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口腔微生物学 tjh重点突出版

1口腔生态系

2口腔正常菌丛

3口腔正常菌丛

4牙菌斑代谢

5口腔其他微生物

6硬组织代谢

7口腔组织代谢、唾液及龈沟液

8口腔免疫学

9口腔分子生物学

10骨组织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

研究口腔内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一.简史

Van Leeuwenhoek于1676年利用简易的300倍显微镜观察3天不清洁前牙牙龈附着物,看见一些活动的“微小动物”。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菌,其命名的球菌、杆菌、螺旋体沿用至今。

Willoughby Dayton Miller,美国化学家、牙医,口腔微生物之父。十九世纪后期师从Robert-Koch学习微生物学,以求发现龋病的致病菌。

Robert-Koch发现病原菌原则:

1.必须有规则的从可疑病例中发现并分离同一种病原体;

2.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

3.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

Miller从龋病口腔培养出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作用于碳水化合物产酸,再让这样的酸引起牙齿脱钙,根据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龋病发生的“细菌-化学学说”,出版专著“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mouth 1890”

Clarke于1924年成功分离出变形链球菌,确认变链是龋病的病原菌。

口腔微生物内容分为四部分:口腔生态系、菌斑、口腔正常菌群成员、其他微生物群。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掌握:

口腔生态系和口腔正常菌群的概念;

口腔生态系的构成及特点;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口腔生态系的平衡。

一.概念

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学(ecology)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生态替演(ecological succession)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常菌丛(normal flora):寄居在人体表面或特殊部位的生物群。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之一。

二.口腔生态系构成和特点

口腔生态系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一)牙齿:硬组织,结构稳定,利于微生物定植。

牙菌斑(dental plaque):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形成微生物膜-牙菌斑(dental plaque)。

Biofilm 牙滞留区:

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及牙颈部等。

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等。

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

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

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

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二)粘膜表面:包括唇、颊、腭、口底及舌粘膜。舌

背结构复杂,细菌易滞留。

(三)唾液

通常指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粘液腺的分泌液

以及龈沟液组成的混合唾液。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微生物移植的媒介;稳定的温度和pH;含有抑菌物质;维护口腔生态系稳定有重大意义。

唾液组成:

(四)龈沟和龈沟液

龈沟液有血清样营养成分及低氧化还原电位,适合大量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特别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的生存。

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其中的液体即龈沟液。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抑制:抑菌成分、龈沟液流动、排溢。

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的特点决定不同的微生物居于其中。

三.影响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微生物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1.物理化学因素

温度:正常在35-36.5℃,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口腔菌群,特别是龈上和粘膜上菌群在短时间内能够适应大范围的温度变化。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

25 ℃

嗜温微生物(mesophilic microorganism) 25~37℃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45 ℃

pH:口腔内平均pH在6.7-7.2,适合大多数细菌生长;影响口腔局部pH的因素:外源性物质(食物、药物)、细菌代谢(产物)、唾液缓冲作用。唾液中的碳酸盐和磷酸盐维持着pH的恒定;pH高利于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生长;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使局部pH降低。牙周炎致病菌多为G- 厌氧菌, 产生氨基酸、尿素等, 牙周袋pH可能升到7.8, 有利于革兰阴性厌氧菌生长(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适宜pH为7.5)。

氧张力:口腔中各部位氧张力差别很大;舌背、颊粘膜、牙齿表面(16.4%),舌后部、咽(12.3%)。

氧化还原电位:所谓的氧化还原电位就是用来反映水溶液中所有物质表现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电位越低,氧化性越弱。电位为正表示溶液显示出一定的氧化性,为负则说明溶液显示出还原性。口腔不同部位的氧张力和氧化还原电势不同。

同一部位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无变化?有。

牙面将形成牙菌斑的部位:

起始: 牙釉质表面Eh值为200mV , 适合细菌?

定居生长: 氧消耗? 氧含量? Eh值? 适合细菌?

延续: 细菌密度? 氧补充?氧消耗? 氧含量?

6 ~ 7天后Eh值为-140mV。

厌氧菌适宜生长的Eh值为-50 ~ -140mV。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必需以氧作为受氢体,无氧就不能生长的细菌。如奈瑟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会被氧抑制或杀灭的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有氧条件下, 利用氧代谢生长。缺氧以发酵方法进行代谢。如内氏放线菌。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es)生长时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的细菌适合需氧菌生长的氧浓度即可抑制这类细菌。如变形链球菌。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

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营养:

●内源性营养(endogenous nutrients)

唾液及龈沟液成分, 如蛋白质、糖蛋白、微量元素和气体等。组织分解产物。

●外源性营养(exogenous nutrients)碳水化合物

类食物供产酸菌代谢产酸,被合成胞内多糖和胞

外多糖而促进菌斑形成及龋病的发生。蛋白质和氨基酸类食物,有助于分解利用蛋白质的细菌生

长。

2.宿主的全身状况及局部解剖形态、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的影响。

●非特异性因素:

溶菌酶:凝集并水解细胞壁上的肽聚糖,抑制口腔内和外源性细菌;

乳铁蛋白:限制致病菌生长,抑制G+和G-菌生长;

过氧化酶系统:抑制菌斑细菌对糖的分解;

抗菌肽:包括富组蛋白,半胱氨酸酶抑制剂,富酪蛋白及防御素等蛋白,抑制口腔内细菌,杀灭酵母菌孢子;

粘蛋白:凝集口腔内悬浮于唾液的细菌;

炎症细胞:中性粒、单核、巨噬细胞等对细菌有吞噬作用。

●特异性因素:

口腔黏膜内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参与构成粘膜屏障,防止细菌侵入;

SIgA是唾液中主要免疫球蛋白,能限制细菌酶活性,凝集细菌防止其在粘膜表面的粘附;

IgG、IgM、IgA和补体可中和细菌抗原。

3.细菌因素

抵抗宿主防御;

粘附;

细菌间相互作用。

粘附:细菌表面蛋白样成分的粘结素(adhesin)以立体化学的特异方式键合到组织表面的特异受体上。

细菌间相互作用:协同和拮抗作用。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为聚集(aggregation);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co-aggregation)

1.协同作用:

a)两种或更多细菌共同参与一种活动。

细菌在菌斑内分解唾液糖蛋白过程:首先含有糖苷酶的细菌(口腔链球菌、普氏菌)等分解糖蛋白侧链,随后含有蛋白水解酶的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分解蛋白部分。

b)相互利用:

沃廉菌甲酸类物质

血红素产黑色素类杆菌

2.拮抗作用:一种细菌产生的作用对其他菌种

产生约束和抑制作用。

变链素、唾链素抑制部分G+、G-细菌及外来

菌;血链素能抑制普氏菌;轻链球菌能产生

过氧化氢抑制一些牙周致病菌。

血链球菌、轻链球菌过氧化氢抑制厌氧

3.细菌素(bacteriocins):是细菌产生的,

能够影响(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蛋白质

(肽类)毒素。

a)几乎所有细菌都可产生细菌素。与抗生

素不同的是细菌素杀菌谱较窄,只对相

关细菌起作用。口腔内产生细菌素能力

最强的是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至少可以

产生五种细菌素(变链素I-V),变链素

抑制血链球菌生长。

b)细菌素可通过作为信号分子相似物发挥

作用来影响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如酿脓

球菌和唾液链球菌产生的细菌素在结构

上相似,可与彼此的双组分信号系统相

互作用。

c)许多微生物都能使用细菌素成分与其他

种属的细菌竞争。变黑普氏菌产生的细

菌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

福赛氏菌及放线菌有杀菌作用。

d)细菌素产生受到细菌自身的严格调控

外,还受环境中细胞密度、营养、pH值

以及遗传因素等共同影响。这些调节系

统使得细菌素在恰当的时间和部位产

生,使之有效的在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

中发挥作用。

e)细菌素有助于细菌彼此选择“邻居”,

促成建立特定细菌群落,在(口腔)生

态系中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平衡中发挥重

要作用。

4.宿主可控因素

主要是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所谓平衡就是在口腔生态系中,宿主和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以此维持着口腔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稳定只有在同一生物环境中的不同种群间

达到生态平衡才能获得,往往是生物群落中生态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牙菌斑

大纲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面获得性膜的定义,细菌粘附的机制,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熟悉:牙菌斑的结构、组成、分类和成分。

一.概述

G.V.Black(1898)牙菌斑(palque)是胶粘在牙表面上的细菌斑块,Loe定义:在牙或修复体上软而未钙化的沉积物;临床定义:菌斑是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是牙表面的微生物膜(microbial biofilm);开放性的立体结构,有通道和空隙;细菌是相互有序的生存于立体空间,不单独存在;微生物群整体置身于糖、蛋白、矿物质的基质中;各微生物间协同作用降解宿主物质,各取所需;作为群体抵抗外来干扰。

概念:是细菌粘附于牙面、修复体或其他口腔结构上的以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代谢,是口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二.生物膜作用

是口腔生态系里微生物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内外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参与维持口腔正常生理功能。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膜内菌群数量及比例失调,或可出现异常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疾病。控制生物膜、调整口腔内生态平衡关系,对口腔乃至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菌斑形成过程

分为获得膜形成、传递、初期附着、粘附、共聚、菌斑形成和扩散。

1.获得性膜形成(pellicle formation )

混合唾液、龈沟液中的粘蛋白富脯蛋白等成分与牙齿表面羟基磷灰石亲和形成约1mm的薄膜,称为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唾液与龈沟液中的有机成分作为细菌粘附素的受体与细菌结合,细菌不直接与釉质表面附着。

获得性膜是口腔细菌在牙面上形成的基础。

获得性膜成分:唾液:粘蛋白、富脯蛋白、富组

蛋白、球蛋白、富酪蛋白、溶菌酶、淀粉酶、脂类、

脂糖。

细菌:含有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

不同部位获得性膜

牙釉质获得性膜(acquired enamel pellicle):以唾

液成分为主

牙骨质获得性膜( acquired cementum pellicle ):

由龈沟液和唾液成分组成

粘液外衣(mucus coat):

不同获得性膜构成的受体不同,因此附着的菌群也有

差异

2.细菌的传递 microbial transport

借助唾液流动、舌头的活动以及布朗运动,一部

分细菌被动到达牙齿表面。有活动能力的细菌主动到

达牙齿表面的情况极少。

3.早期附着attached by long-range physico-chemical force

细菌表面的阴性电荷与获得性膜表面有机物反应集

团的阳性净电荷,在20nm范围内产生一种吸附力,是

细菌附着在获得性膜上,这种吸附力称为范氏吸附力

(Vander Waals attractive forces);另一种吸附力

是细菌与获得性膜的静电吸引力。这段时间的结合是

物理性结合,是可逆的。

4.粘附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adhesins

and receptors

是细菌表面的粘附素与获得性膜表面受体的化学

结合,这种结合是粘附素与获得性膜有机成分末端基

团间离子的或共价键的化学结合,是有选择、不可逆

的。

5.共聚 co-aggregation

细菌表面不仅有粘附素外,自身也有受体;细菌之间的粘附素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菌种数量明显增加,有规律形成菌群共生的结合体,并构建成菌斑的细胞支架,扫描电镜下见到的谷穗样结构。

6.菌斑形成 plaque formation

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等口腔链球菌种分泌细胞外葡糖基转移酶(GTFs)及果糖基转移酶FTFs),利用口腔环境中的蔗糖合成葡聚糖和果聚糖,构成菌斑基质,多糖基质起到菌斑内糖储备以及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作用,形成成熟菌斑。大约5~6天

7.扩散

成熟的菌斑在种类及数量上有一定限度,菌斑内细菌在不断增殖,多余的菌细胞要向口腔内扩散,并转移到其他部位定植。菌斑内细菌除粘附外还有一种分离作用。如变链的蛋白释放酶(protein-releasing enzyme)能使共聚的细菌脱离开;躯体普氏菌

(P.locscheu)能产生一种蛋白酶分解自身与口腔链球菌间的结合。

阶段机制

1.获得膜形成唾液、龈沟液和细菌的分子物质吸附在牙表面,形成获得膜

2.细菌传递细菌通过唾液流动传递获得膜上

3.细菌初期附着细菌表面和获得膜分子间的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

4.细菌粘附粘附素与受体间的化学作用5.细菌共聚细菌与已粘附的细菌聚集

6.牙菌斑形成细菌增殖,产生共同生长的生物膜,同时合成细胞外聚合物

7.扩散细菌从菌斑脱离进入新部位

四.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

1.组成①微生物

细菌种类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定植不同生境细菌的菌群内容不同。其他微生物在菌斑中的生存规律不是很清楚。

②基质

无机成分:钙、磷、镁、钾、铁及少量氟等;

有机成分:

1.糖类:蔗糖、葡萄糖、乳糖、葡聚糖、果聚糖及多糖,其中主要是细胞外多糖构成基质的主要成分;

2.蛋白质:很少蛋白及氨基酸;

3.酶类:淀粉酶、各种蛋白水解酶;

4.脂类

5.细菌代谢产物:乳酸、乙酸、甲酸、氨、吲哚、硫化氢及甲硫醇等。

③成分变化

菌斑形成过程中,由于细菌的生长代谢,菌斑表面及内部成分出现一些有规律的改变:菌斑表面营养丰富,深层减少;代谢产物增加,各种有机酸增加;氧含量表面高,内部减少,表面氧化还原电位差为“+”值,内部为“-”值;菌斑表面〔Na+〕浓度高于〔K+〕,内层〔K+〕浓度高于〔Na+〕;表面的pH为中性,深层变酸。

2.结构

基底层:即获得性薄膜无细胞结构,HE红染。

细菌层:中层,以互相平行的纤毛菌为主构成的、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的一层, 其间堆着球菌、杆菌等。表层:表面松散分布的细菌,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等长杆菌及丝状菌垂直于获得膜表面;

细菌排列特点:

1)丝状菌及长杆菌垂直于获得膜表面,栅栏样排列,球菌、短杆菌呈散在或链状分布。

2)间隙中有菌斑基质。是微生物物质交换的通道。

3)有散在细菌、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等球菌、短杆菌粘附在其周围形成谷穗样(corn-cob)结构或试管刷样(test tube brush)结构。

菌斑细菌密度:2×1011个/ g---2000亿个 / g (200 billions / g)

五.菌斑的分类

1.窝沟菌斑(Fissure Plaque)

龋病好发部位。

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其中较多的是变形链球菌,其次是轻缓链球菌和咽峡炎菌群。也可分离出放线菌、葡萄球菌、韦荣氏菌、丙酸杆菌和乳酸杆菌。

2.光滑面菌斑(Smooth Surface Plaque)

易清洁,菌斑不易滞留,龋病非好发部位。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和奈瑟氏菌。

3.邻面菌斑(Approximal Plaque)

不易清洁,龋病好发部位。

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和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衣氏放线菌以及溶牙放线菌,变形链球菌所占比例也较高。也可检出韦荣氏菌、普氏菌、具核梭杆菌、乳酸杆菌。

4.龈缘菌斑(Gingival Margin Plaque)

优势菌是放线菌和口腔链球菌,厌氧菌产黑色素菌种(普氏菌占多数)增加。

5.龈沟菌斑(Gingival Crevice Plaque)

有特点的区域,适合兼性和专性厌氧菌生长。

除放线菌和口腔链球菌等菌种外,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如具核梭杆菌、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嗜二氧化碳纤维菌等,螺旋体与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特殊牙龈炎症有关。

六.牙菌斑小结

1.菌斑是口腔生态系的一部分;

2.菌斑的滞留区多为龋及牙周病易感区;

3.疾病发生早期及进展期,菌斑内致病菌菌群比例及数量明显增加,成为优势菌;

4.菌斑致病菌产生对牙体及牙周组织有害的毒性物质。消除致病细菌及毒素,疾病得到改善;

5.菌斑引起疾病属于内源性感染,其病原菌多数属于条件致病菌,有多因素、多菌种、多毒性特点。

第三节口腔正常菌群

教学大纲

掌握:口腔链球菌属的菌群分类;

掌握龋病、牙周病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包括变形链球菌群、放线菌属、乳杆菌属、韦荣菌属、奈瑟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的牙龈卟啉单胞菌、普氏菌属、梭杆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短小杆菌属的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熟悉:口腔正常菌群的获得与发展;口腔正常菌群成员的主要生物特性和致病性。

了解:口腔正常菌群成员的分类。

一.概念

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可称为常住菌(residents),细菌与宿主在共同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菌群体,即口腔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

二.性质

人体组成一部分;

多为条件致病菌:抵抗力下降,抗生素,口腔卫生差,微生物生存位置;数量大、种类多;人体组成一部分;已经分离的菌属有40多个,能规律性分离具有代表性的有25个菌属。

三.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发展获得

1.胎儿:无菌状态

出生时:产道-乳酸杆菌,真菌,白念检出率80%

垂直传播:主要途径

2.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1)无牙时期

只定植在粘膜上,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

2)发展-乳牙列时期(5-32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

窗口感染期window of infectivity(19-31月)变形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

3)恒牙列时期

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增多;成年时达到高峰,特别是G-厌氧菌;口腔疾病发生机会增多;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时期。

四.口腔正常菌群的分类

主要介绍与口腔感染性疾病有关的口腔微生物。

1.微生物分类的传统等级

界(Domain)门(Phylum)

纲(Class)目(Order)

科(Family)属(Genus)

种(Species)株(Strain)

原则

细菌的分类单元与动植物一样,也有纲、目、科、属、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式种,其次是属。科以及可以上的划分在细菌学不太完善。

双名法,属名+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写,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中文译名与拉丁名正好相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正体字),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菌株: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形状应完全相同,其次性状可稍有差异。菌株命名没有一定规定。

型: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2.革兰氏染色

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所发明;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原理

①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②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③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步骤: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①.涂片固定;

②.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③.自来水冲洗;

④.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⑤.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⑥.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

洗,吸去水分;

⑦..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3.革兰氏阳性菌: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放线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属等

4.革兰氏阴性菌:

韦荣氏菌属、奈瑟氏菌属、莫拉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梭形杆菌属、嗜二氧化碳菌属

五.口腔正常菌群

1.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G+兼性厌氧球菌

口腔中常住菌,在唾液中占50%,舌背约占45%,菌斑龈沟液中占25%

口腔链球菌群(Oral streptococci)

变形链球菌群(S. mutans-group)

唾液链球菌群(S. salivarius-group)

咽峡炎菌群(S. anginosus-group)

轻缓链球菌群(S. mitis-group)

在人口腔中常见者为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

7个菌种(8个血清型)

变形链球菌(c、e、f)

远缘链球菌(d、g)

仓鼠链球菌(a)

鼠链球菌(b)

道恩链球菌(h)

野鼠链球菌(c)

猴链球菌(c)

1)变形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G+球状、短杆状,呈链状;多

数为兼性厌氧,在有氧、无氧环境下均能生

长;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不同,故命名变形链

球菌。液体培养基中,呈长链状偏酸性液体

培养基中,菌细胞呈短杆状、球杆状

MS(Mitis Salivarius)上菌落形态轻唾培养基

(mitis salivarious agar, MS)+20%蔗糖+杆

菌肽+结晶紫+曲利苯兰等抑菌剂; 36℃,72小

时。

?S.mutans典型菌落:呈粗糙型

蓝色菌落、不透明、不规则、边缘清不齐

凸起、嵌入生长、表面凹凸不平;

质地坚韧

中心有糖珠,糖珠缺失后中心凹陷。

?S.sobrinus典型菌落:粘液型菌落表面常

覆盖有粘液滴样帽状物

●最佳生长条件:5%CO2,90-95%N2;耐酸;不受

杆菌肽、磺胺噻唑抑制,后两者选择培养基

●致病性变链和远缘,公认的致龋菌,涉及各牙

面龋;

a)粘附功能:有多种细胞表面粘附素可与牙表面获

得膜受体结合,如细胞壁表面I/II抗原,葡聚糖连接蛋白等;

b)分泌细胞外酶:葡糖基转移酶利用蔗糖合成水溶

性及非水溶性细胞外多糖称多聚糖和变聚糖,促

进菌斑形成,为细菌菌体产酸代谢及菌斑的糖原

储备;

c)有完善的各种碳水化合物转移系统,发酵蔗糖产

酸使釉质脱矿,且产酸速度较其他菌快,酸性

强,还可促使细胞内合成多糖作为细胞内能源储

备,当环境缺乏营养时仍能代谢产酸;

d)产酸耐酸乳酸、产酸快,耐酸力仅次于乳杆菌

2)唾液链球菌群

两个菌种: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前庭链球菌(S.vestibaularis)

●人类口腔中最早能有规律分离出的微生物之

一;首先定植于牙面,唾液中占比例最大的

菌;产生果聚糖,可产酸,动物实验致龋;

菌斑中少见,缺乏在菌斑中聚集机制,因此不

能引起人类牙齿龋齿。

●主要定植在口腔黏膜表面和舌背部,利用蔗糖

合成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细胞外多糖。

前庭链球菌

口腔前庭分离出,不能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有尿素酶可产氨,产生的氨及过氧化氢是局部pH 值增高,参与构成唾液中的过氧化物系统,抑制外来菌及菌斑内细菌。

3).咽峡炎菌群

●三个菌种:

中间链球菌(S.intermedius)

星群链球菌(S.constellatus)

咽峡炎链球菌(S.anginosus)

●引起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菌;通常在组织脓肿的

深部发现;尤其是脑、肝组织及腹膜炎、阑尾

炎、心内膜炎病例中分离出;不产生胞外多

糖,是条件致病菌。

●中间链球菌从牙周袋内,肝及脑脓肿处分离,

能产生一种蛋白酶样物质,称中间溶解素,与

化脓性疾病有关。

另外两种从咽部、脑脓肿处分离。

4).轻缓链球菌群

7个菌种

血链球菌(S.sanguis)

戈氏链球菌(S.gordonii)

副血链球菌( S.parasanguis )

口腔链球菌(S.oralis)

轻缓链球菌(S.mitis)

脊链球菌(S.crista)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血链球菌

●MS:粗糙型菌落(培养基含蔗糖)

或光滑型菌落(培养基不含蔗糖)

●可为变形链球菌提供生长所需的对氨基苯甲

酸。

●牙菌斑的先驱菌之一;致龋性很低,未发现该

菌与龋病的显著关系

●产生血链素、H2O2——抑制某些牙周炎可疑致

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放线共生放线杆

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嗜

纤维菌)

构成宿主微生态屏障,维持口腔生态平衡,是

对牙周健康有益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全身远端部位的感染;已证实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中的一部分来自于此菌群,口腔链球菌、血链球菌、轻缓链球菌、格氏链球菌和副血链球菌。牙表面早期定植的细菌之一,菌斑中重要细菌;健康人牙龈中血链为优势菌,与龋成负相关;利用蔗糖产酸,但不耐酸;成细胞外多糖,附着与釉质表面;可分解SIgA的蛋白酶,产生过氧化氢及血链素,对牙周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抑制Pg;与肺炎链球菌产生交叉抗体,可抑制一些外源性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球菌等。存在于颊、舌粘膜,菌斑表面、唾液、龈沟中,为常住菌;产酸,有些菌种能合成胞外多糖,无明显致龋性;能抑制多种外来菌,机理不清。

2.消化链球菌属

5个菌种

口腔正常菌群,检出率4-13%;革兰氏阳性球菌,绝对厌氧;链状,很少溶血;涉及牙髓、根管及根尖感染,占厌氧菌检出的40%;对甲硝唑敏感;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牙周组织,有的肽酶降解所有肽链,产生硫化氢能力强。

3.肠球菌属

粪肠球菌(Euterococcus faecalis)

存在健康口腔内,数量少;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口腔、感染牙周袋、根管内分离;近几年研究表明与顽固性根尖炎有关。

4.放线菌属(Actinomyces)

6种,其中粘性放线菌现为内氏放线菌II型

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

衣氏放线菌(A. israelii)

溶牙放线菌(A. odontolyticus)

乔氏放线菌(A. georgiae)

戈氏放线菌(A. gerencseriae)

迈氏放线菌(A. meyeri)

粘性放线菌(A. viscosus)

●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不规则多形性、杆状、棒状、丝状及分支状;35-37 ℃,pH6.7-7.0生长;耐酸;。主要定植牙面,其次龈沟、舌背。

?代谢

厌氧、兼性或微需氧菌,各菌种对氧的需要不尽

相同

→衣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

在厌氧环境中生长更好;

→内氏放线菌为嗜碳酸菌,补充CO2可明显促进生长

发酵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硝酸盐及亚硝酸盐

●毒性作用

菌毛(fimbriae):I型和II型,I型有粘附素与获得膜内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结合附着牙面;II型与细菌共聚有关。蛋白与口腔粘膜细胞表面多糖侧基半乳糖受体结合,在菌斑中作为球菌支架,形成谷穗状结构,加速菌斑发育成熟

产生胞外多糖:使蔗糖合成果聚糖和杂多糖,利于菌斑形成;

产酸、耐酸:pH4.7是仍能代谢。

可疑致龋菌,与根面龋有关。

●内氏放线菌

能合成胞内、外多糖。胞外多糖:果聚糖、杂

多糖不合成IG。溶牙放线菌产生深红色的色

有II型菌毛,与根面龋、牙龈炎关系密切

●衣氏放线菌不规则分枝杆状和短丝状多

见,兼性或专性厌氧菌,在久治不愈的感染根

管中可检出,又是人类颌骨放线菌病的病原

菌,从病灶局部形成的肉芽肿和多发性窦道中

排出的硫磺样小颗粒即为菌块

●粘性放线菌微需氧菌,嗜碳酸,可合成胞外多

糖(果聚糖、杂多糖),因此菌落直径可>

4mm,为大的粘性菌落。是可疑的致龋菌,与根

面龋有关

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15种

●特征

?G+无芽胞规则杆菌,长杆、短杆、有时棒状、

细长型,无分支,无芽孢;

?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菌

?菌落呈圆丘形,表面光滑或粗糙,

不透明,干酪样白色或淡褐色

?发酵葡萄糖产酸:有两型-同质发酵(乳酸)

和异质发酵型(乳酸、乙酸、甲酸和琥珀

酸)产酸和耐酸性很强,尤其是耐酸性,较

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还强,在pH 3.8仍

生长

?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是Rogosa培养基,即根

据其特有的强耐酸性配制,pH为4.7~4.8。

●致病性——“龋标志菌”

对牙面粘附力低。牙菌斑内检出少,主要在龋洞中;有活动性龋时增加;与龋密切相关者:干酪、嗜酸和发酵乳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葡聚糖和杂多糖;耐酸:pH3.8仍能生长,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大;在消化道和阴道中是有益菌。

6.真杆菌属(Eubacterium)

●特征

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专性厌氧菌;有分解糖和不分解糖两种;在菌斑中与球菌构成谷穗样结构;参与牙周菌群构成;牙本质龋、坏死牙髓、头颈部感染病灶内分离。

?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

有7个菌种,口腔中可分离3种

小韦荣氏菌(V.parvula)

殊异韦荣氏菌(V.dispar)

非典型韦荣氏菌(V.atypical)

a)特性

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球菌;口腔正常菌群,占唾液、舌面菌量的5-10%,口腔中最大菌属之一;同时存在于菌斑中;对牙面粘着性弱,可与革兰氏阳性球菌共聚增加菌斑量。

★细小,直径0.3~0.5μm,无芽

胞,无鞭毛,不活动。

b)当G+先驱菌定植后,作为后继菌进入菌斑

中,是最早定植的厌氧菌。随着菌斑的成

熟,Eh↓,韦荣菌属数量↑。(与奈瑟菌属

比较)

?生物代谢

缺乏葡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糖类;(与奈瑟菌属比较)能将变形链球菌群等产生的乳酸转变为较弱的乙酸、丙酸,使菌斑pH↑,间接降低菌斑致龋力;有利于非耐酸菌的生长

?致病性

产生内毒素、硫化氢和乙酸等;因此在牙周炎中起协同作用。

8.奈瑟氏菌属(Neisseriae)

●特性

G-需氧双球菌;

早期在牙面定植,菌斑中被分离,但数量少;

主要存在于菌斑外层和早期菌斑中,菌斑成熟后数量减少

常位于唇、舌、颊粘膜及唾液中;

有些菌株可分解糖,也可利用乳酸产物。

●致病性不确定

奈瑟菌属在菌斑中具双向作用口腔中致病性不清,和龋病有一定关系;与变链相互聚集,与菌斑形成有关,促进厌氧菌增生;

集聚机制:有麦芽糖时形成多糖荚膜,聚集无荚膜细菌,不受葡聚糖降解影响,因此在菌斑、龋生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代谢产生乙酸和CO2,推测组织菌斑内pH下降,促进厌氧菌生长。生长消耗氧气,Eh下降,有利于厌氧菌生长。

9.莫拉氏菌属(Moraxella)

可分为6菌种,口腔中分离为卡他莫拉氏菌(M.catarhalis)

特性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33-35℃;无氧环境生长易出现多形性;呼吸道粘膜附着生长;不分解糖;具有a-内酰胺酶的活性,影响抗生素治疗作用;口腔环境中作用不详。

革兰氏阴性菌群

主要存在于龈下菌斑及舌背部粘膜舌苔下;

健康牙龈检出少;

如果菌种及数量增加,标志炎症存在及进展。

10.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

1988年以卟啉产物及不分解糖为特点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出的独立菌属。

●特征

革兰氏阴性杆菌,小杆状或多形性,专性厌氧;

无芽孢;

菌落圆形凸起,墨黑色,表面光滑,有金属光泽;

●代谢特性

不分解碳水化合物;

水解蛋白,产生丁酸、己酸、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

营养要求高,特殊需要维生素K和血红素,从血红素获得铁来支持生长;

菌种

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

牙髓卟啉单胞菌(P. endodontalis)

不解糖卟啉单胞菌(P. asaccharolytica)

齿周卟啉单胞菌(P. circcumdentaria )

卡托氏卟啉单胞菌(P. catoniae)

1.牙龈卟啉单胞菌

●特征

a)G-专性厌氧杆菌,不活动。

菌落0.5~3.0mm,圆、凸,边缘整齐。有恶

臭味。

菌落初形成时灰白色,3~4天时呈浅棕色,

5~7天后转为黑色,表面金属光泽

b)完全溶血。

c)培养温度36-37℃,80%N2,10%H2,10%CO2;

特殊需要维生素K和血红素;

●代谢特点

不分解碳水化合物;

分解蛋白产生苯乙酸、丁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

产生硫化氢及甲硫醇;

凝集红细胞;

苯甲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阳性。

●致病性

目前公认的慢性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炎症在活动期检出数量高;健康牙周及牙龈炎患者也能检出,数量很少;其他牙周炎如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也可检出;

多毒性的牙周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毒力因子

1菌毛(fimbriae)

含菌毛素,受fimA基因调控,可以和获得膜中的富脯糖蛋白、富酪蛋白、乳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结合;

可以和口腔内链球菌(戈氏、血链、口腔链、轻链)、内氏放线菌、具核梭形杆菌、密螺旋体,福赛氏菌结合,附着在牙表面和牙周袋内壁上。

2血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us)

能凝集血红细胞,得到生长必须的血红素;也可凝集其他细菌;目前发现有五种凝集素基因:hagA、hagB、hagC 、hagD 、hagE。

3细胞外膜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Pg外膜可以分泌大量泡样结构,直径50nm;与牙龈细胞、龈下菌斑内细菌凝集,附着于龈壁上皮,携带蛋白酶、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穿过皮屏障进入牙周组织内,起到破坏作用。

4蛋白酶(proteinase)

胰蛋白样酶(trypsin-like proteinases),包括精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和赖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激活宿主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降解牙周细胞蛋白,破坏牙周组织;

5胶原酶(collagenases)溶解牙周组织中胶原蛋白。

6内毒素(endotoxins)

也称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Pg外膜成分,包括膜外部的Q-特异性链或Q-多糖、膜内多糖粒和疏水的脂类A三种毒性成分;

LPS诱导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胶原酶;增加牙周组织氧代谢;激活破骨细胞,增加骨吸收。

7其他毒性产物

a)溶血素(haemolysins):溶解红细

胞;

b)产生有机酸:苯乙酸、丁酸、丙酸、异

丁酸、异戊酸刺激牙龈组织;

c)分解硫蛋白产生硫化氢、甲硫醇与短链

脂肪酸,导致口腔异味。

d)荚膜(capsule)较厚的荚膜,具有抗

吞噬作用。

1.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

特征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绝对厌氧菌;

不分解糖,不凝集血细胞。

致病性

主要从感染根管分离;

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牙髓细胞产生TNF-a,IL-1细胞因子,刺激单核细胞产生金属蛋白酶,促使根尖周骨组织吸收;

LPS与免疫细胞CD14 结合,激发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炎症发生;

蛋白酶:分解牙髓组织,降解IgA、IgG及补体;

致病性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外膜蛋白:有59kDa、43kDa、41kDa膜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代谢产物包括:乙酸、丁酸、吲哚、硫化氢、甲硫醇等,刺激牙髓及根尖组织。

11.普氏菌(Prevotella)

特征

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多形,专性厌氧;一类为黑色菌落,另非黑色菌落;黑色菌落在紫外照射下产生砖红色荧光;产黑普氏菌生长需要维生素K及血红素;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乙酸和琥珀酸,水解明胶。需要VitK和高铁血红素为特殊营养

中间普氏菌(P. intermedia)

●特性

中间普雷沃菌(P. intermedia, Pi):确认为是妊娠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Pi 可利用雌二醇和孕激素来满足它们对VitK的需要,导致数量↑

12.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特征

G-专性厌氧菌,菌体长,梭形;菌落为圆形,中央凸起,表面光滑,半透明,内含颗粒样物;厌氧生长;多数不分解糖,但能合成细胞内多糖;有恶臭

具核梭杆菌亚种(F.nucleatum subsp)

特征

牙周袋内检出最多的菌种;多种粘附素受体,与多个菌共聚,促进菌斑形成;水解酶分解多种氨基酸,产生丁酸等产物。●致病性

(1)破坏牙周组织

多种蛋白酶硫酸酯酶

内毒素有机酸

(2)促进龈下菌斑形成与多种厌氧菌共聚

●梭杆菌属的细菌是口腔坏疽性病变的主要病原

菌,如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又叫梭螺性口

炎)、牙源性口腔颌面部感染及播散感染。常在

和螺旋体、链球菌、福赛斯坦纳菌(福赛拟杆

菌)的混合感染中起作用

13.嗜二氧化碳菌种

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 s,Aa)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

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

①.伴放线放线杆菌(Aa)

放线杆菌属;

最早从放线菌感染患者颈部分离,由于与衣氏放线菌同时检出,所以命名为接近; 1975年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分离此菌;

现在认为Aa与牙周病,特别是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为侵袭性牙周炎的实验室参考标准之一。

●生物学性状

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有荚膜,无芽孢,无动力;菌落形态为干性,针状小菌落;有菌毛,呈单根、束状或网状结构,菌体表面似乎是一层细密的菌毛,其中散布一些呈放射状比较粗且略长的菌毛;有些菌体表面可有膜泡。

●培养条件

5-10%CO2+空气,微需氧及厌氧培养,CO2刺激生长,最适温度为37℃;选用胰酶-大豆蛋白-血清-杆菌肽-万古霉素固体培养基(TSBV);固体培养基下可有星形结构。

●生化反应

无氧酵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

代谢产物为乙酸和琥珀酸;不发酵乳糖和蔗糖;

不水解蛋白质;触酶(过氧化氢酶)阳性

●致病性

a)表面有菌毛——附着、定居在牙周袋内

b)产生多种毒性因子,降低宿主抵抗力、造

成骨吸收及损伤牙周组织

白细胞毒素损伤牙龈内、外周血中的

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降低宿主抵抗

力;白细胞死亡释放溶酶体,进一步造成牙

周组织破坏

内毒素骨吸收因子。释放到细菌外,

造成牙槽骨破坏

胶原酶降解牙周组织中的胶原和结缔组

织,促使附着丧失,形成牙周袋

蛋白酶降解IgG,降低宿主抵抗力,利于

细菌侵入

免疫原性:Aa菌毛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抗体。菌毛抗体有助于从牙周袋内清除Aa,阻止继续感染;

粘附:粘附是细菌致病的重要特点,Aa的粘附机制不是蛋白粘附素-受体机制,而是非特异性复合糖介导的生物膜机制。粗糙型菌株细胞表面成束的菌毛,对口腔内软硬组织附着力强,能使细菌紧密粘附到各种固体表面形成致密生物膜。

膜蛋白(membranus proteins)

细菌蛋白成分,特别是细菌外膜蛋白在细菌的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是细菌致病性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显示Aa粗糙型和光滑型的膜蛋白存在差别,粗糙型可能更多的参与疾病过程。

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

Aa白细胞毒素特异破坏人类和灵长类的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抑制和破坏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是Aa的最重要的潜在致病因子,但对其他动物及人类其他细胞无作用;

白细胞毒素高表达株多出现在侵袭性牙周炎的牙周袋内,与Aa的b型有关;侵袭性牙周炎的感染有单克隆(外源性)和多克隆(内源性)感染,治疗原则不同。

●血清型

血清型由细菌表面脂多糖分子O型多糖结构和抗原性不同决定了六种血清型a、b、c、d、e、f;各血清型都有致病能力,b型毒力最强,患病人群中以c型为主; c型菌株的菌毛较其他血清型定植能力强。

致病性小结

Aa菌株致病作用不是单一致病因子决定,综合考虑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

②.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

共有7菌种,口腔中3菌种

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orchracea)

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gingivalis)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sputigena)

●特征

革兰氏阴性长杆菌,细长,似梭形,一头偏尖,一头圆钝;

菌落的最大特点具有滑动动力和扩散性,形成薄而扁平的“润湿性扩散”菌落,产生灰白色、粉红色、橙黄色等色素

●致病性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本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菌种,与青少年牙周炎关系密切

③.腐蚀艾肯氏菌(Eikenella corrodens)

参与口腔及牙周病的感染,可从牙周袋、脓肿及心内膜炎分离;作用机制不详。

14.福赛斯拟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牙周袋分离的专性厌氧菌,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之一,分泌胰蛋白样酶毒性物质。不单独致病,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等协同致病。

15.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公认的牙周炎相关致病菌之一;

16.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17.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18.螺旋体(spirochaeta)

口腔主要是密螺旋体

●特征

革兰氏阴性染色,细胞体是原生质圆柱体,有内外包膜。

呈螺旋状,一般有8-14螺旋,有1-8个鞭毛,也称轴丝。轴丝通达柱体两端,缠绕于内外膜之间,其收缩与舒张驱动螺旋体滚动样移动。

●代谢

多数不分解糖;分解蛋白;

分解含硫蛋白产生硫化氢、甲硫醇等异味气体。

●致病性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奋森咽峡炎(Vincent’s angina) , 进展性牙周炎等。

通常梭螺菌混合感染(梭杆菌+奋森螺旋体)。

口腔密螺旋体对青霉素和甲硝哒唑敏感。

细菌致病性总结:

1龋病

a)冠龋: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

b)根龋: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

c)龋病进展:乳杆菌属(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溶牙放线菌

2牙龈炎

a)妊娠性龈炎:中间普雷沃菌(Pi)

b)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梭杆菌属、螺旋体。

3牙周炎

a)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

b)侵袭性牙周炎: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

c)青少年牙周炎: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

4菌落有恶臭:

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梭杆菌属。

5消耗代谢性酸产物:奈瑟菌属;韦荣菌属。

6产生色素:

a)溶牙放线菌;红

b)卟啉单胞菌属;黑

c)普雷沃菌属;黑

d)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好几种颜色呢第四节口腔其他微生物

大纲:

掌握:白色念珠菌结构、培养和致病性;疱疹病毒的结构、感染和致病性;EBV的结构、感染和致病性。

熟悉:真菌的一般概念;人乳头瘤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

了解:口腔常见病毒

真菌(fungi)病毒(virus)原虫(Protozoa)

支原体与衣原体(Mycoplasma and Chlamydiae)

一.真菌

1.形态和结构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双膜结构包围的核和线粒体的个分化的细胞器;细胞壁由75%多糖和25%蛋白质等形成,多糖主要为几丁质(chitin)的微原纤维,缺少肽聚酶,青霉素或头孢菌素不能杀灭真菌;真菌细胞膜无固醇(sterol);广泛分布于自然界,10余万种;对人体致病大约300种;大多对人体无害,部分有益菌;对真菌的研究成为真菌学(mycology)。

真菌是带细胞壁的真核生物,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酵母菌和霉菌

单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称酵母菌(yeast),对人类致病主要有新生隐球菌(Crytococcus neo formans)和念珠菌(candida,又称为假丝酵母菌);酵母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形成新的、游离的,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细胞即孢子(spore)。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菌丝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或称为霉菌(mold or mould),霉菌能长出菌丝,菌丝不断生长,形成网状、树枝状及束状,集合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

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和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菌丝可分为有隔菌丝(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和无隔菌丝(接合菌)。

双向真菌(dimorphic fungi):有些真菌在不同状况下能有不同生存形式。在自然环境下以霉菌形式,在生物体组内是酵母菌形式生存的真菌为双相真菌。

酵母菌形态:简单,光镜下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单细胞形式。

霉菌多是在天然环境中存在形式,多细胞结构,集中起来看,可为絮状、毛状、颗粒,还带不同的颜色。光镜下表现为孢子和菌丝(hypha)。

2.致病

真菌感染(mycotic infection):真菌向组织内侵入、增殖,引起的疾病群;

表浅感染:需要角蛋白存在,口腔少见;口腔多见的是真菌深部感染。

近年真菌感染明显上升,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激素、抗癌药物导致免疫力低下有关。口腔中常见的是真菌念珠菌(Candida)感染。

3.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要求低,一般细菌培养基可以生长;适宜pH是4.0-6.0;浅部真菌病感染菌最适宜温度为22-28 ℃,深部感染菌最适宜温度为37 ℃;真菌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

常见的选择性培养基是沙保培养基(Sabouraud dextrose agar,SDA)和土豆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SDA和PDA含糖多,pH低,不同于细菌培养基;

SDA主要含1%蛋白胨、4%葡萄糖和2%琼脂;

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放线菌酮和氯霉素,前者抑制污染真菌,后者抑制细菌生长;有些病原真菌受放线菌酮抑制:念珠菌,组织胞浆菌和新生隐球菌等。

4.致病性

真菌致病性研究少,仅限于几种;

与细菌不同,一般不产生内、外毒素;

以慢性感染为主,免疫力极低下者有急性感染。

5.真菌免疫

最主要是皮肤和粘膜屏障,受损后真菌侵入;

皮脂腺分泌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均有杀菌作用;

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保持平衡;

真菌细胞壁厚,抗体、补体不能完全有效;

特异性抗体可以阻止真菌转为菌丝,抑制真菌吸附;

真菌感染的恢复主要是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对真菌的杀伤。

6.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浅部感染局部取皮屑、毛发等,口腔粘膜念珠菌检查可直接刮取病损粘膜及义齿组织面,深部感染视病情取痰、血液、脑脊液等;

直接镜检:标本置载玻片上,滴加10%KOH,加盖盖玻片后火上加温,镜检,见菌丝或孢子,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但不能确定菌种;

分离培养:镜检不能确定感染时应做真菌培养。

念珠菌念珠菌又称为假丝酵母菌;条件致病菌;

主要引起皮肤、粘膜和内脏的急性、慢性炎症;

可以原发,多数为继发,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

●白色念珠菌

a)白念珠菌是口腔、胃肠道、阴道的常住菌;

b)口腔念珠菌感染90%涉及白念珠菌感染;

c)抗生素广泛使用都柏林、克柔念珠菌感染增多;

d)念珠菌感染多数内源性感染;

e)少数情况下有母婴和婴儿之间的外源性交叉感染。

●特性

圆形或卵圆形,2mm×4mm;

革兰氏阳性染色,着色不均;

以芽生孢子出芽繁殖,孢子伸长成芽管,不脱离母体,形成较长的假菌丝;

各种临床标本除芽生孢子外,可见假菌丝,说明白念珠菌处于活动状态。

●培养条件

普通琼脂、血琼脂、沙保培养基均可良好生长;

需氧,室温或37 ℃孵育1-3天;

菌落成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带有酵母气息;培养稍久,菌落增大,菌落无气生菌丝,仅有大

量向下生长的营养假菌丝在玉米粉营养不好的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血清中37℃孵育3小时可见芽管(germ tubes);芽管和厚壁孢子对于鉴定白念珠菌有帮助。

●分型

包括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分型:生物学特性包括血清型、菌落形态、生物型和抗药性;分子水平分型包括蛋白水平、DNA水平、核型和AP-PCR方法等;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方法。

●致病性

(1)新生儿检出率较高,成年健康人口腔检出

率在20%-80%间。

(2)白念菌在口腔主要常居部位是颊粘膜、硬腭粘膜、义齿基托及矫正器等。念珠菌检查方法

(3)真菌引起的感染和细菌、病毒性感染不同,真菌感染以慢性感染为主,只是在某些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才引起致命的急性感染。

(4)与毒力有关的因素是其粘附人体细胞的能力、形成菌丝的能力及分泌细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ases)和磷酸酶(phospho- lipase)的能力。

(5)白念引起的口腔疾病统称为白色念珠菌病(candidiasis),临床上根据病变特征、部位等具体命名,如红斑型~、伪膜型~、溃疡型~;义齿性口炎、口角炎等。白念是HIV阳性患者口腔最多见的并发感染。白念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病外,还与病毒混合感染导致毛状白斑。

1.涂片法:

①.10%KOH直接镜检法;

②.Gram染色法;

③.PAS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多糖的染色

2.培养法:

①.棉拭子培养法;

②.唾液培养法:0.5ml唾液涂布SDA培养基上;

③.含潄培养:1ml生理盐水;

④.含潄浓缩培养:⑤.印迹培养:

⑥.印模培养:

3.组织切片染色: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组织活检后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做PAS染色,镜下可见上皮浅层有念珠菌菌丝和孢子穿过角化层,深达棘细胞层。

二.病毒(virus)

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体积微小,结构简单,有DNA

或RNA组成核心,外覆蛋白质外壳,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

1.DNA病毒:

乳多空病毒

乳头状多瘤空疱形病毒(Papovaviruses)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腺病毒(Adenoviruses)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2.RNA病毒

柯萨奇病毒

3.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

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

●特性

嗜上皮组织的小双链DNA病毒;致病性对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有高度亲嗜性;HPV病毒局限存在于上皮细胞层;病毒感染、复制能诱导上皮增殖性病变。

●HPV感染特点:

(1)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病损部位或间接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

(2)新生儿可通过产道受感染;

(3)大约40%正常人口腔上皮内有病毒存在;

(4)病毒感染仅停留于局部皮肤和粘膜中,

不产生病毒血症。

●致病性

1.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HPV6、11、13、16、32;

2.口腔寻常疣:HPV2、4;

3.口腔尖锐湿疣: HPV6、16;

4.口腔粘膜局灶性上皮增生、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与HPV16、18有关。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es)

●有包膜的DNA病毒;呈球形,立体对称20面

体,直径120-300nm;

●包膜表面是病毒编码的蛋白糖;

●除EB病毒外,均能在人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

细胞病变;

●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

●感染细胞同邻近未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

细胞。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

●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可引起“增殖性感染”

和”非增殖性感染”,并可能出现“整合作

用”。

●增殖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破

坏细胞结构,引起病变;

●非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病毒感染细胞

后,在细胞核内潜伏,既不增殖也不引起细胞

的改变,

●整合作用:感染病毒的一部分或全部基因被整

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里,可能形成新的原病毒

复制;也可能介入宿主细胞的遗传基因,引起

宿主细胞的基因变异而导致恶性增生,发生恶

性肿瘤。病毒的基因表达也被抑制。只有收到

激活的信号才转化为增殖性感染, 开始大量增

殖(复制)。

根据生物学特性分为:

●α疱疹病毒:如HSV

?迅速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宿主范围广;

?多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

●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

●宿主范围窄;生长周期长;可引起感染细胞

形成巨细胞;能在唾液腺、肾、和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中建立潜伏感染。

●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

宿主范围最窄;感染靶细胞主要是B细胞,病毒可在细胞内长期潜伏。

HSV 1,2

病损的疱液和唾液中可分离出HSV; 30-90%的成人居民血清中有抗HSV抗体; 0.75-10%的成人在唾液中周期性散播病毒;是HSV天然宿主。HSV是口腔感染最常见病毒;

引起原发性、复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抗体保护作用弱。

Ⅰ型单纯性疱疹的感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口腔医生引起的交叉感染。

VZV

概述

是引起小儿水痘和成人带状疱疹的病毒;与HSV 同源性高,基本特性相似,唯一血清型;受感染细胞产生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致病性;无免疫力幼儿感染为水痘;

EBV

概况 EBV全称Epstein-Barr Virus;人类是EBV 的唯一天然宿主;在形态上,和其他疱疹病毒相同,120—180nm。EBV感染后,其DNA呈游离状存在,少量整合于宿主细胞的DNA,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复制,并分配给子代细胞。

嗜B细胞的人疱疹病毒,主要侵犯B细胞;腮腺导管、咽部、某些上皮细胞也可见。

致病性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Burkitt淋巴瘤;

3.鼻咽癌;

4.口腔毛状白斑。

HHV8

新型人类疱疹病毒;

核酸序列表明与HSV1、VZV、CMV、HHV6、HHV7无关; HHV8是一种新的病因因子,参与某些肿瘤及增生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及淋巴母细胞增生性疾病有关。

RNA病毒

呼吸道病毒、柯萨奇病毒COX A16引起手足口病。HIV

AIDS 排除引起免疫不全的重要因素,如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使用免疫抑制剂之后,未满60岁患者发生T辅助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不全,并伴有原虫、真菌、病毒、细菌等机遇性感染及卡波济肉瘤的疾病。

机遇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在一般人群中不会出现,只有在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低下时才发生感染并引起疾病的特殊感染。

口腔病损的分类

1.与HIV感染极为有关的病变

a)Candidiasis 白色念珠菌病

b)Hairy Leukoplakia 毛状白斑

c)Kaposi’s sarcoma 卡波济肉瘤

d)Linear gingival erythema 牙龈线形红斑

e)Necrotizing gingivitis 坏死性龈炎

f)Necrotizing periodontitis 坏死性牙周炎

g)Non-Hodgkin’s lymphoma 非何杰金淋巴瘤2.与HIV感染有关的病变

a)Bacterial infection (结核分枝杆菌等)

b)Melanotic hyperpigmentation 黑色素性色素

沉着

c)Necrotizing stomatitis 坏死性口腔炎

d)Salivary gland diseases 涎腺疾病(口干,

肿大)

e)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血小板减少性紫

f)Viral infections (HSV、HPV、VZV

varicella- zoster )

3.HIV感染时可出现的病变:

a)细菌感染(放线菌等)

b)白念以外的真菌感染

c)药物反应

d)神经病损(V, VII 脑N)

e)其他病毒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