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2
《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的一等奖说课稿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全诗。
②分析诗句中“愁”的表现方法和社会根源。
2、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诵并理解诗歌。
②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悲愁苦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①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诗歌,分析“愁”的表现方法和根源,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朗读和朗诵,有些什么样的差别?明确:词典上是这样辨析这两个词的: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朗读诗歌——初识诗歌内容和情感1.现在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学习新课——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我们开始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预设: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2.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诗歌①请大声读2遍给自己听,看看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②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让他/她给你提点建议。
③请面向所有老师和同学秀秀你的声音。
3.学生代表尝试读。
要求: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弄清情感、语调、语速。
教师总结:本诗要读出忧愁、悲愤、苦闷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这首诗整体上语调要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具体表现为:前六句句式长短相间,五言七言交错,要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感。
后两句连用七言,一升一降,对比鲜明,情感达到高潮。
4.教师配乐示范读。
5.教师总结朗诵基本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到位,语调有升降,语速有快慢,感情要饱满。
6.学生集体齐读,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1、认识体裁。
2、诵读交流。
3、问疑释疑。
二、知人论诗1、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2、再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问题切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领悟诗歌主旨)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知命吗?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诗人知命。
但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比兴)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门第。
不平)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比兴;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将真实复杂的心理历程、情感表现得曲折跌宕。
五、拓展:多读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味他们对待艰难人生之路怀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记忆诗词《行路难》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2. 能够正确朗读和拆解诗词《行路难》;3. 能够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写旅途艰辛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拆解诗词《行路难》;2.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 课本中包含《行路难》的诗歌篇目;2.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到的诗词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请来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词,它叫做《行路难》。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并思考一下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讲解诗词内容(10分钟)1. 将《行路难》的诗词内容展示在黑板/白板上,让学生一起读。
2. 解释生词和难点:如果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老师可以给予解释和解答。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句,让他们仔细阅读,并思考这段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2.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步:整体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整体分析诗词《行路难》的情感和主题。
2. 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诗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拆解诗词(15分钟)1. 老师将《行路难》的诗句拆解在黑板/白板上,让学生一起理解和朗读。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六步:运用知识(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写旅途艰辛的故事。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诗词中的元素和情感,写出自己的故事。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听几位学生读出他们写的故事,进行分享和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的诗词作品,提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他们再次朗读和背诵《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