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民俗的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4
民俗的基本特征范文民俗是指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习俗。
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所形成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礼仪的总称。
民俗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多样性:民俗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民族群体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继承性:民俗是代代相传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社会中传播。
父母把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和实践传给子女,子女再传给后代。
这种继承性使得民俗能够在社会中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4.情感性:民俗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来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节日时亲人团聚、相互送礼、互相祝福,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和关怀。
民俗通过寄托情感,使得人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5.物质性:民俗活动常常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准备和物质表现。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年货,布置家庭和街道的环境,制作特色食物等。
这些物质的准备和展示是民俗的一部分,它们既是民俗的衍生物,也是人们展示自己文化认同的方式。
6.历史性: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人们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民俗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沉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7.高度社会化: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
民俗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它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民俗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社会性、情感性、物质性、历史性和高度社会化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各种行为方式、礼仪规范和习俗传统,通过它人们能够表达情感、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展示自己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第二章服饰民俗[引例]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
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
民俗特征及社会功能民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
它们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
民俗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就其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一、民俗的特征1.民俗是一种传承性。
民俗是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重要方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2.民俗是一种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它们通过群体的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心声,体现民众的共同意愿和文化认同。
3.民俗是一种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和传统。
4.民俗是一种功能性。
民俗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丰富多样的功能,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能够提供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社会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使其能够感知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2.社会凝聚功能。
民俗活动能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同,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社会教化功能。
民俗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启迪,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风貌。
5.社会经济功能。
很多民俗活动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举办各种庆典和节日活动,可以带动旅游业、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为社会经济增加了不少财富。
6.社会身份认同功能。
民俗活动是展示个体身份和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能够体现自身的身份特征和归属感,加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总之,民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具有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能够发挥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社会纽带、社会教化、社会经济和社会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功能,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俗的特征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
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
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
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女友要故意刁难新郎,往往需要新浪开红包菜准许见到新娘。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
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
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
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与复合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