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物流系统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84
《物流系统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王长琼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目录(2)系统的整体性可以直观地理解为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对外联系的单元,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意义。
系统的整体性说明,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组合方式,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才能发挥系统特有的功能;且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的功能总和。
(3)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用来说明这些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
相关性可用来描述系统整体性的原因,是系统整体性的根据。
(4)系统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总体,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系统,子系统还可进一步分解为更低一级的子系统,并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这就是系统的层次特性。
(5)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和一定的功能。
(6)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说明,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起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变化。
系统必须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使系统具备新的功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是什么?答:第一,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
第二,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要素之间若没有任何联系和作用,则也不能称其为系统。
345答:系统层次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指各种各样的系统在不同时空中的存在。
第二,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系统时的存在。
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可以划分成如下几类:(1)空间层次结构;(2)时间层次结构;(3)功能层次结构。
6.分析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1)凡是以矿物、生物、机械等物理意义下的实体为构成要素的系统称之为实体系统。
凡是由概念、原理、方法、制度、程序等不具备物理属性的非实体物质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
物流系统控制程序编制部门:_ 生产部_ 日期: 2011-10-31 审核:_ _ 日期:批准:_ _ 日期:1、目的1.1为使本公司的生产安排有所依据,满足客户订单质量及交期的要求,以保证本公司有履行合约合同的能力。
1.2规范成本管理制度,确立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公司物流流程,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监督和控制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计划、物料管制的控制。
3、定义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过程的结果。
4、权责4.1 销售部:负责客户接单;4.2 PMC部4.2.1 PC:主导订单评审、产能评估、交期评估、生产计划编制、进度跟进、出货安排;4.2.2 MC:编制《物料需求计划》、《采购需求计划》、物资采购交期跟进;4.2.3仓库:物资进、销、存管制,库存查核;4.3 品管部:对生产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控制;4.4 生产部:按《生产计划排程表》安排生产,进行员工技能培训,确保生产按时按质完成;4.5 工程部:编制《BOM》、SOP、SIP、图纸、规格书,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与生产投备的维护管理;4.6 采购部:依《采购需求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及交期跟进。
5.流程5.1订单评审:5.1.1 PC收到客户订单后,在《订单评审表》内填写客户名称,订单号码、产品名称、订单数量、客户交货日期、客户特殊要求等。
5.1.2 《订单评审表》工程部确认相对应受控发放的BOM表及与BOM表相对应的图纸、规规书、SOP、SIP。
5.1.3 《订单评审表》MC依工程部提供的BOM表核算《物料需求计划》,依《物料需求计划》到仓库的库存量进行查核(查核完成后要对库存量进行订单扣数),编制《采购需求计划》,依采购提供的《物资采购周期表》确认最终供应商的交货日期。
5.1.4《订单评审表》生产部评审生产技术及设备能力能否满足订单、产品要求。
5.1.5 PC依各责任部门评审的《订单评审表》及产能负荷确认最终交货日期,回复销售部门相对应业务员或客户。
7.1物流系统预测概述预测就是要对复杂变化的事物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中找出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固有规律,去揭示事物未来的状况和面貌。
在规划设计一个物流系统之前,需要对其物资的流向、流量、资金周转及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各种资料和信息,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计和推测,才能使规划设计的物流系统符合实际,运行正常,获得效益。
一个运行中的物流系统、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需要进行市场预测,因为预测候,1连贯性。
某一2类推的原则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原则。
就企业而论,劳动生产率,提高,就预示着产量可能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就预示着产品价格可能降低,或利润增大;产品质量提高,就预示着销售量可能增加。
就市场来说,商品供过于求,就预示着价格可能下跌;新产品投入市场,就预示着老产品开始滞销或价格下跌。
这些都是经济活动的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掌握了这种关系,就能揭示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推出未来经济事件的性质、状况和规模。
类推原理就是根据事物发展过程的结构和变化的模式和规律,推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预测的程序:预测的过程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见图。
预测分为短期(1年内)、中期(2—5年)和长期(5—10年)预测。
确定预测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收集什么数据,选择何种预测方法,预测精度和费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根据目标确定有效的预测计划。
通过市场调查,按预测目标,收集尽可能多的,较为完整、适用、准确及时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
预测的方法如定性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因果预测技术等。
需要根据不同的预测对象,不同的预测范围,根据要求预测的时间长短、精度、准确度,根据预测工作支付的费用等来确定预测的方法。
然后依据确定的预测方法开展工作,拿出预测结果报告初稿。
得到预测初步结果后,还要进行预测方法评价和预测初步结果的误差分析,如果基本满足预测目标要求就可进行修改,最后提交正式预测结果报告。
如不行就需进一步收集资料,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物流配送计划编制与运输过程监控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配送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由于物流配送在距离、时间、车辆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计划,以及有效的运输过程监控管理办法。
本文将介绍物流配送计划的编制和运输过程监控管理办法。
二、物流配送计划编制1. 引言物流配送计划的编制是确保货物能够准时到达目的地的重要环节。
在编制物流配送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订单量、货物属性、配送区域、配送车辆等。
2. 订单量分析根据历史订单数据,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对订单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通过分析订单量的波动情况,可以合理安排配送车辆数量和配送路线。
3. 货物属性分析不同的货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大小、重量和易损性等。
在物流配送计划中,需要对货物属性进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装载方案,确保货物的安全和完整。
4. 配送区域划分根据配送范围的特点,将配送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对于不同的配送区域,可以制定不同的配送策略,以提高配送效率。
5. 配送车辆安排根据订单量和货物属性,确定所需的配送车辆数量和类型。
同时,需要考虑车辆的调度和优化,以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运输过程监控管理办法1. 引言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是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安全运达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运输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输中的问题,确保货物的安全和准时送达。
2. 运输过程监控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GPS定位、传感器监控等,对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实时监控,能够及时获取车辆位置、温湿度等信息,以便对运输过程进行管理和调度。
3. 运输风险管理针对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比如,对货物进行保险,确保在损失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得到赔偿。
4. 运输服务质量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运输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发现运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