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生态退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出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性,其次介绍了生态退化的两类措施: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本节课内容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容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认识生态退化问题。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退化的成因及危害。
3.地理实践力:绘制应对生态退化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永顺曾经是伐木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记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
马永顺算过一笔账一-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 000多棵树。
马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
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
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课程的学习。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板书)【老师】首先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板书)【老师】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
图上体现的是哪类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考纲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知识导读】一、荒漠化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点拨】这是人教版课本上的原话,但在高考中,荒漠化一般只是指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这应该属于水土流失。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次生盐渍化是相对于原生盐渍化而言的,前者是人为原因形成的,后者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1、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农牧交界处最严重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植被稀疏(3)疏松的沙质土壤(4)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
【重点讲解】人为原因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 分布区破坏原因 治理措施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草原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等增加收入 增加农牧民收入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放牧牲畜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调整农、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合理分配水资源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3.荒漠化的危害:(1)土地退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2)农牧业减产,载畜量下降;(3)加剧沙区贫困,甚至威胁人们生存;(4)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5)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它地区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恢复自然植被;封沙育草,建造防护林,草方格沙障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学习要点1.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2)(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⑤⑥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明确什么是环境问题, 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
2、认识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学习要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难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知识链接】人类与环境互相关系【学习过程】一 .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人类的方向变化而致使的一系列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不一样可分为哪两类?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吗?假如是,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 2)“一般来说,城市道对的主要问题是;而乡村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城市地域,因为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域,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妥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损坏。
( 3)“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而发达国家面对的主要环境是。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 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损坏为主。
(4)环境问题按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体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两者能截然分开吗?以我国北方屡次发生沙尘暴现象剖析两者的“复合效应”。
自然原由 : ( 1)产生狂风的条件要素( 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固要素( 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人为原由:过分开垦、过分放牧、损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松散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供给了大量的沙尘源。
(2)何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哪种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它们分别是指哪些环境问题?( 3)判断:火山迸发、水土流失、噪声污染、山崩、滑坡、土地盐碱化、大脖子病、水俣病、天气变暖、氟骨病、水污染、臭氧层损坏、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
第6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撰稿:邹元生审定:程三霞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描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指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描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本节聚焦】1、知道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3、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等。
2、生物圈内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三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其中___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1、“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2、观察图6-6,举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3、分析课本P125实例1,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实例1和实例2说明了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4、如何保护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升发和利用?【规律总结】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起因、危害、防治措施)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2、保护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就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保护措施易地保护3、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典题讨论】1、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A.工业、家用炉灶燃烧矿物燃料B.有关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C.汽车尾气D.工业生产及家庭广泛使用的电冰箱、空调释放的氯氟烃化合物2、下列哪项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A.药用生物资源B.是重要的工业原料C.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D.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食物3、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B. 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易地保护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3.2 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教学目标: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分析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说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产生、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三、学习方法建议:研读课本,知识建构,练习巩固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一海洋污染1.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主要类型有哪些?2.海洋污染的危害有哪些?3.海上污染迹象最明显,危害最严重的是什么?4.石油污染主要在什么地方?有那些途径?石油清理中有那些方法?5.有机质污染、营养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是什么?6.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怎么防御?二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生态破坏形成的原因?2.海洋生态破坏的表现?五、课堂过关检测:1.日本九州岛水俟湾发生污染事件主要指的是()A.铅中毒B.银中毒C.汞中毒D.锌中毒2.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会破坏海滨娱乐场所B.破坏海洋生态C.危害渔业生产D.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海洋污染,海上自然灾害都是没有国界线的B.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受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制约C.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过度捕捞不会产生生物资源数量减少D.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应严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4.目前,对海洋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是()A.海轮倾倒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 B.赤潮和酸雨C.核废料处理和工业排放的废弃物 D.过度捕捞和石油污染5.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围海造田,有可能引起海岸侵蚀B.过度开采海滨砂矿,会减少人工养殖海产品场所C.对鱼类掠夺式捕捞,会引起鱼类资源严重衰退D.海水污染的海产品,食用后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6.近年来我国海洋捕鱼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环境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①无限的需求与②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人类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③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④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像全球气候变暖、⑤臭氧层破坏、酸雨、⑥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思维活动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答案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⑦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1)资源的⑧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⑨无限性的矛盾;(2)短期⑩经济利益与长远⑪环境效益的矛盾;(3)⑫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⑬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维活动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归根结底,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的⑮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⑯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有些过程是⑰不可逆的。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区域认知)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生态退化:(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2.生态退化的危害: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二、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判一判]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维护生态平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维护生态平衡中来。
本节课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使同学们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内容1. 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及意义2. 掌握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破坏原因3. 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影响4. 探讨如何行动起来,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三、学习过程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形成是动植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态平衡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破坏原因生态平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形成的。
而生态平衡的破坏多是由于人类的不良行为导致的。
比如环境污染、乱砍乱伐、过度开发等行为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种群的失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影响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存,也会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比如气候异常、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都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保护生态平衡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4. 如何行动起来,共同维护生态平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共同行动起来。
比如,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节约能源、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等都是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的行动。
四、总结生态平衡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维护生态平衡中来,从自身做起,共同行动起来,为我们美丽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让生态平衡得以保持与传承。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分布与成因。
2、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原因及危害
(1)类型:______________、森林和草原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原因:
自然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相对___________,抗外界干扰能力___________,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_________。
人为原因:人类以前所未有的_________和强度影响环境,创造现代文明。
(3)危害:产生__________,威胁人类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因及分布
(1)成因:
自然原因:自然条件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人口不断__________和经济活动日益____________,使人为作用和自然作用强烈_________。
(2)分布:人口密集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______________地带。
例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_________________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思考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这些环境问题会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
3、我们个人的行为,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影响?
4、读教材P38图2-2-5和图2-2-6,完成P39思考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创造现在文明的同时,一定会带来生态问题。
B、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C、自然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地区,生态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农牧交错带是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区
二、我国的生态危机
1、现状与危害
(1)现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___________,程度在____________,危害在____________。
(2)危害:制约________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____________安全。
2、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大规模______________中环保措施不力。
3、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1)上游
表现:_________________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
危害:_________________总量和______________总量超过黄河,直接威胁____________的生态安全。
(2)中游
表现:湖泊面积缩小。
危害:损害了湖泊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平原区_____________能力,加剧了___________的威胁,增加了_____________压力,以及农业与___________之间、水资源调蓄与__________之间、排水与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下游:______________污染严重。
图表导读:
读教材P40知识窗图2-2-8和图2-2-9“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导致的生态问题,最终导致。
(2)选择甲图或乙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小结: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
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农业生产应()
A、大力开荒种田
B、加强综合开发
C、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D、彻底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