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528.50 KB
- 文档页数:23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学方法食用菌类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而在这个过程中,病虫害却是制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综合运用生物学方法,在食用菌类的栽培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利用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蛞蝓等。
可以引入益虫如瓢虫、捕蝇草等,通过它们捕食病虫害以达到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利用佛手瓜来吸引蛞蝓,通过手动收集或使用陷阱来控制其数量。
2. 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杀虫杀菌能力的微生物进行防治,如白僵菌、绿僵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喷洒或施加在土壤中,与病虫害接触后起到控制的作用。
二、生态调控1. 种植环境调控合理调控种植环境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适当的通风,及时排除湿气,可以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2. 种植结构调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避免连作和单一种植,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三、化学控制虽然我们提倡使用生物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适量的运用化学控制手段。
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该遵循安全、环保、低剂量的原则,尽量减少在食用菌类栽培中使用农药的数量和频率,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利用生物学方法、生态调控和适度的化学控制,是食用菌类栽培中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措施,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们能够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促进食用菌类栽培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两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一、竞争性杂菌与防治(一)制种期杂茵1、常见杂菌(1)链孢霉:也叫好食脉胞霉,孢子橙红色或粉红色,也叫红色链胞霉,属中高温型好气性真菌,条件适宜时,生长极快,传播迅速,在以木屑、棉籽壳等作培养基栽培的菌类中常发生。
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与空间,常生长于袋口棉塞及菌袋表面,菌丝可在纵深发展,待菌丝长满袋后,自然消失,对出菇影响不大,但如与木霉交叉感染,则危害极大。
(2)曲霉:主要有三种,黄曲霉、黑曲霉、灰曲霉。
菌落形状中间黄绿色,周围一圈白色,属中高温型25—30°C,喜湿度大,微酸性环境,菌丝生长良好时,可将其覆盖,对出菇影响不大,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3)青霉与拟青霉:菌落颜色较青较蓝,周围白色,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性比曲霉大。
(4)毛霉、根霉:菌丝象烂棉絮,根霉会产生假根,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表征,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5)木霉:产生绿色孢子,菌落呈绿色也叫绿色木霉,能分泌霉,起破坏作用,并产生孢外毒素,常造成烂筒,危害极大。
(6)细菌类:培养料有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大多为细菌性污染。
2、杂菌发生的原因杂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袋口扎不紧,灭菌不彻底,培养料不新鲜或湿度偏高,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搬运过程中松袋或刺破菌袋,培养环境消毒不彻底,环境中杂菌孢子浓度大,初侵染源丰富,管理时喷水量过大,空气湿度大,环境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等都是引起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发生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
3、杂菌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是一种保健食品,因其生产周期短,许多食用菌栽培也不脱袋,它们既不宜下药,也不宜下一般农药,并且作用效果也不大,因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主要在于防。
食用菌虫害的8种防治方法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虫灾(菇蚊、菇瘿、跳虫、螨类、线虫类等)的防治是让菇农头痛的事。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食用菌虫害的8种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尽量选用发酵或熟料培育,控制培育基地内虫口;双孢菇的培育床要选用发酵料。
拌料时参加0.5%食盐、3%石灰、5~8%草木灰等,有较好的驱虫和预防作用。
2.菌袋或培育料入棚前,要进行空棚消毒:用0.3%的敌敌畏+0.1%敌杀死喷熏;或磷化铝10克/立方米熏蒸,关闭菇房(棚),20℃左右时熏48小时,25℃以上时熏24小时,杀虫作用可达95~100%(注:磷化铝有剧毒,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主治菇线虫、菇蝇、菇蚊和螨类等。
3.畦栽料面发作时,喷洒1~2%的洗衣粉溶液,对菇蝇、成螨、老幼螨均有极强的触杀作用。
4.使用一些害虫喜爱在透光、阴凉等环境下活动的规则,将灭害灵等液喷在透光的塑料薄膜上,盖在畦床上,每天1~2次,连喷3~4次,可杀死飞虫成虫。
5.在虫灾菇房内装置几个15瓦灯泡或黑光灯,下面放一盆水,向水中滴入火油,对诱杀菇蚊、菌蚊、黑腹果蝇等成虫作用极好。
6.糖醋液诱杀:将糖、醋、白酒、敌敌畏、水按2:3:4:1:90的份额配成药液,用纱布或棉球浸药、拧干、置于料面上,害虫闻到糖醋味即爬到药布或药棉上而被毒死。
7.将害虫喜爱吃的食物和毒药混拌,如将醋、糖、杀虫剂、炒黄的麸皮按1:5:10:84的份额拌匀,撒于菇床四周及料面让其取食;对菇蝇、菇蚊、线虫等害虫也可用草木灰+除虫菊(1克/平方米)在料面上均匀撒一层,连撒2~3天,作用很好,既可治虫也可防病。
8.在低温时节,对畦床内螨类等害虫等可采取“先诱惑后杀灭”的办法:晴天的早晨,先在床面喷一遍糖醋液,盖上薄膜,摆开草帘、升温,这时会有很多害虫从深处爬到床面或薄膜上;下午,当令揭掉薄膜,带出菇棚,用水洗除附着的虫子,同时用高剂量低毒杀虫剂喷杀床面后覆膜。
如此接连3~5次,便可消除损害。
食用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的虫害有:
1、介壳虫:是一类多型性的无脊椎动物,分布广泛。
它们以食用菌为食物,可造成重大的损害,如阻碍菌的生长和形成,破坏菌液的流动性,并使菌体发霉。
2、吸血虫:吸血虫在食用菌上的危害也很大,它们会吸取菌体的汁液,减少菌体的营养,导致菌体变得松软,发霉,甚至死亡。
3、蚜虫:蚜虫会对食用菌进行穿孔,破坏菌体的结构,从而损害菌体的营养,影响其质量。
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虫剂,如马拉硫磷、氰氟菊酯等,可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使用屏障阻挡虫害的侵入,如设置网格屏障,将菌种封装,以防止虫害的侵入。
3、生物防治:采用天敌、病原体等方式,可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摘要食用菌在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极易引起病、虫及杂菌的危害,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食用菌在生长发育中出现生理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结果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
因食用菌比较娇嫩,一旦有病虫害发生,给药剂防治带来很多困难,用药时纪要避免药物对食用菌引起药害,又要注意药物的残留,因此在在分析侵染病害和生理病害后,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关键词。
病害虫害防治一、常见病害1.细菌性病害子实体污染现象: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
潮湿时,中央灰白色,有乳白色粘液。
菌杆、菌盖全部变黑褐色,质软,有粘液,最后整朵菇腐烂。
子实体防治:出菇期间,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5℃以下。
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
要及早治虫。
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兑水喷雾,或用浓度为40-50mg/l的链霉素液喷雾,可抑制病原细菌的扩展。
菌种污染现象:菌种制作时,常发现以麦粒及粪草为基质的菌种瓶(袋)外壁局部出现“湿斑”。
和淡黄色的粘液(菌落)。
打开棉塞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类似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
这种现象大多是细菌污染。
这些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类。
菌种污染原因: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放气不足造成假压,灭菌时间过短等,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细菌性污染。
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残存抗热性细菌的增殖而导致污染。
2. 子实体真菌性病害①、发生与危害:在菇床上产生白色棉毛状菌丝,迅速蔓延扩大,及至遍及整个菇床。
后期,白色菌丝变成红色或水红色。
被棉毛状菌丝包围的子实体变成褐色,最后腐烂。
②、防治:采用二次发酵,加强通风,或喷800-1000倍多菌灵、1000倍甲基托布津药液;此外,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病菇,对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也是有效的。
3.料内真菌性病害a、曲霉类:污染现象:常在棉花塞和瓶颈交接处或培养基面上出现曲霉的污染斑,用放大镜可看到一丛丛黄色、土黄色、褐色、烟色、黑色成丛簇的色斑。
食用菌出现虫害的正确防治方法现在已经进入炎热的季节了,正是各种害虫最活跃的季节,各种害虫也对菇农种植的食用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食用菌病虫害是制约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菇农在生产中面对各种病虫害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待出现病虫害后,往往措手不及,慌乱之中盲目用药,有的虽临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产生了药害,致使产量大大降低。
可以说我们的食用菌生产始终就处在病虫害的包围之中,栽培过程就是菇农与病虫害较量的过程。
虫害对食用菌的危害:一是取食食用菌菇蕾和子实体,如跳虫、蛞蝓等均直接取食、危害食用菌的子实体,形成菇体缺刻或毁坏整个子实体,使其丧失商品价值;二是取食食用菌培养料并使其发生霉变,如粪蚊、菌蚊等幼虫,均能取食食用菌的培养料,导致培养料霉变,不利于食用菌的培养;三是取食、危害菌种和菌丝,引起退菌,如螨虫危害菌种并随菌种扩散而大面积的发生、线虫取食菌丝使发菌失败等;四是携带传播病虫害。
如菌蚊、果蝇等害虫,不仅直接危害食用菌,还是各种杂菌、害螨的传播载体。
因此,在害虫大发生之后,随之将是病害的继发性流行,给食用菌的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损害;五是这些害虫还会危害食用菌干品,引起霉变、形变,使其失去商品价值。
如欧洲谷蛾、印度谷螟等,都会危害香菇、木耳等品种的干制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食用菌虫害发生的原因:(1)栽培食用菌一般在中温、高温及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播种及发菌。
(2)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充足的水分,这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场所和养分。
这两个基本条件,既适合食用菌菌丝生长,也适合各种害虫害螨的生长繁殖,特别是采用生料栽培和堆制发酵料栽培平菇及双孢菇等食用菌时,如果栽培场地及菇房、菇床未进行有效的消毒灭菌和杀虫,培养料没有进行符合标准的高温堆制发酵和药剂处理,在有大量病菌害虫的情况下播种,如果播种量少、菌种本身生活力不强,而缺乏竞争力,害虫和害螨就会发生和流行。
食用菌的虫害及其防治作者:王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2期[摘要]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的病虫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一、侵染性病害与防治1.真菌性病害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
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
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3鱼籽菌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
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
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2.细菌性病害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
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
食用菌常见虫害及其防治一、螨类螨类俗称菌虱。
危害蘑菇、香菇、草菇、黑木耳、银耳等食用菌。
螨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的是蒲螨和粉螨。
1.蒲螨体小,长圆至椭圆,咖啡色,体壁毛短,肉眼不易看到,行动缓慢,多在料面或土粒上聚集成团,似一层土黄色的粉,严重时可将料袋内或菇床上的菌丝吃光。
2.粉螨比蒲螨大,圆形,白色发亮,体壁有若干长毛。
不成群,常单个行动,食用菌丝和腐生。
3.根螨体小,常危害菇柄基部的菌丝,使菌柄逐渐腐烂,幼菇死亡。
另外,还有吸腐薄口螨、危害蛹虫草的腐食酪螨等。
螨类的防治方法:(1)杜绝来源。
螨类主要来源于谷物仓库、饲料间或鸡舍以及糠、麸、饼肥。
因此,菌种培养室、菇棚(房)等建筑物应远离这些场所。
栽培料在日光下暴晒2~3天,并采用60~70℃的二次堆料发酵杀灭。
(2)熏蒸杀灭。
菌种中如有螨类,可用棉塞蘸50%的敌敌畏或萘丸塞上熏蒸杀灭。
(3)发菌期的防治。
蘑菇发菌期间如有螨类,应在覆土之前进行防治。
播种后一周,在料面放一方塑料布,1~2分钟后观察是否有螨类存在。
如果有,可按每平方米菇棚(房)喷0.5%敌敌畏500毫升。
然后按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用敌敌畏1公斤熏24小时。
如仍有少量螨类未杀死,隔2~3天再熏一次。
注意:平菇对有机磷敏感,易致菌盖反卷、畸形。
也可对料面及四周环境喷25%菊乐合酯2000倍液或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天王星(联苯菊脂,2.5%乳油)3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等,均有效。
(4)出菇期的防治。
出菇期如有螨类害虫,可在采菇后用25%的菊乐合酯2000倍液、高效低毒的10毫克/公斤的虫螨卵酯800倍液喷洒床面或空间,每平方米喷药液700毫升。
三天后可继续采菇。
二、菌蚊为害食用菌的蚊类主要有3个科。
即眼蚊科、菌蚊科和瘿蚊科。
其中眼蚊科的代表种有平菇厉眼蕈蚊、闽菇迟眼蕈蚊;菌蚊科有中华新蕈蚊、草菇折翅菌蚊和小菌蚊及新出现的多菌蚊;瘿蚊科有嗜菇瘿蚊和异翅瘿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