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丘氏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
《百家姓》姓氏解读版《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
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
次则国之大族。
随口叶韵,挂漏实多,识者訾之。
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
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诸书。
其犹射者之嗃矢也夫!琅琊王相题。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角音。
天水郡。
伯益裔孙。
造父事周穆王,以功封于赵城,子孙因氏焉。
其后叔带仕晋,至赵夙世为晋卿;传赵籍,始灭晋为诸侯。
汉有赵广汉,为京兆尹,宋太祖之远祖。
〔钱〕徵音。
彭城郡。
系山篯氏。
彭祖姓篯名铿。
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篯,音尖。
铿,音坑。
〔孙〕宫音。
乐安郡。
系出姬姓。
卫武公子惠孙之孙,以祖字为氏,世为卫卿。
又楚有孙氏。
蒍姓之后。
孙叔敖为楚相。
又齐有孙氏,陈姓之后,陈无宇子子占有功,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
为吴将。
武子之裔,世居富春。
汉末有孙权,为吴帝,武子之裔也。
○蒍,音委。
〔李〕徵音。
陇西郡。
系出理氏。
皋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
有理利贞避纣居李树下,改为李氏,老子之祖也。
其后李牧仕赵,李广仕汉。
唐祖李渊,广之裔也。
又晋有里克,卫有礼至,皆理氏之后,与李同源。
〔周〕角音。
汝南郡。
系出姬姓。
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
周有周任,战国有周霄。
〔吴〕羽音。
延陵郡。
系出姬姓,武王封太伯弟仲雍曾孙于吴,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战国有吴起;汉有吴芮,世为长沙王。
〔郑〕徵音。
荥阳郡。
系出姬姓。
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
支子以国为氏。
孔子弟子有郑国,秦有郑安平。
汉有郑子真,裔孙郑露,避晋乱,徙闽莆,兴立学校,化行七闽。
宋郑樵、郑侠皆其后。
〔王〕商音。
太原郡。
系出姬姓。
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周有王诩,齐有王蠋。
秦将王翦子贲生离,离子元,居琅琊郡;元弟威,居太原郡。
又田齐之后,避难改为王氏。
又魏信陵君子孙改姓王氏。
又殷王子比干后亦曰王氏。
凡二十一望。
惟太原、琅琊二郡最著。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冯〕宫音。
始平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毕公高支子,食采于冯阝,子孙去邑为冯氏。
百家姓对联:丘(邱)姓对联及丘(邱)姓来历、丘(邱)姓宗祠联丘、邱(qiū)姓同源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
得姓始祖:丘木。
吕尚之子。
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
后又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称丘姓。
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
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
思敬堂忠实堂敦睦堂堂堂播誉;河南郡吴兴郡扶风郡郡郡传名。
——全联典出丘(邱)姓的郡望和堂号。
兄弟联吟郎署;幼孤笃学琼山。
——上联典指宋·朝奉郎丘舜中为,兄弟诸女皆工诗,内集必吟咏为乐。
下联内指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著《大学衍义补》。
系出太公,名扬渭水;功齐夫子,书著春秋。
——上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
下联典指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姓丘名明。
其高祖曾祖和祖父在楚国均为左史,父亲又适鲁为左史。
因世代为左史官,故人们便以左氏代称。
其父因病告老还乡,则由左丘明继任左史官,编修国史。
他尊重历史,呕心沥血。
双目失明后,仍锲而不舍,终篆辑成惊世名著《左传》《国语》,一鸣惊人。
孔子与之同好恶,司马迁称其为君子,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明封先儒、先贤,清乾隆御赠《经臣史祖》匾额。
护台拒日思逢甲;抗美援朝痛少云。
——上联典指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事典。
甲午战争后,清廷割弃台湾,丘逢甲联合台绅驰电抗议,并倡议自救,亲率义军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离台内渡。
下联典指当代志愿军一级英雄邱少云事典。
在抗美援朝战争秋季反击战中,担任潜伏任务,卧火海忍剧痛,视纪律为生命,壮烈牺牲。
附:系承姜尚;源出扶风。
——佚名撰丘姓宗祠联。
潭月映山足;天河泻涧中。
——此联为唐代尚书郎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诗句联。
读书千载业;孝悌一堂春。
——广东省蕉岭县客家围丘氏宗祠堂联。
吴兴世家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吴兴世家指的是现在的太湖南岸的名城湖州。
秦、汉为乌程县,三国东吴后期,滴居此地的乌程侯孙皓被朝臣推举入京称帝,成为东吴未代国君,为感恩自己的龙兴之地,孙皓分吴、丹阳两郡,在乌程县之上新设一郡,取吴国兴盛之意,吴兴之名至此而来。
吴兴世家是指吴兴沈氏一族,俗话说:天下沈氏出吴兴。
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
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从东汉到南朝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
据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引《沈氏先贤传》称:沈氏“子孙见史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传,一百二十人附焉。
”其中不乏对时政影响举足轻重者,吴兴沈氏也由此从一个地方强宗逐渐演变为对政坛颇具影响的南朝名门。
历代涉丘、论丘资料辑录点校、编辑:邱冠瑛先秦《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
”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邱冠瑛按】:孔子三十五岁适齐,是年为公元前517年。
《春秋左氏传·卷十二·第十一》“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邱冠瑛按】:王,指楚灵王。
楚灵王是为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28年时人。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邱冠瑛按】:从孔子次言论看,左丘明既比孔子年长也比孔子学问高深,否则孔子就不会对左丘明如此推崇并抬出左丘明来支持其观点。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
公孙锄曰:“鲁将御我。
”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
徐锄、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
”遂自离姑。
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
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
遂取邾师,获锄、弱、地。
【邱冠瑛按】:丘弱,邾国大夫。
《世本》(清江都秦嘉谟等辑)高氏,敬子傒生庄子虎,庄子生倾子,倾子生宣子固,宣子生厚,厚生止,止生竖(左传襄二十九年正义文本。
下文又引云:“高止,敬仲玄孙之子。
先祖被孔子推崇,后世因孔子改姓,该姓祠堂世界单姓最大本文导读:周朝功臣姜太公封于齐国,周武王死后,姜太公与长子吕伋一起到镐京辅助周成王。
这一时期,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公镇守齐国,营造了齐国首都营丘,后世子孙便以“丘”为氏。
《孔子家语》《左传》等书都有记载。
丘氏是齐国的宗室,几代后齐国争王位内乱,丘娄嘉担心祸及,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出任楚国左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丘娄嘉后人世代担任楚国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为左。
楚国发生争夺君权的内乱,丘娄嘉的十三代孙成逃到到鲁国担任太史。
成的儿子左丘明,袭父亲官职为鲁国的太史。
左丘明在担任史官时,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写出了史书《左传》。
左丘明晚年时双目失明,辞官后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国的要闻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
这两部书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史书,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
左丘明比孔子年龄稍小,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的后人有左姓和丘姓。
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
汉朝以后,匈奴、鲜卑族中丘林,丘乃敦、丘目陵等氏改为丘姓。
宋朝以后丘姓成为南方大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省。
丘姓也是台湾大姓。
汉朝以后,为避孔子之名讳,陆续有丘氏改为邱氏。
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
辛亥革命后,闽杭举人邱荷公及台湾进士丘逢甲倡议恢复原来的丘姓,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姓。
有些邱姓恢复了丘姓,还有很多因各种原因没有改,到现在丘姓和邱姓都有。
邱姓主要郡望有河南、吴兴。
邱姓主要堂号有河南、文庄等。
河南堂是丘(邱)姓中最兴旺一支,历代名人辈出。
浙江湖州市区1990年姓氏人口1990年:市区陈47117 张44687 王44005 吴42778 朱36772 杨36355 徐30373 陆24197 李23622 姚22919 潘21995 周21663 费21542 施21502 钱19143 顾13572 金12806 孙12530 胡10658 邱10410 黄10172 俞10085 章9436 郑9042 丁8942 赵8909 冯8716 蒋8675 宋8350 蔡8231高7875 曹7848 倪7728 叶7720 许7188 唐6824 刘6812 褚6544 方6410 严6186汤5861 钟5762 谢5662 何5431 莫5417 马5153 董4994 戴4925罗4744 闵4684卢4371 邵4349 范3882 林3860 凌3743 吕3189 汪3169 谈3071 邹2992 沈2934郭2968 嵇2770 慎2678 计2618 陶2602 程2596 袁2520 泮2371 孟2356 薛2319盛2297 史2294 屠2205 韩2165 姜2077 毛1899 茅1849 钮1837 尹1791 任1772温1722 夏1719 余1676 魏1662 梅1638 鲍1592 管1586 崔1581 傅1543 童1524彭1503 翁1459 邢1405 芮1361 包1310 韦1273 殷1265 诸1252 柳1186 江1175肖1130 戚1130 杜1103 洪1066 石1060 翟1053 尤1044谭984 茹946 虞934 庞929 苏900 秦900 侯891 田890 卞886 莘886 仰884 葛862 鲁844 孔843 于838 庄818 项816 付810 车774 郁690 宁683 梁676 华671 龚659 万649 劳644 柴643 阮629 邬611 熊605 柏576 相562 季558 邓537 扬527 闻521 简516 贺500 曾494 卜485 薄471 宗464 归435 姬413 裘413 钦404 富397 卫390 楼389 颜388 干375 宣369 骆368 祝366 应363 强359 单357 於348 白340 焦333 郎333 纪322 房314 从312 候311 寿304 缪295 伍292 毕286 甄286 贾283 耿278 奚277 詹271 成271 祁262 查255 樊253 忻249 皇248 贝248 雷244 卓243 廖231 康226 邰225 匡223 乔210 仇210 柯207 杭201 裴200 仲194 文191 舒188 段184 胥183 芦179 吉179 厉175 平170 甘170 花169 步167 殳165 池165 乌161 乐160 黎157 王金155 弗154 陈金154 娄153 左152 常152 浦149 戈148 敖118 朱金135 喻135 席134 欧133 桂131 狄128 聂125游123 沙122 占120 申118 聂117侍116 居114 瞿114 冷114 苗113 郝109 边105 路104 霍103 阳102臧101 景100 易100 藏100 武98 嗡98 龙97 滕96 饶96 徐金95濮93 兰93 穆90 岑90 全89 辅88 谷85 储83 辛83 岳83 纳82 向82 臣80 淡80 双78 姚金76竺75 桑74 来73 郦70 封69 窦69 尚68 皇甫68珠68 涂66 齐64 潭64 练62 斯61 茆58 连58 赖57 时56 历55 吴水55安54 符54 费水53宇文52戎51 麻50 琚49 冉49 代48 贡45 阚45 牛45 解45 束42 荣41 商41 糜41 伊39 佘39 密38 腾38 欧阳37 昝36 鄢36 苑36 宦36 堵35 树35 潜35 蒲35 宓35 羊35 官33 伏33 玖33 水33 牟32 关32 五31 司31 萧30 言30 昌30 申屠30丰29 山28 曲28 芳27 覃27 奉27 都27 鞠27 尉27 沏26 汝26 米26 硕25 艾25 刑25 阙25 栾24 郜24 刁24 基24 上官23屈23 稽23 谬22 佐22 宇22 还22 胜21 过21 晋21 施林20满20 邱水20 壮20 冬2020人以下:姚荣昊和寥私巴湛巢甚蓝凤诛恽明仁官薜帅惠移楚元阎支根晏闰巫新郏蒯危伟皮燕故鄂豆蒙忠普鸯衡赏贵国励初寇紫盖求庾丽仓丛志未鹿木引眭祖宜英靳玉枝将百寒序台设漏拜筱尧税由岭东须朱天王顺。
百家姓丘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丘姓由来丘氏,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 /子孙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丘姓姓氏源流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姓丘姓姓氏源流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
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
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
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
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
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
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
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
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
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
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百家姓丘姓迁徙分布丘、邱二姓同源,故此处所述主要为丘姓播迁内容。
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
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
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
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
丘灵鞠传翻译赏析_丘灵鞠传阅读答案的意思丘灵鞠是吴兴郡乌程县人。
祖父丘系,官秘书监,父亲丘道真,作护军长史。
灵鞠从小爱读书,善写文章,州里征召他作从事。
到领军沈演之处报到,演之说:“从前我作州从事,到领军谢晦处报到,宾主坐的位置正和今天一样,你将来也会和我现在的位置一样。
”后逐步升迁为员外郎。
宋孝武帝的殷贵妃去世,灵鞠献挽歌三首,其中有:“云横广阶,霜深高殿寒。
”孝武帝对这两句叹赏不已。
后来作乌程县令,不得志。
泰始初年,犯了事被限令数年不得作官。
褚彦回作吴郡太守,对别人说:“北郡的才子只有丘灵鞠和沈勃而已。
”于是向朝廷启奏介绍他。
明帝让他着《大驾南讨记论》。
过了很长一段,委任他为太尉参军。
升明年间,作正员郎,兼中书郎。
当时正是宋帝禅让,齐高帝让灵鞠负责诏令文书。
建元元年(479),改任中书郎,下诏让他主持东宫书写工作。
曾有一次东回故乡,到司徒褚彦回家告别,彦回不起身,说:“近来脚病加重,再也起不来了。
”灵鞠说:“脚病真是大事,您是一代重臣,不可再担任您不能胜任的职务了。
”他就是这样强硬严刻。
他不讲求仪容礼节,只求高兴舒适。
不久又主持修国史。
齐武帝即位,任通直常侍,不久主持东观祭酒。
灵鞠说:“人们作官都希望屡次升迁,让我作一辈子祭酒我都没什么遗憾。
”永明二年(484),兼作骁骑将军。
灵鞠不乐意任武职,对别人说:“我应该回家乡把顾荣的墓扒了。
江南地方数千里,风流才子都出在这里,顾荣突然招引一些乡巴佬南渡,挡了我们这些人的道儿,真是死有余辜。
”灵鞠好饮酒,爱评论褒贬别人。
一次在沈深家作客,见到王俭的诗,沈深说:“王俭文章大有长进。
”灵鞠问道:“比我没长进时怎么样?”这话传到王俭耳朵里。
灵鞠在宋时文章名声很大,入齐以后名气渐衰又仪表不整,披头散发松松垮垮,不理家务。
王俭对人说:“丘公作官不见升迁,文才也走下坡路了。
”灵鞠作长沙王萧晃的车骑长史时去世。
着有《江左文章录序》,起于太兴年间,止于元熙年间,文集当时流行于世。
丘氏历代进士录【邱冠瑛按】:邱本为丘。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金明昌三年(1192年)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但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丘改邱氏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除四书五经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国建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的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
认为丘氏得自姜太公封地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并在闽西、粤北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氏。
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
但全国大部分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不认同,仍然使用邱氏。
故今丘、邱通用。
按照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邱家儒会长的布置,为满足河南偃师“中华丘氏总词”文化装修的需要,现根据四库全书、全国各地方志以及丘(邱)氏族谱等资料,将丘(邱)氏历代进士汇编(依各省市第一位中进士的人中进士时间进行省别排序)如下:唐、五代丘德贵虔化人。
唐景龙四年庚戌(710)岁进士。
丘廷敏唐初进士。
丘光廷唐进士。
丘为嘉兴人。
天宝二年(743)刘单榜进士。
丘颖贞元九年(793)进士。
丘绛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
丘颖贞元十年(794)诸科。
一说贞元九年(793)进士。
丘仁贵虔化人。
唐长庆辛丑(821)进士。
丘昆清宁化人。
长庆(821-824)进士。
丘上卿吴兴人。
字陪石,又字陪之,贯字聪之。
会昌三年(843)进士。
丘德仁虔化人。
唐乾符五年(878)进士。
丘振仑唐乾符进士。
丘从俭长安人。
唐大中(847-860)进士。
丘贞(注:贞字是为‘左王右贞’)仙游人。
后唐天成(926-930)进士,仪征刺史。
丘旭五代宣城人。
字孟阳。
南唐后主建隆二年试赋擢进士第一。
为丘氏唯一状元。
宋江西丘坦黎川人。
乾德(963-968)进士。
丘浑广昌人。
北宋进士。
丘谌虔化人。
绍兴八年(1138)特奏名登进士第。
丘复之虔化人。
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
丘砺固新建人。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廿七邱(丘)第一、堂号及部分堂号出处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清风堂、文庄堂、文宗堂、敦睦堂、砚耕堂、丽泽堂、玉成堂、永思堂、思敬堂、敬馀堂、馀庆堂、衍庆堂、忠实堂、崇实堂、崇德堂、建德堂、世德堂、怀德堂、乐善堂、万福堂、诒穀堂、奉先堂、礼斌堂、理学堂、居士堂、一鸣堂、两盛堂、可继堂、大成堂、全和堂、石榴堂、承启堂、碧落堂等堂号。
其中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乃以郡望为堂号;明文渊阁大学士丘濬,死后谥“文庄”,子孙以“文庄”为堂号。
第二、来源及著名人物邱姓(含丘姓)为中国第68大姓。
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2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2%。
约48.8%分布于广东、江西、台湾、福建、四川5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7.2%),26.4%分布于山东、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浙江6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
望出吴兴郡、河南郡、扶风郡。
邱姓,本作丘姓。
因孔子名丘,为了避其名讳,清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下诏丘姓为邱姓。
例如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丘轩昂、丘上峰,在后来的进士题名碑上即改成邱轩昂、邱上峰。
其后清人著作,或清代刻印的前人著作,凡丘姓都改为邱姓,连前人丘氏姓也改为邱姓。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将丘姓写作“■”,例如当时的齐国的玺印中就有一个叫■赐的人。
“■”这个字上边是一个“丘”字,下边是一个“邑”字,可以说是“邱”字的古写。
不过丘姓这样写,可不是因为避孔夫子的名讳。
因为,当时的玺印文字往往将姓氏“繁化”,一些以国名或地名为姓的姓氏往往加上偏旁“阝”(“邑”),“■”就是一个例子。
清代雍正皇帝下诏改丘姓为邱姓,清末民初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1864-1912)倡议恢复丘姓,他自己以身作则恢复了丘姓,他的倡议得到广东、福建人的响应,现在广东、福建等地大多恢复丘姓。
事实上“邱”、“丘”已经成为不同的两个姓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恢复“丘”姓的写法。
丘氏文化认祖邱冠瑛(一)概念文化认祖的概念文化认祖是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重要修谱方法。
文化认祖是指将中国历史上下传衍流失考,或者上溯与衍传均失考的丘氏名人作为邱氏的共同祖先,认定为邱氏的文化先祖的方法。
文化先祖的概念文化先祖是指开姓始祖和在清以前的经史子集、方志野史和历代考古中发现的名人,但其下传衍流失考,或者其上溯世系或者下传衍流均失考的其他丘氏先祖。
(二)中国家谱的历史概况催生文化认祖方法的诞生家谱的概念家谱是家乘、家牒、族谱、宗谱、大宗谱的总称,又称谱牒。
乘: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乘,所以后来有人将史籍称为乘。
作家谱,袭用“乘”名,称家谱为家乘。
牒:造纸术发明之前,刻在竹简上,称为简牌,故称谱书为谱牒。
家谱,是以图录传记的方式,记载直系血缘关系及其一家源流世系、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典籍;族谱,是以图录传记的方式,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及其一族源流世系、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典籍;宗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在综合各地家谱、族谱,以图录传记的方式,记载一宗源流世系、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氏族历史文化典籍。
大宗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在综合各地家谱、族谱、宗谱,以图录传记的方式,记载一姓源流世系、历史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氏族历史文化典籍。
家谱的发展形成了族谱,族谱的发展又形成了宗谱,宗谱的发展又形成了大宗谱。
但无论名称、形式上如何发展变化,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之,家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谱牒的价值与正史、方志一样,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的起源据专家考证:家谱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中国古代的夏朝甚至更早,《世本》说,容成氏和仓颉氏是黄帝之臣,容成是第一个造历的人,仓颉是第一个造字的人。
应该说,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谱,有了家谱才有了人类历史。
虽然家谱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中国古代的夏朝甚至更早。
如果没有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家谱,夏商周至秦汉的帝王和贵族的世系就不可能进入司马迁的史记。
丘氏血缘认祖初探邱冠瑛(一)概念血缘认祖的概念血缘认祖是指按照血缘关系溯明血缘始祖及其衍传世系的认祖方法。
血缘认祖是邱氏谱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观,是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实事求是修谱的基本方法。
血缘认祖是《中华丘氏大宗谱》传承的核心和灵魂,是编修《中华丘氏大宗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人们尊祖敬宗的基础和依据。
血缘始祖的概念血缘始祖,是指经考证代代传承有据与我们具有直系血缘关系,能够以世系图和世系录珠串链接到的最早的祖先。
也就是可塑的最早的祖先。
(二)血缘认祖的原则血缘认祖的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横排世系,纵观时间,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
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以知。
”不沿袭随意攀接的邱氏旧谱和其他姓氏统宗统系的修谱方法,不盲目为追求“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不依附名门望族,不谬接外系,不统宗统系,不丢宗失祖。
重开基祖,重最早的坟墓碑记,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中收录的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血缘始祖,还原历史。
溯源报本,尊祖敬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实事求是,是体现我们真正溯源报本,尊祖敬宗的真心实意。
祖先给了我们血脉和生命,故祖先是神圣的,不可侮,不可辱,不可伪托。
子孙后代是祖先和我们血脉与生命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亦不可侮,不可辱。
我们自己是祖先血脉和生命的接力者,肩负着实事求是承传祖先世系、弘扬祖恩祖德和衍传子孙后代的神圣职责,故不可趋炎附势、攀附望族、冒认冒接他人之祖为己祖。
没有确凿依据可以珠串链接的,不可强接硬接。
故实事求是,以德修谱,是当代修谱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血缘认祖的理由1、远古文化蒙昧时期至汉朝的族谱不具备一代不缺的完整性。
远古没有文字时代、结绳记事时代甲骨文时代的几千年中,根本没有条件全民编修家谱,即便是文字出现以后,家谱也仍然只是王公贵族的私器。
家训家规内容(按姓氏笔画为序)1 、卜氏堂号:西河堂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2、马氏堂号:铜柱堂一敬奉祖先;二孝顺父母;三友爱兄弟;四协和宗族;五敦睦邻里;六立身谨厚;七居家勤俭;八严教子孙;九读书明德;十忠厚戚朋;十一慎重言语;十二讲求公德3 、方氏堂号:河南堂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上几百年旧家莫非积德。
4 、王氏堂号:三槐堂经商则注重诚信,方能成大事;为官则忧国忧民,方为黎民所称颂。
作官理应体察民情,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务实进取,善待下属,抚慰百姓,方不失为好官。
人生在世,气节为先。
身处逆境,不能弃其志;人生得意,不能易其节。
端正思想:树立高尚情操,奋发进取,有所作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热爱祖国:奉公守法,履行义务,维护团结。
尊敬祖宗:了解祖宗懿范与艰苦创业之宝贵精神遗产,饮水思源,弘扬先祖光荣传统。
讲道德:讲礼貌、讲谦让、讲公正,乐善好施,尊老爱幼,敬贤尚士,和邻睦族。
重学习:立大志,明事理,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勤致富:俭持家,务正业,造福子孙。
宜宽让:凡事宽厚为怀,处事光明磊落,待人以仁不诡。
5 、邓氏堂号:南阳堂正名节:尊卑长幼,人所当知。
恭顺和睦,不可逞凶斗殴,污伤大义。
正心术:人之心术,赋性本善。
凡人幼之时,须教以礼貌,训以义方,勿至心术变坏,以误终身。
正品行:人生于世,品行为先。
所以人贵志诚,不可欺诈,守信义,不可奸险。
谨言词:嘲语伤人,痛如刀割,大则倾家丧身,小则坏名节义。
其害非轻,不可不慎。
6 、丘氏堂号:河南堂做事总要想前想后,顾看局面,毫无败着,方可做去。
凡事未计其成,先计其败,必将败局反复周祥。
算到成固幸事,败亦不至无可收拾乃佳,推之行政用兵皆然。
凡人正派,则无论做何等事都好;如不正派,则无论做何等事都不好。
七十二行,皆可成家立业,只要人品行端,心术正耳。
凡人做事,务要先求其自家本分,所谓厚道也。
凡人家必须有忠孝节义,为贤为圣的人,方为大发。
中华丘氏开姓始祖邱氏本为丘氏。
西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令丘加“邑”(阝)部改为邱。
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
但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丘加邑(阝)为邱。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古梅州石窟大坑头丘氏始祖二十一世、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以姜太公子孙得姓于姜太公封国之国都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为由,在粤闽两地登报呼吁族人恢复祖先肇姓之丘。
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
但国之多数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
故今丘、邱通用。
台湾省丘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林、冈田等日本姓,1945年光复后,奉令复为丘姓。
1955年《第一妣异体字整理表》将“邱”作为“丘”之异体字予以淘汰。
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乃确认“邱”作为姓氏使用时为规范字。
一、可考之最早丘姓先祖与丘氏的来由丘氏的肇姓始祖究竟是谁呢?纵观古籍,名字之前冠有“丘”字为氏者,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的丘吾子公。
公元前521年,孔子三十一岁适齐,目送孝子丘吾子公奔水而卒。
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9年,又有“邾人城翼”的邾大夫丘弱公。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鲁国左史、号称文宗史祖的《左传》作者、史称左丘明的丘明公。
而最早述我丘氏由来的是:东汉末应劭字仲远撰《风俗通》云:“丘氏、鲁左丘明之后。
又: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
(西)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汉,遂留居江左,居吴兴”。
唐《元和姓纂》云:“丘: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姓,世居扶风。
左传,邾大夫丘弱”。
又“扶风: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居江左,居吴兴”。
又:“吴兴:丘俊居吴兴乌程。
吴兴姚氏源流的新发现作者:姚诗聪来源:《寻根》2019年第02期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颇具代表性的士族。
尤其唐代,吴兴姚氏从入仕人数、政治事功的贡献度来说,均可与琅琊王氏、吴郡陆氏、兰陵萧氏合为唐代江东士族中最繁荣昌盛的四大士族。
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多集中在山东士族、关陇士族,对江东士族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吴郡陆氏四家,对吴兴姚氏家族的关注基本没有。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是由于吴兴姚氏的文献记载很少,只是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姚姓的介绍中有所提及。
不过,近年来陆续出土了关于吴兴姚氏的家族墓志,为吴兴姚氏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转机。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视线中的吴兴姚氏,其实是吴兴武康姚氏,吴兴为其郡望,武康为其原籍。
通观所有关于吴兴姚氏以及姚姓的资料,均认为吴兴姚氏只有一支,即吴兴武康姚氏,为姚姓正宗与主流。
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
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
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
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敷生信,吴选曹尚书。
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绛)公。
笔者在查阅有关唐代吴兴姚氏的文献资料时,在《全唐文补遗》中发现的两篇与唐代吴兴姚氏相关的墓志铭,是为两支新的吴兴姚氏,之前关于吴兴姚氏只有一支的说法并不准确。
这两支吴兴姚氏虽远不及吴兴武康姚氏显赫,但毕竟是吴兴姚氏的一支,是吴兴姚氏这一大家族中的成员。
1.吴兴姚氏的永嘉支第一篇墓志铭是《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所藏专辑中收入的《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冀州诸军事守冀州刺史上柱国姚()君墓志文并序》,其中载“永嘉中,南迁吴兴,因官徙地,今为吴兴郡人也”。
很明显,这是异于吴兴武康姚氏的另一支吴兴姚氏,此支吴兴姚氏是西晋永嘉年间才迁至吴兴的,与吴兴武康姚氏迁居吴兴的东汉末年相距有大约百年之久,且是“因官徙地”,应与永嘉南渡无关。
作者: 梅福根
出版物刊名: 考古
主题词: 城墙;遗址;吴兴;东汉墓葬;发掘;堆积层;黑陶;文化层;夯土;石器
摘要: <正> 邱城遗址位于吴兴县北部,紧临太湖的两个相连的小山上。
依山有两个错交的方形夯土城墙,名叫邱城。
据县志载,为'汉代邱氏所居之地'。
遗址在城墙的东、南和西南部。
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
堆积层次复杂,遗物丰富,墓葬密集,迹象完好。
城墙傍山建造。
南城墙全部用灰土筑成,夯土内含有大量的印纹陶、釉陶、红陶、黑陶碎片与石器、青铜箭头、玉玦、玉璜等。
有东汉墓葬埋葬在城墙内。
城墙。
吴兴姚姓始祖:姚平姚平,西汉朝代睦侯侯爵,舜帝奉祀使。
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西汉末年姚平为战乱而保舜帝嫡系血脉永续,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是中华始祖圣君天子舜帝第69世嫡长孙。
官至冀州刺史、谏议上大夫。
汉朝未年天子加封姚平之孙世受世袭罔替侯爵。
宗亲发布宗亲价,姚商情报打尽姚家特色出品姚平曾向京房学习《易》,为郎博士,京氏《易》学由他发扬光大,受焦廷寿于京房,为郑国博士。
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姚平子孙的嫡长孙系世居湖州吴兴,嫡次孙系分居全国名地,其中陕州姚氏与桐城姚氏等为吴兴姚氏大分支。
主要成就:公元前避战乱,举家迁吴兴郡,是舜裔正统嫡系吴兴姚氏定基之祖,为舜裔血眿繁衍永续奠定基础,今天下正统姚姓大部出自吴兴姚氏,姚姓衍生全世界舜裔子孙达2.6亿。
《姚氏家谱》自重华(舜帝)至姚平(共66世系),从重华至姚平(共66世系)。
一世祖:舜帝,名姚华二世祖:商均三世祖:箕伯四世祖:强余五世祖:虞颉六世祖:虞思七世祖:有龙八世祖:寿肸九世祖:叔仪十一世祖:祖十二世祖:发十三世祖:方十四世祖:振十五世祖:维十六世祖:寿固十七世祖:敖十八世祖:胜十九世祖:元捷二十世祖:偃二十一世祖:姑猛二十二世祖:公允二十三世祖:蔺二十四世祖:填叔二十五世祖:野二十六世祖:无斁二十七世祖:茎二十八世祖:叔正二十九世祖:献子三十世祖:亚寿三十一世祖:原寿三十二世祖:萝延三十三世祖:遏父三十四世祖:满三十五世祖:犀侯三十六世祖:突三十七世祖:圉戎三十八世祖:宁三十九世祖:孝四十一世祖:燮四十二世祖:圉四十三世祖:跃四十四世祖:陈完四十五世祖:孟夷四十六世祖:孟庄四十七世祖:须无四十八世祖:无宇四十九世祖:盘五十世祖:白五十一世祖:和五十二世祖:午五十三世祖:因齐五十四世祖:辟强五十五世祖:地五十六世祖:法章五十七世祖:建五十八世祖:良五十九世祖:疾祚六十世祖:留六十一世祖:牟六十二世祖:延年六十三世祖:宾六十四世祖:渊六十五世祖:徵(征??)六十六世祖:平(吴兴堂姚平,有说为67世,有说为69世)六十七世祖:丰六十八世祖:恢六十九世祖:显以吴兴姚平为始祖至僧坦17世系始祖妫平姚,徵之子,漢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複姓爲吳興起家之祖. 二世祖姚豐,王莽篡漢後求舜後,封代睦侯.三世祖姚恢,與父豐複歸吳興.四世祖姚顯,隱居不仕,鈞於箬川,號智川醉翁.五世祖姚奕,西陵縣令.六世祖姚敷,武帝騎侍.七世祖姚膺, 敷長子,字彥和,累官至少府.姚信, 敷次子,吳選曹尚書,信長子逄,信次子巡.八世祖姚伯, 膺子太守,諸葛亮辟爲丞相椽子.姚逄, 信長子,子得仁,累獲羌校尉,使匈奴拒,因爲赤亭羌之祖.姚巡, 信次子,樂于遊山玩水,號默叟.九世祖姚子恒,巡之子.十世祖姚墨,十壹世祖姚和,十二世祖姚嶽,王遜知甯州,拜爲大將,大破李讓有大功,因讒言被罷官.十三世祖姚傑,痛父誹命,潔身不仕.十四世祖姚度,十五世祖姚元,十六世祖姚汾,隱居不出征召.十七世祖姚綱,事魏,徒家陝州,生子宣業,南朝陳國征東大將軍,爲陝州姚始祖. 紀,普提,生子僧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