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68.60 KB
- 文档页数: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角色和影响方式有所不同。
正式制度是指由政府、法律或社会机构制定并执行的规则和政策,它们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和指导。
正式制度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效率,保护产权,鼓励创新,并确保公平竞争。
在经济发展中,正式制度可以提供必要的法律和监管环境,促进资本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然而,非正式制度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信仰、文化习俗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可以影响人们对经济机会的认知和利用,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并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可以提供一种社会信任机制,促进经济合作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非正式制度也可以提供一种社会规范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
此外,非正式制度还可以提供一种社会学习机制,帮助人们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引导。
只有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法律只要不以民情为基础,就总要处于不安定的状态。
民情是一个民族的惟一的坚强历久的力量。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997:315)制度分类最早林梅在《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一文中指出:社会是由“有字的规则”(即正式制度)和“无字的规则”(如风俗、习惯等)共同构的。
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一书中,主要强调了制度实施是一个需要耗费成本的过程以及与此联系的制度的不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正式制度和非正规制约之间协调的严重性。
权力中心在制定政策以后,通常由地方各级政府来详尽执行,而在执行过程中,又会因为政策的不完全性、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等级结构之间的离散性等特征,导致政策走样与“变形”,或是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
政策制定的高度不完全性,也即粗略性,导致现实的政策实施等于实施加上对政策的再界定;(2)经过再制定的政策仍然是不完全的,政策的再制定受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差异以及非正式规范的影响;(3)由于人们的认知差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之间存在着繁复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与摩擦,实际起作用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约束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把制度划分为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便当,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对政策执行的“共同影响”是很难分开的。
事实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各级地方政府经常需要根据地方的详尽情况不断对政策进行再界定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地方政府对政策进行的正常的、合理的灵敏处置,也包括对政策进行的不合理变通。
变通是相对于原来的制度或政策而言的,它并不是对原制度、政策的全部改变,而只是一种部分的改变,至少在形式上仍与原来的制度与政策保持一致。
非正式规则是影响政策或制度运行的严重因素,政策变通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式规则嵌入的结果。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同月 2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更与重建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正式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或相容是重中之重。
法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式制度,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变迁及作用发挥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就与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和政治、法律等正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于古希腊的经济学,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从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期间也使用过政治经济学的名字。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或拓展。
与既有文献述评的差异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非正式制度理论的回顾,比较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区别,借鉴各自的科学成分,厘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期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等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制度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特点。
他把制度看作一种内生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的逻辑主线阐述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的算法规制研究
魏诗琪
【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
【年(卷),期】2023(44)4
【摘要】大数据时代,算法应用横向扩展,机器学习纵向延伸,使得网络公共领域逐
渐被算法秩序统治。
算法在为人们带去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触碰了实体法律的边界。
从经济理性、工具理性及公共理性三重理性,提出利益、技术、价值三维框架。
指出在数据收集、模型搭建及运算、模型输出及应用过程中,算法应用所暴露的侵
权问题。
阐释算法规制的逻辑起点,以论证算法亟待规制的必要性。
引入“第三域”概念,考察算法规制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关系。
结论指出,算法规制过程中,应兼纳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长,营造适度的制度空间,以达到平衡状态。
【总页数】3页(P202-204)
【作者】魏诗琪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研究
2.正式
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
数据分析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如何驱动社会创业
——基于效率驱动型国家的QCA研究4.非正式制度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问题研究(三篇)--非正式制度在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中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律只要不以民情为基础,就总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民情是一个民族的惟一的坚强耐久的力量。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997:315) 制度分类最早林梅在《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一文中指出:社会是由“有字的规则”(即正式制度)和“无字的规则”(如风俗、习惯等)共同构的。
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一书中,主要强调了制度实施是一个需要耗费成本的过程以及与此联系的制度的不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正式制度和非正规制约之间协调的重要性。
权力中心在制定政策以后,通常由地方各级政府来具体执行,而在执行过程中,又会因为政策的不完全性、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等级结构之间的离散性等特征,导致政策走样与“变形”,或是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
政策制定的高度不完全性,也即粗略性,导致现实的政策实施等于实施加上对政策的再界定;(2)经过再制定的政策仍然是不完全的,政策的再制定受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差异以及非正式规范的影响;(3)由于人们的认知差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与摩擦,实际起作用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约束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把制度划分为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对政策执行的“共同影响”是很难分开的。
事实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各级地方政府经常需要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断对政策进行再界定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地方政府对政策进行的正常的、合理的灵活处置,也包括对政策进行的不合理变通。
变通是相对于原来的制度或政策而言的,它并不是对原制度、政策的全部改变,而只是一种部分的改变,至少在形式上仍与原来的制度与政策保持一致。
非正式规则是影响政策或制度运行的重要因素,政策变通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式规则嵌入的结果。
学中的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学术界对于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争议。
本文将着重探讨学中关于制度与政府形式的主要分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关键的议题。
一、制度的分类在学中,对于制度的分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划分。
1. 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将制度划分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大类。
政治制度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则,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
经济制度则指经济组织的方式和规则,包括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等。
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规范和约定明确的制度,如宪法、法律等。
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不明确、不确立的一些规范,如道德、习俗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3. 强制性制度与自愿性制度强制性制度是指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持和执行的制度,如法律的强制力。
而自愿性制度则是基于自愿与共识的制度,如道德规范等。
强制性制度和自愿性制度在社会运行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形式的分类政府形式的分类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府形式分类。
1.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民主制度是指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依法治理的制度。
而专制制度则是指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缺乏对人民参与的一种制度。
民主制度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而专制制度则注重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2. 议会制度与总统制度议会制度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议会,如英国的议会制度。
总统制度则是指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总统,如美国的总统制度。
议会制度和总统制度在政府决策和权力分配上存在细微差别。
3. 中央集权制度与联邦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全国范围内统一决策的制度,如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联邦制度则是指政府权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权的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和联邦制度在政府权力分配和地方自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之,制度与政府形式的分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都有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作者:郑洪来源:《管理学家》2018年第01期【摘要】在乡村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作往往不是顺利的。
现在基层群众性是以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
正式制度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度融合在非正式制度中,进而建立一个正式制度的框架与约束范围内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实现村民的自主治理和合作治理。
【关键词】乡村治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在乡村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达成互动,才能保证乡村社会良好的政治秩序。
当两者对立时,乡村社会必然出现不和谐因素,当两者融合时,则又会出现和谐稳定的状态。
实践表明,作为乡村治理正式制度的村民自治制度的运作并不是非常顺畅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偏离了制度文本的“应然”模式而走向非正式制度层面上的运作。
客观地说,正式制度无法消弭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运行空间,必须要以非正式制度作为前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正式制度嵌入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使之深度融合、落地生根,从而建立起在正式制度框架与约束范围内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动态开放治理体系,实现对村庄的民主治理、自主治理与合作治理。
这一研究,对“碎片化”的乡村治理经验理论化以及理解隐藏于乡村社会内部的非正式制度治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乡村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关系作用对乡村基层只有加强研究非正式制度,才能将乡村的政治学研究不断地扩展下去,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认识,人们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正式制度以外的非正式制度因素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也为更深入地关注隐藏在乡村社会的正式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的治理关系,为乡村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及更好地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全面、深刻、精准的解读,提供一些理论的支撑。
二、从国家社会的视角深度融合乡村治理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运行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实现了乡村的自主治理、民主治理和合作治理。
【名词解释】1、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核心制度:由该社会主流信念决定,反映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导集团所奉行的社会组织原则和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边缘制度:同社会的主流信念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故它只能处于该社会的边缘,无法在该社会取得主导的地位。
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3、协调博弈:指在博弈所定义的收益空间中,任何均衡点都符合以下条件:(1)在给定其他参与人行为策略的条件下,没有人激励改变其行为策略(2)没有参与者希望其他参与者会愿意改变其行为4、制度配置:是指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5、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6、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7、科斯第一定理:“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
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8、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这就是著名的科斯第二定理。
9、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10、产权: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11、产权残缺:仅拥有其中的一种权利或者某种权力被弱化表明对该物品或资源的产权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属于产权残缺。
12、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简答题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1)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变更或废止。
非正式組織及其與正式組織的關係導讀:高文彬本章介紹非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關係,本章安排順序:1. 非正式組織的性質2. 非正式組織的重要影響與結果3. 正式組織運作下所形成的非正式組織4. 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的功能第一節什麼是非正式組織我們經常能够觀察到即令人與人間不存在任何正式組織的關係,他們仍然有所接觸並相互影響。
這種現象從兩人之間的互動到群體的情形都有。
這些人並沒有刻意加入,卻持續而重複地進行這些互動。
這類互動可能是伴隨著組織活動而偶發地、附帶發生地形成,也可能是經由個人願望或集體直覺而形成,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敵對。
不管缘故如何,這樣的接觸、互動與集結,改變了個人的經驗、知識、態度與情緒。
有時候我們感受到我們的情緒受到影響,例如當我們置身在群體中我們觀察到別人受到了影響,我們乃至也並未察覺自己或他人受到了永久性的影響。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经常使用「集群心理(mob psychology)」來形容這種仿效情形,並且意識到我們某些態度正一起地被引發,例如我們经常使用「一起意見」和「大眾意見」等字眼。
非正式組織是一種不確定並且無固定結構,並沒有確定下級機構的組織。
這種組織沒有固定型態,密度經常改變,而這種改變經常是來自於外界因素的影響。
外界因素影響了人們在地域上的緊密程度,並且促令人們彼此接觸並成心識地參與一起目標。
這種具有不確定結構與密度的組織,有別於一样組織,是為非正式組織,不管在社區中或國家裡到處都存在著這種組織,並與正式組織息息相關。
第二節非正式組織的結果非正式組織,有別於正式組織,有兩種重要成效:(一)成立特定的態度、明白得、風俗、習慣、制度等(二)創建有利的條件以扶植正式組織以下分別敘說這兩種成效,第一,通常非正式組織的直接成效有風俗、道德、风俗、制度、社會規範和理想等。
來自正式組織的制度與來自非正式組織的制度經常發生混淆,例如當一個實做演練發生正式規範與非正式習俗的衝突時,後者(非正式習俗)往往占優勢。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同月 2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更与重建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正式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或相容是重中之重。
法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式制度,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变迁及作用发挥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就与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和政治、法律等正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于古希腊的经济学,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从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期间也使用过政治经济学的名字。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或拓展。
与既有文献述评的差异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非正式制度理论的回顾,比较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区别,借鉴各自的科学成分,厘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期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等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制度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特点。
他把制度看作一种内生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的逻辑主线阐述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答: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它通常是成文的并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
非正式制度被学时变化中的社会关系所强化,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1.两种制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制度冲突或不兼容。
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相反,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两种制度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互补性和替代性。
首先,从互补性来看,一个富有效率的正式制度形成,应该考虑与道德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互补,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制度改革才能成功和富有成效。
另一方面,一个有形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匹配,也许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或者说,同样的正式制度,与不同的非正式制度相匹配,就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
其次,从替代性来看,一方面,在正式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可能替代正式制度提供一系列安排,以获得有效的经济运行。
3.两种制度的相互转化性。
非正式制度可能因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或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化为正式制度,相反,正式制度也可以转化为非正式制度。
就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转化而言,主要是历史上的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转化。
经济转型、市场秩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文献标识码]A制度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是由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所组成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系列市场规则,促进了正式制度的转型,但是市场秩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其关键原因是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滞后,造成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变迁的约束。
在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而忽视了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研究。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问题。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的一般阐释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从制度构成的角度来看,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并以各种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制度安排,如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契约。
正式制度一般是成文的,由权力机关保护实施的制度,正式制度的特点是能被清晰地阐述,而且易于被认识。
从正式制度的形成来看,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一旦得到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指人类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总和,其中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
一般来说,正式制度只占制度的很少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作为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得以确立的基础,也是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变迁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非正式制度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