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
- 格式:docx
- 大小:18.31 KB
- 文档页数:2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年—1911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4条,中间饰有东珠4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15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清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清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纺织染色工艺最发达的朝代,但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朝代,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服饰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中国清朝不同阶层的服饰特点清代官服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
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男装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
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
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
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
皇帝服饰皇帝冬朝冠,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
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
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
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
春秋袷,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
朝服,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俱石青。
冬用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
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
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
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
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
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色惟宜。
绦皆用明黄色。
朝带之制二,皆明黄色。
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
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
佩囊文绣、燧觿、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
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天用纯青,余如圆版朝带之制。
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
佩囊纯石青,左觿、右削,并从版色。
吉服冠,冬用海龙、熏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
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饰品独具特色,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服饰包括男女宽袍大袖、头巾发簪等,饰品精美华丽,彰显了封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时代,了解其中的服饰与饰品。
一、清朝男性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衫、马褂等。
其中,袍子是男性最常穿的上衣。
清代袍子一般分为正服和便服两种。
正服通常是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常见颜色有黄、紫、蓝等。
袍子的领口上方常常是绣有花纹的丝带,表现了男子的高贵身份。
而便服则多为宽大随意的样式,男子在家闲暇时可以穿着。
除了袍子,男子还需要佩戴衫,衫的款式与袍子相配套,可配以对襟、襟扣等细节。
此外,马褂也是男子常穿的单品,一般是紧身款式,能够突出男子的体魄。
男子还可以佩戴帽子,如蓄花冠、高帽等,以凸显身份与气质。
二、清朝女性服饰清朝女性的服饰形态较为多样,从婴幼儿到成年女子都有不同的款式。
成年女子的服饰以旗袍为主,这是清朝女子的正装。
旗袍一般分为对襟、斜襟和尖襟三种款式,款式上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
旗袍紧身修长,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除了旗袍,女子还可以穿着长袍和对襟衫,颜色上以淡色或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气质。
女性还需要配饰发髻,一般是以漆、甲、玛瑙等材质制成的发髻,饰以珠宝、丝绸等装饰物,使发髻更加华丽。
女性在外出时一般还要佩戴头巾,通过不同的头巾款式和色彩来表达身份地位。
三、清朝饰品清朝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首饰、胸饰、腕饰、足饰等。
其中,首饰是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
清代首饰多为金银制成,经常搭配宝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气息。
常见的首饰包括耳环、发簪、项链、手链等。
胸饰主要是佩戴在上衣或者旗袍的胸前,有花牌、荷包等款式。
腕饰则是佩戴在手腕上的饰品,主要有手镯、手链、戒指等。
足饰主要是指佩戴在脚踝和足部的装饰物,如脚镯、花鞋等。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 《清朝的宫廷服饰在版型和材质上都有哪些特点?》
- 上衣:清朝的宫廷上衣主要分为袍和褙子两种。
袍的版型宽松舒适,呈直身式,袖子长而宽,肩部线条柔和自然,整体效果宏伟大气;褙子则更为修身,袖子短小,肩部线条明显,通常配以龙纹腰带,体现了清朝尊重传统礼仪的特点。
- 下装:清朝的宫廷下装主要包括长裤和长裙。
长裤版型宽松,通常与袍一起穿着,展现出清朝男子的飒爽英姿;而长裙则更为优雅、华贵,版型细长,裙摆流畅,通常以花卉、鸟兽等图案为装饰,彰显出清朝宫廷女性的高贵气质。
- 头饰:清朝头饰种类繁多,主要有冠、帽、钗等。
冠是清朝宫廷头饰中的代表性物品,通常由硬纸板或者绫罗绸缎制成,饰以宝石、珠子等装饰物,富有华贵感。
清朝传统服饰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的⼀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化,也是在进⼊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汉族王朝。
乾隆帝亦属好⼤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套⼰涵在⾐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不必是外观形式,⽅能传国长久。
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说明,以后⼦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般服饰,平⽇所戴的便帽就是⽠⽪⼩帽,颜⾊是外⾯⿊,⾥⾯红。
满族妇⼥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在旗袍外⾯再加上⼀件「坎肩」(背⼼)。
她们的鞋⼦也很特别,是⼀种花盆式的⾼底鞋。
⾄于汉族妇⼥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饰:
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分别官阶
衮服:为皇帝穿着。
龙褂:为皇⼦所照。
补服:依纹饰不同⽽分别官阶。
朝服:最隆重的⼤礼服。
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于吉庆典礼时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
⼥服服饰:
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为⼀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的短褂⼦,长度只到腰际,本来是北⽅⼈在骑马时穿的,满⼈统⼀中国后,不乘马的⼈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起来。
满族妇⼥⼀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再罩⼀件像背⼼的坎肩;坎肩⼜叫马甲。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朝的服饰注重形象的彰显与身份的标识,而礼仪文化则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
本文将就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服饰特点1.1 男性服饰清朝男性服饰以蟒袍、孝服和冠帽为主要特点。
蟒袍是指官员们在重要场合穿着的袍子,其材质讲究,种类繁多,代表了不同官职的身份差别。
孝服是封建礼教的表现,是为了表示儿子对父母孝道的尊重。
清朝男性平常生活中常常穿着单薄的长袍,其颜色和图案上的花纹也代表了身份等级的不同。
1.2 女性服饰清朝女性服饰以旗袍为代表,具有简洁、优雅的特点。
旗袍采用直身裙的形式,通过丝绸、麻织品等材质的运用,展现出女性温婉、秀美的形象。
旗袍的款式、颜色和图案也反映了女性的婚姻状态和地位。
此外,女性还佩戴发髻、饰钗等头饰,以及各种珠宝首饰,以突显自身的华贵与高雅。
二、清朝的礼仪文化2.1 宗教礼仪清朝宗教礼仪以儒教为主导,儒家礼制贯穿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皇帝作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其登基、祭天、祭祖等重要仪式都按照精确的程序进行。
此外,清朝还奉行道教与佛教,皇帝与官员们也会参与到相关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2.2 家庭礼仪清朝家庭礼仪强调尊卑有序,讲究孝道。
尊卑有序的原则反映在家族中的各级亲属关系中。
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尊长者、名分分明是封建社会家庭中最基本的礼仪要求。
家族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如祭祀祖先、庆贺生日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礼仪程序。
2.3 民俗礼仪在清朝,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各种民俗礼仪。
例如,结婚仪式中,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拜天地、敬茶等仪式,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敬重。
除了婚礼,过年、祭祀、祭祖等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此传承和弘扬民众的传统文化。
三、清朝服饰与礼仪的影响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服饰影响清朝的服饰风格和款式,对现代的时尚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关于清代吉服的描述
清代吉服是清朝时期的一种传统官服,主要用于重要场合和正式仪式上的穿着。
以下是对清代吉服的一般描述:
1. 服饰材质:清代吉服通常采用高质量的丝绸面料制作,其中包括蓝色、黄色、粉红色等不同颜色的绸缎。
2. 上衣(褙子):吉服的上衣为褙子,有短袖和长袖两种款式。
褙子的前后分别有扣子或纽扣进行固定。
褙子的领口、袖口以及下摆部分常常用金线或彩色丝线镶边装饰。
3. 下裳(马褂):吉服的下裳为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两种款式。
马褂腰附带系带,并且一般可随意打褶。
马褂的领口和袖口也常常用金线或彩色丝线镶边装饰。
4. 裙子(裙袄):女性的吉服通常配以裙子,也称为裙袄。
裙子的长度和式样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而有所变化。
裙子的颜色和纹样也有一定的规定,如官员等级越高,颜色和装饰就越丰富。
5. 配饰:吉服通常还会搭配相应的帽子、腰带、鞋袜等
配饰,以及佩戴翡翠、珍珠等贵重珠宝。
清代吉服的款式和设计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上会有所差异,同时也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
以上描述仅涵盖了一般的特征,具体的吉服款式和细节可能因个人身份和职位而有所不同。
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与时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时尚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征与权力关系。
本文将探讨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与时尚,从服饰的种类、制作工艺、颜色与图案、衣着礼仪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清朝皇帝的服饰与时尚1. 金黄色的象征:清朝皇帝的服饰以金黄色为主要色调,象征着皇权与尊贵。
清朝皇帝的服饰通常由黄色龙袍和白色内袍组成,龙袍上绣有五爪金龙,象征着皇权至高。
2. 丰富繁复的刺绣工艺:清朝皇帝的服饰刺绣工艺精湛,图案丰富繁复。
服饰上常见的刺绣图案包括龙、凤、云纹等,这些图案凸显了皇帝的尊贵身份。
3. 严格的衣着礼仪:清朝皇帝的衣着礼仪非常严格,包括头冠、发饰、腰带等的佩戴顺序和方式,以及传统的行走姿态等。
皇帝的服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与仪式的象征。
二、清朝臣民的服饰与时尚1. 社会地位与服饰:清朝臣民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社会地位相关。
官员的服饰通常由蓝色和紫色组成,富商与贵族则常穿着丝绸制成的华丽服装,而普通百姓则穿着朴素的布衣。
2. 风格简约与实用:与封建社会中的奢华相比,清朝臣民的服饰更加简约与实用。
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他们的服饰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以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3. 彩色丝绸与花纹装饰:清朝臣民的服饰多采用彩色丝绸,并通过不同的花纹装饰来展现时尚。
不同的服饰花纹和颜色也反映出臣民的家庭背景、职业和地位。
4. 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尽管清朝臣民的服饰保持了一定的传统特色,但也吸收了一些现代元素。
例如,一些青年人开始穿西式服装,并将西式元素融入到传统的服饰中。
三、服饰与社会变迁清朝时期,服饰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清朝皇帝与臣民的服饰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1. 宫廷的保守与时尚:宫廷的服饰相对保守,延续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色彩和样式。
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展示了对时尚和潮流的追求,尤其是在刺绣工艺和装饰细节上。
2. 中西文化的融合: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西式服装在清朝时期开始受到一些人的喜爱。
服饰1.清代皇帝服饰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重大典礼时使用。
服装特点: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吉服。
石青色缎。
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花四个。
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
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篆文。
端罩: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
服装特点: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朝服(冬):皇帝礼服服装特点:衣表明黄色,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①。
朝服(夏):四种颜色,明黄(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祭天),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服装特点: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
朝珠:穿朝服或吉服时,都要佩戴朝珠,挂在颈上,垂在胸前。
朝珠:朝珠每盘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
一盘圆珠分属四份,份间加不同质地的大圆珠一颗。
在朝珠雨侧还有三串十颗小珠,左二串,右一串。
朝带:皇帝穿朝服,腰间系朝带。
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音:府)、黻(音:弗)十二种花纹。
吉服(龙袍):穿吉服时,外面罩衮服,挂朝珠,佩吉服带。
服装特点:右袵、箭袖、四开裾。
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
绣文为九龙十二章。
龙文分布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文间有五彩云。
吉服带:皇帝穿龙袍、吉服时,腰间系吉服带。
常服:是皇帝的日常衣服,样式与吉服同。
面料、颜色、花纹随皇帝选用。
行袍:行袍是行服之一。
用于巡幸或符猎。
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行服冠(上):黄色,前缀珍珠常服冠(下):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朝靴:上朝时穿的靴子。
2.清代后妃服饰朝褂:于册封、寿辰等典礼中穿用。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剃发推行后,清前期为鼠尾辫,清中期为蛇尾辫,清后期为牛尾辫。
清朝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
常见颜色明黄、红、蓝、月白。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朝带、朝珠、端罩、衮服等等.朝冠和朝服是大朝、大祀时穿的。
大朝就是朝会.清朝沿袭明代的朝会制度,每逢皇帝继位、大婚、册立皇后和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的日子,皇帝就穿朝服,百官文武也都按品级穿朝服。
制作一件朝袍耗时两年,4条正龙绣在朝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4条行龙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5条龙,这寓意着九五至尊。
此外,龙袍在龙纹之间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
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
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
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朝冠.冬冠是用薰貂和黑狐皮制作的,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冠顶共分三层,用四条小金龙攀附如支撑,冠体上缀朱纬,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夏冠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冠形呈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佛,前后有东珠22颗,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
朝带.共有两种,一种是带上有龙文金圆板,一种则是龙文金方板,带色为黄色,大典礼用圆板.带上饰红蓝宝石、绿松石,每具围带有东珠五颗,珍珠20颗.另外还结有佩囊用来装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带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祭天的带饰青金石,祭地的束带饰黄玉,朝日时用珊瑚带,朝月则束白玉带.
吉服带和常服带也有方板和圆板,珠玉杂宝并无一定,随皇帝任意去用。
行带是用牛皮制的,锦金花纹一般常服带要宽些.朝珠.清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冠上饰的佛头和项间悬的朝珠,都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须胸前挂朝珠.朝珠是由一百成,还有佛头、纪念、大小坠等装饰混杂期间.一般是典礼和祭祀时悬带.
吉服.也称彩服,一般用于典礼.如慰劳将士、受俘、赐大臣饮宴、及祝寿等活动.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紫貂皮制成.冠形似朝冠,上缀朱纬,冠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枚.夏日用玉草或藤竹丝制成,用红纱绸衬里.吉服的端罩是冬天穿的外套,用紫貂皮制或黑狐皮制的,满语称”褡忽”.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祀天坛及元旦时各处行礼。
常服.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常服的冠是用红绒结顶,论其价值才合清朝铜钱几百文,但却非常尊贵,皇子皇孙用红绒结顶冠作为礼服,贵族则只有近支的亲王、贝勒,蒙皇上赏赐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尔有蒙赏戴的,但不准作常戴,如编撰明史的张廷玉曾蒙皇帝特旨,准于元旦日戴红绒结顶冠.行服是皇帝出巡、行幸、或出征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和纹饰没有严格规定冠的形式如同常服冠,用黑狐或黑养皮、青绒制成,夏季用藤竹丝,顶梁都用黄色,前行褂是青色。
皇后册封时穿的礼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顶是三层,每层一颗大东珠,珠下一只展翅金凤,帽周围有金凤七条,嵌有猫金石、珍珠等.帽后垂金翟,上面装饰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颗.戴在项前的金圈称为金约.胸前贯珠下垂,总计珍珠三百二十四颗,间以各种珍宝.左右耳饰各三具,每具金龙衔二珠.皇后的朝珠是三盘.朝褂形肩,石青色底,似坎前后绣两条立龙.下幅绣八宝平水,襞积(衣褶)下绣万寿万福字文,除去前后二条立龙,上面还有正龙四条.再一种在腰间绣四条行龙,下幅绣八条行龙,无字文,无平水.朝袍也有三种,都是明黄色,披领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马蹄袖,不是传统的水袖.三种朝袍的差别主要是有无襞积,和龙的形态不同,朝裙,上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缎,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纱织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冠服与皇后相同.皇贵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龙袍、龙褂与皇后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冠的装饰珍珠树不同.冠的翟尾(步摇)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颗.金约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颗,此外无差别.皇贵妃以下尚有妃、嫔二等,妃的朝冠顶是两层,只有两东珠两金凤,上端衔猫眼石,珍珠数比贵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贵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龙袍、朝裙等均与贵妃相同。
嫔.朝冠两层,无金凤,以金翟承东珠两颗,翟尾垂珠较妃减少十六.朝褂则与妃同.朝袍和龙袍都不是明黄色,用的是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