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液净化中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医疗设备,其主要的职能是通过血液净化等技术手段,将血液中的过多的废物和毒素卸载,同时使血液的物质平衡达到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主要操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涉及到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泵操作等复杂的技术操作,对其健康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主要就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职业暴露血液净化中心护士主要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进行血液透析、血浆换肤等操作,无疑会暴露在患者身上的各种病原体上。
患者中可能包括艾滋病、肝炎等病患,因此对护士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 化学物质的危害在进行血液净化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药物,例如抗凝药、红细胞增值剂等,这些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气体、蒸汽等化学物质,对长期在该环境下工作的护士造成损害。
3. 眼部危害当血泵不稳定时,血液中的颗粒物可能会进入眼睛,造成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4. 肝肾危害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期接触各种抗凝、红细胞增值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会对肝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1. 个人防护1.1 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强化个人防护意识。
1.2 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面罩等一系列防护装备,防范各种病原体。
1.3 穿戴透气舒适的防护服,以保证舒适性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2. 环境防护2.1 血液净化中心应该建立严格的门禁制度,对属于高危人群的患者应该进行分类治疗,并建立独立的感染病房。
2.2 血液净化中心应该配备高效洁净化器设备,不断过滤室内空气,从而保证环境的洁净度。
2.3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降低化学药品的使用量,并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同时也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
3. 应急措施3.1 应急基础工作的建设,包括现场救护、应急演习、院内救援等。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治疗服务。
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虽然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但也面临一些职业危害。
下面将介绍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
1. 感染风险: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常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尿液等体液,容易
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2. 肌肉骨骼损伤:长时间站立或坐着执行工作任务,护士易出现腰背疼痛、腰间盘
突出等职业病。
3. 精神压力: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长时间接触,有时会面临生死关
头的抉择,很容易感到心理压力。
4. 化学危害: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接触这些
化学物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防护措施:
1. 感染防护: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使用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
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要定期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2. 工作姿势调整:护士需要注意正确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时
休息并进行体操操练,以减轻肌肉骨骼疼痛的风险。
3. 心理关怀: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和排解。
4. 化学物品防护:护士在接触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时要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装备,确保化学物品不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还需要定期参加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对职业安全危害的认
识和防护意识。
只有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护士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负责为血液透析或血液净化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这一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比如接触感染性病原体、染色体异常、职业暴露等。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做好相关的职业危害防护工作,保护自己的健康。
以下是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的一些介绍。
一、职业危害1. 接触感染性病原体: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患者血液,存在感染性病原体的危险,如乙肝、丙肝、HIV等病毒。
2. 染色体异常: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有毒的物质,导致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3. 职业暴露: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液净化时,可能会有暴露于血液溅射、尖锐器械刺伤等意外伤害。
以上这些职业危害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身体健康构成着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防护措施1. 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遵守手卫生规范、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
2. 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使用防护用品:在处理患者血液时,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该正确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注意职业暴露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应当注意避免暴露于血液溅射及尖锐器械等,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5. 加强职业危害防护培训:医院应加强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以上这些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中受到职业危害的风险,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医院管理层也应该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危险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对护士的影响。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1.1 生物性危害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
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
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
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
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
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
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
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
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
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最新文档资料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血透室是医院感染高危险性的工作区之一,血液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的机率很高,各种化学消毒剂,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随时影响着血透室护士的健康。
因此,如何做好护士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
本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现将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1.1 化学因素。
主要是化学消毒剂的污染: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醋酸、甲醛等用于各种血管路、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
含氯消毒液用于各种机械、一次性物品(输液器、注射器、穿刺针、废弃血路管、透析器)的浸泡消毒,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地面消毒。
频繁的血压计袖带消毒。
配液中的污染:透析粉A剂中含有冰醋酸,在配制中冰醋酸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长期吸入可损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2 生物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职业危险,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动静脉穿刺意外针刺伤,污血溅到皮肤上、眼睛内,而乙肝和丙肝患者占多数,还有HIV患者,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
[1]因此,针刺伤和锐器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失,更危险的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3 物理因素。
1.3.1 紫外线的伤害。
紫外线常用于血透室的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因素之一。
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
紫外线空气消毒过程中,如果直视可造成眼炎、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
主要来源于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设备等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透析机,由于透析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因紧急情况而报警的警铃音,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人员间沟通效果差,影响工作效率。
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血透室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而血透室护士作为血透室的主要角色,是完成血透室日常繁重工作的主力军。
日常的繁复工作会对护士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及不同程度的职业性损害。
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的总称。
以下从几方面分类列举一下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1.化学因素血透室中有为机器做日常消毒的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液;A、B型透析液等。
这些化学制剂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像空气中挥发。
如果长时间处在密闭的这种空气中,必然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
预防措施:(1)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可按面积比例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2)消毒液现用现配,消毒后及时封闭,较少其在空气中挥发。
(3)A、B型透析液用完后及时封闭,减少挥发。
2.物理因素血透室日常的工作不仅需要护士还需要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透析机。
作为中型的机器,透析机的主板也由许多电子元件组成,也就不同程度的产生人造辐射。
另外透析机长时间的运转,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轻微噪音。
预防措施:需要工程师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3.生物因素血透室的护士不仅会面临一些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危害,也面临着接触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的病原体。
预防措施:做好病人之间消毒隔离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防护。
要按规定带好手套、帽子、一人一巾、穿好工作服、及时洗手,防止被血液、体液污染和针刺伤。
4.劳动强度过大血透室的护士除了完成对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为次日的护理工作做准备,如:准备透析器、准备大量的透析液、准备护理用品以及透析机的日常清洗维护和消毒液的配制。
5.长时间的不良体位血透室的护士每天护理的是躺在床上的病人。
由于病床高度的限制,使护士大部分的护理操作都只能弯腰工作。
而一名护士要分管多名病人为其完成多项护理工作。
长时间的弯腰工作导致腰部骨骼和肌肉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
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血医院中的工作区较多的都具有危险性,血透室就是其中之一。
在该区,乙肝与丙肝等病毒可能被医务人员感染。
同时,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繁多,有毒气体存在较高的浓度,也是护士常见的身体威胁。
所以,防止护士被外在病毒威胁,是血透室的重点工作。
笔者工作多年,就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出几点意见:标签:血透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1.1 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构成的威胁:对透析器、水处理机、透析机以及血管路等进行的甲醛、醋酸、次氯酸钠以及过氧乙酸消毒;对于透析器、废弃血路管、穿针刺、注射器以及输液器等一次性物品与机械等进行的以含氯消毒液浸泡;每天对地面进行的消毒、擦拭机器表面的消毒工作;血压计袖带经常的消毒等。
配液中发生的威胁:冰醋酸在透析粉A中较为常见,其挥发性非常的强,气味有较大的刺激性,工作人员吸入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其身体与心理损害。
1.2 生物因素许多的研究显示,在医院各工作区出现的最危险的职业威胁就是锐器带有病毒感染源的血源性疾病传播。
因为血透室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患者的分泌物、体液与血液是经常的接触的。
比如,被动静脉穿刺不小心刺破皮肤,眼睛与皮肤被溅到了污血,同时因为患者当中的乙肝、丙肝携带者较多,同时也存在HIV携带。
那么护士暴露出的口腔、鼻、眼存在0.1%的HIV的体液以及血液感染率,存在0.1%的HIV暴露皮肤感染率。
所以,皮肤黏膜不仅会因为锐器或针刺出现损失,同时也会有潜在的血源性疾病。
1.3 物理因素1.3.1 紫外线的伤害在对血透室进行空气消毒时,紫外线比较常用,可能对肺与眼睛造成很大的刺激。
护士可能伴随恶心与头晕的情形,接触时间过久则肺部组织纤维化或肺气肿是可能出现的。
人的皮肤与眼睛会受紫外线很大的干扰。
在空气消毒时,以紫外线进行,可能会造成人的皮炎、红斑、皮肤水肿、眼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心电监护仪器、水处理设施以及透析机等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噪音,特别是透析机,因为存有比较复杂的透析工作,难免会发生紧急情况,触发警铃进而发生报警声响,人体机能因为噪音会形成应激反应,如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发生时间相同,相互促进影响。
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血液透析室是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透析室护士工作有其特殊性。
为了将各种危害因素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血透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做好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常见职业危害1.1 意外损伤频繁的穿刺、注射、采血中被刺伤,导致通过血液传播疾病,最常见也是最具危害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1.2 身心危害血透室治疗的病人以急慢性肾衰为主,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的其他系统和脏器功能障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透析过程中易发生突发情况。
血液透析是实施体外循环,护士须严密观察异常情况的发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超负荷和生活无规律状态,易产生神经衰弱、胃溃疡、低血糖等。
1.3 感染的危害血透室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品,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来不及戴手套,感染的几率会增加,最主要感染的是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和梅毒等,患者透析时间越长,阳性率越高。
1.4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血液室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冰醋酸、甲醛、次氯酸、柠檬酸、含氯消毒液等,挥发气体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易患皮炎、鼻炎、哮喘,严重者可中毒、致癌等。
1.5 噪音的危害血透室用于治疗的空间小,机器设备多。
据测水处理噪音65dB,透析机报警音为35-73dB,电冰箱为35-50dB,还有电视机、空调机等。
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为35dB,极限值为45dB,长期处在90dB噪音以上环境中能引起头痛、失眠、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
1.6 紫外线的危害透析前后均需紫外线照射及臭氧进行消毒,臭氧是强氧化剂,可刺激皮肤出现红斑反应、皮炎。
2 防护2.1 身心危害的防护2.1.1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配备要充足,排班要新老搭配,灵活机动,保证护士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2.1.2 加强自身修养,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学习有关减轻工作压力方法加强业务能力培训,熟练掌握患者透析过程中可能要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熟练掌握各种透析机设备操作性能及设置,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心理紧张状况。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作为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这些危害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在血液净化中心工作的护士可能面临以下职业危害:1.1 感染风险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血液和体液,这增加了感染病毒和细菌的风险。
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可通过血液传播,而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可能会意外接触到感染源。
1.2 化学品暴露在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可能需要接触各种化学溶液和药物,如消毒剂、透析液等。
这些化学品可能对皮肤和呼吸系统产生危害,甚至引起中毒。
1.3 辐射暴露部分血液净化设备可能会产生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等。
长期接触这些辐射会对护士的健康造成影响,如皮肤疾病、白内障等。
1.4 腰椎损伤在工作中,护士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弯腰工作,这容易导致腰椎受损,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2. 防护措施2.1 做好个人防护护士在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
避免将带有污染的手套或口罩触摸到其他部位,以免污染其他东西。
2.2 根据规定正确使用化学品在使用化学品时,护士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注意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蒸汽,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有害化学品。
2.3 定期体检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传染病和辐射暴露的体检,以及对腰椎和其他职业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2.4 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姿势护士在工作时,应采取合理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弯腰工作,可以适当休息和活动,避免腰椎受损。
2.5 定期培训和教育血液净化中心应定期对护士进行相关的防护知识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技能和能力。
3. 结语作为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我们要时刻注意职业危害,并严格遵守相关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体检,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姿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血透室护士的职业风险和应对措施汇报人:2023-11-18contents•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种类•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目录•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应对措施•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预防与控制•结论01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种类血透机运行产生的噪音可能导致护士听力受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噪音污染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可能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腰背部不适等问题。
长时间站立血透室的设备如X线定位仪等可能对护士造成辐射损伤,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辐射暴露血透室使用的大量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甲醛等,可能对皮肤、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职业病的风险。
处理血液透析废弃物时,可能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汞、铅等,长期接触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医疗废弃物化学消毒剂血透室护士在处理患者血液、尿液等感染性物质时,可能接触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存在感染的风险。
接触感染性物质使用针头、剪刀等锐器时,可能发生刺伤、割伤等意外,导致血液传播疾病和感染。
锐器伤心理社会压力血透室护士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可能导致身心疲劳和压力。
紧急情况处理血透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出血等,需要护士迅速反应和应对。
02血透室护士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血透室布局不合理或设施不完善,可能导致护士在执行任务时面临操作不便或意外伤害的风险。
医疗废弃物处理血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医疗废弃物,如未能妥善处理,可能对护士的健康造成威胁。
血透室护士常常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如长时间站立、连续工作等,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和职业病。
高强度工作由于血透治疗过程中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护士需要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下来可能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高度紧张的工作氛围感染风险血液透析过程中,病人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可能被感染。
病人不合作部分病人可能对治疗不配合,如挣扎、拒绝治疗等,护士在协助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意外伤害的风险。
血液透析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血液透析中心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场所,属于高风险科室之一。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
为保障血液透析中心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将血液透析中心护士身体健康的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因素1.1生物性危害因素血液透析中心护士每天频繁的进行动静脉穿刺和透析导管换药,抽血,输血,拆除下机后血路管均可以接触到血液,而且这些血液是潜在的感染源,飞溅到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的皮肤、粘膜、被服或仪器设备上,既污染环境,又对工作人员产生极大威胁,增加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传播给医务人员的危险1.2 物理性危害因素①锐器伤:血液透析中心护士在给患者进行透析过程中,频繁接触到生理盐水瓶打开的铝制瓶盖及12号输液针头。
由于透析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紧急处理,时间紧迫,护士操作疏于自我防范,会使皮肤、粘膜遭受到瓶盖和针头等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
同时经常性接触到病人的体液,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乙型、丙型肝炎对护士的感染机会。
②噪音污染:血液透析中心用于治疗的机器多,空间相对较小,还拥有空调、电冰箱等。
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
据测透析机报警噪音为35-73分贝,透析液搅拌机为42-70分贝,水处理机为65分贝。
而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为35分贝,极限值为45分贝。
1.3 化学性因素危害①主要是化学消毒剂的污染:过氧乙酸、枸橼酸钠、次氯酸钠等用于机器消毒、水处理机的消毒;含氯消毒液用于各种机械、常规物品的浸泡消毒。
②透析液的污染:透析粉A剂中含有冰醋酸,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长期吸入可损害医务人员的健康。
③乳胶手套:血液透析中心护士经常使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乳胶成分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等。
1.4 心理因素:血液透析实施体外循环,为保证体外循环顺利进行,护士应密切观察透析中异常情况的发生,如体外循环部分是否凝血,血路管变色,透析管路漏气、漏血;患者发生肌肉痉挛、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护士要立即给予处理,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1. 引言1.1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职业群体,在工作中会接触各种血液及体液,可能会受到一定的职业危害。
为了保障护士们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工作环境通常是在血液净化中心或者透析室,这些地方血液透析设备密集,患者众多,空气通风不良,易造成交叉感染。
而在处理血液透析设备或体液样本时,护士可能会接触感染源,导致职业病症的发生。
常见的职业病症包括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气道炎、职业性皮肤病等。
这些病症会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防护,护士们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具,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职业保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危险环境中。
在职业保健方面,护士们应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职业病症的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治疗。
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职业保护意识,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是血液净化中心护士们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措施。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职业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2. 正文2.1 工作环境及职业危害血液净化中心是一个专门治疗肾脏疾病的地方,护士在这里的工作环境主要是密闭的治疗室。
在这种环境下,护士们长时间处于接触血液、药物和化学物质的状态,容易受到一定的职业危害。
护士在接触患者血液时存在感染病原体的风险,比如HIV、乙肝、丙肝等病毒。
长时间处于昼夜颠倒的工作状态会影响护士的生物节律,导致身体疲劳和免疫力下降。
经常面对患者的生死抉择以及复杂的医疗纠纷也会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
除了以上职业危害外,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比如高压的透析机器可能会发生故障导致电击伤害护士,密闭的治疗室存在窒息危险,还有化学药剂可能造成误触或吸入伤害护士的健康。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环2.2 常见的职业病症1. 肌肉骨骼系统病变:长期站立或坐姿工作容易导致护士出现颈椎、腰椎等部位的疼痛或损伤。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
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
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
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
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
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
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
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
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
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
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
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
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
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
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
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
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
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
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
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
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
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
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
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
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
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
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
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
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3 小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
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