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设计院校推行专业学群课程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摘要]学群专业课程建设就是强化不同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师资共享,构筑跨专业课程平台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首先要确定学群课程建设的目标,促进教学计划的修订的良性循环;其次,明确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非孤立的封闭系统;再次,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与课程一体化。
最后,加强教学技术与媒体的建设,分享学群课程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学群课程课程建设课程资源一、设计类专业学群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构想课程,可以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之一,而对课程的概念或定义,目前尚存在一些纷争,它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一样。
总体概括而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要环境和主要载体。
它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核心环节,而且还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反映着教师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因此,重视课程建设,不断总结课程建设经验,潜心探索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采取具体到位的措施,保证课程建设的实施,是实现理想课程体系的唯一途径,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1]学群专业课程建设就是强化不同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师资共享,构筑跨专业课程平台的有效途径,将专业课程具有交叉特点的专业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管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既重视每个专业的个性,扎实专业基础性与特色,也鼓励相关专业的交叉与拓展,加强对话。
比如,我校设置了“视觉艺术专业学群”:将包装传播与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专业视为一整体建设,“空间艺术专业学群”:将会展策划与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演出空间设计专业视为一整体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专业群。
面向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群探索戚彬;孙晓明;李美玲;张雨滋【摘要】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将产品设计相关课程纳入综合改革范畴,形成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群,通过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教学引导实践,实践提升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注重培养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将竞赛和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团队协作机制,以项目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积极动手、探索创新的新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Product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for industrial design majors. Core curriculum complex has been brought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Group discussion and design competition are major activities in course teaching 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project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ies. With the new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ty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more vivid, active and creative.【期刊名称】《中国轻工教育》【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教学【作者】戚彬;孙晓明;李美玲;张雨滋【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3当今工业设计教育,设计技能的训练是基础,对设计的创新探索和科学系统的研究是重点[1]。
基于CDIO模式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从CDIO在中国高校的运作现状、传统模式下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及不足以及CDIO模式下对“基础课程群”的改革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整改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论证了只有在院校政策支持、改革措施系统、推行目的明确等很多方面积极协调与配合之下,才能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入有效的运转下去。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2000年由麻省理工大学等4所大学首度提出,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为主线的CDIO 的教学模式,系统的建立了CDIO的准则,倡导“做中学”及“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
自发起研究至实施以来,CDIO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备受教育界、产业界关注。
其先进可行性已被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所认可,该模式旨在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传承与创新等诸多冲突问题。
因此说CDIO改革不仅是单纯教学改革,而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改革工程。
CDIO在中国高校的运作现状中国自2006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已有近百所大学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验,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006年,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CDIO 成员,他们从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入手,关注学生的项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着重提高其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整套模式上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
2008年12月,又一批高校成为国家教育部CDIO 首批试点院校,在推行过程中全面深入研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为产业界培养出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引领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理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动CDIO工程教育改革,这标志着全国CDIO改革的已经走向普及。
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初探摘要: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立足于行业发展前沿、专业定位,着重阐述工业设计课程群构建的必要性、依据和核心课程群内容的划分,强调课程群是一个相互关联、衔接紧密的单元组合。
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将分散在多学科中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通过课程群的构建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合理、高效。
关键词:工业设计;课程群;大数据1工业设计专业构建课程群的必要性工业设计横跨技术与艺术两大学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培养学生既要掌握技术、美学知识以及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市场学、设计心理、生理学等知识,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造能力。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位居全球之首,但人才培养成才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即工业设计专业输送的“工业设计人才”并非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工业设计师难以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主要原因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如何使课程之间内容有机衔接、科学融合,是课程质量建设方面的新课题。
课程质量在教学质量中处于核心地位。
与强调单门课程质量不同,课程群建设立足“大课程”的布局,突破按学科组织课程的传统方式,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的逻辑统一,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完善,使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课程建设。
理顺课程内容的关系,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群建设将打破学科之间、教研部门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将相关课程教师集中起来,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组成团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各自发挥优势,合作研究教學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新建本科院交设计学类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刘琳[摘要]专业群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效方法途径,是我校加快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一项重要举措。
我校自2011升本以来以服装教育为特色,发展艺、工、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以“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为契机,以校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带动相关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之间交叉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群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突出设计学科的专业群建设水平。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设计学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82(2019)02-0080-04Title: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specialty group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Author:Liu Lin(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201)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n our school.Since 2011,our school has taken clothing education as its feature,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rts,engineering,management,economics and literature.Taking the"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ilot”as an opportunity,w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key-level majors,specialty major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majors,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ajors and courses,to promote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and research level of professional groups,to highlight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n design disciplines.Key words: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design;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刘琳,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空间视觉一、设计类学科专业群建设背景2011年至今,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经历了近8年的时间,我校在以服装教育为特色,发展艺、管、经、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办学定位下,设计学科包含的各专业规模发展较快,如,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
构建以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工业设计产业的幼小和设计教育的滞胀,令我们反思工业设计教育的弊病,强化和改进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再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本研究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入手,参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纲,从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与专业特色出发,界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能力目标,推导相映射的设计知识,对设计能力进行聚合,由此构建以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课程群,并围绕课程群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
标签:课程群建设工业设计集成创新设计能力设计知识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创立时间并不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不足三十年,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却有万余人,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因人施教。
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度”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
反观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基本沿用“技术+艺术”的教育模式,课程之间往往缺少联系,容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原有课程在引入新知识、新内容时往往采用“机械地添加”方式,而没有对知识进行“内部的重新构建”,导致课程内容笨重不堪;课程柔性化程度不够,难以在培养计划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挖掘潜能的教育理念;大多数教师为刚毕业的研究生,本身较缺少设计实践经验,导致了“纸上谈兵或‘时尚设计’或‘竞赛式教育’”等等。
这样培养的学生专业结构易出现盲点,创新能力不足,不会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设计问题,易出现学生就业时与社会需求脱节,限制其发展空间。
课程群建设改变了过去课程改革单兵作战的习惯,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促进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基于笔者所在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与专业特色,本研究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入手,参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纲,明确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对设计能力进行聚合,构建以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课程群,并围绕课程群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优化资源配置。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高校在新工科专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专业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当前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提出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探讨具体的改革路径和实施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工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凸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的快速升级,要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三是注重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是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于大多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
为了满足地方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从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将现有传统课程进行重组群化,打造符合地方市场需求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然后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三门专业必修课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从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向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型人才;专业课程群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却提出:“设计教育与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设计教育规模与市场需求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
”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
一些院校盲目照搬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自身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雷同性。
一、国内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现状课程群构建是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国在课程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课程群的理念在国外早已形成,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都以某一课题为基础进行课程整合,建立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国内重点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体系较为完善,特色突出。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划分为四个方向,分别为移动、家居、交互、休闲方向,每一个方向的课程群系统而专业,为毕业生指明就业方向。
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新建专业,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课程建设遭到严峻的考验。
笔者通过对国内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考察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多所特色院校,得出目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尚未解决,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困惑与迷茫。
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因此,建设专业群课程资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旨在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的学习体验。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探讨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3. 提出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改进和创新方向。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教育报告和调查数据,了解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和评价。
3. 访谈:与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实际的经验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 目前,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存在以下问题:a. 资源不足:现有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b.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课程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c. 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和改进意见缺乏反馈机制。
2.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和教师对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a. 资源丰富多样:希望能够提供多种类型、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b. 质量保障机制:希望能够建立评估机制,确保课程资源的质量。
c. 个性化学习支持:希望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调研结果还显示,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包括:a. 多媒体技术应用:未来的课程资源将会更加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学习体验。
b.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c. 云平台支持:借助云平台,提供高效、便捷的课程资源共享和管理。
d. 安全与隐私保护:在建设和分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五、建议: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和创新方向:1. 加大资源投入:增加专业群课程资源的投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论点 ARGUMENT 人才培育142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下,主动调和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科进行重新布局,重构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传统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及院校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专业的目标转向,以课程群重构及跨界联动教学模式树立工程教育的新范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交叉融合与内容迭代,实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升级。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课程群;联动1.新工科与新设计的发展趋势新工科诞生于我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需求,包括“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多方向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以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席卷全球的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挑战。
在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下,工业设计专业课在提升交叉性、创新性、高阶性过程中遭遇瓶颈,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其内部危机促使传统教学体系被打破。
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主动调和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群联动教学研究是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了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更能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2.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研究框架2.1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新理念是首要共识。
基于“新工科”“新设计”的树立,当前社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教学过程固化性强,使大量设计人才逐渐平庸化,无法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工业设计专业分支较多,涉及的行业覆盖面广,产品形式、交互、包装、展示等方面都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由于涉及的专业内容较为复杂,未做行业领域区分,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例如,多样碎片化的专业课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却缺乏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上的脱节。
2.2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框架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保持迭代教学。
教育与创新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105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OF INDUSTRIAL DESIG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宁波财经学院 凌雁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多采用单门课程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的趋同、教学模式的“陈旧”。
1.1课程设置多采用单门课程形式课程设置多采用单门课程形式, 缺乏系统性、综合性。
单门课程间虽有时间安排的前后顺序,但在内容上却没有清晰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少关注课程之间的关系,易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与衔接不畅等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也往往各自为政,忽视沟通和交流, 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常常感到困惑。
1.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的趋同目前各高校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翻开各校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同时,在课程结构设计上面较窄,对交叉学科重视不够。
课程间教学内容出现较多重复,脱离现在市场需求,不能以务实、贴近市场的案例来驾驭书本中的知识,学生知识结构与当下社会综合性的设计服务要求不适应,缺乏竞争性。
学生面对不同课程需要重复相同的设计程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1.3教学模式的“陈旧”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互动性不强。
传统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将前人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反复练习,重复运用等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承接过来的知识技能,在此背景下的使得教师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取, 而轻视社会实践。
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没有主动参与,也缺少互动交流。
这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存在不少盲点,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课程的内容更具综合性,增强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性,通过整合相关课程,构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群,课程与课程之间增加连贯性、提炼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每门课程中都得到相应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也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技能的工业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课程群建设初探由于国家近几年加快了各级精品课程以及课程群建设的步伐,积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探索。
在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的背景下,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纷纷进入了课程群建设的高峰期。
我国高校课程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建设,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与建设。
在课程群内涵认知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一,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其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其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其四,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其五,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以上观点皆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群做出了诠释,总体来看,课程群具有两大属性:一是关联性。
课程群内的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才能够形成课程群;二是整合性。
课程群建设通过对每门课程的重新规划、设计,填补原课程间的空白,删除原课程间的重复,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
所以,课程群不是简单几门课程的相加,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二、课程群的建设意义与建设内容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与学时数的设置上,更是将学时数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而总课程数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删减。
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探析
工业设计专业分为理工类与艺术类,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两者的教育要求不同,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
文章从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按专业区分设置入手,对于如何进行理工类基础课程群建设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据理工类学生特点安排教学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分为理工类与艺术类,理工类的学生是工科出身,毫无绘画基础,与艺术类的学生相比,他们的优点是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占优势,文化基础好。
他们的缺点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审美能力与发散型思维。
所以在设置理工类学生基础课程时,要着重培养他们将表现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表达的准确性和创新的功能性。
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上静物写生课时,可以把通常用的人物头像、蔬菜等换为工业产品与电器等,让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感觉。
2.把艺术类与理工类的课程结合起来
在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中,要打破工业设计艺术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的边界,做到艺工结合。
以往传统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理工类与艺术类差别不大,艺术类和技术类的课程在机械原理与机械制图、先进的制造技术等方面缺少应有的交流,工程技术类的课程没有很好地加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来。
二、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方向
1.以能力培养为依据,合并重构基础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
课程群建设要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导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固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全部分散开来,重新组合成一系列的并且相互关联的整体课程,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串联起所有的课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在开始他的专业学习之初,具备了以上所说的创新能力和基础表达能力及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学习工程基础知识,所以要把相应的课程知识解散开来,整合课程相似的内容,根据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需求,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系统结构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
2.运用“模块化”理念建设基础课程群
在国外有一些大学运用了模块化的理念来组织课程,模块化的的教育是把内容相关联的课程组合成一些教学的模块,对于内容相近的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起
来,并且同一个模块根据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基础课程群以模块化的理念为基础,建立起不同的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把各个模块的内部建立起联系。
这些模块分成创新能力、理论修养、基础造型、工程基础等。
三、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
1.用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所有的基础课程群全部结束以后,在综合训练的环节,用一星期的时间来开工作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工作坊是最早是一种专门针对专题研究的学习形式,发展到现在慢慢演化成一种教学实践的模式,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从中体会到团队的精神。
比如,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对造型有了比较深的领悟,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图学的知识,并且发展出了创新的能力,那么在他们进入工作坊以后就可以用图形构成来做一些简单的产品造型设计,甚至可以画出生产用的三维图与产品平面图形,在工作坊中,学生们可以对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2.专家进行讲座
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或是高等校院的专家为学生们做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讲座的主题可以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项目,给学生们分析解说基础知识在项目中的运用,讲座的内容还可以讲解一些最新的设计动态、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理工类工业设计專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应该根据理工类学生自身的特点,把工程类的课程与艺术类的课程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方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庞慧.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视界,2014(8).
[2]郝灵生.略论新形势下的产品设计专业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