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旧城改造中的保护与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759.50 KB
- 文档页数:11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1济南旧城概况“泉城”济南坐落于古济水与泰山之间,以分布在城内的72名泉名扬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美誉,保存至今的济南旧城是泉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1.1历史沿革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1];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2];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3]。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明代济南府城面积仅3.26km2[4],属于自然形成的湖沼和河谷湿地,宛如南方水乡之境。
清代济南府城在明代内城城墙基础上,向四周外扩修建外围城墙,形成了内城外郭的城市结构。
其范围内覆盖了济南的绝大部分泉水出冒地带,这种山、泉、湖、河、城紧密交织的城市泉水聚落环境形了济南闻名天下的“泉城”景观特色。
民国时期,济南城市向西拓展,于外城之外新建带状新城。
而旧城内的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基本延续清朝时期。
建国后,旧城原有城墙被拆除,城市迅速向四周蔓延生长。
快速城市化破坏了旧城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大量水面被填平、侵占,泉水停涌,河水淤塞;历史特色民居也正在遭受着私搭乱建、拆迁等威胁。
1.2旧城特色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济南的城市空间体现出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特色。
南部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黄河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而起的山头。
“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1],这既是对济南城市风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是真实的写照。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
济南旧城区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宛若江南的建筑风格,轻盈飘逸。
商埠区的日耳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及中西合璧的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反映着济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积淀,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的特色。
城市更新改造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发布时间:2021-08-04T02:13:13.579Z 来源:《全球城市研究》2021年第3期作者:郭孟嫦[导读] 旧城改造更是成为改善城市环境、重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式,使城市得以保持恒久生命力。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1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工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备受关注。
城市更新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针对目前城市改造与更新出现的居多问题,提出在城市改造与更新中应处理好改造更新与文化保护、区域整体、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功能更新,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各大效益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关系处理城市的演变是空间与时间上的动态过程[1]。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更新与改造的过程中前进的,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说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过程永恒的主题。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旧城改造更是成为改善城市环境、重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式,使城市得以保持恒久生命力。
1.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相关概念简述旧城改造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人们已经习惯的名词,城市更新作为一种新型名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两者之间到底有哪些方面差异呢?数据资料显示,旧城改造主要指的是整体的或者局部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老城区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与更新,逐渐改善居民的生活与休息场所。
其也充分体现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进程。
旧城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规划结构的改造,使城市用地规划分区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是改善城市周边环境,通过多种方法与措施,达到降低噪音污染、整顿绿化环境、净化水体的目的,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空间;第三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布局进行及时更新与调整;第四是对城市交通系统等相关基础设施及时更新与完善;第五是对城市居住环境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行改善。
城市化对传统社区文化的冲击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城市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传统社区文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社区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情感认同。
它可以是古老的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土楼;也可以是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还可以是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是对传统社区文化的首要冲击。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乡土,也带走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居民也因为工作、求学等原因频繁迁移,导致社区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传统社区中那种邻里之间亲密无间、互帮互助的关系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陌生和疏离。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也使得许多传统社区遭到了破坏。
为了给现代化的建筑和道路腾出空间,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街、古巷被拆除,那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老房子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
许多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
这种同质化的城市景观,不仅让城市失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传统社区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样给传统社区文化带来了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
传统社区中的一些手工艺和民俗活动,由于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
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新兴行业,不再愿意传承祖辈们留下的手艺和文化。
面对城市化对传统社区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首先,加强对传统社区文化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环境生态huan jing sheng tai227武汉老城区街道环境改造中的人文艺术探究◎杨晓倩 彭玮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发展呈现一片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城市中的老城区在岁月的洗礼中,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急需对老城区的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对我国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武汉历史街区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特征以及景观进行了分析,从人文艺术的角度探究武汉老城区的改造方案,希望为武汉老城区的改造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武汉老城区;人文艺术;街道改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城市化进程的过快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大规模的拆迁以及建设活动等严重威胁到了历史街区的命运。
城市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新城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策略,而历史城区、街道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的价值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逐渐沦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灰色地带。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对老城区街道的改造中,如何在对遗留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以及对历史建筑的生存环境、空间格局的改善,对建筑特征的延续,以及增加公共空间的营造——街区公共空间的保护的前提下,结合人文艺术研究实现对老城区的改造,促进老城区的发展。
一、武汉历史街区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历史街区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社会、文化等因素集结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空间界限的城市地域,体现了城市的环境风貌,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这个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的风貌特色以及城市的发展脉络。
采用实地调研向商户、当地居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采访等方式。
挖掘历史街区的历史状况、历史环境、目前现状等组成要素来分析武汉历史街区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然后应用量表法、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要素进行有效评估,进而提出合理化的设计改造方案,为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潮汕地区为例摘要: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核心,随着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已经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阶段,文化经济将成为一个城市的主流,要想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如何让人民大众满足于现状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而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品牌化的过程。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竞争开始的时候,对于地域文化作出深入探讨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建设一、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1.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
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实质上是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潮汕文化是指粤东潮汕地区民系所创造的文化。
潮汕地区的城市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发展以后,加之和台湾的相对地理位置,无形中保护了许多古村落,旧城区和古建筑。
作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代表,汕头古城,陈慈黉故居和永宁古寨展示出它们独特的审美特别是建筑风格、传统工艺和居民的生活形态方面,要了解历史文化如何影响到居住在这片土地人们的行为方式,就需要对汕头的老城区、陈慈簧故居以及永宁古寨的建筑、工艺和居民生活方式进行细致分析,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更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1.2地域建筑汕头老城大多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特点是靠近马路的一面往里缩一米,作为避雨的“骑楼”,而且门窗附近有装饰花纹,老城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汕头老城是汕头开埠以来的历代建筑,小公园是当时的金融中心,至今有着一百多年商业传统的汕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环绕着九条街,以此有“九龙吐珠”的美称,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道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形成了具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尽管老城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里依旧是汕头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群。
浅谈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认识,分析保护与利用现实情况,提出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目的是让这些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
[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聚落;认识;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展开,城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许多地方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摧残,至今除了极少数的历史街区及古村落以外,大多已丧失了原来的传统风貌。
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因此,我们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遗产,让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造福子孙后代。
1历史街区和传统村镇聚落城市的认识1.1城市历史街区城市历史街区是指能反映城市个性的、拥有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和古街巷的城市街区,她像树的年轮记载着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有的是因历史上发生过重大政治事件或战役,有的因相关产业,有的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集聚,有的以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教育著称,有的因历史上商贸交通的繁荣等。
1.2 传统村镇聚落传统村镇聚落是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的城镇、村庄,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它们的形成与演变是因传统的选址与规划布局,或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集聚,或以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教育著称,或依自然生态环境,或历史上商贸交通的繁荣等。
1.3 传统村镇聚落和城市历史街区的异同1.3.1发展规模城市历史街区和传统村镇聚落处于同一层面,人口、用地及建筑规模较小。
1.3.2地理单元传统村镇聚落是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完整的社会文化和居住生活设施;而城市历史街区不同,则是名城中的一个局部地段,不具有独立完整性。
关于城市规划中旧城更新与保护的探讨摘要:旧城的更新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其中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因为保护历史街区可以使居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给人们留下怀旧的空间,所以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与保护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新兴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原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旧城老化情况严重,有的旧城已难以承担城市或区域中心的重任。
这些旧城当前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市更新,而在许多旧城中都留有一定数量的历史街区,因此在旧城更新的同时,如何对这些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改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
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和旧城的更新,现阶段通常存在着两个理解的误区:1)更新旧城与保护历史街区相矛盾,对旧城进行更新就是推倒老城区,重建现代化的新城区,旧貌换新颜。
建筑破旧的历史街区,与城市的新面貌不协调,是城市发展中的负担,保护历史街区将阻碍旧城的更新进程。
2)旧城更新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护历史街区的原貌新的建设只能在新城区进行,为保存原有的旧城风貌,老城区必须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能进行新建活动。
其实,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旧城更新既不等同也不矛盾,它们在概念、范围和实际操作中都具有明显区别,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规划中应一体考虑。
2 旧城区的特质及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2.1 城市之源,文化之根经过对现代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反思,人们开始重视对一个地区、一个城镇所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研究探求出构成城镇人居环境传统文化的精神,找到赋予现代城镇的人情味和地方生命的途径,找到城镇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根,而旧城区正是这片土地和根。
商品交易和居民点在一定区域稳定下来,形成城市的雏形。
旧区改造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晋江市石鼓路片区改造为例摘要:近年来,晋江市政府着力加快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使城市形象和功能得以进步和完善。
但作为晋江城市的发源地—石鼓路片区现在仍是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市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解决市区东西方向(石鼓路、湖光西路)道路贯通,分流市区车辆,疏解市区交通拥挤问题也迫在眉睫。
因此,晋江市政府抓住当前国家积极扶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泉州市倡导环泉州湾发展海湾型城市的时机,主动对接海西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融入大泉州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将该片区改造作为近期城建的重点项目之一。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晋江片区改造纵观全国各大城市的旧区改造,多存在旧城区更新改造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产业置换和功能更新,对老城区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成为此次规划的重点。
1.项目概况1.1项目区位及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区位于晋江市旧城中心。
片区东面是晋江旧城中心商业区,南面是旧城改造一、二区工程及湖光西路改造项目,西面为城西片区,北面为蔡厝、竹树下等旧村。
片区交通方便,紧邻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
此次规划范围东起泉安路,西至世纪大道,南接锦绣广场、党校路、市委大院,北邻竹树下、中医院,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4.4公顷(1870亩)。
1.2 规划区现状情况从土地性质来看,片区西侧及南侧现状主要为村镇居住用地,其中西南侧有部分带状耕地;东侧为晋江市第一中学用地、石鼓庙的宗教用地及工业居住用地等;北侧为晋江市教委(部队用地)及竹树下水塘。
整体上看,片区内用地功能以居住为主,商业设施集中在泉安路和桂山路两侧,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散乱,商业、工业用地混杂其中。
从建筑特点来看,此片区是晋江城市的发祥地,是晋江传统文化的根源。
规划区内老建筑及文保单位多且分散。
列入保护文物共有18处,其中庄氏祠堂、石鼓庙(含青阳乡约记、宋代陵墓)两处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
旧城更新中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再生--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吴欣玥【摘要】The old district, embracing so much historical memories of a cit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is also the shelter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urban dwellers. Shaocheng has been part of the"most important districts"in Chengdu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engdu,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o its unique spatial pattern, street scale and people's life condition, leaving the road network preserved completely. Ex-plor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Shaocheng, the planning proposes strategies of protecting and regener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morphology, ecology, industry, culture and traffic. The goal of"regenerating and integrating with"modern urban functions is achieved while lasting and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relics and folk customs.%旧城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传统风貌特色,同时也是成千上万城市居民的栖身之所。
城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然而,这些珍贵的遗产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城镇历史文化街区是城镇发展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轨迹。
漫步在这些街区,古色古香的建筑、蜿蜒曲折的街巷、传统的手工艺品店以及弥漫着的浓厚生活气息,无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比如,有些街区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有些则是民国时期的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别具一格。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然而,当前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拆除历史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其次,保护资金的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进行有效的修缮和维护,建筑逐渐破败,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
再者,居民保护意识的淡薄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一些居民对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随意改造房屋结构,破坏了建筑的原有风貌。
此外,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不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导致保护工作效率低下。
要做好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首要任务。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处罚措施,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整治等方面。
地域文化在旧城改造中的保护与利用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个性与特色。
探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一些传统院落在迅速消失。
所以旧城改造要找到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尊重地域文化,体现城市规划的生态保护观。
地域是一个广义的名词。
它有一定界限,但没有大小的限定。
一个地域可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一个地区,甚至一个邻里单位。
每个地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其特有的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布局结构等。
都有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地域文化就是指一个地域的历史积淀,民风风俗,文化背景,物质构成,空间形态,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
它包含根生于一个地方的特殊要素,即居住于一个地域的人群,控制一定的自然资源,并以一定的文化价值联结在一起。
旧城改造中,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的区域发展角度,都是片面的;只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服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城市结构和规模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城市出现许多大拆大建的现象。
许多外来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城市建设出现趋同化,城市面临着个性危机,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升华。
但随着城市的大发展大建设,大片城市历史街区被拆迁改造及时地抢救性地保护历史遗产是当前城市规划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在旧城过程中,要处理好地域文化和旧城改造的关系,注意结合当地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建设好的我们的家园。
一、城市化发展呼吁旧城改造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它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 集中的聚集过程, 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面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两大重要措施。
我国现在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1990 年我国城市化率为28% ,至2005 年已快速上升为43%,而据权威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将以平均每年1.5 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城市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进步会受到现有城市承载力的制约,于是城市为了寻求发展,开始扩展城市空间、进行新区开发,如建设城市新居住区、城市加工工业园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然而由于受城镇集聚效应的影响和交通成本递增现象的制约,新区开发范围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且新区开发又受到城市边缘地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利用新区开发寻求城市发展空间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经济可行。
另一方面,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十分紧张,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除去荒漠、沼泽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并考虑地域影响,真正可供利用的土地有限,尤其是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
据遥感测定,截至2004 年10 月,我国耕地面积为18.37 亿亩,比1996 年10 月底的19.51 亿亩净减少1.14 亿亩,已经降至18 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而人均耕地由1.59 亩降为1.41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而言,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目前需坚决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
新区开发是对城市的扩展和延伸,在开发过程中势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甚而耕地,新区开发规模越大,占用土地就越多,这不利于土地的保护和集约利用。
由此可见,新区开发并非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最佳途径,新区开发只有在适当规模、适当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正面效果,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城市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而在旧城内,由于旧城建设时间早,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布局通常较为混乱,建筑形态又多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可供调整使用的空间。
通过旧城改造,不仅可以通过重新规划整理挖掘已开发区域内的新的发展空间,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由于旧城开发时间早,建筑基础设施使用时间长,不少地区房屋年久残旧、市政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道路、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不仅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再适于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原有的繁华地带与现代化区域现已开始逐步成为城市的落后区域,许多不配套的设施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无论是为了满足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扩大的城市空间发展的需要,或是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还是为了改善旧城功能结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旧城改造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历史文化是长期时间沉淀产生的,是一个地区传统特色的积累与表现,它既带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又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
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譬如,西安与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城市大建设大开发浪潮的冲击。
众所周知,西安曾是我国历史上十三朝都城所在地,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兴庆宫等。
西安旧城集中反映明清风格建筑,五十年代的西安旧城处处是一二层坡屋顶传统建筑。
西安城墙巍然屹立于城的外围,钟楼、鼓楼做为旧城内的标志性建筑显得十分魁伟。
但是城市化发展呼吁旧城改造,旧有的建筑设施等需要被重新整理,是保护还是拆除抑或是改建,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重重。
城市的老化是进行旧城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的形态上的破损陈旧,同时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城市原有的功能结构不再适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甚至开始阻碍城市的发展。
针对不同的城市老化现象,旧城改造内涵有形态型与功能型之分。
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通常被用于旅游,部分被开发为商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旧城改造后开发成其他用途相比差距较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的大幅度改变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城市特色的继承发展孰轻孰重,对两者的不同侧重点处理方式是导致不同城市旧城改造效果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地方错误地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就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历史传统建筑、文物则成了落后的表征,被视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旧城改造就成了简单的拆建行为。
还有不少城市在旧城改造中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定位不准,急于求成,整个城市全部“一拆到底”。
旧貌换新颜固然不错,但在建设的同时,城市也失去了很多。
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向往,是马克·波罗眼中“无可置疑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但是如今的杭州除了西湖,很难再看到原有的城市影子,由于城市的大肆扩张,西湖边的幽雅娴静被破坏,古桥几乎被毁尽,西湖周围几处著名的私家园林也被改建成高级招待所和宾馆,园林的原来面貌已不存,大片历史街区和传统名居群被拆除。
旧有的城市风貌没了,原有的邻里关系没了,城市特色没了,历史古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千城一貌的高楼大厦。
历史文化存在于城市中,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印记,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凝结,不仅能强化人们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情感,也是现代文明的宝贵源泉,是构成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背景,历史文化遗产是天赋和历史积淀的综合,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
因此,虽然采用全部拆除重来的旧城改造方式的城市整体面貌整齐美观,设施功能先进,大力推动了城市建设,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从社会、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维护一个城市的特色更为重要。
三、旧城改造———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旧城常常给人破旧的感觉,但是当你细细品位时,会发现旧城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体现时代发展的脉络;旧城改造虽然不能象新区一样给设计者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间,但是它的优势在于旧城改造在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保持特有的人文环境。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城市人文景观更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
旧城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建设过程, 不能单一用经济效益来分析决策, 应根据旧城区地段特点,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综合改造和再开发。
然而,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旧城改造中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有一批具有城市风貌的旧街区, 在大拆大建中夷为平地,造成的损失已无可弥补。
我们应该认识到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内涵高层次, 高品位的标志, 应予以保护。
四、旧城改造范例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 建设越久远, 历史沉淀越厚实, 其传统历史街区的价值也就越高。
把改造旧城与保护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结合起来, 对重要文物、古迹及古建筑物重点保护, 不准改变原有风貌。
保护历史文化和建筑环境, 传统的街坊、里弄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如北京的胡同,以多层四合院方式进行旧城改造;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里弄,福州完整的保留了“三坊七巷”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及建筑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一旦拆除就不可能恢复。
当然, 保护并不是一切原封不动; 除列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外, 其他建筑还是可以更新改造的, 关键是旧城改造要有保护的理念, 使城市历史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些都成功地使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为保护旧城历史文化创造了一个好范例。
旧城改造中,须在与地域文化之间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方面在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例如20世纪40 年代末华盛顿的规划中, 国会山以东一带原来的一些旧住宅曾经被划为将被拆除的衰落地区或贫民窟地区, 但是后来这个地区的房子并未拆除, 而是修缮一新, 改造成为高级住宅。
这些房子由于地点适中, 庭院结合, 代表历史遗产而身价百倍。
例如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 法国共有12600 处古迹和21300座历史性建筑物均受到法律保护, 其中大多数是城堡、庄园、宅第和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