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课堂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597.50 KB
- 文档页数:30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1.2 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重组DNA技术、细胞培养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等。
3. 生物技术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4. 生物技术制药的前景和挑战。
1.3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和前景等。
2. 互动:提问和回答,讨论生物技术制药的案例和挑战。
1.4 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书籍和教材。
2. 课件:生物技术制药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案例:生物技术制药的案例和实例。
1.5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
第二章: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与制备2.1 教学目标1. 了解重组蛋白药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和制备方法。
3. 了解重组蛋白药物的应用和前景。
2.2 教学内容1. 重组蛋白药物的定义和特点。
2. 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方法,包括基因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细胞培养等。
3. 重组蛋白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等。
4. 重组蛋白药物的应用和前景。
2.3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重组蛋白药物的定义、特点、生产和制备方法等。
2. 实验演示:展示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和制备实验。
2.4 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书籍和教材。
2. 课件:重组蛋白药物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实验材料:重组蛋白药物的生产和制备实验所需材料。
2.5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章: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3.1 教学目标1. 了解抗体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物技术制药重点简答总结⽣物技术制药概论1、⽣物技术制药过程包括哪些内容(P5)第⼀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也称为发现或探索研究,属于应⽤基础研究阶段;第⼆阶段:产品开发阶段,属于应⽤阶段,与第⼀阶段统称为研发阶段,即临床前研究;第三阶段:商业化阶段,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
2、详细说明下⾯专业英语的含义:T 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靶基因的发现和证实Assay development:建⽴检验⽅法Proof of concept:理论验证High throughput:⾼通量筛选Lead generation:先导化合物的发现Lead optimization: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System biology:系统⽣物学Therapeutics: 治疗学Commercialization : 商业化First human dose:⼈类第⼀剂量基因⼯程制药3、有哪些⽅法合成第⼆链cDNA?第⼀:⾃我引导合成法,(Self priming):RNaseH 消化mRNA摸板;cDNA 3’形成发夹结构(loop);发夹作为引物合成第⼆链;需要酶:klenow 和S1。
第⼆:⼤肠杆菌RNaseH酶降解取代法(Replacement synthesis):RNaseH 在RNA摸板上形成缺⼝或空隙,从⽽形成RNA引物;在E.coli DNA polymerase 的驱动下合成⾮连续性第⼆链,需要T4 连接酶接合形成完整第⼆链。
4、有哪些引物⽤来合成cDNA第⼀链?Oligo dT (T=12-18),;随机引物(n=6) ;基因特异性引物(n=18-25)5、建⽴cDNA ⽂库有什么好处?(书)cDNA⽂库代表⽣物某⼀特定器官或组织在某⼀特定的发育时期,细胞转录⽔平上的基因群体。
因为基因组含有的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只有⼀部分表达,⽽且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分化时期,故基因表达的种类和强度也不尽相同,因此cDNA⽂库具有组织特异性。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1.2 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的主要领域和应用1.1.3 理解生物技术制药的优势与挑战1.2 教学内容1.2.1 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2 生物技术制药的主要领域和应用1.2.3 生物技术制药的优势与挑战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1.4.2 课件1.4.3 案例资料1.5 教学过程1.5.1 引入新课:介绍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5.2 讲解生物技术制药的主要领域和应用1.5.3 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的优势与挑战1.5.4 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几个生物技术制药的案例第二章:重组DNA技术2.1 教学目标2.1.1 理解重组DNA技术的原理与步骤2.1.2 掌握重组DNA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2.1.3 了解重组DNA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2.2 教学内容2.2.1 重组DNA技术的原理与步骤2.2.2 重组DNA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2.2.3 重组DNA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验演示法2.4 教学资源2.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2.4.2 课件2.4.3 实验器材与材料2.5 教学过程2.5.1 引入新课:介绍重组DNA技术的原理与步骤2.5.2 讲解重组DNA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2.5.3 分析重组DNA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2.5.4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简单的重组DNA实验第三章:细胞培养技术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步骤3.1.2 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1.3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3.2 教学内容3.2.1 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步骤3.2.2 细胞培养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2.3 细胞培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实验演示法3.4 教学资源3.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3.4.2 课件3.4.3 实验器材与材料3.5 教学过程3.5.1 引入新课:介绍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步骤3.5.2 讲解细胞培养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5.3 分析细胞培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3.5.4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简单的细胞培养实验第四章:蛋白质工程4.1 教学目标4.1.1 理解蛋白质工程的原理与方法4.1.2 掌握蛋白质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4.1.3 了解蛋白质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4.2 教学内容4.2.1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与方法4.2.2 蛋白质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4.2.3 蛋白质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案例分析法4.4 教学资源4.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4.4.2 课件4.4.3 案例资料4.5 教学过程4.5.1 引入新课: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原理与方法4.5.2 讲解蛋白质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4.5.3 分析蛋白质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4.5.4 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几个蛋白质工程的案例4.5.5 课堂讨论:学生第六章:发酵工程6.1 教学目标6.1.1 理解发酵工程的原理与步骤6.1.2 掌握发酵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6.1.3 了解发酵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6.2 教学内容6.2.1 发酵工程的原理与步骤6.2.2 发酵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6.2.3 发酵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实验演示法6.4 教学资源6.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6.4.2 课件6.4.3 实验器材与材料6.5 教学过程6.5.1 引入新课:介绍发酵工程的原理与步骤6.5.2 讲解发酵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6.5.3 分析发酵工程的优势与局限性6.5.4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简单的发酵工程实验第七章:基因治疗7.1 教学目标7.1.1 理解基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7.1.2 掌握基因治疗在制药领域的应用7.1.3 了解基因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7.2 教学内容7.2.1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7.2.2 基因治疗在制药领域的应用7.2.3 基因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案例分析法7.4 教学资源7.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7.4.2 课件7.4.3 案例资料7.5 教学过程7.5.1 引入新课:介绍基因治疗的原理与方法7.5.2 讲解基因治疗在制药领域的应用7.5.3 分析基因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7.5.4 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几个基因治疗的案例第八章:生物仿制药8.1 教学目标8.1.1 理解生物仿制药的概念与要求8.1.2 掌握生物仿制药的制备与评价方法8.1.3 了解生物仿制药的优势与挑战8.2 教学内容8.2.1 生物仿制药的概念与要求8.2.2 生物仿制药的制备与评价方法8.2.3 生物仿制药的优势与挑战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验演示法8.4 教学资源8.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8.4.2 课件8.4.3 实验器材与材料8.5 教学过程8.5.1 引入新课:介绍生物仿制药的概念与要求8.5.2 讲解生物仿制药的制备与评价方法8.5.3 分析生物仿制药的优势与挑战8.5.4 实验演示:进行一次生物仿制药的制备与评价实验第九章:生物安全与伦理问题9.1 教学目标9.1.1 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与措施9.1.2 掌握生物技术制药中的伦理问题9.1.3 了解生物安全与伦理问题的关联性9.2 教学内容9.2.1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与措施9.2.2 生物技术制药中的伦理问题9.2.3 生物安全与伦理问题的关联性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4 教学资源9.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9.4.2 课件9.4.3 案例资料9.5 教学过程9.5.1 引入新课:介绍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与措施9.5.2 讲解生物技术制药中的伦理问题9.5.3 分析生物安全与伦理问题的关联性9.5.4 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几个生物安全与伦理问题的案例第十章:第十章:生物技术制药的未来趋势10.1 教学目标10.1.1 理解生物技术制药当前的挑战与机遇10.1.2 掌握生物技术制药的未来发展趋势10.1.3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对医药产业的潜在影响10.2 教学内容10.2.1 生物技术制药当前面临的挑战10.2.2 生物技术制药的机遇与未来发展趋势10.2.3 生物技术制药对医药产业的潜在影响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前瞻性分析法10.4 教学资源10.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10.4.2 课件10.4.3 相关研究报告与文章10.5 教学过程10.5.1 引入新课:讨论生物技术制药当前的挑战10.5.2 讲解生物技术制药的机遇与未来发展趋势10.5.3 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对医药产业的潜在影响10.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未来的生物技术制药创新方向10.5.5 课堂讨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十一章:案例研究:成功的生物技术制药公司11.1 教学目标11.1.1 理解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11.1.2 掌握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11.1.3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市场竞争策略11.2 教学内容11.2.1 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11.2.2 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11.2.3 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市场竞争策略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案例分析法11.4 教学资源11.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11.4.2 课件11.4.3 案例研究资料11.5 教学过程11.5.1 引入新课:介绍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案例研究的重要性11.5.2 讲解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11.5.3 分析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11.5.4 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几个成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案例11.5.5 课堂讨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制药的市场分析12.1 教学目标12.1.1 理解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现状12.1.2 掌握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预测方法12.1.3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12.2.1 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现状12.2.2 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预测方法12.2.3 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挑战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2 数据分析法12.4 教学资源12.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12.4.2 课件12.4.3 市场研究报告与数据12.5 教学过程12.5.1 引入新课:讨论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意义12.5.2 讲解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现状12.5.3 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预测方法12.5.4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市场的数据12.5.5 课堂讨论:学生提问、教师解答13.1 教学目标13.1.1 理解生物技术制药商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13.1.3 了解生物技术制药商业计划书的作用与重要性13.2 教学内容13.2.1 生物技术制药商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13.2.3 生物技术制药商业计划书的作用与重要性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实务操作法13.4 教学资源13.4.1 教材:《生物技术制药》13.4.2 课件13.4.3 商业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与应用领域。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指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原理和方法方法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2.悬浮培养:培养细胞的生长不依赖支持物的表面,可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
3.双功能抗体:它是非天然抗体,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4.补料分批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间接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
5.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所产生的抗体。
6.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子代菌的现象7.基因表达: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将储存在DNA中的遗传物质经过转录与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8.连续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培养至一定菌体浓度后,进行不间断的培养9.酶工程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形成的新学科。
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的、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华东将原料转变为有用物质的技术。
固定化培养:将固定化技术应用基因工程菌的连续培养中,以提高治理的稳定性。
10.连续发酵: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的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中的体积保持不变。
特点:达到稳定后,菌体的浓度、产物的浓度、限制性基质的浓度都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发生改变11.分批发酵:在封闭培养系统内具有初始限制量基质的一种发酵方式特点:一次性投料,,在发酵过程中不再补料,直到放罐。
整个过程中,菌体浓度、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2.补料分批发酵:在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或连续的补加新鲜的培养基的一种发酵方式特点:1)在二次或多次补入新鲜的料液,延长产物的合成周期,提高产量;2)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发酵液的放出。
因此发酵结束时,体积比考试的时候有所增加13.半连续发酵: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放掉一部分发酵液特点:放掉部分发酵液,再补加新鲜的料液,有利于有害物质的稀释,有利于产物的合成,提高产量14.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脱去细胞的细胞壁,变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促进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形成异核体的活重组子的技术15.诱变剂:能诱发基因发生突变并使突变率超过自发突变水平的物理化学因子16.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工业产品17.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的突变,筛选高产菌种的过程18.生物技术制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生产所需的医药品19.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20.嵌合抗体:由鼠源性抗体的V区基因与人抗体的C区基因嵌合,然后插入到载体中,转染骨髓瘤细胞表达的抗体分子21.交联法: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将酶与酶或微生物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交联的固定化方法二.简答题1.影响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⑴外源基因的拷贝数⑵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①启动子的强弱②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有效性③SD序列和起始密码A TG的间距④密码子组成⑶表达产物的稳定性⑷细胞的代谢负荷2.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将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多发性的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产生具有两亲代细胞特征的杂交瘤细胞,将(大量培养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至小鼠的腹腔内,分离小鼠的腹腔抗体3.制备基因工程药物的一般程序?参考答案:获取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组建工程菌,培养工程菌,产物的分离纯化,除菌过滤,半成品检定,成品检定,包装4.发酵的基本过程菌种——种子制备——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1)用作培养菌种、扩大生产的发酵罐、培养基的配制2)对发酵罐、培养基以及辅助发酵的设备进行消毒杀菌3)将已培养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纯菌株转接到发酵罐中4)将接种到发酵罐中的菌株控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并产生代谢产物5)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6)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废水5.微生物的发酵方式:分批发酵(在封闭的发酵系统内具有初始限制量的培养基质的一种发酵方式。
1.生物药物:又称为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技术。
2.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主要是重组蛋白和核酸类药物,如细胞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浆因子等。
3.质粒载体:质粒是指独立于原核生物染色体之外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
分三种构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开环DNA(ocDNA)、线状DNA(IDDNA)。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迁移率:cccDNA > IDDNA > ocDNA4.目的基因的常用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PCR法、基因文库法和cDNA文库法等。
5.PCR法是指聚合酶链反应,是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原理在DNA聚合酶催化和dNTP参与下,引物依赖DNA模板特异性的扩增DNA。
在含有DNA模板、引物、DNA聚合酶、dNTP的缓冲溶液中通过三个循环步骤扩增DNA::①变性—双链DNA模板加热变性,解离成单链模板;②退火—温度下降,引物与单链模板结合(温度下降,PCR特性下降,效率升高);③延伸—温度调整至DNA聚合酶最适宜温度,DNA聚合酶催化dNTP加至引物3′-OH,引物以5′→3′方向延伸,最终与单链模板形成双联DNA, 并开始下一个循环。
6.cDNA文库法:cDNA是指与mRNA互补的DNA。
cDNA文库法是指提取生物体总mRNA,并以mRNA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cDNA的一条链,再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将全部cDNA都克隆到宿主细胞而构建成cDNA文库。
7.影响目的基因与载体之间连接效率的主要因素:①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方式;粘性末端的连接效率高于平头末端。
②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浓度和比例;增加DNA浓度可以提高连接效率,目的基因于载体DNA的摩尔数比应大于1。
生物技术制药第一章绪论★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作为诊断药物(免疫诊断试剂、酶诊断试剂、器官功能诊断药物、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诊断用DNA芯片)✦按作用类型分类:细胞因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酶与辅酶类药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反义核酸药物、RNA干扰(RNAi)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按生化特性分类:多肽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核酸类药物、聚乙二醇(PEG)化多肽或蛋白质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理化性质特性:相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药理学作用特性:活性与作用机制明确、作用针对性强、毒性低、体内半衰期短、有种属特异性、可产生免疫原性✦生产制备特性:药物分子在原料中的含量低、原料液中长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制备工艺条件温和、分离纯化困难、产品易受有害物质污染✦质量控制特性:质量标准内容的特殊性、制造项下的特殊规定、检定项下的特殊规定(原液、半成品及成品检定等等)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蛋白类药物的特点:结构确证不完全性、具有种属特异性、多功能性、免疫原性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蛋白类药物安全性担忧的性质和来源;受试物的纯度;相关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的选择;免疫原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一般不进行常规的遗传毒性实验);药代动力学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安全性问题:生产细胞DNA残留的影响、生产用血清的影响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相关问题:药物浓度、温度、湿度和水分、氧、光照、pH基因工程药物的缺陷: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异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基因工程菌的修饰改造方法:构建突变体、构建融合蛋白、PEG修饰(降低免疫原性、增加水溶性、延长t1/2) 基因工程制药基本环节♦上游阶段:制备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工程细胞♦下游阶段:培养工程细胞→分离纯化产物→除菌→半成品、成品检定→包装基本工具:目的基因、各种酶(切割酶、连接酶、修饰酶等)、载体、宿主细胞➢酶切结果:5’粘性末端、3’粘性末端、平头末端➢1U核酸内切酶的酶活性: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1小时,完全水解1mg标准DNA所需的酶量➢影响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因素:♦DNA样品的纯度:♦DNA的甲基化程度:核酸限制性内切酶不能够切割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
《生物技术制药》笔记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1.1生物技术的定义与发展1.2生物制药的历史背景1.3生物药物的分类1.4生物技术制药的现状与趋势第二章: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2.1药物发现与筛选2.2临床前研究2.3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2.4药物上市后的监测第三章:生物制药的生产技术3.1重组DNA技术3.2细胞培养与发酵技术3.3纯化与制剂技术3.4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第四章:生物药物的市场与经济学4.1生物制药市场的规模与增长4.2价格与经济负担4.3竞争与合作策略4.4政策与法规影响第五章:生物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5.1药物的安全性评估5.2副作用与不良反应5.3有效性研究方法5.4风险管理策略第六章:未来生物制药的发展方向6.1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6.2新兴技术的应用(如CRISPR等)6.3全球健康与生物制药的合作6.4持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1章:生物技术制药概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发展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细胞或其衍生物来开发或制造产品的技术。
它的应用涉及医学、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生物技术的核心在于对生物体的基因和细胞过程的理解与利用。
关键概念:生物技术的定义:应用生物学和技术于生产、改良生物产品的过程。
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起,经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等阶段,逐渐形成现代生物技术。
重要进展:1973年,第一例重组DNA技术成功。
1982年,首个重组人胰岛素上市。
1990年,基因治疗首次在临床应用。
生物制药的历史背景生物制药起源于对传统药物的改良,随着对生物体内机制的深入了解,生物制药逐渐崭露头角。
生物制药主要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物,包括抗体、疫苗、蛋白质等。
历史节点:19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抗生素时代开始。
1970年代,开始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
1980年代,生物制药行业迅速发展,多种生物药物陆续上市。
重要药物:人胰岛素:由大肠杆菌生产,治疗糖尿病。
重组人干扰素: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及某些癌症。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4.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选择题1.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A )A 细胞工程B 蛋白质工程C 酶工程D基因工程2. 第三代生物技术( A )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A 基因工程技术B 蛋白质工程技术C 海洋生物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3.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D )A 青霉素B 淀粉酶C 乙醇D 氯化钠4. 下列哪组描述(A )符合是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A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B高技术、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长周期C高技术、低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D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短周期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C )的测序工作A10% B5% C 1% D7%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学药品,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2.生物技术药物一般说来,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来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3.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生物药物。
简答题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是什么?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是:(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差异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免疫原性(6)基因稳定性(7)体内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应和网络效应(10)检验特殊性2.简述生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技术特征和代表产品?(1)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所得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4.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选择题1.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A )A 细胞工程B 蛋白质工程C 酶工程D基因工程2. 第三代生物技术( A )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A 基因工程技术B 蛋白质工程技术C 海洋生物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3.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D )A 青霉素B 淀粉酶C 乙醇D 氯化钠4. 下列哪组描述(A )符合是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A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B高技术、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长周期C高技术、低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D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短周期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C )的测序工作A10% B5% C 1% D 7%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学药品,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2.生物技术药物一般说来,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来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3.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生物药物。
简答题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是什么?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是:(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差异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免疫原性(6)基因稳定性(7)体内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应和网络效应(10)检验特殊性2.简述生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技术特征和代表产品?(1)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所得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生物制药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和发酵工程制药。
2.生物技术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是采用DNA 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治疗性抗体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药物,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
5.现代生物药物四种类型:①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②基因药物,如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③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
④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6.生物药物按功能用途分为三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和诊断药物。
7.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分子结构复杂,具种属特异性,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稳定性差,基因稳定性,免疫原性、重复给药会产生抗体,体内半衰期短,受体效应,多效性和网络效应,质量控制的特殊性,生产系统的复杂性。
8.生物技术制药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
9.基因诊断: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DNA水平或RNA水平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对特定的疾病进行诊断。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的优点:(1)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如胰岛素、干扰素、细胞因子等),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4)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进行改造和去除;(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2.基因工程技术就是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1.绪论1.1首次代表性药物——第一个动物疫苗药(美—基因工程药—DNA重组技术生产—1982欧洲被批用):重组人胰岛素1.2(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核酸药物。
(包括——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质药物、抗体、疫苗、寡苷酸药物…….)生物技术制药:以生物体、组织、细胞等为原料,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制造的技术。
生物技术制药特性/特点: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2.基因工程制药2.1基因工程技术的优点:①大量生产,为临床使用建立有效的保障。
②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③挖掘更多内源生理活性物质④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2.2什么叫基因工程药(技术)?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转入新宿主细胞,构建工程菌/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经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2.3工作流程上游——(实验室)——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细胞下游——(实验室产品产业化)——(大规模培养)产品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2.4目的基因获得——反转录法(制取真核生物目的基因常用方法)①mRNA纯化——得到目的基因的mRNA特点:真核细胞中mRNA的3’端常含有一多聚腺苷酸polyA②cDNA第一链合成模板:蛋白质真核细胞的mRNA;反转录酶作用下,合成互补的DNA③cDNA第二链合成模板:cDNA(只反映基因表达转录及加工后产物携带信息—只与基因编码序列相关,不含内含子)反转录酶/DNA聚合酶1/Klenow酶大片段作用下,最终合成双链DNA序列得蛋白质多肽的DNA序列④cDNA克隆载体:质粒DNA/噬菌体DNA连接方法:加同聚尾;加人工接头⑤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⑥cDNA文库鉴定——表型筛选⑦目的cDNA克隆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核酸探针杂交法;免疫反应鉴定法2.5基因表达①常用宿主菌细胞及优缺点(目前最常用——大肠杆菌、酿酒酵母)1)原核细胞(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链霉素-可糖基化)P222)真核细胞(酵母、丝状真菌、哺乳动物细胞)优点:可糖基化缺点:合成复杂②宿主菌的要求1)具有高浓度、高产量、高产率2)能利用廉价原料而得3)不致病、不产生内毒素4)发热量低、需氧低,适当发酵温度和细胞形态(培养条件温和)5)易代谢调控、易进行重组DNA技术6)产物易提取纯化③影响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1)表达质粒的拷贝数和稳定性(一定范围内,表达和拷贝数成正比;载体越小,稳定性越好)2)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3)表达产物的稳定性4)细胞代谢负荷5)工程菌的培养条件2.6(名词解释2)基因工程的不稳定性:传代过程中出现的质粒不稳定现象,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稳定性至少维持25代),分裂不稳定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的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现象(整个重组DNA分子从受体细胞中逃逸);结构不稳定指DNA从质粒上丢失/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能改变(导致其表观生物学功能丧失)。
第一章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制药: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药物,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章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补料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是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菌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动进料和出料蠕动泵,以一定稀释率进行不间断培养。
透析培养技术:透析培养技术是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培养物和培养基分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来解除其对生产菌的不利影响。
高密度发酵:是指培养液中菌体的浓度在50gDCW/L以上,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离子交换层析:是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疏水层析:是利用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区域和固定相上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对蛋白组分进行分离的层析方法。
亲和层析:是利用固定化配体与目的蛋白质之间非常特异的生物亲和力进行吸附,这种结合既是特异的,又是可逆的,改变条件可以使结合解除。
凝胶过滤层析:是以多孔性凝胶填料为固定相,按分子大小对溶液中各组分进行分离的液相层析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优点?答:1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3、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4、内源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进行改造和去除;5、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简介1.1 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生物技术制药的分类及特点1.3 生物技术制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1.4 案例分析:我国生物技术制药的现状与展望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技术2.1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2 基因克隆与表达2.3 重组蛋白药物的制备与纯化2.4 基因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三章:细胞工程制药技术3.1 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3.2 细胞培养技术3.3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技术3.4 细胞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四章:蛋白质工程制药技术4.1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4.2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3 蛋白质工程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4.4 蛋白质工程制药技术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抗体工程制药技术5.1 抗体概述5.2 抗体的结构与分类5.3 抗体工程的基本原理5.4 抗体工程制药技术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发酵工程制药技术6.1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6.2 微生物培养与发酵过程优化6.3 发酵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实例6.4 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七章:酶工程制药技术7.1 酶工程的基本原理7.2 酶的分离、纯化与改性7.3 酶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实例7.4 酶工程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八章:生物信息学在制药中的应用8.1 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8.2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发现与设计中的应用8.3 生物信息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8.4 案例分析: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生物技术制药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9.1 生物技术制药的质量控制要点9.2 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评价9.3 生物技术制药的监管政策与法规9.4 案例分析:生物技术制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的实际操作第十章: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10.1 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现状10.2 生物技术制药产业链的发展10.3 我国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挑战与机遇10.4 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一章: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治疗策略11.1 生物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领域11.2 生物药物的治疗策略与给药方式11.3 生物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与监测11.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制药的知识产权与商业化12.1 生物技术制药的知识产权保护12.2 生物技术制药的商业化过程12.3 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战略12.4 案例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知识产权与商业化的成功案例第十三章:生物药物的研发与注册13.1 生物药物研发的流程与关键环节13.2 生物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13.3 生物药物注册审批的过程与要求13.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研发与注册的实际操作第十四章:生物药物的储存与运输14.1 生物药物的稳定性要求14.2 生物药物的储存条件与技术14.3 生物药物的运输管理与风险控制14.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储存与运输的最佳实践第十五章: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挑战与机遇15.1 生物技术制药的技术挑战与创新方向15.2 生物技术制药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15.3 生物技术制药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5.4 案例分析: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的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生物技术制药的概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及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3. 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 重组技术制造的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4. 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生物技术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 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选择题1. 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A )A 细胞工程B 蛋白质工程C 酶工程D 基因工程2. 第三代生物技术(A )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A 基因工程技术B 蛋白质工程技术C 海洋生物技术D 细胞工程技术3. 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D )A 青霉素B 淀粉酶C 乙醇D 氯化钠4. 下列哪组描述(A )符合是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A 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B 高技术、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长周期C 高技术、低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D 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短周期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C )的测序工作A10% B5% C 1% D 7% 名词解释(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发酵技术,所得产品的类型多,不但有菌体的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还有生物转化和酶反应等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高、规模巨大,技术发展速度快。
代表产品有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氨基酸,工业酶制剂等。
(3)现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DNA 重组技术。
所得的产品结构复杂,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不足之处是稳定性差,分离纯化工艺更复杂。
代表产品有胰岛素,干扰素和疫苗等。
第一章绪论·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将生物用于有价值产品的生产。
·生物技术制药(biotechnology pharmaceutics):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药物。
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药物。
·生物药物(biological drug):从生物体中制取的各种天然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ical drug):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蛋白质或核酸类等生物药物。
·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的主要内容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技术:是将一种生物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连接,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及转基因细胞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以及细胞核、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的移植与改建等操作技术。
·酶工程技术: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
·发酵工程技术:培养活细胞以取得生物体或代谢产物的技术。
(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生物制药:从生物材料中提取、分离、纯化药物的过程。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步骤:上游阶段: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
下游阶段:从工程菌的大量培养到产品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
·分离纯化的步骤:细胞分离-细胞破碎-固液分离-浓缩与初步分离-高度纯化直至得到纯品-成品加工·基因重组蛋白的主要分离技术:分离、沉淀(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膜分离、双水相萃取。
·基因重组蛋白的主要纯化技术:1.离子交换层析2.亲和层析3.凝胶过滤层析(分子量大的先洗脱下来)4.反相色谱和疏水色谱·亲和层析的主要步骤:a.配体固定化b.亲和吸附阶段c.洗涤阶段d.洗脱解离阶段e.再生阶段·凝胶过滤法的用途:脱盐、分级分离、分子量的测定·反相色谱和疏水色谱:根据蛋白质疏水性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纯化的。
·基因工程药物的改造的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site-directed mutagenesis):能够在基因水平上对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进行改造。
·融合蛋白:在人工条件下将两个或多个基因的编码区首尾连接, 由同一调控序列控制构成的基因表达后所得的蛋白质产物称为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P)。
·融合蛋白的作用:延长半衰期、降低清除率·选择分离纯化方法的依据1.据产物表达形式来选择2.根据分离纯化单元之间的衔接选择3.根据分离纯化工艺的要求来选择·疏水层析和反相层析的区别:色谱种类反相色谱疏水色谱介质表面疏水性强弱流动相有机相水相分离产物易变性天然产物·基因工程药物的修饰与改造:1、构建突变体2、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项目:1、蛋白质的含量测定2、蛋白质的纯度检测3、蛋白质Mr测定4、蛋白质等电点测定5、蛋白质序列分析6、内毒素分析、宿主蛋白与核酸残留分析·蛋白质纯度的鉴定:电泳法、色谱法、质谱法、末端氨基酸残基分析法·蛋白质分子量测定:SDS-PAGE、凝胶色谱法、质谱法·内毒素分析、宿主蛋白与核酸残留分析a.内毒素分析:鲎试剂、家兔体温。
b.宿主蛋白:免疫分析试剂盒。
c.核酸残留:核酸杂交法、PCR方法和高亲和力DNA结合蛋白。
第三章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动物细胞生产药物的优缺点:优点:有翻译后修饰,与天然产品一致;分泌胞外、纯化方便。
缺点:培养条件高、成本高、产量低。
·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的类型:贴壁依赖性细胞、贴壁非依赖性细胞(悬浮细胞)、兼性贴壁细胞*显著污染的标志是:培养基的pH值迅速改变,细胞外形模糊。
·动物细胞培养的环境条件:(无细胞壁,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培养温度pH值通氧量防止污染基本营养物质渗透压·实验室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的传代培养细胞克隆培养动物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原代细胞(primary cell):直接将动物组织或器官经过粉碎、消化而制得的悬浮细胞称为原代细胞。
·原代培养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单层细胞培养法。
·细胞传代(passage):将细胞从一个培养器皿中消化、分散并接种至另一个培养器皿中的操作称为细胞传代。
·细胞克隆培养的方法:有限稀释法,软琼脂平板克隆法。
细胞的冻存:加保护剂如甘油、DMSO;缓慢降温。
·动物细胞冻存注意事项:①选对数生长期细胞;②冻存前一天要换液培养;③细胞密度1×106 ~ 2 ×106个/ml④冻存液加保护剂(DMSO、甘油)⑤冻存管封口后要检查其密封性;⑥标签标注细胞名称,编号和冻存日期。
·细胞复苏的注意事项:*细胞复苏的原则是快速融化①戴面罩和手套;②37℃水浴中迅速融化;③用乙醇擦拭冻存管的外壁;④尽早将细胞离心或稀释;⑤隔天看细胞,再换液一次。
·动物细胞的营养要求:水、碳源、氮源、维生素、激素及无机盐等。
·动物细胞培养基的分类: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
·动物细胞培养基的消毒:*不能采用高压法灭菌。
用膜过滤除菌、分装、储存。
·动物细胞培养常用的其他溶液: 1.平衡盐溶液:由生理盐水和葡萄糖组成。
2.培养基pH调整液:NaHCO3溶液、HEPES 3.细胞消化液:(1)胰蛋白酶溶液(2)EDTA溶液(非酶性解离)4.抗生素溶液·细胞系(Cell Line):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即成细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Lineage of Cells)所组成。
这种细胞世系由多种细胞组成。
·细胞株(Cell Strain):通过选择法或克隆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细胞称为细胞株。
·生产用动物细胞的种类:1.原代细胞系2.传代细胞株3.转化细胞株4.工程细胞株·转化细胞株:正常细胞经过某个转化过程,失去正常细胞的特点而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得到的细胞株。
*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已成功应用于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重组乙肝疫苗等。
(Chinese hamster ovarycell )*SP2: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细胞库的建立:⒈原始细胞库(master cell bank , MCB)⒉生产用细胞库(manufacturer´sworking cell bank , MWCB)(working cell bank)·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是指在人工条件下(设定温度、pH、溶氧等),在细胞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大量培养动物细胞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技术。
·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方法: 悬浮培养法微载体培养法多孔载体培养法微囊化培养法中空纤维培养法·常用的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式生物反应器透析袋式或膜式生物反应器固定床或流化床式生物反应器一次性摇袋式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主要操作模式 :1.分批操作2.补料-分批操作3.半连续操作4.连续式操作5. 灌流式操作*工厂采用的操作模式主要是?工业上为了防止出现菌种衰退和杂菌污染等实际问题,大都采用分批操作或补料分批操作这两种方式。
·转基因动物制作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动物的染色体上稳定整合,再经过发育途径把外源目的基因稳定地传给子代,通过这项技术所获得的动物即为transgenic animal。
·常用的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乳腺、血液、尿液、鸡蛋·体细胞核移植技术:a.目的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培养的体细胞中;b.筛选导入外源基因的体细胞;c.此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
·体细胞核移植的优点:(1) 事先筛选转基因阳性细胞作为核供体, 极大提高阳性转基因动物生产率;(2) 培养的体细胞更易于进行基因打靶等基因操作;(3) 可以事先确定核移植后代的性别, 定向生产转基因动物。
第四章抗体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生产抗体药物的过程。
·人工制备抗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多克隆抗血清第二代:单克隆抗体(细胞工程抗体)第三代:基因工程抗体·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体的结构·抗体的功能:a. binding (V区的功能)b.Induce immune responses after binding ( C区的功能)·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Recognize and bind antigen):1.中和作用(病毒、毒素)2.阻止黏附3.凝集细菌·C区的功能:Induce immune responses after binding:1.激活补体(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2.结合Fc受体:a.调理作用b.介导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c.介导I型超敏反应3.穿越胎盘和黏膜·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抗原的制备:重组蛋白抗原提取纯化的天然抗原合成多肽半抗原小分子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偶联·免疫方法:体内、体外、脾内免疫法·细胞准备:1.饲养细胞(feeder cells)2.骨髓瘤细胞*选对数生长期,活细胞计数>95%3.免疫脾细胞·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方法:有限稀释法、软琼脂法·单链抗体: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抗体一条VH和一条VL基因通过一短肽链(接头DNA, linker)连接后表达出来的抗体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