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孙本文:(1891—1979)中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1926年留学美国,192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28年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主编《社会学刊》。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毕生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社会学理论体系、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年)、《社会问题》(1927年)、《社会学ABC》(1928年)、《人口论ABC》(1928年)、《社会学的领域》(1929年)、《社会变迁》(1929年)、《社会学原理》(1935年)、《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年)、《社会思想》(1945年)、《社会心理学》(1946年)、《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年)、《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年)。
唐钺:(1891—1987)中国心理学家。
原名唐柏丸,字擘黄。
福建闽侯人。
1914年赴美国留学。
192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任所长。
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去发现和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反对用哲学代替心理学研究。
不但强调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和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主要著作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年),译著有《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59年)、《心理学原理》(詹姆斯著,1963年)、《感觉的分析》(马赫著,与洪谦、梁志学合译,1986年),主要论文编为《唐钺文集》(2001年)。
廖世承:(1892—1970)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陆志韦:(1894—1970)中国语言学家、心理学家。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1915年留学美国,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校长。
1937年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心理学和汉语音韵、语法的研究。
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曾改进艾宾浩斯曲线,两度修订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主要论著有《遗忘的条件》(博士论文,1920年)、《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年)、《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年),译著有《教育心理学简编》(桑戴克著,1926年)。
郭一岑:(1894—1977)中国心理学家。
江西万载人。
191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
1922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1923年转入杜宾根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蓝田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受格式塔心理学传统的影响,在知觉方面学有专长,并长于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研究。
在介绍苏联心理学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极力主张心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著作有《遗觉之研究》(1930年)、《内分泌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关系》(1930年)、《生理的欲求》(1935年)、《现代心理学概观》(1937年)、《从人的心理实质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959年)、《批判詹姆斯的自然主义》(1962年)、《批判格式塔心理学的自然观》(1962年),译著有《苏俄新兴心理学》(1934年)。
杜佐周:(1895—1974)中国教育学家。
字纪堂。
浙江东阳人。
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研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23年获博士学位。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中国心理学史人性论派别代表人物基本思想 1、性善论孟子、董仲舒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 2、性恶论荀子本性天生是恶的 3、善恶混论扬雄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4、有性善,有性不善世硕有些人本性善,有些人不善 5、性无善无不善告子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 6、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琢子贱、漆雕开等(一)孟子的性善端说(※意义、影响)孟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将其扩而充之便可发展为仁、义、礼、智。
②人的先天善端是平等的,尧舜与人同耳,人性上的平等观。
③善端在未能得到扩充之前,像一粒种子,处于萌发状态,提供人发展的可能性,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环境和教育。
好的环境影响为善;坏的环境影响善端会遭到泯灭,不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评价: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性或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现代心理学仍在争论与探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如此的看法,非常难能可贵。
但是将人的社会性看成是先验的并排斥人的自然属性,显然是1 / 15唯心的。
(二)荀子的性伪说(※了解主要观点)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集各派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主张用刑法的专制主义来制裁人民。
以性恶论著称于世。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而善性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伪)。
2、性与伪有分有合,二者既矛盾又统一。
性是伪的自然前提,伪是改造性的手段或工具,性伪之合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闪耀着辨证法的光辉) 3、荀子从性恶伪善的观点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的要求。
心理学史参考书目1.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霍瑟萨尔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瓦伊尼,金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8。
4.N. W. Smith著,郭本禹等译:《当代心理学体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古德温著,郭本禹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高觉敷主编:《近代西方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8.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舒尔兹等著,叶浩生译:《现代心理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1.K. Pawlik & M. R. 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
13.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
14.黎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郭本禹主编,《外国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6.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共5卷。
第一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杨鑫辉主编,朱永新,邹大炎副主编第二卷“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杨鑫辉,赵莉如主编第三卷“外国心理学思想史”,杨韶刚主编第四卷“外国心理学流派(上)”,郭本禹主编第五卷“外国心理学流派(下)”,龚浩然主编17.郭本禹主编: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共13本:《意识的分析——内容心理学》,方双虎主编《心灵的适应——机能心理学》,高申春主编《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郭本禹,修巧燕主编《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丁芳主编《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贾林祥主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郭本禹,崔光辉,陈巍主编《经验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王鹏主编《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郭本禹主编《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下)》,王国芳主编《现象的沉思——现象学心理学》,崔光辉主编《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杨韶刚主编《理性的消解——后现代心理学》,高峰强主编《文化的诠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王光荣主编18.湖北教育出版社“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2001,共15本:《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彭运石著《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葛鲁嘉,陈若莉著《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熊哲宏著《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刘翔平著《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张爱卿著《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乐国安著《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常若松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郭永玉著《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李其维著《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杨韶刚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江光荣著《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一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朱新明,李亦菲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高申春著《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申荷永著《行为奥秘透视――华生的行为主义》,高峰强,秦金亮著19.叶浩生主编:“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共11本。
中国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引言: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帮助个体克服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专业服务。
在中国,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辅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演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步阶段1.1 心理学引入与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方心理学知识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心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195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靠谱辅导事业发展蓬勃的时期。
1.2 影响逐渐扩大但资源匮乏然而,在初期阶段,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心里辅导在推广普及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
此外,当时国家并没有给予心里教育和心里辅导足够的关注,导致资源匮乏,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与学科建设2.1 中国心理协会成立与政策扶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心理协会于1979年正式成立,为心理辅导行业提供了一个组织机构,并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家逐渐重视起了心理教育工作,为心理辅导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心理辅导专业化与研究为主流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培养大量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并加强了对该领域的科研力度。
很多高校开设了本科及研究生的心理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心里健康知识。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蓬勃发展与现代化进程3.1 执业资格认证体系正式建立为保障公众利益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中国于1994年建立并完善了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体系,规范了行业发展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2 民间力量与互联网的崛起近年来,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和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中国民间组织和私立机构也开始积极参与心理辅导工作。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线上心里辅导逐渐兴起,并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结语:中国心理辅导经历了起步阶段、学科建设期以及现代化进程,在政策扶持、专业化培养以及民间力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
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
”(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
”(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
”(《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孙国华:(1902—1958)中国心理学家。
字晓孟。
山东潍县(今潍坊)人。
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
同年留学美国,1928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等。
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后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含动物心理)。
1955年又在北京大学创建儿童心理学实验室。
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初生儿的行为研究》(与K.C.普拉特、A.K.尼尔逊合著,1930年)。
陈立:(1902—2004)中国心理学家。
湖南平江人。
1928年获上海沪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30年留学英国。
193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
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工业研究所、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5年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任工业心理研究员。
1939年起相继任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教授及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在中国最早从事工业心理研究。
晚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主要编著有《工业心理学概观》(1935年)、《管理心理学》(主编,1982年)、《工业心理学简述》(1983年)、《陈立心理科学论著选》(1993年)。
黄翼:(1903—1944)中国心理学家。
字羽仪。
福建厦门人。
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
1925年留学美国,1930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跟从格塞尔研究儿童心理学,协助考夫卡进行心理实验工作。
回国后一直任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讲授儿童、教育、实验和变态心理学等课程,并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儿童对奇异现象的解释》(1930年)、《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1936年)、《儿童语言之功用》(1936年)、《儿童绘画之心理》(1938年)、《儿童心理学》(1942年)、《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43年)、《儿童泛生论的实验分析》(1945年)。
・综 述・反思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轨迹钟 年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72)摘 要 近现代中国心理学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传入的,曾面临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最终在西方强势话语下选择了追随西方心理学传统的路径。
这突出表现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和专业化上,而这也正是世界主流心理学走过的道路。
问题是这种做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应该引起今天关心中国心理学前途的人们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心理学 反思 近现代 发展道路1 心理学与中国 在当今中国的学术体系中,心理学占有一席之地,是国家确认的一级学科。
研究者推出过若干叫做“中国心理学史”的著作。
在许多场合,人们也有“中国心理学”的提法。
但是,心理学到底是土生土长的“国粹”还是“舶来品”,大家却曾有过不同的看法。
中华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会长张耀翔先生很久前写过一篇《中国的世界第一———心理学》的文章,在引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献资料后指出,中国的老子等人对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有精彩论述,较西洋心理学的发端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早,因此心理学的发源地当在中国。
[1]不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汉语中毕竟没有“心理学”这个词汇,较为妥帖的做法是把老子等人的论述称作心理学思想。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所说:“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性命之说是心理学思想,不即等于心理学。
”[2]经过一批心理学者多年的努力,目前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线索是大致清晰的。
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他们所在国的一些学术思想,此即所谓“西学”。
传教士著译了不少介绍性的书籍,其中包括反映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的作品,例如利玛窦、毕方济、艾儒略等人的《西国记法》、《灵言蠡勺》等,这些书籍在中国知识界有较为广泛的流行。
人们也提到中国人很早就到西方学习过心理学,在19世纪中期,我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就有人(如容闳)修过心理方面的课程,容闳在其所著《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对此即有记载。
中国心理学史资料中国心理学史资料1、“文化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E. Sapir),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文化的心理学:课程讲义》中首先使用的。
2、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心理生活中国人在从事某项专业活动中的心理历程3、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先看陆志伟的说法:“中国之心理发达史与西欧情形略同,百家而后汉晋无心理可言;唐虽有研究心理者,然多带有宗教色彩,直至宋儒出,心理学始成问题。
自宋迄今,无大进步,仅王学及“儒而逃禅者”偶一论之要为无系统之学”。
张耀祥的观点:“中国古时虽无…心理学?名目,但属这一种的研究,早散见于群籍,美不胜收。
不仅有理论的或叙述的心理研究,且有客观的及实验的研究。
不仅讨论学理,且极注重应用,他们称这种研究为…性理?,为…心学?”。
4、质化研究法。
(1)文献法。
a资料整理法,b史料审定法,c历史互证法,d学派参验法,e古史今用法。
(2)访谈法.(3).案例分析法5、量化研究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6、面子曾经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是鲁迅提出来的。
我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将面子、命运、恩典看成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
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以自己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历写出一本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中国人的性格》,在此书中他将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二十多种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保全面子”。
8、20世纪40年代中国旅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本土面子概念。
此后才出现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
比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Goffman (1955)则由中国人讲的“面子”激发灵感,转而探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面子现象。
9、中国人面子心理的特征1)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2)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3)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4)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5)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6)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10、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利弊分析所谓利,面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概论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88次
一、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范围
三、古代心理学思想未自然而然地演变成心理科学的成因
一是受到思维方式的限制
二是以“孝”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体生理解剖学的发展
三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心性之学,不大受医学界的生理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四是古代中国人太推崇“学而优则仕”的做法,不重视与“科举”无关的其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钻研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Scarlett 录入
第二节中国近代心理学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99次
一、中国近代心理学启蒙时期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
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西国记法》的内容论述人的记忆功能,介绍增强记忆的方法,全书70页,分六篇:(1)原本篇:主要阐述识记及其与脑的关系;(2)明用篇:主要论述如何运用事物图像与地点提示进行识记的方法(相当于现代心理学讲的形象记忆与地点记忆);(3)设位篇:探讨怎样在想象中建立事物的图像的处所或地方;(4)立象篇:论述以中国文字的“六书”特点对汉字构造成像的方法与利用各种联想方法来达到提高记忆的效果;(5)定识篇:论述运用不同识记方法来识记不同对象的问题。
(6)广资篇:挑选一些汉字作为例证,加以分析讲解,以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让学习者能熟悉这种记忆方法(利玛窦,1965)。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1623年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艾儒略以中文写成《性学觕述》一书,这是一本问答体的心理学综合读物,全书分八卷,各卷目录是:
卷之一:生觉灵三魂总论,魂怀诸称异同,灵性必有,灵性非气,人惟一魂,人物不共一性,人性非造物主之分体,灵性非由天地非由父母所赋,灵性非由外来非由内出,灵性为造物主化生赋田。
卷之二:灵魂为神与形躯判然为二,灵性身后永在不灭,灵魂不灭善恶同然,灵魂离身自有明觉以受苦乐,灵魂身后不轮回人世。
卷之三:约论生长,论四液。
卷之四:总论知觉外官,目之官,耳之官,鼻之官,口之官,触之官。
卷之五:总论知觉内职,论总知之职,论受相之职,论分别之职,论涉记之职。
卷之六:辨觉性灵性,论嗜欲与爱欲,论运动。
卷之七:记心法,记心辨,论寤寐、论梦,破梦。
卷之八:论嘘吸,论寿夭,论老稚,论生死附诸情论(杨鑫辉,2000,第39-40页)。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灵言蠡勺》的目录如下:
卷上
第一篇论亚尼玛之体
第二篇论亚尼玛之能
一论亚尼玛之生能觉能
二论亚尼玛之灵能
甲论记含者
乙论明悟者
丙论爱欲者
卷下
第三篇论亚尼玛之尊与天主相似
一论性相似
二论模相似
三论行相似
第四篇论亚尼玛所向至美好之情(杨鑫辉,2000,第55-56页)。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
1.龚自珍的心理学思想
2.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
一是明确区别心理学与哲学的译名,将Psychology译为心理学,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
二是在教育心理方面,主张按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划分教育期。
三是在社会心理方面,他主张用心理去解释政治和历史,为此,在其史学著作里常常用“心理”、“社会心理”、“国民心理”、“群众心理”、“个性”和“人格”等词,并用以说明和解释史实或作为史料的研究分析方法。
四是在佛教心理方面。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发端时期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初步传播
1.早期教会学校与心理学的传播
2.通过翻译西方心理学论著进行传播
(二)、日本在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中的桥梁作用
第三节中国现代心理学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100次
一、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
(一)、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
一是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支持陈大齐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全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是陈大齐于191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自己编著的大学心理学教本:《心理学大纲》,该书是陈大齐利用多年教学的讲义修订而成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0年内共出了12版。
它以浅近通俗的文言文和新式标点符号,较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介绍了当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丰富内容与最新成就。
三是1920年南京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在其教育科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陈鹤琴和廖承志在此首次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试验学生。
此后,于1926年,北京大学也建立了心理学系。
四是1921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首任会长是张耀翔教授,使得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首次有了自己专门的学会组织。
五是192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使得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首次有了自己专门的学术刊物。
六是蔡元培于1928年创建中央研究院并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于1929年倡导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
这样,我国既有培养心理学人才的教学机构,也有了研究心理的专门机构。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建立时期的主要成就
1.郭任远
2.张耀翔
3.汪敬熙
4.艾伟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一)、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1.学习改造阶段(1950-1956)
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的最初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心理学的学习与改造。
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其次,建立中国心理学会
第三,调整心理学教学机构
第四,出版心理学刊物
第五,制定心理学科学规划
第六,心理学的学习与改造工作
2.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
3.遭遇挫折阶段(1966-1976)
4.重新恢复阶段(1977-1980)
5.飞速发展阶段(1981-现在)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 1.潘菽
2.高觉敷
3.陈立
4.曹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