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

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C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

1、主要的耕作方式

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

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

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

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宋代不抑兼并。

限田举措:北魏至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唐代延续。

4、自耕农(小农经济) 出现时间:春秋时期

(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5、租佃制

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

产生: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普及: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特点: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以物易物,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许多著名都会形成。

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外域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纸币广泛流通,步入新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商等大商帮渐次形成。

2、城市经济的繁荣

⑴自周至唐:以政治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的城市设交易场所“市”,但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

⑵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

⑶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

两种制度:征役制(西周以来,工匠职业世袭,没有人身自由,世代为官府劳作)和雇募制(唐代以来,官府和工匠两厢情愿,公平交易)

优势所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产品质量管理严格。

局限所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2、私营:

产生时间:春秋战国以来

产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经营方式:唐代以前,农民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唐宋以来,商品化程度加深,明代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3、官营和私营的地位变化: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四、古代经济、对外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1、重农抑商

产生原因:战国时期,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