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家庭寿险市场的需求分析——基于全国25个省(市、区)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徐佳;龚六堂【摘要】保险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中国家庭对于保险的需求也从传统的保障型需求慢慢地转向投资需求与保障需求兼顾考虑.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比较主要因素对传统保障型寿险和投资型寿险需求的影响异同.通过研究发现:保险在我国居民家庭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城乡间差异巨大.家庭的寿险需求、寿险持有比例随家庭生命周期变动呈倒“U”型,不同人口特征、家庭结构、金融知识都会显著影响家庭的寿险需求.家庭资产配置中,房地产会显著挤出寿险资产的配置;投资型寿险区别于传统保障型寿险和股票呈互补关系;社会保障对传统寿险以替代效应为主,对投资寿险以收入效应为主.随着家庭财富的增长,家庭将更多地参与资本市场,增加保险资产的配置.因此,在产品设计上要考虑到消费者异质性需求,积极创新,挖掘和引导消费需求;政府监管层面上要考虑产品结构差异,总量监管的同时优化行业结构监管指标体系,综合衡量行业发展.【期刊名称】《江汉论坛》【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家庭资产;寿险需求;投资与保障;家庭资产配置【作者】徐佳;龚六堂【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保险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中国家庭对于保险的需求也从传统的保障型需求逐渐转向投资需求与保障需求兼顾考虑。
人寿保险产品按照保障性和投资性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寿险和投资寿险。
传统寿险只具有保障属性,投资寿险的保障性有所减弱,而衍生出了投资属性,两类寿险在保障性和投资性上的不同侧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潜在投保者的选择①。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七次下调利率,寿险产品“利差损”问题严重,各寿险公司纷纷推出了以投资连接、万能和分红为代表的新型寿险产品,新型寿险产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养老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财富特征、背景风险三个方面。
在家庭人口特征方面,Guiso等学者通过对欧洲国家投资者的投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U”型,而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呈现倒“U”型。
1国内学者邹红2、吴卫星3等也发现了年龄与家庭股票参与之间的倒“U”型关系。
Lin 等学者提出教育和金融知识也会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
4尹志超等学者也发现掌握金融知识能够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配置比例,而且风险偏好的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更大。
5在家庭财富特征方面,史代敏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运用Tobit模型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家庭财富总量越多,持有的金融资产越多样,而且金融资产中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大。
6吴洪等通过对中国家庭调查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对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及配置比例均有正向影响。
7有学者发现,家庭财富水平较低时或者拥有首套住房时,自有住房对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但随着房产数量增加或者家庭财富水平较高时,房产会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
891Luigi Guiso,Michael Haliassos,Tullio Jappelli. Household stockholding in Europe: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J]. Economic Policy,2003,18(36).2邹红,喻开志.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09):13-17.3吴卫星,吕学梁.中国城镇家庭资产配置及国际比较——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10):45-57.4Lin C , Hsiao Y J , Yeh C Y . Financial literacy, financial advisor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n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7, 43:218-237.5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9(04):62-75.6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43-49.7吴洪,徐斌,李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7(04):39-51.8吴卫星,易尽然,郑建明.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45(S1):72-82.学者们也较为关注背景风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背景风险是指无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或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的风险,其中在家庭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有劳动收入风险以及健康风险。
中美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比较作者:华红梅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日益多元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较快,存款比重有所下降,其他金融资产所占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低,金融资产结构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失衡现象。
关键词:居民金融资产;资产结构;金融市场;财产性收入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14-04居民金融资产是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所拥有的以金融产品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主要包括存款(本外币)、债券、股票、基金份额、保险准备金及其他金融资产。
结构分析是研究总量与组成总量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在各种金融产品上的选择以及从而形成的比例关系,称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通过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可以全面、具体地了解一国金融的发展情况,为促进金融结构的升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深入分析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结构问题,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国外进行居民金融资产方面的研究较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
如Wolff(1989)对美国1900~1983年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研究 [1]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陆续有人研究居民金融资产问题。
丁建臣(1990)通过对日本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理论和选择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2] 。
史代敏,宋艳(2005)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TOBIT模型,并运用微观数据对影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3] 。
孔丹凤,吉野直行(2010)主要分析了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 [4] 。
社会救济制度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学校:山东财经大学专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制度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救助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已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中国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济制度分析改革保障一、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自建国50来,社会救济制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而是非常分散,甚至可以说应急性规定比较多,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够看到,国家对于社会救济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制定了大量法规政策规范社会救济事业,而为社会救济投入了大量才力和物力,保障了那些处于生活困境的人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城市大量流落街头的难民、灾民、无业人员等贫困人口,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6月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7月劳动部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拨出大量粮食和经费,对不同情况的人员给予不同的救济。
1952年全国152个城市经常得到救济的有120余万人,冬季期间达到150余万人,占各城市人口的20%-40%.从1953年到1957年国家支付城市社会救济费1亿多元,救济1000多万人。
在农村,1950年到1954年国家发放10亿元的救灾救济款及大量的救济物资,救济灾民和孤老病残人员。
[1]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城市形成了就业与保障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农村生活困难的农民由生产队给予补助。
在这个时期,社会救济主要面向城乡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社会成员,社会救济费由国家承担。
第三章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第三章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3.I国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个人理财服务并不是项全新业务,国外商业银行早已将其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服务、操作和管理也相对成熟。
就内容看,个人理财既包括对未来直至退休后生活的妥善安捧,力求保障生活品质不降低;也包括委托银行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组合,以获取满意的投资回报。
从产品和品牌看,比较著名的有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运筹理财、商业理财,花旗银行的综合增值理财、贵宾理财,渣打银行的优先理财、创智理财、快易理财等等。
瑞士是世界上个人理财业务的发源地,资产管理业在瑞士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该国银行在海外享有“资产管理人”的美誉,他们的私人理财业将目标客户定位于那些拥有富裕的私人资产和很高收入的独立私人顾客,银行为其保守秘密,并制订包括投资、信托、信贷、税金、遗产在内的综合理财计划和资产管理服务。
在20世纪30年代,理财仅仅是保险工作人员为兜售本公司商品而采取的一种全新的营销策略。
真正的理财概念出现在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个人理财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专业人士协助。
在当时的保险工作人员和信托投资营销人员中间,已经有人开始探讨并整理系统化的理财概念,并于1969年成立了专业策划团体一国际理财协会。
目前,该协会已经由成立初期的13名会员,发展到19个国家的73000人左右。
70~80年代是美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理财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促进,一是混业经营的金融改革浪潮,二是金融产品创新风起云涌。
在激烈的竞争下,美国政府最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业务相互交叉。
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为迅速增加的个人金融资产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新型投资产品的复杂性也大大提高,加上对节税问题的考虑,单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做出最佳的投资判断,理财服务需求已经形成。
顾客的需要和理财行业的兴起,共同促进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第一章金融资产:是无形资产的一种, 它是由货币的贷放而产生, 通常以凭证、收据、或者其他法律文件来表示。
金融资产的性质:货币性、可分性、可逆性、到期期限、流动性、可转换性、币种、现金流入和收益的可预测性、复合性、税务状况金融市场的功能:创造与交易金融资产、价格发现、降低搜寻成本与信息成本、储蓄功能、财富功能、信贷功能、支付功能、风险功能、政策功能金融市场的参加者: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居民家庭;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①提供期限中介②分散和降低风险③降低订立合同和处理信息的成本④提供支付机制思考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第二章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在美国,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贷协会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广义的:自有资本金、吸收外来资金狭义的:存款(支票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借款(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协议、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银行的自有资本(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贷款 2.证券投资3.现金类资产:准备金、应收现金、同业存款 4.其他资产(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账结算、承兑业务、信用证业务、银行保函、代理业务、经济信息咨询业务、租赁业务、贷款承诺、贷款销售、衍生产品服务、信托服务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结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古代,商业银行的前身货币兑换业者和银钱业者。
1580年成立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威尼斯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产生。
现代银行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货币兑换业转变成原始银行;二是以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1845年,第一家新式银行——丽如银行成立,这是一家英资银行。
1897年成立第一家中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银行体系。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已成为家庭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成熟度、文化传统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各有不同。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相对多元化。
股票和共同基金在美国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据较大比重。
这得益于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和成熟的证券市场,信息透明度高,监管严格,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选择和相对公平的投资环境。
同时,美国居民也较为重视养老规划,养老金资产在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有一定比例。
此外,房地产也是美国居民常见的投资领域,但在金融危机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
与美国相比,日本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则呈现出较为保守的特点。
日本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保险产品。
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的文化传统中对风险的规避意识较强,另一方面也与日本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在日本,房地产投资曾经在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增长的放缓,其热度逐渐降低。
欧洲国家的情况则各有差异。
以德国为例,德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储蓄存款的比例较高。
这反映了德国人谨慎和稳健的投资风格。
同时,德国的保险市场也相对发达,居民通过购买保险产品来实现风险保障和资产增值。
而在英国,居民对股票和基金的投资热情相对较高,这与英国悠久的金融历史和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密切相关。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居民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
过去,居民主要依赖储蓄存款,但现在,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的比重逐渐上升。
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有所放缓。
影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因素众多。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金融市场通常更为成熟,居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更为丰富,从而促进了金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作者:杨荇■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从国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老龄房地产等均待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产业大多处于初期,亟待开发并规范。
■预计“十三五”后,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也将迎来老龄产业发展的高峰。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老龄金融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它将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将随之变化。
三是有助银行业务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
■就商业银行而言,在支持老龄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业务快速扩张、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更为多样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等主要机遇。
人口老龄化及老龄产业是怎么回事1.人口老龄化的判断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世界各国平均生育率从1950-1955年之间的,下降到2005-20 10年之间的。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老龄产业的特征老龄产业是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
美国个人储蓄率研究王学武(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310)关键词:美国;个人储蓄率;下降摘要:本文对美国个人储蓄率国际比较偏低及近年来进一步下滑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人口结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居民金融财富的急剧上升产生的财富效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劳动生产率上升趋势、增加家庭进入信贷市场渠道的金融创新等是近年来进一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对于将来调整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也作了认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6)04-0073-04收稿日期:2006-05-18作者简介:王学武(1964-),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6年7月(第4期,总第120期)Jul.,2006(No.4,GeneralNo.120)美国个人储蓄率的低水平和下降趋势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一是从储蓄-投资-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视角分析低储蓄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一是从国内储蓄不足-外国资本流入-经常账户赤字的视角分析低储蓄可能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实体,其经济调整势必对于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其他国家对于美国经济问题包括储蓄问题密切关注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美国个人储蓄率水平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首先,从国际角度来看,在可比性较强的发达国家中,美国的个人储蓄率相对来说是偏低的,表1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表1:各国个人储蓄率(百分比)(1980-2001)来源:U.S.CensusBureau,StatisticalAbstractoftheUnitedStates:2004-2005http://www.census.gov/prod/www/statistical-abstract-04.html从上表1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从哪个时期来看,同这些国家比较,美国的储蓄率都是偏低的。
family and friends are hidden treasures. seek them and enjoy the riche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1(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调查的拒访率。
(4)数据代表性:人口统计学方面,chfs调查数据在家庭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方面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比较一致,其中城市人口比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有差异(__年chfs数据按户口计算为0.36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0.513,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不是户籍概念)。
在居民收入总额上,chfs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总额、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额、人均收入方面比较一致,在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内部构成上二者差距比较大。
(5)国内有影响力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charls)。
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它是一种使用辅助信息,从而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概率的一种抽样方式。
pps 抽样是指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2006金融论文题目方向参考(第一套)1、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3、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 4、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研究5、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6、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及协调发展问题7、我国开展股票指数衍生品可行性研究 8、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研究9、各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比较分析 10、中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研究1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效应分析 12、试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13、商业银行业务利润结构研究 14、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15、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16、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探讨17、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8、论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分析19、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20、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21、试论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 22、引进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23、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研究25、论我国近年来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26、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构建27、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28、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变动研究29、中国租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0、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31、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状况和前景分析 32、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33、中国保险业保险资金运用探讨 34、论中国住房信贷的风险与管理35、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6、中国地下金融组织形式活动与影响研究37、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38、论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趋势39、论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对建立健全我国信用体制的思考41、论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42、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43、论跨国银行的监管 44、政策性金融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45、我国股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6、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控制47、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分析 48、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业发展49、浅析我国的金融风险和风险控制机制 50、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51、电子货币发展研究 52、居民资产选择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53、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研究 54、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应分析55、我国中央银行票据问题研究 56、论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57、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58、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资本项目的影响59、中国票据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60、中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化问题研究2006金融毕业论文题目方向参考(第二套)1、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与完善2、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策略3、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4、我国创业板市场创设研究5、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激励制度研究6、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稳定的影响7、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问题 8、风险投资交易结构设计研究9、论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冲击 10、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现状与发展11、消费信贷风险与防范 12、我国商业银行并购问题研究13、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体系研究 14、试论中国股市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15、我国信托投资机构发展研究 16、中国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研究17、股份公司成长性与股票内在价值分析 18、开放条件下货币的内外均衡问题研究19、我国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 20、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有效性问题21、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22、网络金融风险研究23、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24、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研究25、汽车金融公司的运作模式研究 26、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效率研究27、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 28、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9、我国房地产信托业务发展问题 30、B股市场分析及研究3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与思路 32、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分析33、融资结构与商业银行风险问题分析 34、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35、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 36、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37、关于建立与完善我国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38、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39、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 40、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41、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2、我国利率政策经济效应分析43、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互动研究 44、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45、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研究 46、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机制分析48、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与发展4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50、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51、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52、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研究53、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 54、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研究55、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的研究 56、我国货币市场研究57、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研究 58、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59、我国证券公司研究 60、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研究61、B股市场与A股互动关系研究 62、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6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分析 64、我国银行财务管理方法研究 65、论我国银证合作业务 66、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6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68、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69、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 70、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及其创新 71、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7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73、中国股票市场监管问题研究74、中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研究75、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研究 76、论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分析77、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方式选择研究 78、封闭式投资基金折价分析2006国经贸/金融风险一班论文题目参考(第一套)1、对外文化贸易研究2、国际旅游贸易特点3、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发展与效应4、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5、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研究6、国际垂直分工模式下的经济效应分析7、国际垂直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8、国际XX产业竞争力分析9、国际XX产业内贸易研究10、技术贸易壁垒对国际产业的影响11、我国外包行业现状分析12、国际外包理论与政策研究13、金融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14、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与成因15、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成本收益分析16、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17、中国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18、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次序研究19、汇率调整对中国贸易行业的影响20、金融体系变迁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演变21、各国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比较与借鉴22、金融不稳定的预警机制设计23、东盟区域内贸易发展状况研究24、东亚地区电子产业分工模式研究25、跨国公司经营特点分析26、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27、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28、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绩效研究29、国际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30、我国开放条件下内外均衡问题探讨31、离岸金融与我国金融业国际化问题32、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3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及对国际贸易影响辨析34、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35、中欧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36、关于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状况的研究37、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探讨38、中国发展“走出去”战略39、中非经贸合作问题40、跨国外包与国际贸易41、中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及对策42、中越贸易的发展研究43、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44、国际咨询贸易研究45、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FDI)46、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演变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47、论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48、建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49、我国支付体系研究50、中非经贸合作问题51、跨国外包与国际贸易52、中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及对策53、中越贸易的发展研究 54、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第二套)1、贸易环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对外开发3、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发展4、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比较分析5、加入WTO后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现状和对策6、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7、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8、论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9、加入WTO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10、关于我国适宜的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11、论关税下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13、贸易壁垒的演变及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 14、我国外汇市场培育与发展1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16、在我国开展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7、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分析___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为例 18、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分析19、我国资本帐户开放时机抉择 20、试析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现状和对策21、试论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 22、国际保理业务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 24、中国上市公司的定价问题25、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及趋势 26、我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评析27、汇率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探讨 28、WTO《金融服务协议》与我国金融对外开发29、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实证分析 30、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31、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含义及可持续性分析 32、WTO与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改革33、中美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讨 34、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面临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35、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 36、开放条件下我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37、CEPA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38、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39、论我国外贸企业结算方式的改革 40、发展中国家资本帐户的开放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41、我国开放条件下内外均衡问题探讨 42、离岸金融与我国金融业国际化问题43、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实证探讨 4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影响45、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 46、中欧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47、关于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状况的研究 48、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探讨49、中国发展“走出去”战略2006金融工程班论文题目参考原则:以下面的范围为主,具体题目可以自定或者参考后面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