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23
考点18 碳的单质一、碳的单质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和60C等,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此也可以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这三种常见单质的空间排列如图所示。
金刚石的结构石墨的结构60C的结构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颜色无色透明深灰色─状态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细鳞片状固体形似足球光泽加工琢磨有夺目光泽有金属光泽─硬度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质软、有滑腻感─导电性不导电导电性好有超导性熔点很高很高─主要用途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制作钻探机钻头,作装饰品(钻石)作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等材料科学、超导体等相互关系 ()910002000510Pn⨯隔绝空气、℃℃、金刚石石墨化学变化─3.无定形碳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用途木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焦炭 冶炼金属炭黑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二、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等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实际生活中利用这一性质有以下应用:(1)需要长期保存的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
(2)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
2.碳能与氧气反应——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可以在氧气(或空气)里燃烧,放出热量。
(1)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C+O 2CO 2(2)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O 22CO无论碳燃烧是否充分,都会放出热量,因此碳是生活生产中常用的燃料。
3.碳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还原性单质碳在高温下可以和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这些氧化物中的氧,表现出还原性。
(1)木炭还原氧化铜①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稳定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画更是一绝,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用墨书写或绘制的作品能够保存的到今天,与常温下碳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活泼直接相关,但是随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______________。
2.“钻石恒永远,一颗恒流传”的广告语,说明碳受日光照射或与______________接触,都不反应。
(英国国王权杖上的“非洲之星”钻石)3.碳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有_______个电子,得失电子均不容易,所以____________不活泼,画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可燃性(与氧气的反应)1.氧气充足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不足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还原性(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1.与氧化铜的反应(1)装置(2)原理C+_______CuO________________(3)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__________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
2.还原反应(1)定义含氧化合物中的_________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还原剂还原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还原性的用途(1)用于冶金,能将金属从___________里还原出来。
焦炭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CO2+C______________2CO【答案】一、1.化学性质大大增强2.空气、水分3.4 化学性质二、1.C+O2CO22.2C+O22CO三、1.(1)①酒精灯澄清石灰水(2)2 Cu+ CO2↑2.(1)氧(2)夺取氧元素(3)红变浑浊3.(1)金属氧化物2Fe2O3+3C4Fe +3CO2↑(2)一、木炭还原氧化铜1.实验操作(1)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
例如,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等等。
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
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设计思想:第一,碳单质非常重要,有必要介绍。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现代化、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物质组成多样性的角度都应该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第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因此,本单元课题3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制取气体的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学生已学过的氧气的制取的基础上,探究气体的制备问题。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碳的燃烧反应2. 碳的还原反应3. 碳的碳化反应教学难点:1. 碳的燃烧反应条件的理解2. 碳的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3. 碳的碳化反应过程的描述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存在形式等。
2. 提问:碳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二、碳的燃烧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点燃碳,观察燃烧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碳的燃烧声音、火焰颜色等。
3. 分析碳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O2 →CO2。
4. 讲解碳的燃烧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三、碳的还原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气,点燃碳,观察还原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烧杯内气体的变化、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
3. 分析碳的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H2 →CH4。
4. 讲解碳的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碳的碳化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碳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碳化产物的形态等。
3. 分析碳的碳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CxHy。
4. 讲解碳的碳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提问学生:你认为碳的这些化学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碳的燃烧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碳的单质有3个
金刚石,石墨,C60。
2:物理性质和用途。
钻石: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具有八面体结构。
它通常用于制造钻头、切割玻璃和大理石。
石墨:层状结构,质软,导电性好,可用作电极、电刷和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物理性质不同(由于碳原子排列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用碳素笔书写重要文件;古代字画可以保存几千年。
可燃性:无论是金刚石还是石墨,完全燃烧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可以产生一氧化碳。
还原性:可以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C+CuO提现碳的还原性,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在初中学习中,不详细讲还原性和氧化性,只说提供氧元素的为氧化剂,抢夺氧元素的为还原剂,完全为了便于理解。
)
4.有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一,金刚石、石墨和碳60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
第二,碳60是由分子组成的,不是原子。
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原子构成的。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银川中学的化学教师王新太,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
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1、学情调查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
三、教学流程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将整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即: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上节课中的“常见的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引入新课。
目的是:温习和为本节课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求新知碳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图片引发思考,引入常温下碳的稳定性,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
碳的可燃性:紧接着追问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会改变呢?顺利过渡到第碳的可燃性。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办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1 碳的单质:金刚石C 、石墨C 、C 60⒉木炭、活性炭★⑴木炭:有吸附作用,用于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⑵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用于防毒面具、冰箱的除臭剂。
⒊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考点2 碳的化学性质★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原子最外层有4 个电子)应用:解释古代字画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而不变色?档案资料为什么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 ★⒉碳的可燃性(相同的反应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充分燃烧 ★2放热 不充分燃烧 ★ ===== 2CO⒊碳的还原性(以木炭还原CuO 为例)——用于冶炼金属 ⑴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⑵化学方程式★:2↑★ C + CO 考点3 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⒈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⒉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氧的物质叫还原剂。
⒊还原性: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夺取氧的性质叫还原性。
考点4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⒈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⒉原理:★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注意:⑴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CO 2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⑵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CaCO 3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⑶不能用Na 2CO 3 或CaCO 3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Na 2CO 3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
⒊发生装置:固 + 液——不加热型⒋收集装置:只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 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⒌★CO 2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 2。
化学方程式:CO 2 + Ca (OH )2 == CaCO 3↓+ H 2O⒍★CO 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已充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及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难点: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2.知识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还原性:碳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和二氧化碳。
③惰性: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碳与氧气反应的条件①足够的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
②高温: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实验观察(1)实验一:碳在氧气中燃烧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请同学们准备好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集气瓶,加入少量氧气。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二:碳还原氧化铜师: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放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①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碳可以还原氧化铜,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③碳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惰性。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作业布置(1)熟记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一、教材分析《碳单质的多样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不仅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还深入探讨了它60们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为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建立对碳单质多样性的认识。
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有机物性质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教学活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本次《碳单质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以“探索-理解-应用”为主线,旨在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碳单质的奥秘。
首先,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接着,利用动画和模型讲解碳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如何导致碳单质性质的巨大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其多样性。
然后,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交流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总结回顾和拓展延伸,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基本物理性质,理解它们之间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2.初步了解碳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转变。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四、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五、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六、教学过程在《碳单质的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视频动画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