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视听语言
- 格式:docx
- 大小:13.78 KB
- 文档页数:3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
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
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
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
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
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
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
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
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
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阳光灿烂的⽇⼦》是著名中国导演姜⽂的处⼥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时,北京部队⼤院⾥⼀群正处青春期的孩⼦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命”的⼤⼈们没有闲⼯夫理会⼩孩⼦们,⼜加上学校停课⽆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们在耀眼刺⽬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①等⽅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两个⼩时长的影⽚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
导演姜⽂说他“在拍摄过程中⽤⼀切⽅法、⼿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
”本⽂就通过对影⽚《阳光灿烂的⽇⼦》独具⼀格的拍摄⼿法、画⾯⾊彩以及旁⽩系统的运⽤的分析,来还原姜⽂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独特的机⾓⾊ 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死拍也不⾏,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
因此,姜⽂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个⾓⾊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量运⽤。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中的⾓⾊进⾏⼤幅度地移位,上⾄屋顶,下⾄床底,每个⾓落⽆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中⾓⾊中的⼀员,被⼀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配着,或⾛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车在北京的⽼胡同⾥左冲右突,“像⼀只热铁⽪屋顶上的猫”。
姜⽂这种极具视觉感、⽅位感和运动感的摄影机⾓⾊运⽤,把观众带⼊到了⼀个⾝临其境的臆想空间⾥。
(⼀)低⾓度的三线合⼀视点 好莱坞经典“透明叙述”②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它能“使电影故事显得真实,不可预料其发展,故事事件似乎是⾃然涌现的,这样也就掩盖了故事叙事组织的任意性和叙事者的⼲预作⽤”。
⽽在此基础上,倘若导演再⽤上⼀些特殊视觉的“透明叙述”⼿法,影⽚所表达出来的意味会更加真实和浓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欢迎阅读《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BY 浔不见觅在观看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思考好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课堂上曾经看过一小段片段,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从电影一开始夸张地仰拍毛主席像就可以出来。
而色彩是视听语言兵,来送低瓦数泛热闹的氛围,59分左右,约的群架没有打起来,双方握手言和到餐厅喝酒,以红色黄色为背景色,衬托热烈的氛围。
有一场戏是米兰在洗头,阳光充足的房间,连水都让人觉得舒服,借暖色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
还有一幕让我影响深刻的画面是在1:41:00左右,昏黄的灯光下摆满了燃烧的蜡烛,更添了黄色的氛围,几个男生滑稽地跳着四小天鹅的舞曲,而不同的是,米兰和刘忆苦跳起了正经的双人舞,在热情中也包含了男主角的嫉妒。
除了暖色基调外,还有几幕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在1:29:00左右,男主出门寻找同伴看电影,画面以蓝色偏黑的冷调为主,表现出男主心底的孤独。
1:56:00左右,雨夜,同样是蓝色冷调,男主摔车,疯狂地呼喊女主,一道道惊雷照亮他黝黑的面孔,表现了一种情感的转折与爆发。
导演除了利用冷暖的色彩基调之外,还偶尔利用了一些重点色,比如,红色。
这里要说的不是那个时代特色的红色,而是剧情里的道具色红色——米兰的红色的泳衣、马小军的红裤衩。
在马小,米除了不存的时候,除了色调、重点色,还有几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
在27:00左右,于北蓓亲吻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男主两颊留下了夸张的红色唇印,男主用手擦去反而擦成了晕染,这时候画面硬切转到男主脸上抹了粉,并打着更加夸张的腮红,整个画面十分滑稽。
还有在46:00左右,一群人打完群架到澡堂洗澡,几位主角肤色反差都很严重,全身都是黑的,就屁股那里有一块倒三角的白,惹人发笑的同时我也在想,当时的男孩子都是实打实的皮猴,不同于现在大多闷在家里的孩子。
更为夸张的一幕人体色彩的对比实在1:22:00的时候,马小军整个脸比炭黑,牙齿还是亮白的,有趣的很,他可能是为了几包烟,也可能是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示自己,又或者是发泄米兰对自己的冷淡,做出爬上高烟囱的疯狂举动。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表达
高明
【期刊名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4)6
【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的代表作品.姜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没有将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等要素作为表现主题,而是将视听语言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剧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视听表达的手段,使得影片处处呈现出一种激情.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高明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江苏南京 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
【相关文献】
1.阳光灿烂的色彩——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所用色彩色调的蕴意 [J], 叶婷婷;王秋雁
2.阳光灿烂、青春无悔——《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J], 孟文彬
3.有我之"镜"、无我之"镜"——《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十三棵泡桐树》之视听语言对读 [J], 余权;刘敬
4.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J], 周云云
5.从灿烂的日子到苍白的时代——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感 [J], 孙珂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处游泳池戏的视听语言分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临近结尾处马小军在游泳池跳水的片段是全片中不可磨灭的亮点之一。
在这个片段中,摄像综合运用了景别、角度、用光、色彩等多方面的画面造型元素,体现了深厚的功底以及导演在视听语言运用中的别样之处。
以下主要通过景别与角度,来对这个片段做分析。
这个片段的一开始是一系列拍摄马小军往跳水高台的最顶点上爬的镜头。
在我的理解里,这里的扶梯,其实是在隐喻马小军的生命历程,他不断向上爬,探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它以一个脚部特写作为开篇镜头开头。
这是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这个特写突出和强调了马小军的脚部动作,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画面中,马小军不断向最高的跳水台挺进,不断往上爬,呈现出马小军不断想要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
紧接着是一个中景推镜头,依旧是马小军在不断向上爬。
与之前的脚部特写不同的是,这段中景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马小军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上:在看到马小军向上爬动作的同时,观众也看到了马小军脸上的彷徨不安。
由此,也呈现出马小军此时不安的心理状态。
而后是一个远景主观推镜头,拍摄马小军眼里,远处的朋友们正在嬉戏,自己却孤单得不知所措。
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再接着,片段中由以不同角度去展示马小军向上爬的动作。
第一个是一个俯拍的全景。
在这个俯拍镜头中,马小军作为被摄主体,显得十分萎缩、渺小,仿佛受到压抑。
这种角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片段中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气氛。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接下来的仰拍视角镜头。
仰摄突出了马小军的画面主体地位,作为被摄主体他也比平时更为挺拔高大,表现出此时尽管他感到彷徨无助,却还是没有停下过一直向上爬的目标,勇敢的探索未知的人生之路,就算有畏惧却也没想过半途而废的高贵品质。
阳光灿烂色彩斑斓——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黄色、红色亦或是绿色,热烈亦或是黑白,人的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就是多彩的青春,而青春的历程从来就是不平坦的。
简单的红灰蓝白,暗黄的灯光,暴力情结与对异性的渴望,这便是青春的烈火;规则,潮流,限制这是时代的强音,当青春之火和时代之音巧妙的碰撞,便勾起了那青春的回忆,这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色彩,在电影中主要用来表达人物的情绪、意愿等,或者起到指代和象征的作用。
在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每个镜头都充斥着人造的阳光:衣服,农田,建筑,铁道,山峦,通通被笼罩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是太阳的颜色,光芒万丈,连汗流浃背的马晓军脸上时刻都有一种既健康又病态的微黄色彩。
整部片子都沉溺在一种阳光灿烂中,虽然让人感觉很压抑,但是这个光却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完美体现,实际上也是在印证,在马小军的意识里,那个时候似乎总是阳光灿烂。
绿色的追求,青春的梦。
影片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那种泛着黄的解放绿,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
在一定的年龄,必定有自以为是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气概,想象自己将成为纵横沙场的统帅,就象马小军成天盼着和苏联开战。
颇赋唯美的倾向,也使主要人物愈发饱满,使影片的主题愈发鲜明。
蔚蓝的天空,青春的爱。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但这却又是多次幻想却又不敢说出的秘密。
一波三折的奇遇般的相识经历,聊天中进入梦乡的睡态,以及雨中表白与激情相拥,这些都是马小军心中极其渴望发生然后在脑子里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情景,代表着青春期心中的火焰。
最后的强暴,也标志着马小军在精神上对米兰的这份迷恋的埋葬,而这一切都是对青春期记忆杂乱的表现。
影片结尾游泳池和天空都是无暇的蓝色,以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回忆叙述着那段纯真的年代。
暗黄的灯光,青春的火。
影片中用到的灯光都不是强光是那种很暗发黄的光,就像马小军偷看女孩跳舞的时候,唯美的色彩运用,让人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这便是青春期的真实写照。
.谈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的华彩,影视艺术概论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
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
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动物凶猛》(王朔)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拍成的电影。
姜文为什么将名字改了,可能那些日子对于那时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段阳关灿烂的日子,无人管教,放任自流。
在他们的眼中文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就像电影中姜文的独白一样,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或许还有一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吧。
至于王朔的原著为什么取名《动物凶猛》,我不知道,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但网上有人评论说,“小说里有一句话解释了题目的由来--‘那时的我就像凶猛的动物,关在笼子里没什么,但放出来就会危及他人’(大意如此)”。
那一种凶猛的野性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青春的躁动”,人就是一种动物,同时人也是最凶猛的生物……本片作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再多说,由于本论文是为《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而作,故主要方面讲画面和声音,其他方面则次之讲述。
本片的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他们是哥儿俩吗?答案:不是兄弟,但是他们都是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顾长卫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一位知名的摄影师,顾长宁也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录音师,《孩子王》《红高粱》都是他的杰作。
总之两位都是厉害人物,必然会成就这部片子的。
导演是姜文,不用说了,这么厉害的人,但要说明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那先从画面开始讲述吧。
为了突出主题“阳光灿烂”,全片90%以上的戏份都是在白天,而且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黄的晃眼的光芒,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尤其在米兰房间的戏中,这种感觉体现的最为突出,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中,形成一束束明显的光束,连灰尘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充满了神圣和庄重。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作者:陈婧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对中国导演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时代》周刊曾给予过“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的高度评价。
是什么让这部华语电影受到如此高度的称赞?为寻找答案,本文从最为直观的视听语言着手,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电影分析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39-03《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著名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文革时,北京部队大院里一群正处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革命”的大人们没有闲工夫理会小孩子们,又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们在耀眼刺目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①等方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一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两个小时长的影片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片。
导演姜文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用一切方法、手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身。
”本文就通过对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独具一格的拍摄手法、画面色彩以及旁白系统的运用的分析,来还原姜文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一、独特的摄影机角色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文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行,死拍也不行,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行”。
因此,姜文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一个角色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大量运用。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大幅度地移位,上至屋顶,下至床底,每个角落无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片中角色中的一员,被一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支配着,或走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斗一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自行车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左冲右突,“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作者:周云云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8期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以一个成熟的嗓音作为旁白讲述了幼年、少年、中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关青春的故事,本文通过影片的叙事结构、长镜头表现方式、精彩的结尾来分析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结构;长镜头一、经典叙事结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主人公马小军的童年往事作为开篇。
电影的开场是众人护送当兵的亲人家属出外执行任务,马小军也是其中的一员,毛主席的雕像、国际歌、到处充满着红、绿、黄色调,这些因素都向观众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那好似梦境同时又很真实的往事。
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背景音,快节奏的表现了马小军送父出征的壮观场面。
飞驰而过的汽车、激起尘土飞扬的大炮、飞机的细节展示,他也希望像父亲那样一个口令就能指挥一群人,也许这就是男孩心中的英雄情怀。
从一群少年在街头游荡开始,影片进入少年时空。
转换到少年时空是由一个扔书包的场景来实现的,高高抛起的书包在马小军和小伙伴的抬头期盼中重重的落入少年马小军的手中,以一个有意思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连接了两个时空,为故事奠定了浪漫欢快的基调氛围。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发展部分都是在马小军的少年时空展现的。
“戏耍老师”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表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境地,同时也激起观众的共鸣,不管任何时代,课堂上总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令老师无奈,令同学发笑,而像马小军一样不爱学习,逃课出去撬锁、打架,似乎也是那个年龄段合乎情理的躁动,就像北京这燥热不安的夏天一样。
暴力和爱情是青春时代不可回避的两个话题,影片对于二者的处理也恰到好处。
马小军可以因为替同伴鸣不平,将一个毫不相干的少年打的头破血流,甚至引起大规模的集体殴斗;也可以因为一张美好的照片,疯狂迷恋米兰,频繁搭讪,甚至不惜为她跳烟囱来博得欢笑。
这些看似可笑的事件交替呈现了青春时代的躁动不安与奋不顾身。
《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
BY浔不见觅
在观看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思考好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课堂上曾经看过一小段片段,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从电影一开始夸张地仰拍毛主席像就可以出来。
而色彩是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的表意元素,因为兼学Photoshop,所以对色彩的基本特性——色相、纯度、明度都还算有一定了解。
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从色彩的角度分析画面。
《阳光灿烂的日子》,似乎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影片迸发的色彩。
影片开头,大片的军绿服装、彩色带子以及红色大鼓强烈地展现出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在2:40,马小军的父亲要远离家乡当兵,大片大片枯黄的草表现出一种离别的肃杀与萧瑟,以及那一架架军绿色的飞机点明去意。
来送别的人大多穿着主色为白、灰、深蓝的衣服,十分朴素。
7:07几个主角骑车游荡,背景是湛蓝的天和土瓦墙,营造出一种自由与青春的气息。
整部电影表述的事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的青春,色彩基调是暖色调,大多是由太阳光、低瓦数泛黄的白炽灯营造出来的。
在12:10,昏黄的暖色灯光下,男主逃课回家撬锁,饱满的汗珠在黄色灯光下尤其明显,给人以一种闷热的感觉。
而在41分左右,同样昏黄偏黑的路灯下,男主一砖头打破别人的头,流出暗红的血,这时候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恐慌与害怕、暴力等等。
在暖色调下也有热闹的氛围,59分左右,约的群架没有打起来,双方握手言和到餐厅喝酒,以红色黄色为背景色,衬托热烈的氛围。
有一场戏是米兰在洗头,阳光充足的房间,连水都让人觉得舒服,借暖色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
还有一幕让我影响深刻的画面是在1:41:00左右,昏黄的灯光下摆满了燃烧的蜡烛,更添了黄色的氛围,几个男生滑稽地跳着四小天鹅的舞曲,而不同的是,米兰和刘忆苦跳起了正经的双人舞,在热情中也包含了男主角的嫉妒。
除了暖色基调外,还有几幕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在1:29:00左右,男主出
门寻找同伴看电影,画面以蓝色偏黑的冷调为主,表现出男主心底的孤独。
1:56:00左右,雨夜,同样是蓝色冷调,男主摔车,疯狂地呼喊女主,一道道惊雷照亮他黝黑的面孔,表现了一种情感的转折与爆发。
导演除了利用冷暖的色彩基调之外,还偶尔利用了一些重点色,比如,红色。
这里要说的不是那个时代特色的红色,而是剧情里的道具色红色——米兰的红色的泳衣、马小军的红裤衩。
在马小军撬锁撬进米兰家的时候,发现了墙上那张米兰穿着红色泳衣的明亮的笑脸照,这张照片撞进了他的心里,这里的红色代表着一种激情以及青春期男孩的性的诱惑。
让人疑惑的是,在1:07:00,米兰并没有拍这张照片,实际的照片是黑白的穿着保守的白衬衫的米兰,这里用对比表现出米兰实际与男主幻想里的人不同,就好像在1:50:00左右,马小军幻想中的米兰穿的是土黄色的衬衫参加生日会,实际的米兰穿的是洋气的红色长裙,这一切都让我疑惑,米兰到底是什么样的。
除了不存在的照片里的红泳衣,在1:43:00左右,主角一帮人真的相约去游泳,米兰就穿着红色的泳衣,红色暴露的泳衣下包裹着米兰的丰乳肥臀,更加表现男主的性冲动。
尤其是在游泳馆白色瓷砖墙面的对比下,红色尤为热烈和激情,令人向往。
而马小军的红裤衩也有点“来历不明”,马小军幻想中米兰送给他一条红库裤衩做生日礼物,后来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幻想,但是在2:03:00的时候,男主又穿着红裤衩出现了,这一切都令人匪夷所思,在我看来,这里包裹着男主性感肉体的红裤衩以及男主跳下水台的行为,是对过去的告别,斩断所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幻想的。
这两件服装出现的次数不多,占的比重不大,却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除了色调、重点色,还有几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
在27:00左右,于北蓓亲吻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男主两颊留下了夸张的红色唇印,男主用手擦去反而擦成了晕染,这时候画面硬切转到男主脸上抹了粉,并打着更加夸张的腮红,整个画面十分滑稽。
还有在46:00左右,一群人打完群架到澡堂洗澡,几位主角肤色反差都很严重,全身都是黑的,就屁股那里有一块倒三角的白,惹人发笑的同时我也在想,当时的男孩子都是实打实的皮猴,不同于现在大多闷在家里的孩子。
更为夸张的一幕人体色彩的对比实在1:22:00的时候,马小军整个脸比炭黑,牙齿还是亮白的,有趣的很,他可能是为了几包烟,也可能是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示自己,又或者是发泄米兰对自己的冷淡,做出爬上高烟囱的疯狂举
动。
这是一段阳光明媚的日子,几乎没有风雨(除了摔车一场雨戏),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双重笼罩下,大人眼中的世界是灰暗的,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在讲述马小军姥爷自杀,以及父母不易的结合的时候,在火车车厢里是暗黄偏黑的环境氛围色调,不过着墨不多。
但实际上,对于马小军这群懵懂的少年来说,社会的失序与他们似乎相去甚远,给他们带来的是思想和个性的解放,所以他们的世界是明亮的而暖色的。
没有家长的管束,师长,甚至位高权重的老将军都是笑话的年代,确实有趣。
在2:06:00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主角们都长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人生,明明是完完全全发展下的新中国了,但是彩色的电影却突然用黑白来显示了。
这似乎就象征着,主角们的青春无论快乐与否,是彩色的,小忧小虑是有,但是还没有被物质化的世界同化,是明媚的,纯粹的。
而长大后的他们再相聚,坐着豪车喝着名酒,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单纯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