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71
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原理1. 引言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是一种用于传输和接收彩色图像的技术。
彩色电视广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观看体验,使观众能够在家中欣赏到逼真的彩色画面。
本文将介绍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的原理,包括彩色电视的组成、色彩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2. 彩色电视的组成彩色电视一般由视频信号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传输媒介、接收器、解码器和显示设备等组成。
其中,编码器负责将彩色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而解码器则将数字信号重新转换为彩色图像。
以下将具体介绍彩色电视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3. 彩色电视的编码过程彩色电视的编码过程涉及到色彩空间转换和压缩编码两个主要步骤。
3.1 色彩空间转换彩色电视使用的主要色彩空间是RGB色彩空间,即红、绿、蓝三原色的组合。
在编码过程中,需要将RGB色彩空间转换为亮度(Y)和色度(Cb、Cr)分量空间。
3.2 压缩编码在色彩空间转换后,彩色电视信号往往需要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小传输带宽。
目前常用的压缩编码标准有MPEG-2和H.264等。
这些标准利用了图像中的冗余信息,如空间冗余、时间冗余和感知冗余,进一步减小了数据量。
4. 彩色电视的解码过程彩色电视的解码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反,主要包括解压缩和色彩空间转换两个步骤。
4.1 解压缩解压缩是将压缩编码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解压缩算法根据压缩时使用的压缩算法,对信号进行逆向处理。
4.2 色彩空间转换解压缩后的信号处于YCbCr色彩空间,需要将其转换回RGB色彩空间。
这一步骤使用矩阵运算等技术,将YCbCr分量转换为RGB分量。
5. 总结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涉及到色彩空间转换、压缩编码、解压缩和色彩空间转换等多个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彩色电视信号可以被有效地传输和解码,使观众能够享受到逼真的彩色图像。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电视编码和解码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
以上是对彩色电视编码与解码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彩色电视基础知识彩色电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色度学与视觉生理学基础上的。
因此要了解彩色电视应该首先了解色度学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
一、彩色的三要素人眼对任何一种颜色的光引起的视觉反应,都可用亮度、色调和色饱和度三个参量来描述,通常把颜色的亮度、色调和色饱和度称为彩色的三要素。
1.亮度:是指彩色光对人眼作用后,人眼所能感觉到的明暗程度。
2.色调:表示颜色的种类,如红、绿、黄等的区别,取决于该种颜色的主要波长。
3.色饱和度:表示颜色的深浅程度,是按该种颜色混入白光的比例来表示。
没有掺入白色光的单色光的色饱和度是100%。
在彩色电视技术中,色调和色饱和度常常被用来组成色度的概念。
也就是说,在彩色电视中所说的色度就是色调和色饱和度的合称,它即表明了彩色光的颜色种类,又表明了颜色的深浅程度。
二、三基色原理与混色方法1.三基色原理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光都可以分解为红(Red)、绿(Green)、篮(Blue)三种基色光;相反,利用红、绿、篮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的彩色。
这个规律称为三基色原理。
特点:三基色的选择不是唯一的。
在彩色电视中选择红、绿、篮作为三基色是因为人眼对这三种基色的光最敏感。
三基色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任一种基色不能由另两种基色混合产生。
合成后的彩色的色调和饱和度由三基色的比例决定;它的亮度等于三基色亮度的总和。
2.混色法在彩色电视中采用相加混色法。
相加混色法有直接混色法和间接混色法两种。
直接混色法——是把三种等量的基色光同时投射到一个白屏幕上,会得到不同的颜色。
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吧,请从三基色中选择步步不同的颜色组合,注意摄像机屏幕有什么变化。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调节三种基色的不同比例,可以混合出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彩。
间接混色法——是利用人眼视觉的特性进行混色的。
通常可分为时间混色法和空间混色法。
1)时间混色法:将三种基色的光轮交替的投射到白屏幕上,只要色轮的转速够快,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特性,可得到与直接混色法相同的效果。
电视原理之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是电视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需要通过转换、编码和解码等系列过程,以保证图像色彩的还原和清晰度。
在彩色电视信号传输中,首先需要将彩色画面转换为电视信号。
彩色画面的颜色是由红色(R)、绿色(G)和蓝色(B)三种基本色组合而成的。
在彩色电视信号中,这三种基本色会被用来产生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I、Q)。
其中,亮度信号表示图像的亮暗程度,而色度信号则表示图像的颜色信息。
接下来,这些信号需要经过编码处理。
编码的目的是将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方便传输和解码。
通常采用的编码方式包括PAL(相位选择性调制)和NTSC(美国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等。
PAL编码是一种利用相位差来实现彩色图像传输的编码方式。
具体来说,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会分别进行调制,并按照固定的相位差关系相加。
这种相加的方法可以在接收端恢复出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以还原出彩色图像。
NTSC编码是一种将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分开传输的编码方式。
在NTSC编码中,亮度信号会直接传输,而色度信号则经过颜色子载波的调制后传输。
接收端通过解码器将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重新合成,从而得到彩色图像。
最后,接收端需要对传输过来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
解码的目的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还原出原始的彩色图像。
解码器会根据编码方式和参数对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反向的调制和解调过程将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总的来说,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涉及到转换、编码和解码等过程。
通过这些处理,彩色电视信号可以被有效地传输和还原,以呈现出清晰、准确的彩色图像。
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是电视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需要通过转换、编码和解码等系列过程,以保证图像色彩的还原和清晰度。
在彩色电视信号传输中,首先需要将彩色画面转换为电视信号。
彩色画面的颜色是由红色(R)、绿色(G)和蓝色(B)三种基本色组合而成的。
第四节NTSC制色差信号及编码、解码过程
NTSC 制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彩色电视广播,并在商业上
取得成功的彩色电视制式.,这一制式是在正交平衡调制之前,
将被压缩的色差信号U、V又进行了一定的变换,从而产生了I、Q信号,这样做,可对色差信号的频带进行进一步的压缩。
一.I、Q色差信号
对视觉特性研究表明,人眼对红、黄之间颜色的分辨力最
强; 而对蓝、品(紫)间颜色的分辨力最弱,在色度图中以I 轴表
示人眼最为敏感的色轴,而以与之垂直的Q 轴表示最不敏感的
色轴,.这样,倘若采用坐标变换,将U、V 信号变换为Q、I 信号,这样就可对I 所对应的色度信号采用较宽的带宽(不对称边带:+0.5MHz ~-1.5MHz),而对Q 信号对应的色度信号则
只需采用很窄的带宽(对称边带:±0.5MHz)来进行传输,这就是进行这一变换的目的。
定量地说,Q、I正交轴与U、V 正交轴有33°夹角的关系,
如图2-14 所示。
这样任一色度,既可以由U、V 表示,同样也可用Q、I表示。
通过几何变换不难推出他们之间有如下的关系:Q=U cos33 ° +Vsin33 °
(2-17)
I=U(—sin33°)+V cos33°
2
图2-14 Q、I轴与U、V轴的关系
利用亮度方程及(2-10)、(2-11)式,结合(2-17)式,可
求出Q、I 与三基色R、G、B 的关系为:
Y=0.30R+0.59G+0.11B
(2-18)
Q=0.21R-
0.52G+0.31B
(2-19)
I=0.60R-0.28G-
0.32B
(2-20)。
电视机上的画面原理电视机的画面原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视频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显示。
首先,视频信号的产生是指摄像机将视景通过光学透镜转化为电信号。
摄像机中的图像传感器会将光线转化为电荷信号,然后经过放大和采样处理,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一般来说,现代的摄像机会采用彩色图像传感器,它们可以根据光线的不同波长来获取红、绿和蓝三个颜色通道的信号,然后通过合成这些通道的信号来得到彩色图像。
接下来,视频信号的传输是指将摄像机中获得的数字信号通过一系列的传输媒介传送到电视机。
这个过程通常会包括信号的编码和解码。
编码是指将原始的视频信号转换为特定格式的编码信号,以便于传输和存储。
目前最常用的视频编码标准是H.264和H.265。
解码则是指在电视机端将接收到的编码信号解码为原始的视频信号。
这一过程通常由电视机内部的芯片或者外部的解码器来完成。
最后,视频信号的显示是指将解码后的视频信号通过电视机屏幕显示出来。
电视机屏幕一般采用液晶显示技术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
液晶屏幕是由许多小小的液晶单元组成的,每个液晶单元可以通过改变电场的方向和强度来控制光线的透过与否,从而形成图像。
而OLED屏幕则是由许多发光的有机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在受电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控制每个像素点的电流来实现图像的显示。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部分,电视机的画面原理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技术和原理。
例如,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流畅度,电视机会使用一些图像处理技术,如降噪、锐化、对比度增强等。
此外,为了保证视频信号的传输质量,还需要考虑信号的传输带宽、噪声干扰、压缩率和延迟等因素。
总之,电视机的画面原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视频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显示。
通过摄像机将视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编码和解码传输到电视机,并通过液晶或OLED屏幕显示出来,最终形成完整的图像。
同时,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保证传输质量,还需要借助其他技术和原理的支持。
彩色编码的原理彩色编码是一种将颜色信息存储和传输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的颜色值表示不同的颜色。
在计算机中,彩色图像由RGB三原色(红、绿、蓝)组成,每个颜色通道的取值范围是0到255。
彩色编码通过对RGB通道的取值进行组合,从而生成不同的颜色。
在彩色编码中,每个像素点都包含了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信息。
具体来说,每个像素点由24个二进制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红色通道的取值、8位表示绿色通道的取值、8位表示蓝色通道的取值。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这24个二进制位可以表示2^24 = 16,777,216种不同的颜色。
例如,当红色通道取值为255、绿色通道取值为0、蓝色通道取值为0时,表示的是纯红色。
当三个通道的取值都为0时,表示的是黑色,而当三个通道的取值都为255时,表示的是白色。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使用彩色编码来表示各种各样的颜色。
在计算机中,彩色编码是图像处理、显示以及传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使得我们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丰富多彩的图像。
彩色编码常用于数字摄像机、电视、计算机显示器、图像处理软件等各种应用中。
彩色编码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如何将RGB通道的颜色值转换为二进制表示,以及如何将二进制表示转换为RGB通道的颜色值。
在图像处理中,这种转换通常通过编码和解码来实现。
编码是将RGB通道的颜色值转换为二进制表示的过程。
通常使用的编码方式是将每个通道的颜色值除以255后再乘以2^8-1,然后将结果转换为二进制表示。
例如,当红色通道的颜色值为255时,编码过程是将255除以255后得到1,再乘以255得到255,然后将255转换为二进制表示。
解码是将二进制表示转换为RGB通道的颜色值的过程。
通常使用的解码方式是将二进制表示转换为十进制表示,然后除以2^8-1后再乘以255。
例如,当二进制表示为11111111时,解码过程是将11111111转换为255,然后将255除以255后得到1。
彩色编码的目的是在减少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同时,保持图像的质量。
PAL制及其编、解码过程PAL是Phase Alternation Line(逐行倒相)的缩写。
PAL制是在对色度信号采用正交平衡调幅的基础上,将其中一个色度分量(FV分量) 进行逐行倒相,在发端周期性地(行频)改变FV分量的相序,在收端采用平均措施,以减轻传输相位误差带来的影响。
2.5.1 相位失真的慨念及影响彩色电视机的图像失真有亮度失真、饱和度失真和色调失真(几何失真不讨论) 。
其中,亮度失真主要影响景物的层次,色饱和度失真则改变颜色的深浅程度,而色调失真会造成景物的颜色改变。
这三种失真中,人眼对色调的失真最为敏感,NTSC制中,色度信号的相位失真会带来明显的色调失真。
彩电调谐不准确,多径效应及传输系统的非线性等都可能引起相位失真,实践证明,要使人眼感觉不到色调畸变,相位失真应小于±5°。
PAL制彩色电视系统,就是为解决相位敏感性而发展起来的。
返上2.5.2 PAL色度信号PAL制获得色度信号的方法,也是先将三基色信号R、G、B变换为一个亮度信号和两个色差信号,然后再用正交平衡调制的方法把色度信号安插到亮度信号频谱的间隙之间,这些与NTSC制大体相同。
不同的是,将色度信号中的FV分量进行逐行倒相,色轴不旋转。
逐行倒相规律是:第n行色度:F n= U sinωSCt + V cosωSCt,第n+1行色度:F n+1= U sinωSCt - V cosωSCt,PAL色度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对于隔行扫描来说,奇数帧(第1,3,5,…帧)的奇数行取正号,偶数行取负号;偶数帧(第2,4,6、…帧)的奇数行取负号,偶数行取正号。
取正号的行叫NTSC行(简称N行),取负号的行叫PAL行(简称P行) ,如图2-20所示应该指出,逐行倒相并非将整个色度信号倒相,也不是扫描方向的改变,而是将色度V分量(FV分量)的副载波相位逐行改变180°.对于任意色调的色度信号,若N行用Fn表示,P行用Fn+1表示,则P行的矢量Fn+1应该与N行矢量Fn以U轴为对称,图2-21(a)。
彩色电视机原理与技术
彩色电视机是一种利用色彩显示技术的电视设备。
它的原理和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彩色图像传输:彩色电视机通过接收传输信号来显示彩色图像。
传输信号中包含了三个基本颜色信号:红色、绿色和蓝色。
这些信号经过电视信号源编码后,通过电缆或无线传输到彩色电视机中。
2. 基本颜色信号分解:彩色电视机接收到传输信号后,将其分解为红色、绿色和蓝色三个基本颜色信号。
这种分解可以通过一种叫做彩色解调的技术实现。
彩色解调电路会将传输信号中的基本颜色信号分别提取出来。
3. 颜色混合:在彩色电视机中,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基本颜色信号会经过放大处理后,再进行混合。
彩色电视机的显示屏通过控制这三个基本颜色的亮度和强度来合成各种颜色。
这种颜色混合的技术被称为加色混合。
4. 显示技术:彩色电视机能够将混合后的颜色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屏幕上的每个像素点都由红、绿、蓝三个基本颜色的亮度来决定。
彩色电视机会根据每个像素点的颜色信号来控制显示屏上的亮度和色彩。
5. 彩色增强技术:为了提高彩色电视机的显示效果,一些彩色增强技术也被应用在其中。
例如,色度调节技术可以增强图像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调节技术可以增加图像的锐度和对比度。
彩色电视机的原理和技术使得我们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图像和视频内容。
通过不同的电视信号传输和显示处理技术,彩色电视机为我们带来更加真实和逼真的视觉体验。
“电视原理A”实验指导书(一)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8二、实验课程名称:电视原理A三、实验项目名称:编码器测量实验四、实验目的1.认识本次实验所需仪器,并掌握其基本使用。
2.了解8051单片机和MC1377编码芯片。
3.初步熟悉单片机程序及相关指令。
4.了解彩条信号发生器基本原理。
5.对彩色电视信号的各组成信号的作用、参数有清晰的认识。
五、主要设备电脑(装有medwin软件)、MCS-51仿真仪、双路直流电源(+5V,+12V)、双踪示波器、彩色电视编码器实验板、彩色监视器六、实验内容1.彩色电视编码器实验板原理图1.1为彩色电视编码器实验板的原理图,其中8051芯片的P1.0管脚与MC1377的2管脚相连,为其提供同步信号,P1.1,P1.2,P1.3管脚与MC1377的3,4,5管脚相连,图1.1 彩色电视编码器实验板原理图分别提供的R, G,B 三路信号。
8051芯片的18,19脚连接12M 晶振,使得单片机执行最小指令时间为1微秒。
2.MC1377芯片内部电路组成及工作机理图1.2为MC1377芯片内部电路原理图,作用是编码器芯片,将三基色信号变换处理后得出彩色全电视信号。
R 、G 、B 信号经视频通道进行各项校正(彩色线性矩阵校正等)和处理后,送入编码矩阵电路,线性变换成亮度信号Y 和两个幅度已压缩的色差信号R-Y 、B-Y 。
20脚选择PAL 制或者NTSC 制,从而决定R-Y 信号是否逐行倒像。
6脚的亮度信号,经过延时放大,最后与色度信号叠加,混入复合同步信号,组成彩色全电视信号。
图1.2 MC1377芯片内部电路原理图下表为各管脚的波形图测 试端 口MC1377管 脚 图 形T1 2SYNCT23R七、实验步骤1、连接系统电路。
1)MCS-51仿真仪与实验板连接。
2)电源电压调至5V和12V,将5V电压与8051相连,12V电压与MC1377相连,注意不要接反!3)检查系统线路,加电。
2.3 彩色电视信号的编码为了实现兼容制的要求,彩色电视系统既要传送色度信号,也要传送亮度信号,而占有得带宽又不能超过黑白电视所规定得带宽,这就需要对这几种信号进行特殊的组合处理,这个过程成为编码。
要了解编码过程,得先了解亮度信号的频谱。
2.3.1 频谱间置原理1.频谱间置原理亮度信号的频宽为6HMz,但它并没有布满而是留有许多空隙。
既然亮度信号的主谱线之间存在有大量间隙就可以把色信号插到其间来传播。
由于同一幅图像信号和色度信号的频谱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为避免彼此的窜扰,必须将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错开。
调幅是最普遍采用的移频技术,因为调频是采用的载波f c比调制信号F高得多,调幅波的频率为f c=±F,也就比调制信号频率F高得多。
既是频率,就要选择一个载波。
为了避免与高频发射时的载波混淆,这个载波称为为色副载波f sc,色副载波要求选在1/2行频处,选在低端,侧副载波形成的亮点干扰明显,选在高端,283f H符合与284f H之间,即283.5f H。
由此可得出副载波的频率为f sc=283.5×15625Hz≈4.43MHz色度信号队进行调幅,形成的调幅波主频谱为f s+f H与f s-f H,其高次谐波为f sc±2f H,f sc+3 f H等,把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相加,色度信号刚好钳制与亮度信号的空隙中,这就是频谱简直原理。
色度信号的载波选在4.43MHz比视频频带6MHz低上1.57MHz会不会使色度信号的频带过窄呢?人眼对色度信号的分辨力远低于黑白的其带宽一般取1.3MHz,这样色度信号的上限频率为(4.43MHz+1.3MHz)=5.73MHz。
调制后的色度信号带宽为±1.3MHz。
2.3.1正交平衡调幅制(NTSC)1.平衡调幅色度信号是怎样调知道色副载波上呢?它是采用了从调幅制演变出来的调制方式——平衡条幅制。
在调制信号的中,载波占去功率的60%—70%,而代表有用信号的上、下边频只占去调制功率很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