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复习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内容,概括论点,分析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梳理全文论证思路。
3.积累相关名言警句和事实论据。
4.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我们来闯关——背诵关(一)活动一要求:1.背诵文学常识要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熟练准确背诵课文和注释,同桌互查,老师抽查。
(二)测一测1.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法家拂士:同“弼”,辅弼、辅佐。
(3)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2.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劳累(3)饿其体肤:使……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使……受贫困(5)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6)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使……生存;使……死亡(8)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过失(9)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3.翻译重点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有所作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