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朝各行省地图

元朝各行省地图

元朝各行省地图
元朝各行省地图

蒙古草原

元朝疆域

察合台汗国

甘肃行省

甘肃行省西部

河北行省

河北行省北部

河南江北行省

湖南行省

湖广行省

江西行省

陕西行省

四川行省

宣政院

云南行省

浙江行省

元代的重要制度

四、元代的重要制度 (甲)中央政制: (一)由来: (1)两府: 一、北宋立国,以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文武对峙,号称「两府」。到南 宋孝宗时,更裁三省长官,以左右丞相代之,三省权力由是尽并於中书。 二、蒙古虽起自漠北,对汉制无所可否,但入主中原後,欲在某程度上以汉制 治汉地。因此在立制上,多人以汉臣意见为依归。汉族士大夫多视宋为文 化正统,故建议元仿宋制,而不效金夏之制。 三、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立中书省。及忽必烈称帝,建国曰元, 又依宋两府之制,立枢密院主军。 (2)尚书省: 一、元起自北方,其制不少仿自北方的金。金朝亦行三省合一之制,以尚 书省为宰相机关,直辖六部。元代由中书省直统六部之制,大体源於此, 只是易尚书为中书。 二、故在不少大臣心中,仍以中书省不过主出令,以之为唯一宰相机关实 为不当。因此自世祖至武宗之世,尚书省三立三废。可见,元制亦有源於 金制部分。 (3)宣政院: 一、蒙古起於漠北,元制亦有不少因应游牧民族的习尚而建,为中原政制所 无。蒙古崇尚喇嘛教,延八思巴为国师,对宗教极为重视。 二、又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对帝国内不同种族间问题亦极重视。故在灭宋 前,即设宣政院主宗教及民族事务,不受中书省管辖。 (二)特色: (1)三省权力合而为一: 一、元以中书省为唯一宰相机关,直辖六部,裁尚书、门下二省。其後,更规 定「自今除枢密院、御史台、其余诸司及左右近侍,敢有隔越中书奏请政 务者,以违制论。」元代虽尚书省曾三立三废,但存在时间仅有八年。 二、宰相职衔迭有变化,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定制为八府宰相,依 次为右左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右左丞(正二品)、 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但可依情况虚置某些职位。 三、元代六部每部有尚书三员,正三品,均直接听命於中书省。元人尚右,故 右丞相为中书省的首席。元代经常以其中一员丞相总理省务,或虚置一丞 相位,或令其中一人主省政,故相权较宋代更集中。 四、元以枢密院主军事及宿卫,以知院(从一品)六人主之。枢密院法定地位 比中书省低,移文中书时用「呈」字。又八府宰中例有二、三人兼知院, 使宰相可过问军事。可见,元代军政大权大体集於中书,其法定权力比宋

元朝翰林院与汉人关系

元世祖即位之初,曹设立翰林院。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鸽认为“翰范 载言之职,莫国史为重”,上疏备陈修史的重要性,于是翰林院才正式兼修史之任,更名翰 林国史院。á此后,修国史(历朝实录和后妃功臣列传)就成了翰林国史院的一项主要工 作,以致有的记载就简单地以“管编修国史”@一句话来概括翰林国史院的职掌。元文宗时,命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纂修政书《经世大典》,不少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够顺帝至正初年,诏修辽、宋、金三史。这虽已不属国史范围,但仍‘“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共事”O,参与纂修工作的官员来自很多机构,而实际负责者也还是翰林国史院官员。0 二、典制语。早在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就任命王鹦为元代第一位翰林学士承旨, “制浩典章告所裁定”。翰林国史院机构正式设立之后,起草制浩、“代言以施命于四方”,与修史、“载事以传信于万世”一样,都是它的主要职掌。元人记述说:“前代代 言之官,纂修之职,告号为清华之地。国朝合而为一,势严而势重。”“内则王侯之拜封、 百官之制谙,外则遣使四夷、怀柔远人,凡王命,言必以文。”0另外像救赐碑文一类文 字,也大都由翰林儒臣撰定。 三、备顾问。·元世祖设立翰林国史院的意图之一,就是用它在政治上起顾问咨询作川。 宋降臣谢昌元请立门下省,世祖责备翰林学士王磐说:“如是有盘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 方后至之巨言之,汝用学问何为?”王磐因病请致仕,世祖遣使慰谕说:“卿年虽高,非 任剧务,第安坐敬人耳。何以辞为?”勿程拒夫以质子身份入觑,世祖授以应奉翰林文字之职,并对他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巨邪正,宜皆为股言之。”à成宗即位,征李谦 为翰林学士,也对他说:“股知卿有疾。”一卿当与谋国政,余不劳卿也。”@大德七年(1303),“诏除集贤、翰林老臣预议朝政,其余三品以下年七十者,各升散官一等致仕。”忍 当时每遇大的天灾,皇帝往往就耍专门咨访翰林国更院。。故而苏天爵云“夫翰林、集贤, 祖宗所以优异儒巨,乞言议政而已”à。《元史》本纪中就有很多翰林国史院官员参加朝政集议的事例,这里不拟罗列。总的来看,他们所参与集议的事务范围很广,但尤以有关礼 仪、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务为多。甚至连军官服色这样的细小问题,翰林国史院官员也曹参与讨论。函到元代后期,经筵进讲(即选择博学的官员为皇帝进讲经史)形成制度:“以省、台、翰林通儒之巨知经筵事。“一有公移,翰林国史知经筵者署之,仍用国史院印章, 奏为著令。”。于是经筵进讲也成了翰林国史院备顾问职掌的一个重要方面。 翰林国史院的主耍职掌,基本如上所述。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院中的汉族儒士所赖以 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途径。这种途径,大体上有两条: 一、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因负有典制诗、备顾问的职掌,往往与皇帝较为接 近,也就有较多的机会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和看法。例如阎复在翰林,、“帝屡召至榻前,面撇召旨”,甚至成宗择相也询问他的意彰产甸三主鹤在承旨时,“若政之美疵,事之可否, 人之贤不肯,省板言正论,无所顾忌”‘窦默任翰林侍讲学士,“至其关国家大计,则面 斥权贵不少挠,虽古之汲黯、朱云无以加之”@。赵与票在翰林,“每视职i青望近,·“…故所言常若8l]切无隐”@。王挥授翰林学士,“凡预庭议,知无不言”。赵晨“自入翰林, 恒似时事为念,数敷陈便宜。“一每遇台省大臣,必反复言之,听者厌闻而公不恤也”à。 他们的意见,在不少情况下也能被采纳。例如王磐供职翰林时,疏请罢转运司,获准。后 “方伐宋,凡惟握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意”。“江南既下,公 王磐)言禁敢军士、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恩信,所以抚安新附、消弧寇盗之策甚备, 告略施行之”。阿合马欲罢按察司,也因王磐硫争,得不罢。欧阳玄任翰林待制时,“条 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这一类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大体上还是可信 的。 二、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汉族儒士,主要是承旨以下到直学士诸官,往往有荐士之权。 元朝前期不行科举,儒士多由荐举得进,其中由翰林国史院保荐的就为数不少。例如前面一再提到的元栩第一任翰林学士承旨王鹦,一次就保奏二十余人为随路提举学校官。翰林国史院初立时学士以卞官员,也大多由他保举,故而元人称他“主盟吾道,奖进后学,推毅人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许守泯 (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台湾 台南) 一、经历简介 萧启庆教授是当今海内外蒙元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萧教授生于1937年,祖籍江苏泰兴。1955年就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深受姚从吾先生(1894─1970)启发。姚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师事柯绍忞、张相文,亦为胡适入室弟子,后来负笈德国,受到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和班汉姆(E. Bernheim)影响,回国后结合兰克史学和干嘉考证学,研究北亚史及辽金元史。 萧教授在姚先生的教导熏陶之下,选择以蒙元史为研究领域。1959年完成学士论文《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并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仍跟随姚先生研习蒙元史。1963年提交硕士论文《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同年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在哈佛大学,萧教授主要师承柯立夫(Francis W. Cleaves, 1911─1995)与杨联升两位先生。杨联升先生以博学多闻知名,其治学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念设定题目和组织材料,却立足于严谨的训诂与考证上。柯立夫先生则师承二十世纪前半西方最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精通汉、蒙、满、波斯及多种欧洲古今语文,其著作以译述与考证见长。萧教授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并由哈佛大学于1978年刊行,自此中外学界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萧教授于1969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先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1974年转任新加坡学历史系。1994年应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邀约,返台任教,讲授“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及“汉学述评”等课程。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退休,荣聘为清华大学历史所梅贻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 二、研究取径与重心 萧启庆教授认为元史研究有两条主轴,一为探讨元朝在中国史上的独特性,一为考察其在中国史上的延续性。前者着重横向探讨草原传统及外来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元朝制度与文化上的特色。后者着重纵向分析元朝与前后各代之异同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萧教授的研究重心,早年较重视第一条主轴,近年来也重视第二条,但萧教授也体认到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想结合两条主轴而勾勒出蒙元时代在中国历史及北亚历史中的地位。 三、出版著作 截至目前,萧教授已经出版专书两册,联合编着三种,论文集五册,分别是:专书《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元代军事制度》(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联合编着方面,与罗意果(Igor de Rachewiltz)、陈学霖两位教授合着《蒙元前期名人传论》(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代文学 概说 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 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 A. 唐都长安 B. 北宋东 京 C. 元朝大 都 D. 明朝北京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 成吉思汗 B. 忽必 烈 C. 完颜阿骨 打 D. 耶律阿保机 3.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 辽阳省 B. 岭北 省 C. 吉林 省 D. 黑龙江省 4.“有的事件是正义的,但却可能不具备进步意义。”下列哪一项与此相符() A. 文天祥抗元 B. 元朝凿运 河 C. 蒙古灭 金 D.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其主要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 B. 消灭南 宋 C. 建立明 朝 D. 统一蒙古 6.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域,由中央政府对其任官吏、驻军队、查户口、征赋税是在()

朝 C. 宋 朝 D. 元朝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 要贡献,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最早形成于() A. 宋朝 B. 元 朝 C. 明 朝 D. 清朝 8.元朝时,现在的北京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A. 尚书省 B. 辽阳行 省 C. 澎湖巡检 司 D. 中书省 9.从元代以来七百多年西藏一直是由中国的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中断过,请问元朝设 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藏事务( ) A. 中书省 B. 巡检 司 C. 市泊 司 D. 宣政院 10.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 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A.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 机构的设置与变 化 D. 对个的联系与交往 11.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新民族是 ( ) A. 回族 B. 维吾尔 族 C. 藏 族 D. 苗族 12.你知道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个吗()

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

元代肃政廉访司研究 肃政廉访司,俗称“宪司”、“监司”,其前身为提刑按察司。在元代地方统治结构中,廉访司“布诸道,抚临郡邑”,是凌驾于路府州县之上的三大官府之一(另外两个是行省和宣慰司)。同时,隶属于御史台和江南、陕西二行御史台的二十二道廉访司,又相当于元代地方监察网络中的基本网结。关于廉访司,丹羽友三郎、洪金富、郝时远、周继中等在讨论元代监察制度概况、特点及分巡制时,已有所论述。笔者吸收前人成果,拟对元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分司出巡与总司坐镇,纠劾、刷卷、按问、刑狱诸职事,官吏选用,与其它衙门关系等,予以较系统的探研。 (一)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 关于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建置沿革,丹羽友三郎认为,可以划分为创设期(至元六年一月——十三年十一月)、扩充期(至元十四年一月——二十二年一月)、整备期(至元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八年二月)、确立期(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大德十年六月),定制期(大德十年六月以后)等五个阶段。丹羽友三郎的看法广泛涉及按察司创设、两次废罢、改称廉访司及遍布二十二道,其优点是细微周详,缺陷是稍显繁琐。笔者主张:从元肃政廉访司建置的根本性变化着眼,与其细分为五阶段,毋宁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为界将其划分为提刑按察司和肃政廉访司前后两个阶段。 1、提刑按察司阶段 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元世祖在设置御史台半年之后又建立了山东东西等四道按察司。关于这件事,《元史?世祖本纪》仅录下“立四道按察司”寥寥六字。《大元官制杂记》所载弥足珍贵:“至元六年正月,降旨谕西京、北京、开元路转运司等官司及军民,旨若曰:…大小所任官员,其庶务是否,其省察行之。命土怀秃、不鲁海牙往为按察司官?。复降旨谕河间、济南、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及转运司官、诸军民如前。命迷儿忽辛、陈为按察司官。复降旨谕顺天、真定、南京诸官转运司官及军民如前,命兀忽呿、游显往为按察司官”。 “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东东西道,曰河东陕西道,曰山北东西道,曰河北河南道。” 从地望方位看,“西京、北京、开元路转运司等官”及土怀秃、不鲁海牙,属于山北东西道;“顺天、真定、南京诸官转运司官”及兀忽呿,游显,属于河北河南道;河间、济南、大名、东平、益都等路转运司官及迷儿忽辛、陈佑,属于山东东西道。唯河东陕西道所辖路分、转运司及按察司官人名失载。另外,陈、游显至元六年分别担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和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还能在相关碑传中得到印证。 关于按察司官的长贰、员额及品秩,虞集《御史台记》云:“至元六年初置各道提刑按察司,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辍耕录》卷二《置台宪》也说:“各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六年置,正三品。有使、副使、佥事、察判、经历、知事”。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元按察司长贰官员数额、品秩及职事,大抵是对金按察司制度的袭用。仅是在首领官中增加了经历一员。第二,尽管至元六年四道按察司设立之初,已有了提刑按察司官“分轮巡按”,“各许将带吏员二人”等规则,但察判二员系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增设,二十三年(1286年)即废罢。至元十四年(1277年)江南诸道新设按察司时,才出现了“使二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的明确员额记载。可见,虞集和陶宗仪有关按察司官员数的说法不十分确切,至元六年正月之际,按察司使、副使、佥事及察判建置,并不完备。 至元六年以后,朝廷还在以上四道按察司的基础上陆续增设十余道按察司。如至元六年“西夏中兴等路设提刑按察司兼劝农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四月该司易名为陇右河西道按察司。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河东陕西道扩充为河东山西、陕西四川二道按察司,即“以平阳、太原、西京、隆兴、上都为一道,置司太原”,名曰河东山西道按察司;“自京兆至四川为一道”,曰陕西四川道按察司。又将山北东西道调整为山北辽东道按察司。至元十二年六月,又从山东东西、河北河南二道内析出燕南河北道按察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增设江南八道按察司,即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湖北道、浙东海右道、浙西江南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等,后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张书林编辑 元时期1330年图说 本图以《元史地理志》所载文宗至顺元年(1330)版籍为准。其时“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 有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 二十七。” 中书省甘肃、辽阳、河南、岭北等处相继建立行省后,中书省辖境遂限于河北、漠南、山东、 山西。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13 0 7)置和林行省,治和林(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1235年后

辖东起哈刺温山(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新疆部分、俄罗斯西 伯利亚地区。 辽阳行省至元初曾置东京行省,旋罢。二十三年再立,同年罢。二十四年(12 8 7)复置,改 称辽阳,治辽阳路(今辽阳市)。辖境相当金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西北起大 兴安岭外兴安岭,东南抵海,接高丽境。 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割中书省之河南、江淮、湖广二行省之江北立,治汴梁 路(今开封市)。辖境有今河南省河南部分和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江北部分。见1280年图说。

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四川二省,其后一度再合为 一,二十三年又分为二。陕西行省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西安市),辖境相当金陕西五路及南宋 利州路部分地,东起山陕间黄河,西包河挑,南起大巴山,北包鄂尔多斯草原。四川行省治成都路, 相当宋成都、潼川、夔州三路及利州路一部分,今四川省的大部分。见1280年图说。 甘肃行省景定二年(12 61)立西夏中兴行省于西夏故地,治中兴府。其后屡罢屡置,至元十 三年(12 8 6)徙省治于甘州路(今张掖),改称甘肃行省。辖境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西 地区和内蒙古西部。 云南行省因旧。辖境在今缅、泰境内有所扩展。见1280年图说。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徙治杭州。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 省。二十六年再徙杭州,二十八年(1291)割江北州郡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大德三年(129 9) 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并江浙。辖境相当宋两浙西、两浙东、江南东、福建四路,今浙江福建二省、 上海市和安徽、江苏的江南部分。 江西行省因旧。辖有今江西大部广东大部分地。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2009-09-30 13:20 在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 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n 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类似投影还有正切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s on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Tangent),该投影是1976

昆明文庙始建于元代

昆明文庙始建于元代。公元1276年,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昆明五华山右,建成了云南第一座孔庙——昆明文庙(见图)。 该殿53间,孔子面南而座,两边是孟子等“四公”与子贡等“十哲”,开云南庙学的风气。开始学生数量较少,连学长、官员都还得亲自去“劝士人子弟以学”,后来发展到每期招收150名学生,当地少数民族,“虽爨僰亦遣子入学”,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现在的文庙建于康熙29年(1690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文庙是纪念孔子、发扬儒学的圣地。历史的事实说明,儒学在云南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储存、传播先进文化,构建云南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促进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同一性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庙原是一座典型的、完美的中国园林式建筑,是我市城区较大,建筑较为精美的建筑群之一。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旧有建筑逐步被拆毁改建,除棂星门、泮池上的壁水桥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楼外,其它建筑包括碑刻、楹联、匾额均无存。 辛亥革命以后,文庙辟为昆明老百姓的大众乐园,设有大众茶馆、棋艺室、报刊阅览室、戏曲花灯室和灯光露天球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多次修葺,一度易名“大众游艺园”和“昆明市群众艺术馆”。近年来,通过整治,这里既保持了环境清幽、林木葱茏的特色,又设立了许多高雅的文化活动项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味、市井味和文化味。 昆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昆明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金马碧鸡坊就是著名一景。该坊始建于 云南昆明金马碧鸡坊 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金马壁鸡坊历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昆明的象征。 金马碧鸡坊的独特之处,在于某个特定的时候,会出现“金碧交辉”的奇景。就是有那么一天,太阳将落未落,金色的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金碧交辉”。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年,中秋之日恰逢秋分。晴空一碧,万里无云。傍晚,许多群众在三市街口等待,到时,果真两坊影子见于街面,不一会靠拢相交,至此,日落月升,交辉奇景逐步消失。 据说,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奇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而这种奇景的设计,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把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智慧。可惜的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两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有希望的是,如今万物复苏,已定为昆明市徽,金马碧鸡坊将重建,金马碧鸡的雕塑也拟兴立。秀丽的滇池之滨,奔腾奋进的金马、象征吉祥如意的碧鸡将在云南人民的心灵中闪射出新的光辉。

元朝地图解读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1.元朝疆域。 元朝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统一,疆域超过汉唐最强盛时期。元朝十大行省,甘肃、陕西、 河南、江西、四川、云南6个行省名称现在仍然在使用,察哈台汗国统治了新疆一半,西藏、台湾 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只有岭北现在完全不在中国境内。除元朝外,还有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 哈台汗国,共四大汗国。

2.元大都城。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西周诸侯国燕国都城就是这里,契丹人占据幽云十六州后,以燕京为南京,女真人建立的金曾经迁都燕京,称为中都。 忽必烈由大汗改称皇帝,由行国变成定都,先有上都,然后建筑大都,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大都市,人口众多。

3.元朝经济分布。 元朝经济继承宋朝,没有大的变化。棉花种植推广到黄河流域,屯田面积很大。纺织业有丝绸纺织业、麻纺织业,宋朝兴起棉纺织业,元朝出现松江等棉纺业中心。 4.元朝的中外交通。 水路和宋朝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是陆路,因为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相互联系需要,元朝驿站非常发达。

5.马可波罗游历东方路线。 基督教在唐朝就有传播,叫景教,但它是一神教,而中国人是多神信仰,基督教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信仰格局,难以传播开来。元朝西征,欧洲人归在色目人范畴,蒙古人有部分人信仰,叫也里可温教、十字教。 马可波罗家族是商人,也是基督教向中国传播的信使,父亲、叔父和他都到过中国。马可波罗代表忽必烈出使过东南亚很多国家,后来护送阔阔真公主去伊利汗国,历经17年回到意大利。 马可波罗羡慕元朝的统一和强大,希望意大利也统一起来,他参加了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战败被俘。监狱里是一个吹牛的场所,于是,他在东方的见闻成了狱友打发时光的最好故事,狱友鲁斯蒂谦记下了这些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马可波罗行纪》。这部书对后世开辟新航路影响很大。 6.元朝的运河和漕运。 元朝大都开始有50多万人,后来超过100万人。这么多人的吃穿就成为大问题。于是,元朝整治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主持水利,修了通惠河等。这就初步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京杭大运河。 漕运是指通过水道把物资运到指定地方。元朝的漕运主要是把江南的物资通过大运河和海路运到大都,解决京城的供应问题。 7.元朝主要驿站和驿道分布。 驿站和驿道是传递军事政治情报的通讯系统。 西周有烽火台,战国有长城,秦朝有驰道、直道,元朝称站赤,以后历代都有类似的工程建筑,主要是解决军警传报。一般情报日行300里,重要情报有600里加急,最高800里。

元朝对外文化交流

元朝对外文化交流 1、元朝皇帝名义上同时又是作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国在名义上对四大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其领土有时在广义上指整个蒙古帝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曾一度囊括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域。不过,蒙古帝国实际上早在忽必烈时期已经分裂,各个汗国都已形成独立的国家,各自为政,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蒙古大汗所在的汗国的疆域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 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朝继承与发扬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超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刺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 在元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鼓舞之下,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的香料、药材等物质大批舶至中国,以至“来华商贾不绝于途”;而中国著名的丝绸、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远赴欧洲。这是中国历史上向世界、向海洋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对世界与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是空前的。而自此后的明代伊始,由于统治者盲目推崇惟我中华独尊的孤立主义思想,进而一概采取严格的“禁海”政策,中华民族因此逐渐淡出世界强者之林,并且最终难逃近、现代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屈辱。 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从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这座大都市。来自亚洲各国、欧洲,以及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者络绎不绝。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沿着时间的纵轴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彼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学而优则仕”及“重文章轻科技”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却在元

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 摘要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除课本插图外,还配有相当精美的历史地图册。小小图册和课本交相辉映,以其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清晰的画面和柔和的色彩赢得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历史地图;课堂教学;中学历史 利用历史地图命制高考试题也在近几年花样百出,长盛不衰。足以说明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以及未来历史地图改进的方向谈谈我的思路和看法。 一、历史地图让沉寂的历史灵动起来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与课本文字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它拥有文字所不能具备的许多功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历史过程,让沉静在课本中的文字像点点跳跃的音符缓缓诉说那一幕幕气壮山河和一段段峥嵘岁月。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时,同学们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总是记忆不清楚,特别容易搞混那几个航海家和他们开辟的新航路。为此,我把地图做成动态的示意图,让他们到讲台上对着示意图来讲述,先搞清楚几大洋和几大洲的分布空间,然后,按图中的箭头所指进行复述,谁发现了好望角,谁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谁完成了环球航行;太平洋的名字与哪位航海家有关等等。这种方式它比较自由,不受课本固定文字的限制。学生很乐意这样的方式,纷纷举手参与。感觉比死记硬背课本文字要容易的多,有的同学兴趣大增,还把他知道的哥伦布等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真是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意犹未尽。这种地图示意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立体的空间,一种直观的视觉画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让躺在课本中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亲切流畅。同时,地图还把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航行路线也绘制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正好给学生们讲述了中西航海的差异,顺便说了我自己对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小学生说的他不喜欢郑和的那句话的看法:郑和不是一个单个的人,他代表一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都要以国家宗旨为前提,他率领那么庞大的船队,带着象征中国特色的瓷器纸张等物品先后七次下西洋,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帮助了落后的地区,体现了大国的风范。他不曾殖民也不曾侵略。难道因为这个就要不喜欢他吗?这有道理吗?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谴责殖民主义吗?为什么对如此伟大的航海家这样的信口雌黄,这是很不公正的。人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制约的。当下西方的一些国家说什么中国威胁论,这是毫无根据的,曾经强大的中国不曾称霸殖民,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国也不会威胁他国。因为地图同学们明白了很多,也对西方航海家和东方航海家的不同的伟大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地图让疑惑的历史清晰起来

10蒙古族的兴起于元朝的建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无答案)

课时标号:班级:姓名:课 题 蒙古族的兴起于元朝的建立 目标1.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建立与统一等史实 2.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感知历史依据教材,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教材中标出或圈划。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生活概况: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 ,逐而居,过着的生活。 2.统一蒙古:1206年,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此后,蒙古和结盟,南北夹击朝。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和蒙古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 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元朝的建立:(1)忽必烈即位:1260年,继承汗位。(2)忽必烈建制:忽必烈接受儒臣提出的“”“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3)建立: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 2.元朝的统一:(1)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2)统一全国: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3)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历史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首领结束了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的局面,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区的文化巩固统治,建立元朝统一了中国,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蒙古族的统一与扩张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不进自 己的卧内,互相抢掠 财物。有草皮的地翻 转着,全部百姓反 了,不卧自己被儿 里,互相攻打。 ——摘编自《蒙古秘 史》 “……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泌园春。 雪》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草原人民怎样的生活状况?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你最渴望怎样的生活? (2)材料二中的“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分别指的是谁?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材料一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有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中国元朝地图

中国元朝地图,元朝疆域地图 2008-05-08 10:13:4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 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除了蒙古人其它民族都是最低等,特别是汉人的命相当与一头牛.钱穆等国学大师对把蒙古的黑暗统治叫做没有制度的法术.章太炎认为蒙古统治时期应该为蛮夷史. 1.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四大汗国与元朝本身脱离宗主国关系 请看: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后,命旭烈兀统领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之境,建立汗国。其领土东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 1265年,旭烈兀子阿八哈继立,元朝赐他"辅国安民之宝"方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土),以蔑剌哈为陪都。1284年,忽必烈遣孛罗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将他 留在汗庭参议政事。 第七代伊利汗合赞统治时期,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势颇盛。1298年,合赞遣使入元朝,贡珠宝等物。" 权争影响显然亦未波及伊儿汗国. 更徨论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其与元朝本身脱离宗 主国关系 2.元朝为什么定名为"元"?为什么要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文义命名?为什么不去用可兰经某经中 某文义命名?灭了宋朝也可以建立华夏汗国,为什么要取名自易经? 直书的文字格式、授时历,,在显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其中一个朝代,元朝失败的地方是统治手法的 低劣,不及满族精明。 3.等级制度大体是根据归附蒙古征服者的时间先后建立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较低。第3等级的汉人是指蒙古灭金以后获得的人口,包括生活在这一区域里的汉人和普通的契丹与女真等人,第4等级的南人,主要指南宋灭亡以后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内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事实上,4个等级中是存在着不同的集团的。例如,汉人地主同蒙古统治者的根本阶级利益是一致的,而普通汉人 同蒙古平民则共同处于同被统治的境地。 蒙古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自身对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非在行。这就决定了蒙古统治阶级在发展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必须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与劳动,而等级制度毫无疑问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等级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国人的极大反抗。也许这是元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仁宗的"汉法"政治 武宗海山即位不满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即皇帝位,是 为仁宗,蒙古号普颜笃汗。 仁宗曾随李孟学习儒学,倚重汉人文臣。即位后,革除武宗旧政,力行"汉法"。武宗死后,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间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处死。 各地行尚书省仍恢复为行中书省。 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民间行使者至行用库倒换。依旧印造中统钞及至元钞。凡官司出纳,一准中统钞数。同时派官焚毁至大钞。仁宗通过对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纲常之道作为 统治思想。汉人儒士被任用,儒学在元朝得到重视。 1313年(皇庆二年)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自1314年八月,各州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 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 二。基因论

史上最长寿的人陈俊,生于唐朝死于元朝终年443岁

史上最长寿的人陈俊,生于唐朝死于元朝终年443岁 即使在现代的健康和医疗条件下,普通人活到100岁已经算是很长寿了,在古代社会,活过百岁的就更屈指可数了。但古代却又一位神人,竟然活了400多年,他就是生于唐朝死于元朝的陈俊,终年443岁。陈俊(881-1324),福建永泰人。《永泰县志》:晚年肌体萎缩形如小孩,装在竹篮中轮流供养,人称菜篮公。莆田地区建于1971年至1983年,当时辖区莆田、仙游、福清、闽候、闽清、长乐、平潭、永泰八县。据有关部门从永泰县志查证得知:清代乾隆十三年《永泰县志》12卷记载,陈俊,字克明,福建永嘉山区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死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终年443岁。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受到乡人敬重。到了晚年,他无法自食其力,“子孙无有存者,乡人轮流供养”。 后来,老人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渐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行动十分不便。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 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陈俊去世后,乡邻们将他的 遗骨塑像安放在汤泉庙作为纪念,并誉称为“小彭祖”(传说 彭祖活800多岁)。陈俊生平事迹被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 朝一直保留到清代。人活百岁,亦属罕见,被称为人瑞,而

被民间誉为“小彭祖”的陈俊竟活到443岁,岂非是近代人间奇迹。有关陈俊的故事:“菜篮公”的名字和传说至今仍在永泰县一带广为流传。当然,陈俊活到443岁,只是县志中的记载,至于科学性如何,现在就不得而知了。但陈俊的奇特高寿,不管属实与否,至少给我们今天探讨的长寿问题留下了一片美好的憧憬。 未来人类只要改变一点基因,完全可以活到500岁。难道古人基因突变?这你也信?被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不是康熙,而是明朝最后一个年号——崇祯,一共被朝鲜使用了265年。可以由此推断一下,这人活四百多岁是怎么来的。不过据记载还有些人年龄也不小,下面是其他资料记载的长寿排名。李清云个人资料简介李清云(?年-1933年),原名周亮,后改名叫王尧峰,籍贯木渎,有说是昆山附近的人,又有说是友联附近的,后经一个名叫陈媞媞的史学家鉴定,确定其是香溢澜桥附近的,当时经营一家面馆,在当地小有名气。约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单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上。传说他在世活了256岁,是清末民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3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在世256年岁,最高时长到3米。我们经常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