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觉传播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2.01 KB
- 文档页数:2
视觉文化传播中表情符号的多重功能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表情符号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无论是在交流、聊天、社交还是商业等领域,表情符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传播中,表情符号具有多重功能,不仅可以增强沟通效果、传递情感,还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商业标志和社会文化的反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表情符号的多重功能。
一、增强沟通效果表情符号的最初作用是为了增强沟通效果。
在视觉传播中,表情符号通过图像、颜色等视觉语言,能够快速传达信息,使交流更为有效。
人们往往需要在快速交流中通过表情符号来表达情感或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表情符号的多样性使其可以满足我们在交流中不同的需求,例如在微信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表情符号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传递情感表情符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传递情感。
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而表情符号能够表达情感的特点也使其成为在情感传递中中难以替代的工具。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表情符号表达对朋友、家人、同事的思念、欣喜、悲伤等情感。
同样地,在商业领域,表情符号也经常被用来表达品牌的情感形象,例如某些品牌会使用一些亲切、温暖的表情符号来塑造品牌形象,以便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三、文化符号表情符号是一种视觉文化符号,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的表情符号也不断在迭代和演化,既满足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中国的“抱拳”表情符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而“emoji”等全球通用的表情符号则无国界限制,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
四、商业标志随着商业化、品牌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表情符号在商业领域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品牌会在表情符号中使用品牌元素进行主题化的营销活动,例如,可口可乐通过推出的表情符号,将自己的品牌元素与表情符号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品牌特色的表情符号,增强了品牌粘性。
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信拥有多亿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微信广告作为重要的商业营销手段,其传播力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微信广告的传播力,对于进一步推动商业营销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微信广告传播力的研究,深入了解微信广告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为提升微信广告的传播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标包括:探究微信广告传播的特点和机制,分析微信广告的影响因素,揭示微信广告传播力的评价指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提升微信广告的传播力。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以探究微信广告传播力的相关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微信广告传播力的概念与特点。
通过文献研究,对微信广告传播力进行界定和概念化,并分析其特点和实践价值。
(2)微信广告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微信广告在受众、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揭示微信广告传播的动力机制。
(3)微信广告传播力评价指标研究。
构建适用于微信广告传播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指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提升微信广告传播力的策略与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为广告商和营销人员在微信平台上开展广告营销活动提供指导。
第二章微信广告传播力的特点与机制2.1 微信广告传播力的概念微信广告传播力是指微信平台上广告信息传播和影响的能力。
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微信广告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决定了微信广告传播力的独特性。
2.2 微信广告传播的影响因素微信广告传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众因素是影响微信广告传播的重要因素,包括受众特征、受众关系网络等。
微电影传播特点及优化研究微电影是指以网络视频形式发布和传播的短片电影,通常时长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
由于其小巧玲珑的特点和容易传播的优势,微电影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从微电影传播的特点及优化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电影传播特点1. 紧凑短小微电影通常时长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相比传统电影来说要短小许多。
这种紧凑短小的特点使得微电影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消化。
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欣赏到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节约了观众的时间,也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2. 传播速度快由于微电影主要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进行传播的,而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微电影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
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观众就可以随时观看微电影,这使得微电影的传播范围大大拓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3. 多样化的题材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一般较低,制作周期也较短,这就使得微电影的题材更加多样化。
从爱情故事到悬疑惊悚,从喜剧到动画,几乎所有类型的题材都可以在微电影中找到。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需求。
4. 口碑传播微电影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意,一旦受到观众的喜爱,很容易形成口碑。
而口碑传播恰恰是微电影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一部好的微电影能够通过口碑传播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二、微电影传播优化研究1. 提高制作水平优秀的微电影必须有着精良的制作,包括摄影、编剧、导演、剪辑等方面都需要有着高水准的专业技术。
提高微电影的制作水平是传播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微电影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和传播渠道的关注。
2. 挖掘独特创意在众多微电影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因此创意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微电影应该在故事情节、视觉效果、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意,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被吸引和打动,从而增加微电影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3. 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平台是微电影的重要传播渠道,因此与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的合作尤为重要。
用案例浅谈微信传播的H5页面设计从引爆朋友圈的H5小游戏《围住神经猫》,到颠覆传统广告的大众点评H5专题页《我们之间只有一个字》,从2014下半年起,各种H5游戏和专题页纷纷崭露头角。
“H5”,这个由HTML5简化而来的词汇,借由微信这个移动社交平台,正在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本文聚焦于基于微信传播的H5页面的视觉设计,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来谈谈设计思路与方法,希望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功能与目标首先从功能与设计目标来看,H5专题页主要有以下4大类型:1.活动运营型为活动推广运营而打造的H5页面是最常见的类型,形式多变,包括游戏、邀请函、贺卡、测试题等形式。
与以往简单的静态广告图片传播不同,如今的H5活动运营页需要有更强的互动、更高质量、更具话题性的设计来促成用户分享传播。
从进入微信H5页面到最后落地到品牌App内部,如何设计一套合适的引流路线也颇为重要。
大众点评为电影《狂怒》设计的推广页便深谙此道。
复古拟物风格的视觉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富有质感的旧票根、忽闪的霓虹灯,配以幽默的动画与音效,恨不得每个选项都点一遍。
围绕“选择”这个品牌关键词,用引人入胜的测试题让用户把人生当作大片来选择,选到最后一题引出“大众点评选座看电影”,一键直达App购票页面。
即使明知是软文也忍不住带着“矮油不错,这个页面有点diao噢”的心情点击了分享。
2.品牌宣传型不同于讲究时效性的活动运营页,品牌宣传型H5页面等同于一个品牌的微官网,更倾向于品牌形象塑造,向用户传达品牌的精神态度。
在设计上需要运用符合品牌气质的视觉语言,让用户对品牌留下深刻印象。
伴随着浪漫的钢琴旋律,《首草先生的情书》以一位男士的口吻娓娓道来在成长历程中对妻子的爱与愧疚,最后引出“首草——滋阴圣品,爱妻首选”的宣传语。
设计上采用回忆般的黑白色调,简单的照片加文字,配以花瓣掉落、水面涟漪等轻动画,渲染出唯美优雅的气氛。
“首草”这个全新的高端养生草药品牌,用H5打出了一副走心的情感牌,让用户记住了“半生只为你”的爱妻品牌形象。
66学术探讨传统媒体微信视频号内容特色研究——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例李赫,王爽(长春工业大学 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和5G 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网民用短视频来获取信息,短视频也成为了新闻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微信视频号依托于强大的用户群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发展新机会,本文通过分析新京报“我们视频”在微信视频号中的表现,探析传统媒体微信视频号的内容特色。
关键词:“我们视频”;微信视频号;短视频新闻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66-02一、引言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
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在2018年被抢占了红利,而微信视频号的上线,又为媒体和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掌握微信视频号这一新平台的用法,再辅以优质的内容,才能抢占红利先机。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信视频号的出现加快了媒体在全平台的布局,为其带来了一次转型出圈的新机会。
微信视频号于2020年1月22日内测上线,可以发布视频、图片、话题、定位、插入微信公众号链接、直播等。
内测阶段,新京报“我们视频”于2月3日在微信视频号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3个月后,“我们视频”发布的一条“修空调小哥爬上六楼救小女孩”的视频内容共获得超3000万浏览量和超100万点赞。
从2月3日到10月30日,“我们视频”共发布了3000条视频号内容,日均发布10条以上,30条播放量超100万,两条点赞数超100万。
新京报“我们视频”是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案例,在媒体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且在移动端各平台均已入驻并有良好表现,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72019年2月上第3期总第124期文化传播网络视觉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在通讯与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形成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
这种视觉文化所富含的信息量以及给人的视觉感受,远高于传统视觉,所以其比例、地位以及重要性更为显著。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中,应依据文化传播形式以及文化传播形态入手,针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点,借助多媒体创作工具,展现出视觉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网络视觉文化的特点由于人的知识多数都是由视觉获得,从而催生出视觉文化。
信息时代下网络飞速发展,铸就了新的视觉文化形态。
网络视觉文化的出现标志着视觉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资源以及图像资源的丰富,使网络成为视觉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现阶段网络视觉文化突破了传统视觉的限制,更加符合网络碎片化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及传播优势。
就像微电影,其诞生标志着出现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态,不仅能实现感性交流与互动体验,还能促进广大群众参与视觉文化创造。
现阶段快手以及微博中的很多短视频或者是图片等,都是大众自己创作的视觉文化作品,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性以及草根姿态等,促使视觉文化走向了大众化,推动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1]。
二、网络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一是生活化。
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创造性,促使视觉文化更加大众化及生活化,多数大众创作的视觉文化都与生活相关。
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乡村美食以及网络直播旅游等,也因此吸引着诸多大众观看与浏览。
二是文化交流化发展。
以往视觉文化是单一的传播,交流与互动较少。
但是在网络以及微博、微信和各大平台上,视觉文化的创作者以及受众之间能实现线上交流、实现观念与思想互动,文化实践以及文化现象也因此呈现了多样化和交互性特征。
所以,信息时代造就了网络视觉文化,网络视觉文化也带动了信息文化的发展[2]。
三是跨文化性。
网络是互通互联的,视觉文化的传播早已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大众也具备视觉文化的创造性,可实现文化作品的修改和再创造,同一个作品在网络中传播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有利于形成新的混合文化。
传播学视角下如何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然而,要在众多的新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实现有效的传播并非易事。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探索一系列策略来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
首先,明确目标受众是关键的第一步。
了解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能够为传播内容的策划和制作提供精准的方向。
例如,如果目标受众主要是年轻的上班族,那么传播内容可以侧重于提供便捷的职场技巧、快速的娱乐资讯或者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指南。
相反,如果受众是老年人,内容可能更应关注健康养生、传统文化或者简单易懂的实用信息。
优质且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吸引受众的核心。
这意味着内容不仅要新颖、独特,还要能够解决受众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以知识类新媒体为例,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或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复杂的概念,能够让受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乐趣。
此外,故事性的内容往往更具吸引力,因为人们天生对故事感兴趣,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通过讲述个人的成长经历、创业故事或者感人的社会事件,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讨论。
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元素的运用不容忽视。
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以及吸引人的图表等,能够在瞬间抓住受众的眼球。
相较于纯文字,视觉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比如,一篇介绍旅游景点的文章,如果配上美丽的风景图片和精彩的视频短片,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景点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
而且,在设计视觉元素时,要注重色彩搭配、布局合理和整体的美观度,以提升视觉冲击力。
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此及时的反馈和互动至关重要。
当受众在评论区留言、提问或者表达观点时,及时回复能够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还能够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和方式。
例如,通过举办线上问答活动、投票调查或者话题讨论,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微信朋友圈图像实践的传播特征解读作者:鲁睿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09期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社交技术内核下的群体文化空间,是人们将自我审美、认知、文化进行外化表达的重要实践空间。
朋友圈在图文传播方式兼具人际、群体形式,还具备点赞、评论、公开或隐私等诸多特点,使得个体在朋友圈的图像实践行为复杂而混合。
文章主要试图对人们图像实践行为的诸种方式进行分析,探析朋友圈图文景观,阐释个体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套式,以及如何通过凝视来进行自我身份建设与他人进行区别,最后试图以批判的视角解释这种图文实践行为的社会意涵。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图文实践;物化;凝视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9-0017-021 朋友圈中图文实践方式的“套式”与“物化”的观者经验1.1 图文实践的“套式”套式在汉语词汇中是指固定的模式。
正如福柯所说,我们正按照某些套式制作物品的文字形象和图画形象,我们也正依照着一些套式来进行朋友圈实践。
无疑个体的行为是多样且无法详述的,但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被共识所接纳的范围内的“套式”。
例如将朋友圈描述为一个晒吃晒喝晒自拍、晒自己的日常行动、转发公众号文章、发心灵鸡汤等的空间场所。
套式之首即表现为高频次的主体暴露。
朋友圈是一个主体性猖獗的空间,主体对于某一图像状态基本保持着,以自我理解为主的形式,不绝对信任生产者配文以强调并所试图传达的意义,以自我解码经验为主,笃信且全然不用理会生产者。
这种“主体性”的“滥用”,以及在主体所能控制的社会实践中,让无论是基于自恋、自负还是群体认同等心理需求下的“自我展现”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主体对于套式的挑选与组织,逐渐形成了风格,这些风格在朋友圈中形成一个复杂的表象系统。
风格的建立是由不断的习得经验而逐步完善的,随着个人的审美取向、社会的流行趋势而不断的精进当下的状态,去除过去不合时宜的状态。
微信视觉传播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2T15:56:24.8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曾婧婧
[导读] 探究微信视觉传播的规律及其问题,以便让信息生产者更好地利用微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 610000 四川,成都
摘要:当前新媒体成为宣传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微信半开放的私密性,让它既有社交平台的优势,又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成为新媒体社交平台中极具代表性、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平台,但其视觉传播却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对微信的视觉传播特征、微信视觉传播类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具体个案为切入点,探究微信视觉传播的规律及其问题,以便让信息生产者更好地利用微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微信;视觉传播;传播效果
一、微信视觉传播类型
微信传播将传统媒体的单一视觉传播方式转变为融合进多媒体的传播方式,让用户体验到全方位立体式的视觉效果。
微信视觉传播的元素包括:文字、动态图、静态图、视频、H5页面、全景漫游等形式,大体把它们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
(一)静态视觉传播类型
1.文字传播
微信中的文字作为内容载体,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里以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为例,公众号想吸引人往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标题与封面有冲击力,第二步是排版清晰,第三是内容优质。
推文要想获得更高的点击量,标题往往要吸引人,再加上封面图片与之呼应,在一部分程度上形成视觉冲击。
数据显示,2015年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平均阅读时间为85.08秒,从中可以窥见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用户仍以快餐式、碎片化阅读为主。
[1]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推文想要取得有效地传播效果,必须先从标题入手抓住受众眼球。
其次,文字排版应尽量简洁美观、表意清晰、框架明确。
此外,内容是维系受众粘度的重要指标,只有内容优质才能为下一次推文被受众点开、视觉效果生效做好保障。
2.图片传播
微信中的图片分为静态图、动态图两类。
静态图主要为:微信头像、朋友圈用图、照片、表情包等,它们都带有很强的个人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是进行自我宣传、建立社会形象、产生情感共鸣的手段。
比如男人用漂亮女人的照片做头像,不一定是因为他与头像中的人有什么关系,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名男用户是化妆品的售卖者,为了抓住女性消费者,他宁愿将自己“伪装”成一名女性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达到销售的最终目的。
(二)动态视觉传播类型
1.动图
动图是介于视频和图片之间的一种类型,它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往往被作为表情包使用。
微信自带的表情包风格各异,而且会不定期更新,但仍然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于是手机应用APP紧跟微信用户的步伐,大量制作表情动图的软件涌现,“Face u”和“天天P图”,都为制作动图提供了技术支持,可见微信视觉传播越来越倾向UGC这种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
2.视频传播
短视频时长往往在十秒以内,十秒的限制让用户不得不选取最有价值的瞬间录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网络空间和观看者的时间,这也正是短视频吸引人之处。
微信朋友圈建立起来的是熟人网络,但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大品牌商家发布的微信短视频宣传广告,它们多为汽车、香水、美妆等高端奢侈品广告,这些短视频制作精良、创意无限,让受众在短时间内看完并且记住,以达到宣传效果。
比如“YSL圣罗兰美妆”的“朋友圈”,其发布的小视频短小精美,同时能让受众快速了解商品特色,并可选择继续观看详情页并进行购买。
3.H5页面传播
H5页面是类似于动画的一种传播形式,但是它受用户的控制,互动性更强。
成都商报作为西南地区报纸的领军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开始探索新媒体之路。
截止2017年5月1日“成都商报”公众号已经拥有742369位关注者,这74万多的粉丝在传统媒体中不可谓不多。
此外,成都商报还做起了自己的线上店铺“成商优品”,以其贴近成都的特色和商报的信誉为店铺的优势所在,运用微信H5的网页设计功能,滚动通知、滚动商品展示、动态广告等都让原本静止的内容变得生动详细。
4.全景漫游
全景漫游是基于真实图像处理的虚拟漫游技术,通过专业或普通的相机采集到的平面静态图像,使用计算机进行拼接处理从而产生三维效果的全景式场景。
[2]这类多媒体技术多运用于健身、地产、家居、游戏等微信推广领域,通过360全景式呈现,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可对场景进行放大缩小,也可以转换视角与位置,更清楚准确地观看实地,这对健身行业、房产行业的宣传提供了更先进的宣传手段,也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感官体验。
比如,宜家家居曾在1年前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在家里摆放“虚拟家具”,来挑选合适的家具。
[3]二、微信视觉传播特征
(一)互动性拉进距离感
微信作为社交媒介,人们主要是通过它进行通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表情包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
自制gif表情包成为用户的另一种乐趣,通过将自己或者朋友的表情恶搞制作成动图,更能够增加娱乐性与亲切感。
“斗图”成为微信聊天的一大特色,加入视觉元素给通讯双方的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
(二)综合性提升体验感
此外,微信依托移动即时通讯终端,其便携性、实时性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基本通讯需求。
以手机为终端的视觉传播经历了及时初始形态视觉纪录、多媒体彩信、移动流媒体等发展阶段,紧接着,社交性和交互性功能突出的移动即时信息媒介又将手机的视觉传播带入一
个空前强盛的领域。
[4]同时,它将文字、语音、图片、gif动图、短视频等功能融合起来,让受众享受多媒体全方位的体验。
(三)形式感提升传播量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他举例说,即使是上千次小罪的危害比一次大罪严重的多,群众对这一次大罪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5]可见,勒庞当时就已经意识到形式对于传播的重要性。
例如微信公众号“一禅小和尚”就是一个注重传播形式的范例,它多以连环画、动漫视频的形式传播,用中国水彩画的风格和又直击人心的语言而深受用户喜爱,点击量多为7-10万次。
四、总结:
受众在大数据时代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淹没,对此,受众的反抗行为是将自己变成信息的“搜寻者”。
在搜寻的过程中,受众评判的第一标准往往是其形式是否易于接受。
可以说,是注意力经济把视觉形式放在了第一位,在注重微信通过视觉传播提高传播效果的同时,如何避免因一味追求视觉冲击而失去内容优势从而失去受众,是信息发布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新媒体的时代,每个使用者都应该了解并利用好新媒体,不让我们所热爱的、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毁掉我们自己,不让赫胥黎的预言实现。
[6]参考文献:
[1]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报告.
[DB/OL]/thread-10581-1-1.html
[2] 郑俊彬,“微读图书时代”视觉传播研究——以南方都市报感光度平台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16
[3] 栗建,除了H5,移动营销还能怎么玩[J].数字营销,2015,414:50-51.
[4]侯愕.政务微信,过期了的“旧船票”[J].海外传媒报告,2014(1)
[5]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40
[6] 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