也收入囊中,他用欺骗手段骗取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的好感。
凯瑟琳的死使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全面爆发,也把故事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艾米莉·勃朗特再次运用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展示出希思克利夫在失去爱人之后极端痛苦的心情。
“但愿她在痛苦的折磨中醒来!哼,她直到临终还是一个说谎的人!她在哪儿?不在那儿—
不在天堂—没有毁灭—在哪儿呢?你说过你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受罪!而我只有一个祷告—我要重复这个祷告,直到舌头都硬了才罢休—凯瑟琳·肖恩,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安息!你说过我杀死了你—那么,让你的鬼魂缠住我吧!被杀死的人的确是纠缠住杀死他们的人不放,我相信。
我知道这人世间有鬼魂游荡。
一直揪住我吧—不管是什么形状—把我逼疯吧!只是别把我丢在我找不到你的深渊里。
上帝,这是无法言说的!没有我的生命,我没法活!没有我的灵魂,我没法活!”这是一段爱恨交加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希思克利夫那种“爱之深、痛之切”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
凯瑟琳是希思克利夫生活和奋斗的动力,是他唯一的牵挂,唯一的希望,唯一活着的理由,同时也是他唯一的顾忌。
凯瑟琳的去世使希思克利夫突然失去了生活中众多的“唯一”,好像深夜中仅有的一缕灯光突然消失,他的世界陷入了完全的黑暗。
这时的希思克利夫在精神上已经完全崩溃,彻骨的悲痛已经把他吞噬,使他满腔的仇恨如火山般迸发出来,这种仇恨在他心中疯狂的生长和蔓延,直至他的血液和骨髓,彻底扭曲和俘虏了他的心灵。
我们找不到其它任何一种表现手法来代替这段内心独白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正是用它为希思克利夫的感情彻底爆发找到一个支撑点,为他疯狂的复仇行为做了一个注解。
3.希思克利夫人性的复苏
希思克利夫如愿完成了他那“伟大”的复仇计划,然而他并没有因复仇成功而得到快乐,反而更加的空虚和痛苦。
正像小凯瑟琳所说:“希思克利夫先生,你没有人爱;而且不管你使我们过得多么悲惨,我们一想到你的残酷来源于你更大的痛楚,就感到已经付了仇。
你是悲惨的,对不对?像魔鬼那样孤独,也像魔鬼那样嫉妒?”希思克利夫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他的爱情,唤起了他内心深处被仇恨扭曲和埋藏的人性。
“哈里顿似乎是我青春的化身,……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幻影,是我不顾一切要保有自己权利的幻影;是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和我的痛苦的幻影。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意识到复仇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我真但愿已经结束!”这是希思克利夫这段内心独白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扭曲心灵的回归和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哈里顿在希思克利夫的葬礼上流出的纯洁晶莹的泪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希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以希思克利夫的自杀而告终,但作者并不没有简单交代故事的结局。
希思克利夫临终前的这段内心独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为这个爱情悲剧划上了一个圆满了句号。
在希思克利夫心理发展变化的这条主线上,即“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内心独白在故事情节上的推动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它们的存在展示出人物在重重矛盾之中的真实心理活动,使人物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心理上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使读者了解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这种心理变化的必然。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一次次巧妙地安排人物的内心独白至故事情节的转折之处,使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或为情节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或把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