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乙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Those who live yesterday lose the past, those who live tomorrow lose the future, and those who live today havethe past and the future.模板参考(页眉可删)化工厂乙炔泄露爆炸四人死亡事故案例事故经过:某年6月24日上午,某化工厂焊工班在1号、2号、3号贮罐之间安装纵向走台。
9点多钟,焊工王某将割枪借给外单位现场施工人员使用,20分钟后,割枪被还回。
王某接枪后,随手就近把割枪插入2号罐顶上的连接口内。
中午11点30分下班时,工人李某去关氧气瓶和乙炔气瓶阀门,氧气瓶高、低压正常退气完毕,李某却发现乙炔瓶高、低压表指针已回零,说明瓶内乙炔气已经跑空。
李某立即告诉了班长张某,但没有引起张某的重视。
焊工王某也没理会,从罐顶连接口中提出割枪拆下,离开现场吃饭休息去了。
下午15点30分左右,电焊工赵某用电焊机焊接2号罐顶护栏立柱时,该罐发生爆炸,固定罐盖的68根直径14毫米的螺栓全部被拉断,235公斤的罐盖向西飞出20.8米,致使现场作业的4名职工死亡,多人受伤。
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外单位现场施工人员没有将乙炔气关严,焊工王某将漏气的割枪插入2#贮罐,致使乙炔气泄露至2号罐内,并与罐内空气混合,到达爆炸极限。
赵某用电焊机打火施焊时,罐体局部高温,引爆罐内混合气体。
2、间接原因⑴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动火审批制度、罐内气体浓度监测制度等;⑵施工前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施工方案,更谈不上现场交底;⑶现场管理混乱,为赶进度,操作违反工艺流程,如无清罐记录,不开罐通风换气就进行明火作业;⑷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⑸职工安全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如:明知乙炔气泄露,不检查,不分析;割枪随意外借、乱放;施工人员未经专门培训,用一般的起重、安装、焊接操作技术工人来从事危险性极大的化工设备拆迁和安装,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
乙炔瓶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的原因及使用要求正式版首先,操作不当是乙炔瓶发生火爆炸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操作人员在使用乙炔瓶时,可能会违反相关的使用规范,例如没有将阀门完全关闭、没有正确连接瓶体与燃烧装置、没有严格控制使用乙炔的流量等。
这些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乙炔泄漏或过量供应,引发火花或明火,从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其次,贮存条件不合适也是乙炔瓶发生火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乙炔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等。
如果贮存环境温度过高,容易引发乙炔压力升高,增加泄漏和爆炸的风险。
如果贮存环境存在明火或静电等易燃物质,也可能引发乙炔的泄漏和点火。
此外,瓶内压力过高也是乙炔瓶发生火爆炸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乙炔瓶在正常使用中产生的瓶内压力应该在安全范围内。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使用时间过长、压力调节不当等,瓶内压力可能会超过安全范围,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最后,瓶体损坏也是乙炔瓶发生事故的潜在原因之一、乙炔瓶通常是由特殊的材料制成,以承受高压和高温的环境。
然而,如果瓶体受到外力撞击或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瓶体可能会出现磨损或漏气现象,从而增加了爆炸的风险。
为了确保乙炔瓶的安全使用,以下是对乙炔瓶的使用要求:1.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乙炔瓶的特性、使用方法和安全规范。
2.在使用乙炔瓶之前,应仔细检查瓶体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应立即更换。
3.在连接乙炔瓶与燃烧装置之前,应确保阀门完全关闭,并在连接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接头和密封材料。
4.在使用乙炔瓶时,应按照规定的流量和压力范围进行操作,不得超过瓶的承受范围。
5.在贮存乙炔瓶时,应选择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场所,并避免将其暴露在明火或静电等易燃物质附近。
6.定期对乙炔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瓶体的完好和安全使用状态。
7.在乙炔瓶使用过程中,禁止随意拆卸或修改瓶体和配件,以免引发事故。
综上所述,乙炔瓶发生火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操作不当、贮存条件不合适、瓶内压力过高以及瓶体损坏等。
乙炔站事故案例案例一吉林吉化电石厂乙炔泄漏导致空间爆炸,死亡2人一.事故经过和危害1988年6有29日,吉林省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违章检修致乙炔气泄露,发生空间爆炸,死亡2人。
6有29日。
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将1#乙炔泵出.入口短节拆下,因原出口阀门内漏,更换新阀后,出.入口管线分别堵加了盲板,做好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机械工开始检修1#乙炔泵。
7月5 日该车间检修蒸镏系统尾凝器,因乙炔系统没有安排检修项目,故只对后部蒸馏系统进行了清洗置换,而前部乙炔及转化系统采用了隔断措施停车。
机械工继续对1#乙炔泵检修。
14时6分,忽听到“轰”的一声,乙炔泵房发生爆炸。
1名工人被崩到泵房窗外18.5m远的地方,全身无一布丝,仅剩一条皮带,当即死亡;另1名工人被倒塌的墙壁压在电机室内1#电机旁,待抢救出,心脏已停止跳动。
二.事故原因分析1.在拆短节上螺丝时,1 名工人拆下盲板上的4 个螺丝,使管内乙炔气外逸。
由于出现金属碰撞火花,使达到爆炸极限的乙炔气体发生空间爆炸。
2.在没有与化工工段取得联系前,对违章拆卸盲板螺丝未能察觉和只制止。
发现有乙炔味时,虽找化工工段进行了处理,但在乙炔气继续外逸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乙炔气长时间外逸,达到爆炸极限。
3.泵出口阀使用前,没有进行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阀门的内在质量缺陷未以能及时发现。
事故后发现阀门关闭不严,有6mm月牙缝。
经解体检查阀体上的闸板导轨不起作用,阀杆与闸板脱落,位置发生变化,产生内漏。
4.在易燃易爆岗位检修未按规定使用防爆工具。
5.检修任务书填写的安全措施不全,在对蒸馏系统检修停车中,前部只采取了隔离措施,易燃易爆岗位未切断气源。
车间领导未向职工交待清楚,管理混乱。
三.同类事故防止措施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高群体安全技术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狠抓基础工作,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经常进行检查。
宣贯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工作标准,加强安全管理。
乙炔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控制江苏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医药中间体为主的企业,主产品1 ,4 - 丁炔二醇生产能力达3000 t/ a。
目前该公司有两台乙炔发生器,乙炔生产系统具有易燃、易爆等诸多危险、有害特性,如何实现乙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乙炔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案例1:发生器加料口燃烧某厂发生器在加料时,由于第1 贮斗排氮不彻底,电石块太大,在加料吊斗内“搭桥”。
操作人员采用吊斗撞击加料口,致使吊钩脱落。
于是现场挂吊钩,同时启动电动葫芦开关,结果引起燃烧,操作人员脸部和手部烧伤。
原因分析:乙炔气遇到电动葫芦开关火花引起燃烧。
案例2:乙炔发生器爆炸安徽某厂乙炔工段1# 发生器活门被电石桶盖卡住,操作人员进入贮斗内处理时突然发生爆炸,死亡3 人。
原因分析:人进入发生器内处理被卡住的活门时,致使大量空气进入贮斗内,用工具敲击电石时产生火花,乙炔气与之接触后发生爆炸。
案例3:乙炔发生器发生爆喷燃烧广西某厂乙炔工段当班操作人员发现乙炔气柜高度降至180 m3 以下,按正常生产要求,此时发生器需要添加电石,于是操作人员到三楼添加电石,1 # 发生器贮斗的电石放完后,又去放2 # 发生器贮斗的电石,当放出约一半电石物料时,在下料斗的下料口与电磁振动加料器上部下料口连接橡胶圈的密封部位,突然发生爆喷燃烧。
站在电磁振动器旁的操作人员全身被喷射出来的热电石渣浆烧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操作人员在放发生器贮斗的电石时,没注意到乙炔气柜液位的变化,致使加入粉料过多,产气量瞬间过大,压力超高,气压把中间连接的胶圈冲破,大量电石渣和乙炔气喷出,并着火。
案例4 :乙炔发生器加料口爆炸湖南某厂乙炔站1 # 发生器加料口爆炸起火,随后2 # 发生器加料口和贮斗胶圈的密封处也发生爆炸起火,电石飞溅到一楼排渣池,产生乙炔气导致起火,为此发生器一、三、四楼都起火。
操作人员紧急处理时,乙炔气又从2 # 冷却塔水封处冲出,不久便被一楼的火源引爆,冲击波将东、西、北三方围墙冲倒,周围的9 人受伤,其中1 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有2 人为重伤。
乙炔事故典型案例乙炔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用气体,常用于金属加工、焊接以及切割等工艺。
然而,由于其具有高度挥发性和易燃性,乙炔事故时有发生。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乙炔事故案例。
某工厂使用乙炔进行金属焊接作业,该工作区域为封闭的车间。
事故发生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下午,当时有四名工人正在焊接作业。
在这一天,由于工作量较大,工人没有留意到乙炔气瓶上的压力已经接近极限。
其中一名工人正在进行焊接作业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紧接着剧烈的爆炸发生。
爆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和火焰,一时间整个工作区域被火海吞噬。
三名工人当场受伤,其中两人重伤,不幸的是一名工人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
实施紧急撤离后,工厂的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并成功扑灭了大火。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乙炔气瓶压力过高:由于工作量大,工人没有及时检查乙炔气瓶的压力,导致压力已接近极限,极易引发爆炸。
2. 未使用合适的阀门和调整器:焊接作业中,乙炔气体需要通过阀门和调整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确保稳定的气体流量。
然而,在这次事故中,工人没有使用正确的阀门和调整器,导致气流不稳定,产生爆炸。
3. 不当的存储和保管:乙炔气瓶存放时需要注意防止摩擦、颠簸和高温等因素,以免引发泄漏和爆炸。
然而,由于工人的疏忽,乙炔气瓶没有得到适当的保管,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这起乙炔事故给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日常工作中,正确使用、存储和保管乙炔气体至关重要。
工人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
此外,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培训,加强设备的维修和检查,都是预防乙炔事故的重要措施。
总之,通过这起典型的乙炔事故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乙炔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用气体,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焊接和切割等工艺。
然而,由于乙炔具有高度挥发性和易燃性,乙炔事故时有发生,给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氧气乙炔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事故风险分析1.1.事故类型1.1.1.火灾事故。
氧气乙炔库是公司重点防火部位。
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违反操作规程、违章安装使用电气设备、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检修(施工)现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第三方人为破坏等。
雷击及设备问题等因素引发的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
1.1.2.爆炸事故。
氧气乙炔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灭,处置措施不当导致瓶内燃烧或气瓶在高温下暴晒、暴露在火焰中发生爆炸事故。
1.1.3.中毒窒息事故。
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的作用。
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
乙炔中常混有磷化氢、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
人接触100mg/m3能耐受30~60min,有轻度头痛、头昏。
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失调,35%下5min引起意识丧失。
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
严重者昏迷。
1.2.危险源1.3.氧气乙炔库内、气割切割使用现场等部位,防火距离不足、周围私自动火、吸烟、泄漏遇到火源等违章操作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1.4.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1.5.乙炔具有爆炸危险性、燃烧危险性、毒害危险性等。
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情况不受季节的影响。
乙炔罐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烧伤、中毒窒息,严重时危及员工生命安全,并导致环境污染。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可能对周边的设备、设施造成不可修复的危险程度,对厂房也有可能造成结构性损坏,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还可能造成大面积人员的伤亡,社会影响较大。
1.6.危险性分析1.6.1.乙炔的特性1.6.1.1.物理性质。
乙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有毒气体。
而电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氢H2S、磷化氢PH3、砷化氢,而带有特殊的臭味。
闪点(开杯)-17.78℃,自燃点305℃。
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3%-72.3%(vol)。
第四篇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案例第一例河北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中毒窒息事故一、事故经过2009 年3 月21 日8 时30 分,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曹妃甸工程项目部闻某带领2 名民工到京唐钢铁公司连铸车间水泵房除盐水池(长20 米、宽4.6 米、高3.65 米,容积约320 立方米)进行池壁渗漏修复作业。
事先业主已将水池水位降至溢流最低点(池内剩余水深约0.5 米左右)。
13 时45 左右,闻某等2人先后下到池底(池内余水已在当天中午前排除),相继晕倒。
电工张某等2 人闻迅下池救人,也晕倒在除盐水池内。
电工安某顺爬梯下到水池一半高度时,发现池内已有4 人倒地,感觉情况异常顺爬梯回到池上。
管道安装工段长郭某带人赶至事故现场,误以为是触电导致下池人员晕倒,在断电后让管道工杨某下池救人,导致杨某缺氧窒息倒在池内。
至此,除盐水池内共5 人窒息晕倒,送医院医治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有关人员在除盐水池内作业过程中,违反《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88),在未经检测、不明池内环境和缺乏有效通风换气措施保障(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准备了通风换气用的轴流风机,但在实际工作时没有使用)的情况下,贸然在缺氧危险场所作业,是导致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专家组认为,事故是由稳压罐内氮气随回水管道反串到除盐水池内,造成池内氮气含量超标、严重缺氧,导致作业人员下池后窒息死亡。
2.间接原因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曹妃甸工程总项目经理部对地上有限空间缺氧危险作业危险性认识不足,事前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对公司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水平匮乏,安全意识低;现场施救人员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盲目施救,致使施救人员缺氧窒息,导致事故扩大;作业人员进行除盐水池防渗漏修复作业施工过程时,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管。
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作为业主方,对外埠施工单位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曹妃甸工程总项目经理部则存在安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乙炔厂事故案例(1)1994年11月24日,河北省某电化厂乙炔工段乙炔发生器溢流管堵塞,13时50分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
事故原因是下料口堵塞时间过长,使乙炔发生器内的电石吸入水分分解放热(干式发生器),又因加料斗密封橡胶圈破裂,有空气进入,当下料口疏通后突然下料,形成负压,而发生爆炸。
(2)1994年12月5日,河北省沧州市一家化工厂乙炔站3号乙炔发生器加料斗发生爆炸,致使厂房坍塌,半径100米以内窗玻璃破裂,造成1人死亡、2人轻伤,估计经济损失38万元以上。
事故原因是临时停电检修后,恢复生产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所致。
(3)1995年5月,美国新泽西州享时敦一家乙炔生产厂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原因是碳化钙进给管路堵塞,工人用水冲洗疏通进给管路上的碳化钙,水喷射到碳化钙上产生乙炔气,当时为了工作方便用来照明的电灯掉下灯泡破碎,瞬间点燃乙炔气引发爆炸。
(4)1995年5月8日,河北省某化工总厂乙炔分厂乙炔发生器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3人轻伤,200 m2的厂房倒塌。
原因是乙炔高压干燥器压力过高,排污过猛,产生火花所致。
(5)1995年5月8日16时30分,河南省信阳化工总厂乙炔分厂2#高压乙炔干燥器突然发生爆炸,三间100 m2的厂房被摧毁,压缩工段的全部设备被砸坏,造成1死3伤。
产生此次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排污时在管口形成的乙炔—空气混合气体与气流冲刷及人手指之间静电放电而引起回火,导致高压乙炔干燥器发生分解爆炸。
(6)1995年6月30日,广西某化工厂违章使用浮筒式乙炔发生器,工人更换乙炔发生器内电石,并接上乙炔气胶管,浮筒即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浮筒内空气未排净,乙炔气内磷化氢含量超标,自燃引爆。
(7)1996年2月29日,四川省某化工总厂氯碱车间1号乙炔发生器检修,2名工人对其进行冲洗置换,拆开入孔盖检查,未进行气体分析,检查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万元。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电石厂爆炸事故伤9人一.事故经过和危害1986年5月4日,河北省张家市下花园电石厂电石车间1#炉(16500KVA)二组上晚班(16~24)时,接班后,组长担心第一炉质量偏低,决定与第二炉合并于17时准时出炉,17时38分出炉完毕,电石锅牵引到冷却厂房进行吊装。
17时40分炉眼突然被矽铁穿透跑眼,此时由于炉眼前未来得及备好备用锅,造成液体电石流在地面上约0。
5t。
17时52分电炉停电堵住炉眼,18时06分送电恢复运行,并根据供电部门通知压2000负荷。
18时42分第二次跑眼,又一次停电将炉眼堵住,此时,1#炉转入压荷停电。
两次跑眼流在地面上电石约2~3t。
该组长鉴于流在地上电石较多,派人叫来了车间主任,主任来厂后和值班副任一起给该组开了个短会,简单部署了清理任务。
会后,鉴于清理任务较重,主任从车间成装工段调来了部分人员协同炉上人员共同清理。
20时20分,开始清理,现场共有26人,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组织部署。
现场作业人员未能采取分班作业。
当撬起一大块硬壳后,暴露出的电石有少量呈液态状。
由与高温灼烤。
无法靠近作业。
操作工拉来了水管往电石上喷水降温,喷水过程电石与水接触瞬时爆炸,9名同志的面部被灼伤或物体击伤。
事故发生之后,厂领导立即组织人员,将9名伤员送往煤矿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经煤矿医院检查,5名同志住院治疗(其中3名同志5有14日出院),1名同志左眼框上部被物体击伤,转市附属医院治疗。
其余3名同志在本厂小医院疗养。
二.事故原因分析通过本厂事故调查组调查分析,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1.操作人员思想麻痹,违反操作规程,未很好观察现场情况,就盲目打水降温,造成液体电石与水接触,是导致这次事故最主要原因。
这点本厂《安全规程》第六章第十二条有明确规定:“出炉岗位及轨道附近地面应保持干燥,严禁液体电石与水接触,防止爆炸伤人”。
2.事故班组在正常情况下连炉,且未能及时根据两炉合并和调整炉料配比后产量高等因素,充分做好出炉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次跑眼后未将轨道上电石清完就匆忙送电,导致二次跑眼。
乙炔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控制江苏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医药中间体为主的企业,主产品1 ,4 - 丁炔二醇生产能力达3000 t/ a。
目前该公司有两台乙炔发生器,乙炔生产系统具有易燃、易爆等诸多危险、有害特性,如何实现乙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乙炔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案例1:发生器加料口燃烧某厂发生器在加料时,由于第1 贮斗排氮不彻底,电石块太大,在加料吊斗内“搭桥”。
操作人员采用吊斗撞击加料口,致使吊钩脱落。
于是现场挂吊钩,同时启动电动葫芦开关,结果引起燃烧,操作人员脸部和手部烧伤。
原因分析:乙炔气遇到电动葫芦开关火花引起燃烧。
案例2:乙炔发生器爆炸安徽某厂乙炔工段1# 发生器活门被电石桶盖卡住,操作人员进入贮斗内处理时突然发生爆炸,死亡3 人。
原因分析:人进入发生器内处理被卡住的活门时,致使大量空气进入贮斗内,用工具敲击电石时产生火花,乙炔气与之接触后发生爆炸。
案例3:乙炔发生器发生爆喷燃烧广西某厂乙炔工段当班操作人员发现乙炔气柜高度降至180 m3 以下,按正常生产要求,此时发生器需要添加电石,于是操作人员到三楼添加电石,1 # 发生器贮斗的电石放完后,又去放2 # 发生器贮斗的电石,当放出约一半电石物料时,在下料斗的下料口与电磁振动加料器上部下料口连接橡胶圈的密封部位,突然发生爆喷燃烧。
站在电磁振动器旁的操作人员全身被喷射出来的热电石渣浆烧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操作人员在放发生器贮斗的电石时,没注意到乙炔气柜液位的变化,致使加入粉料过多,产气量瞬间过大,压力超高,气压把中间连接的胶圈冲破,大量电石渣和乙炔气喷出,并着火。
案例4 :乙炔发生器加料口爆炸湖南某厂乙炔站1 # 发生器加料口爆炸起火,随后2 # 发生器加料口和贮斗胶圈的密封处也发生爆炸起火,电石飞溅到一楼排渣池,产生乙炔气导致起火,为此发生器一、三、四楼都起火。
操作人员紧急处理时,乙炔气又从2 # 冷却塔水封处冲出,不久便被一楼的火源引爆,冲击波将东、西、北三方围墙冲倒,周围的9 人受伤,其中1 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有2 人为重伤。
案例一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
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事故的基本情况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事故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
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
乙炔瓶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的原因及使用的安全措施乙炔瓶发生着火爆炸的原因有:(1)乙炔瓶的多孔性填料下沉,出现净空间,使部分气态乙炔处于高压状态。
(2)乙炔瓶卧放,过大量使用乙炔时丙酮随同流出。
(3)乙炔瓶阀漏气。
(4)运输装卸或使用时,乙炔瓶从高处坠落或倾倒,受剧烈冲击或碰撞。
(5)乙炔瓶直接受热。
(6)气焊或气割发生回火,火焰进入瓶内。
使用乙炔瓶的安全要求是:(1)乙炔瓶使用时必须配合合格的乙炔专用减压器和回火防止器。
(2)乙炔瓶距火源应10m以上,夏日不得在烈日下暴晒,瓶温不得超过40℃。
(3)乙炔瓶运输、存放和使用时只能直立,不能横躺卧放,以防丙酮露流出。
如果需使用已卧放的乙炔瓶时,必须先直立禁止20min,在装上乙炔减压器后使用。
(4)特别要注意,乙炔瓶应轻装轻卸,用小车输送,严禁人抬、肩扛或在地上滚动。
不得遭受剧烈震动或撞击,以免填料下沉形成净空间。
(5)瓶内气体严禁用尽。
(安全管理交流)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和防范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见的能源物质,液化石油气具有易燃、易爆、受热膨胀性、带电性、和腐蚀性的特性。
并且比重比空气重,泄漏出来的气体能沿地面漂浮,向地面低洼处扩散,不易被吹散,大大提高了与火源的接触机会。
随着液化石油气与居民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也随之频频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加强对这种火灾爆炸事故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液化石油气泄漏发生爆炸的几种原因泄漏爆炸的实质是化学性爆炸,它是液化石油气泄漏后与空气结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爆炸。
液化石油气爆炸威力极大,1kg液化石油气的爆炸的威力相当于4~10kgTNT炸药的当量。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中因泄漏而引起的最为常见,发生的概率最大。
形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储存液化石油器的设备质量低劣储存液化石油器的容器的质量不好,如设备选材不当、设计存在缺陷、生产制造过程中不符合要求,都可能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或缺乏必要的安全装置(液面计、安全阀、压力计、放空管等),就会很容易造成液化气泄漏。
一起乙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
1事故经过和危害
1988年6月29日,吉林省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违章检修致乙炔气泄漏,发生空间爆炸,死亡2人。
6月29日,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将1#乙炔泵出、入口短节拆下,因原出口阀门内漏,更换新阀后,出、入口管线分别堵加了盲板,做好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机械工开始检修1#乙炔泵。
6月29日该车间检修蒸馏系统尾凝器,因乙炔系统没有安排检修项目,故只对后部蒸馏系统进行了清洗置换,而前部乙炔及转化系统采用了隔断措施停车。
机械工继续对1#乙炔泵检修。
14时6分,忽听到“轰”的一声,乙炔泵房发生爆炸。
1名工人被崩到泵房窗外18.5m 远的地方。
全身无一布丝,仅剩一条皮带,当即死亡;另一名工人被倒塌的墙壁压在电机室内1#电机旁,待抢救出,心脏已停止跳动。
2事故发生的原因
①在拆短节上螺丝时,1名工人拆下盲板上的4个螺丝,使管内乙炔气外逸。
由于出现金属撞击火花,使达到爆炸极限的乙炔气发生空间爆炸。
②在没有与化工工段取得联系前,对违章拆卸盲板螺丝未能及时察觉和制止。
发现有乙炔味时,虽找化工工段进行了处理,但在乙炔气继续外逸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乙炔气长时间外逸,达到爆炸极限。
③泵出口阀使用前,没有进行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阀门的内在质量缺陷未能及时发现。
事故后发现阀门关闭不严,有6mm月牙
缝。
经解体检查阀体上的闸板导轨不起作用,阀杆与阀板脱落,位置发生变化,产生内漏。
④在易燃易爆岗位检修未按规定使用防爆工具。
⑤检修任务书填写的安全措施不全,在对蒸馏系统检修停车中,前部只采取了隔离措施,易燃易爆岗位未切断气源。
车间领导未向职工交代清楚,管理混乱。
3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
①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高群体安全技术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②狠抓基础工作,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经常进行检查。
宣贯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工作标准,加强安全管理。
③严格执行系统停车检修必须切断物料、电源等安全管理规定;中小检修必须有完整的安全检修方案,严密可靠的安全措施,职能人员到现场,做好检查监督工作。
④严格盲板的拆装管理,严禁带料带压拆装,必须使用厂统一制作的盲板,做到哪一工种安装,哪一工种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