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红色记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重温红色记忆共筑时代梦想
作者:
来源:《记者观察》2017年第12期
编者按:
由宋立杰同志创作的《红色教育学习系列画作集》,用生动鲜活的笔法,通俗大众的艺术表现力,生动展现了我国革命的光辉历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立杰同志在延安、井冈山、浦东、南昌、瑞金等革命圣地开会、培训期间,重温红色记忆,将心中的革命圣地用画笔记录下来,经过十年的收集和耕耘,完成了这本《红色教育学习系列画作集》。
这本画作集不仅勾勒出革命圣地的山水和建筑,也描绘出一幕幕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画面。
这些场景在他饱含崇敬的笔触下,处处闪烁着红色革命的光芒,处处拓印着红色革命的史迹。
本期刊登的是《圣地延安》系列画作。
让我们跟随宋立杰同志的笔,去寻找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记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学会掌握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素养目标:通过图像识读,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感知、评价、表达,有正确的审美判断,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及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美术的早期状态。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红色美术的“萌芽时期”的主要形式(二)建国后红色美术【了解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拿起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红色作品,出现了许多反映历史,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图片展示—早期新年画形式、向“苏联”学习的红色美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画等。
学生欣赏建国后红色美术作品,体味建国前后的变化。
【重点分析】《开国大典》1.了解作者:董希文先生为浙江绍兴人,中央美院教师,被毛主席誉为“油画大师”,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组长等。
《开国大典》被广大中国人民所熟知,凝聚着一代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2.画面内容欣赏画面,说一下画面描绘的内容?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
3.画面构图学生观看作品感受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主席的中心位置毛泽东同志位于什么位置?构图有两大特点:画面一虚一实、画面右侧去掉一根柱子。
4.画面色彩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红黄蓝相互映衬,既体现了节日气氛,又将中国传统色彩加入画面,体现典型了中国审美情趣。
时事 | 连环画凝聚的红色记忆□于锋 王慧事。
海娃在接受了为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后,用羊群作掩护,不慌不忙赶着羊去送信。
途中,他遇到了大队日伪军,海娃临危不惧,将信绑在羊尾巴下,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协助我军打了一个大胜仗。
连环画中的海娃,是抗战时期无数小英雄的代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代儿童的集体偶像。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连环画家们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艺术诠释,向读者们讲述激荡人心的党史记忆。
《地球的红飘带》讲述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等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场;《保卫延安》《淮海大战》《渡江侦察记》等展现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穷棒子扭转乾坤》《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等则反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连环画扮演着“纸上电影”“纸上电视剧”的角色,通过一幕幕画面,讲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每本小人书里都流淌着一段“光阴的故事”,能唤起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特别是其中的红色经典连环画,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浓缩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党史的特殊窗口。
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连环画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对出版界领导同志说,连环画不仅孩子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你们要办一个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健康有益的连环画,以挤掉那些宣扬封建迷信等有害的旧东西。
人民美术出版社因此应运而生,我国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一段黄金时期也由此开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诞生的大量连环画经典之作中,革命题材作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给几代中国人心中早早埋下了红色种子。
《闪闪的红星》《鸡毛信》《英雄小八路》《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经典连环画,教会了无数的孩子以革命小英雄为榜样,从小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军博《红色记忆》画册解放战争油画大图赏析军博《红色记忆》画册解放战争油画大图赏析——“洪哥警影”翻拍本人购于首都军博之藏书《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册(本人2009年9月购书于首都军博大厅书市单价;188元/册)油画是艺术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创作收藏了丰富的红色经典油画作品,用以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博物馆从馆藏油画中精选我国老中青三代著名画家创作的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阶段的50来幅经典作品,并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还编辑出版了《红色记忆1927-1949军事博物馆馆藏油画经典》画册。
这些精心挑选巡展并出版的美术作品,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以油画为主要手法,涵盖我党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战斗场景,都有典型的油画作品进行刻画,再现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年荡气回肠的革命奋斗史,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其中,沈尧伊的《八七会议》,刘国枢的《飞夺泸定桥》,高虹的《决战前夕》,陈逸飞的《攻占总统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经典画作均在展览和画册中亮相,这些作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是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灵魂、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军博红色军旅油画和红色记忆画册具有几大特点:一是作者多数为中国美术界和油画界的重要画家,如董希文、何孔德、陈逸飞、彭彬、高泉、高宏、靳尚谊等。
可以说他们引领了中国美术的一个时代。
二是这批参展的油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幅都是精典之作,其中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三是这批画作作为一个体系,完整展现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历程。
四是有些作品的作者是作品历史的亲历者,作品凝聚了画家的真情实感,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结合党红色主题的画
1. 《延安五老像》:这幅画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五位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形象。
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他们的思想和指导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雄岳红旗》:这幅画描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青年学生手持红旗向雄岳山进发的场景。
红旗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在这幅画中,青年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对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的追求。
3. 《沂蒙山的红色记忆》:这幅画描绘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在山区组织的红色根据地。
画面中,革命者们站在雄伟的沂蒙山上,手持武器,准备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精神。
4. 《星星点缀的红色苏维埃》:这幅画描绘了苏维埃时期中国农村的景象。
画面中,红色的星星照亮了农村的夜晚,代表着农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新社会的希望。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村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
这些画作都是以党红色主题为基础,通过描绘共产党的创始人、革命者们和革命场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革命精神。
这些画作不仅具有纪念历史的意义,更是激发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在漫长的革命历史中,红色美术家们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展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们的英姿和光荣事迹。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向全社会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一些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美术作品,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意义,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个红色美术欣赏的视觉盛宴。
一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伟大画家徐悲鸿的杰作之一,以独特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在长征中的英勇和顽强。
画中,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士兵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始终坚守原则,勇往直前,表现出了他们堪战抗敌的英雄气概。
这幅画的创作是在抗战初期,徐悲鸿被派往西南采风时完成的。
当时,徐悲鸿在山间欣赏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深受感动。
他决定展现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以表现中国人民在革命中的奋斗。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精神,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画:《黄土地》在革命历史上,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黄土地》,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幅画中,中国工农红军占据了全画面,背景是中国西北地区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红军士兵们排成了整齐的队形,手持武器,显现出他们奋发图强、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黄土地》是在革命胜利后,纪念苏区的建立而创作的。
徐悲鸿看到了革命胜利后红军进驻苏区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情景,深受感动。
他通过创作《黄土地》,表达了对苏区新生活的祝福和对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毅力的敬意。
这幅画向人们展示了苏区红军拼搏在黄土高原上的艰苦卓绝,并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是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144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6月1日,由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主办的“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幕。
展出的100件作品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中有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的经典之作,有知青版画家的时代印痕,还有垦区、大庆、鸡西、阿城、大兴安岭等版画创作群体的代表作品。
周韶华捐赠作品展6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周韶华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周韶华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163件作品,为绘画作品、诗稿书法、采风手记、创作素材、手稿5部分,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6月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为时代强音、现实关切、意象生成、传统再造、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和历史回望八个板块,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最有代表性的老一辈教育家和新生代艺术家200余人近300件作品。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6月12日,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暨纪念陈文增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曲阳举行。
此次活动除陈文增陶瓷、书法、诗词作品展外,还包括全国陶瓷名家名作邀请展、陈文增诗抄书法作品邀请展、陈文增师生作品展和《陈文增丛稿》等文献作品集首发暨陈文增大师周年祭追思会。
陈文增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6月13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担任艺术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罗江、杨卫民、寇元勋、李平、杨正国、肖凡、满江红、赵芳、杨鹏9位云南籍艺术家的56幅国画作品。
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有关党主题的油画作品
以下是一些有关党主题的油画作品:
1. 《共产主义符号》- 一幅描绘着红色星形党徽的油画,象征
着共产主义运动。
2. 《无产阶级革命者》-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戴着红色军帽的
工人,手握着锤子和镰刀,象征着工人阶级的力量和革命精神。
3. 《建党伟业》- 这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场景,表
达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4. 《党旗飘扬》-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面飘扬的红色党旗,象征
着共产党在人民中间的领导地位。
5. 《革命者的辉煌》-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群革命者团结一致,
向前冲锋的场景,展现了党的旗帜和革命者们的英勇精神。
这些作品通过音像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党的崇敬和对党的理念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党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0年代的老版画那些珍贵的记忆下
40年代的老版画那些珍贵的记忆下2015-08-28 19:44 走进龙口展开下三张小贴士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版画。
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
展开全文(剩余77%) 查看原文走进龙口打开搜狐新闻,查看更多内容热门评论暂无评论,点击进入客户端抢沙发
相关和热点童年,那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动画4五道口微世界理县访老红军战士留存抗战珍贵记忆阿坝新闻网一批
珍贵动漫画手稿在展出,找找看有你记忆中的吗悦读悦享儿童教育[老黄县的的抗战故事]77年前圈杨家有个兵工厂走进龙口95后可无视,因为这些是70、80、90后的珍贵记忆!1荼者[必看]龙口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展走进龙口[老黄县的的抗战故事]我们全家人的抗战故事走进龙口[连环画]烽火任常伦走进龙口纪录片《平山记忆》首次披露大量珍贵史料河北新闻网滚动[广而告之]下月起龙
口每周四都有招聘会啦!走进龙口[随拍走到龙口乡村去徒步下走进龙口幸福龙口欢乐行走进下丁家村走进龙口[记忆]下雨天不如去这些上海老弄堂走一走豫园中国日电影绘画展
映“当代记忆”青岛早报[抗战记忆]“我在日伪军据点做地下工作”离休老干阎学贵回忆抗战岁月怀化新闻网立即下载下拉一下更懂你心立即下载搜狐新闻客户端>。
追寻红色记忆地图的红色足迹作者:许畅一帆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21年第04期在鲁迅故居感受文学巨匠大无畏的抗争精神;在西城区红墙意识党性教育基地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西城区总工会党组结合自身工作重点,将100个红色地标编排为10条红色记忆路线,绘制了一幅西城红色记忆地图,组织职工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拿着这张地图,我要按照上面标注的地点,争取一个个全部走遍。
”2021年3月,园林工人李师傅从西城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红色记忆地图后说。
在这张地图上,位于西城区的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红色地标,被标注得清晰准确。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和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西城区总工会党组在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西城区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选取区内的重要红色地标绘制成10条路线地图,让职工在游览红色地标中学习、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挖掘“家門口”的红色教育资源今年年初,西城总工会党组发放上百份问卷,调研发现,八成职工对红色基地党史学习参观有浓厚的参与兴趣。
西城区总工会党组以西城区主要的中轴建筑、老字号品牌、红色教育基地为主线,设置了10条红色记忆路线。
每一个红色地标背后都蕴藏着丰富、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
这其中有西城区红墙意识党性教育基地线路,突出了西城区“践行红墙意识”,强化党性教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有匠人培训基地、金融科技党建红色线路。
这10条红色记忆路线,与工会引领职工跟党走的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加大了西城区总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绘制、发布红色记忆地图就是希望广大西城区职工能探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树牢‘红墙意识’,充分发挥党建带工建的优势。
”西城区总工会职工发展部负责人说。
红色精神浸润心田西城区总工会党组前期组织职工参观西城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了革命先驱为党的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油画-名人佳作艾中信之《红色记忆》油画-名人佳作艾中信之《红色记忆》艾中信艾中信(1915年10月15日~2003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川沙县养正村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1946年至1949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起兼任油画系主任,1979年至1984年任副院长。
1986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会主任。
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
他师从和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成为致力于绘画写实主义创作的一位传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
2002年5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3年巴月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2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艾中信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是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
重要贡献艾中信对中国油画的重要贡献当属革命历史画。
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的样式,被美术界称为“艾家祥”,即构图超宽幅,集人物、现场与风景为一体,壮阔宏大,气势逼人。
如《通往乌鲁木齐》(中国美术馆藏),《红军过雪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东渡黄河》(国家博物馆藏),《夜渡黄河》(国家博物馆藏)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通往乌鲁木齐》作于1954年,表现的是大建设时期人民创建新业的壮阔局面。
生活、传统和作者的豪兴融合在一起,具有催人奋发的震撼力。
《东渡黄河》采用大场景的手法,表现了在日寇进逼的民族危机面前,红军英勇挺进前线的场景。
画家从俯视的角度画出滚滚黄河奔流而下,队伍向渡口集结的待发之势,磅跨壮阔。
《夜渡黄河》在主体、构图、风格、题材都是前作的继续,表现出了更大的成熟性。
夜空高悬,大河沉暗,凝聚着,深藏着巨大的张力,而突然照明弹裂响,刘邓大军强渡的队伍从夜雾中奔涌而出。
探寻红色记忆活动感想作文红色记忆活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身心健康活动,通过参与红色记忆活动,可以让人们在唤起回忆的同时,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焦虑感越来越严重,红色记忆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让人们在享受活动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抚慰。
我对红色记忆活动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次参与“红色记忆活动”而得知的。
那次活动是由一家文化机构举办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制作红颜料和绘制自己的红色记忆作品来进行的。
当时我被活动的主题吸引,就报名参与了进去。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红色记忆活动的魅力,也收获了很多。
首先,红色记忆活动通过绘画的方式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绘制红色记忆作品的时候,我尝试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充满纯真和快乐的记忆不约而同地涌上心头。
我选取了一些我最喜欢的红色物品来作为绘画的对象,比如红色玩具、红色蝴蝶结等等,这些物品都是我在童年时代非常喜欢的。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在画布上勾勒出了这些红色的物品,更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通过这样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红色记忆活动的独特魅力,它可以通过绘画、创作等方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们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到心灵的抚慰。
其次,红色记忆活动让我在享受创作的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内心的宁静。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完全投入到了绘画的乐趣之中,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在这样一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往往是疲惫不堪的,红色记忆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灵。
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生活的烦恼和压力,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享受到内心的宁静。
通过这种方式,红色记忆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心灵的场所,让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内心的抚慰和满足。
最后,红色记忆活动也给了我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
《南昌起义》**: **尺寸: 253×176厘米材质: 布上油画创作年代: 1957年莫朴莫朴(1915—1996)江苏南京人。
擅长油画。
毕业于上海美专。
曾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院院长。
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浙江美协主席。
代表作《宣誓》、《鲁迅和祥林嫂》、《南昌起义》等。
莫朴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版画,都以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加以引人入胜,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是一位为绘画艺术献身一生的艺术家。
油画《南昌起义》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壮举。
油画成功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刻画了40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领袖到士兵,均安置有度,一丝不苟,十分巧妙地烘托了起义前夜的气氛,充分体现了领导者沉着果敢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作者用奔放而简练的笔法凝聚了这一永恒的历史瞬间。
在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景物安排上均匠心独具,于平淡、真实、自然、朴素之中焕发出一股神奇般的力量。
《八七会议》作者: 沈尧伊尺寸: 210×168厘米材质: 布上油画创作年代: 2000年沈尧伊(1943—)浙江人。
擅长油画、连环画、油画及美术教育。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当代著名的油画家、连环画家和插图艺术家。
他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和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使他名声鹊起,享誉于世。
多年来,他重视写生、重视自然,创作了大批耐人寻味的写生作品。
油画《八七会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依旧淡定从容、谋划中国革命未来的豪情。
毛泽东以其独特的睿智,慷慨激昂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在人物造型上,吸收了一些版面的表现方式,强调了人物轮廓线的处理,明暗转折分明、色调对比强烈、静中有动,对当时的局势作了巧妙的暗示。
作品采用了厚涂法,显得画面肌理丰富、质感性强。
《秋收起义》[2010-03-10]作者: 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尺寸: 230×174厘米材质: 布上油画创作年代: 1973年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何孔德(1925—2005)四川人。
画布上的红色记忆
作者:于潇
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4年第11期
古田,革命圣地。
这里,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成就党史军史上的重要篇章;这里,吸引诸多艺术家缅怀领袖,绘出历史画卷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10月10日下午,“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何孔德油画《古田会议》暨军事题材绘画艺术展”在京开幕,展览由军事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军事博物馆原创作室副主任何孔德独立创作及与他人合作创作的23件作品,另有部分艺术活动资料照片。
展览以画带史,以《古田会议》《井冈山会师》等为代表的一幅幅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引领观众追忆革命岁月,告诉人们: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再现党史军史重大事件
油画《古田会议》在展厅突出位置陈列,这是何孔德众多杰作之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
画面准确地表达了古田会议主题,又由于精湛的艺术处理,使其成为军事历史主题绘画的高峰。
军事博物馆出版的明信片中、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序厅里,都可找寻到这幅经典之作的影像。
古田会议在中共党史和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其成为美术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选题。
画家们纷纷寻访旧址,找寻创作激情灵感,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圣地。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创作《古田会议》,再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何孔德也专程进行实地写生采访,创作完成了这幅经典之作,并被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据发表在福建党史月刊的《我为古田会议油画创作提供素材》一文记载,1971年秋,军事博物馆画家何孔德等一行数人,专程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
撰文作者赵惠陪同参观,在3天时间里,向何孔德详细介绍了有关史料中反映的当时古田会议召开的情况。
“询问了有关情况,还查阅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并在古田勾画了初稿,回去后创作了精品《古田会议》油画。
”
画布上,主席台上的毛泽东同志右手叉着腰,站立在合并着的方桌旁作报告,目光炯炯,透露出对未来的自信。
红布会标下,马克思、列宁的画像,逼真传神。
代表们倾听着报告,形态各异……匠心独运、构图精巧,何孔德先生借助画笔和油彩,艺术地再现了古田会议这一党史军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军博藏有16件古田会议相关文物,其中包括何孔德的这幅创作。
时至今日,油画《古田会议》仍然被社会认同、观众推崇,对这幅油画的浓烈情结,源于它描绘了党和军队在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画面,承载了中国人民的红色记忆,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
适逢纪念古田会议85周年,军博将原作向社会各界无偿展出。
孟世强政委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以何孔德油画《古田会议》暨军事题材绘画艺术展的形式,回顾我党我军发展
史上那不平凡的一刻。
同时也再一次走近为我国美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名家名师,感怀他们为再现党和军队的苦难辉煌,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而秉持的执著、坚守与情怀。
”
致敬老一辈军事绘画大家
只要谈到新中国的军事美术创作,就绕不开何孔德这个名字,正如展览序言评价,他影响过时代、掀起过潮流。
这位中国军事题材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善于驾驭主题创作,艺术修养全面,专业功底厚实,视野高远开阔。
他除了擅长刻画壮阔场面和战火硝烟场景,也善于表现人物肖像、美丽风光和恬美静物。
欣赏他的作品,让人们在领略他的严肃主题创作的同时,也赏析他笔意跌宕、流畅洒脱的艺术才华,品读他献身军旅、敬业忘我的创作精神。
1951年的抗美援朝战场,26岁的何孔德是第12军文工团一名文艺战士。
他抱着战死沙场的理想走向战火纷飞的前线,把自己融入到战斗集体之中。
战友们把缴获的美军随军画家的绘画工具送给他,如获至宝的何孔德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画了大量的速写,描绘战斗英雄的肖像、行军的队列、集会的场景、战地的生活、朝鲜的风土人情,还写了一本本饱含热情的战地日记。
第一次经历了血与火的拼杀,体会到钢铁与意志的较量,感悟到献身精神的崇高与正义事业的伟大,从此,更加坚定了他毕生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定位的无悔选择。
从朝鲜归来,何孔德考入了后来对中国油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马克西莫夫”培训班,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
接受了“苏派”油画的系统训练以及现实主义艺术观的教育之后,他的油画技法有了质的飞跃。
加上《芥子园》画谱等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给他的早期启蒙与个人的艺术才华积淀,他以极大热情开始军事绘画的探索,创作了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
《枕戈待旦》《祖国来信》等就是那段时期的代表作品。
1962年,何孔德调入军事博物馆原创作室,更是佳作不断,《古田会议》《出击之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以及他带领几位画家为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创作的全国第一个半景画《卢沟桥事变》……2003年底何老因病辞世,一代军事美术大家陨落。
何孔德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油画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是在军队成长起来的优秀美术工作者,也是国内和军内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艺术家。
他在军事博物馆工作了41年,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始终以一个艺术家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对国家兴盛的关注,满腔热情地用画笔再现和讴歌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奋斗成长的历程,着挥洒抒怀之气魄,聚激情俊逸之神韵,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力作。
正如军博董长军馆长指出的,包括何孔德在内的军队老一辈艺术家,长期深入部队、深入基层,创作了许多军事题材和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为树立人民军队的形象、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生活简朴而又平凡,但作品永载史册,精神值得传承发扬。
”
重温军事题材绘画优良传统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在我军有着深厚的优良传统,军队美术工作者以此为遵循,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军队英勇战斗的历史题材作品,何孔德堪称其中出类拔萃的一员。
一生致力于军事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何孔德留下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以普通志愿军战士为主题的《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等现实题材作品,以领袖人物为主题的《秋收起义》《古田会议》等大型历史题材作品及《卢沟桥事变》《台儿庄大捷》等画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军事美术的长廊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部分作品已然成为特定时代的艺术标志。
驻足画前,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的厚重,体验流自画家笔端的精彩岁月。
军博美术创作员邢俊勤以油画《出击之前》为例,认为何孔德初步形成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样式,“那战斗即将打响的瞬间,用现实主义情节,塑造了顶天立地的士兵,从主体人物构成看,具有崇高的象征主义定格。
在美学价值的取向上明确注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责任,同时还有作为军人的他,并且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军事画家的崇高境界。
”
推出何孔德军事题材绘画艺术展,也是对军博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理想和人生追求的传承发扬。
谈及这些,军博原创作室主任、同期参加“马克西莫夫”培训班的高虹先生表示,当时闪耀军旅画坛的何孔德、黄胄、彭彬、郑洪流、程允贤、许宝中、高泉等同志,都与新中国军事美术一同成长,具有理想主义的热忱,真诚地用美术形式回顾、记录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
让我们透过几段言语,再度感受何孔德的艺术襟怀。
谈到战场体验,他说“每个人在一生中总有一些经历是很难忘的,甚至当他弥留时还会涌上心头。
战斗在朝鲜的岁月,对我来说就是这种时日”;关于创作理念,他坚持“我的艺术良心,只许我自己用普通人的言语,以普通人的语法和思维规律,说普通人理解的话”;谈及创作立场,他说“作为共产党人的军事历史画家,有责任去完成国家与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
如今,新一代的军博艺术创作队伍,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激励感召下,秉持艺术理想,牢记军队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活跃在当下军事艺术创作领域,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全国全军美展中屡创佳绩。
是现实的需要,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不久前,军博美术创作室主任孙立新、创作员李如,专程赶往古田会议纪念馆,对油画《古田会议》的复制品进行修复,两代军博艺术家的创作,就在这一刻奇妙地汇聚重合……
责任编辑: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