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护理体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例幼儿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护理[摘要]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很少寄生在人体,建国至今我国仅报道20多例,年龄最小的3岁,我所收治一例17个月大患儿,改写了记录,在我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患儿现已康复。
[关键词]曼氏迭宫绦虫幼儿治疗护理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生活史复杂,需要3个宿主,人可成为其第2中间宿主、转宿主和终末宿主,人主要作为第2中间宿主,曼氏迭宫绦虫的终末宿主主要为猫科动物和犬,偶然寄生于人体,建国至今我国仅报道20多例,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岁[1],多分布在广州、台湾、福建等地,今我科收治一例17个月大的患儿,现将此患儿的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女,17个月,江苏盐城人,因“近几个月内发现肛门排出异物2次就诊”,患儿4个月前排便时家属发现粪便中有白色带状物,呈团状,长约40cm,未引起家人重视,曾服“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驱虫,未见有虫子排出,2013年1月15日排出一宽约0.8cm,长约50cm的白色带状物,于1月17日来我所诊治,患儿一般情况好,饮食睡眠正常,家属诉有发热史,在外院输液治疗一周,现体温正常,无呕吐、抽搐史,无饮用生水史,无生食或敷贴蛙肉或蛇皮史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比例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血清学检查曼氏裂头蚴抗体(ELISA法)阴性,虫体切片由我所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
诊断为曼氏迭宫绦虫病,即予以药物治疗及相关护理指导,治疗后排出头节虫体,随诊4个月,无成虫排出,复查粪检未见虫卵,血清学检查曼氏裂头蚴抗体阴性。
2治疗予阿笨达唑(肠虫清)200mg,吡喹酮400mg顿服,服药后1h口服50%硫酸镁20ml,20h后排出白色虫体,长约60cm,有头节。
3护理3.1.用药护理服药前向患儿家属讲解药物的疗效、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以减少疑虑,配合治疗。
因患儿较小应将药物碾碎,用少量水充分溶解后服用。
人对阿笨达唑有较好的耐受性,一部分人服药后会出现头痛、呕吐、低热、视力障碍、癫痫等;人对吡喹酮也有很好的耐受性,部分病人服药后会出现头晕、乏力、出汗、头痛、失眠、肌肉震颤、眼球震颤、指端麻木等不良反应。
病例报告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510630)雷姿颖朱建芸谢仕斌柯伟民[摘要]脑裂头蚴病临床较为少见。
该文对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进行了报道。
该例患者以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为主要表现,在外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0,经抗结核治疗无效,转另一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遂转送笔者所在医院。
该院对外院多次头颅MRI片进行会诊,结果提示脑裂头蚴病可能性大。
予吡喹酮驱虫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脑裂头蚴取出术及周围炎性肉芽肿清除术。
术中取出一可活动线状物,经鉴定为裂头蚴,送检脑组织病理检查亦示符合寄生虫性肉芽肿形成。
术后半年复查头颅MR I提示原环形强化影消失。
该例提示,临床医师须提高对脑裂头蚴病的认识水平,重视患者病史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结果。
影像学增强扫描及追踪随访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裂头蚴病;磁共振成像;迭宫绦虫属;寄生虫疾病1引言人裂头蚴病是迭宫绦虫第Ó期幼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容易误诊[1]。
为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水平,现将我科近年收治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2病例报告患者男,16岁。
因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半年于2008年10月17日入住我科。
患者自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抽搐1次,无伴意识障碍、口吐白沫,约1m in自行缓解,抽搐后渐出现右下肢乏力,右侧踝关节背屈障碍,呈跛行,当地医院头颅MR I示左侧额顶叶交界处及左侧额叶、顶叶多发病灶,增强呈多个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考虑多发结核瘤可能性大,未排除寄生虫病并炎性肉芽肿形成,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压力均正常,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0。
从2008年5月26日起在外院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四联抗结核治疗,并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抗癫痫治疗。
抗结核治疗4月余后发现病灶增大,抽搐症状无改善,遂停用抗结核药物,转另一综合医院进一步检查,查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遂转入我院。
《1 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患者多模式监测下护理体会》一、疾病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破裂后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1)先天性因素:颅内动脉壁中层发育不良或缺损,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壁弹性减退,容易形成动脉瘤。
(3)感染:如颅内感染、梅毒等可引起动脉壁的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4)创伤:头部外伤可直接损伤动脉壁,形成动脉瘤。
2. 发病机制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认为主要与动脉壁的局部薄弱和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当动脉壁局部薄弱处受到血流的冲击时,逐渐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的原因主要是瘤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如血压骤升、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均可导致动脉瘤破裂。
三、临床表现1. 剧烈头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呈炸裂样或刀割样,可伴有恶心、呕吐。
2. 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嗜睡、昏睡,重者昏迷。
3. 颈项强直: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脑膜,可引起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4.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等眼部症状,这是由于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所致。
5.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偏瘫、失语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1. 手术治疗(1)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通过开颅手术将动脉瘤夹闭,防止再次破裂。
(2)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弹簧圈、支架等材料送入动脉瘤内,将动脉瘤填塞或支撑,达到治疗目的。
2. 非手术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4 - 6 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升高的因素。
65634 临床医学论文脑外伤病人的护理体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意外导致脑外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脑外伤术后科学合理综合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21例,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2.9±3.5)岁;脑外伤原因:交通事故外伤38例,钝器打击伤8例;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2.1 环境护理干预患者入院之后,为避免嘈杂、拥挤的病房等环境影响其情绪,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干净、舒适、整洁,以温馨舒适的背景布置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使其以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对其他探视人员的数量时间要给予明确显示,避免其他外来不良患者对患者造成影响。
1.2.2 健康宣传教育针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术前将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尤其是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以及其对应护理措施一定要如实向患者讲述,确保其在充分了解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增强治愈的信息。
患者不同,宣教的方式应该具有针对性,调动患者积极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各种性格特征等,帮助其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患者,可适当向其讲解脑外伤临床治疗方案、并发症护理措施以及其他针对性护理措施等。
1.2.3 强化病灶及体位护理脑外伤部分患者需要实行气管切开手术,医护人员要做好感染预防措施,每天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清洁,避免口腔内部滋生细菌;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术后昏迷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帮其做好吸痰工作,以防部分患者因颅内压升高导致频繁呕吐后残留的物质以及呼吸道内部的分泌物、脑脊液鼻漏等物质堵塞在气管或支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影响治疗效果。
溺水后多器官曼氏裂头蚴病1例钱秦明【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8(040)023【总页数】2页(P2599-2600)【作者】钱秦明【作者单位】312000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裂头蚴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多见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在我省部分地区,野生蛙感染率高达26.59%[1]。
人类往往是通过吞食未熟的蛙肉或蛇肉、饮用水或游泳时吞入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伤口外敷生蛙皮或蛇皮而引起感染。
曼氏裂头蚴寄生人体部位广泛,以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其次为眼睛、口颌面部及脑组织器官。
曼氏裂头蚴感染在儿童中较少见[2],多发部位更为罕见。
本院2016年8月收治了1例曼氏裂头蚴病患儿,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患儿男,14岁。
因“溺水后2h”收入我院。
患儿2h前在水库中游泳时不慎溺水,约2min后被救起。
当时面色发绀,多次呕吐中等量血性液体,约半小时后送至我院儿科急诊。
入科时,患儿神志不清,血压低,面罩吸氧下经皮氧饱和度72%,即予气管插管及静脉滴注“速尿、甲强龙”等抢救处理后,收入重症医学科。
经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3d后病情好转,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入我科。
患儿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无殊,无生食蛙肉、蛇肉病史。
体检:体温38.2℃,呼吸 36次/min,心率 98次/min,血压 94/50mmHg;神志清,精神软,气促,三凹征阳性,全身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可闻及明显细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颈软,双侧布氏征、克氏征、巴氏征阴性。
入科后,患儿反复发热,最高至39.5℃,伴阵发性咳嗽、气促、痰少,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呕吐、腹泻,无腹痛、血便,无抽搐、皮疹。
入科后血常规检查示WBC 23.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C反应蛋白(CRP)29mg/L;ALT 194U/L,AST 69U/L,考虑溺水后继发细菌感染,予头孢曲松、沐舒坦静脉滴注及雾化、护肝对症处理后,患儿仍有反复发热、咳嗽,肺部啰音。
案例一患者男,60 岁,农民。
因解暗红色血便 3 d,晕厥1 次,于2012年10月1日入院。
入院前3d患者无诱因下解暗红色血便,每日量>600mL;无呕血、腹痛,伴头晕、出汗。
2d前晕厥1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因效果不佳转入我院。
否认既往有内外科疾患史,平素体力可,从事田间劳动。
入院查体: T36.8 ℃,P 104 次/min ,BP 100/65 mm-Hg;神志清,重度贫血貌;无皮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
血常规: RBC1.6×1012/ L,Hb 41 g / L,WBC 5.5 ×109/ L,N 0.76,L 0.12,E 0.03,血小板计数 60×109/ L。
大便常规 + 潜血: 褐红色,RBC + /Hp,潜血4 + 。
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象正常。
肝功能:白蛋白19.8 g/L,余正常。
入院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
予以输血、补液及垂体后叶素、血凝酶等药物止血治疗,患者虽出血量减少,但仍每日有暗红血便2~3 次,约200mL/d。
入院3d 后,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疾患; 4d 后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见数条长约1cm 大小的线样寄生虫,活检报告为美洲钩虫。
胃镜检查后,多次粪便找虫卵、饱和盐水漂浮法找虫卵均阴性。
修正诊断:钩虫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
予以阿苯达唑片400mg顿服,患者出血停止,大便转黄。
出院后个1个月,复查血常规、大便及潜血均正常。
讨论: 钩虫可分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病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也可经口感染。
钩虫病临床主要表现要是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不全。
钩虫病导致贫血多为慢性失血所致。
钩虫口囊咬附在患者的肠壁上,经常更换吸附部位; 且吸食血液同时分泌抗凝物质,引起黏膜伤口渗血,甚至大出血。
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见,但若是钩虫病感染严重,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
123例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徐芸;万慧;洪道俊;龚志红;宁安;谢慧群【摘要】目的探讨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方法对2005年至2016年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23例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颅内曼氏裂头蚴病110例,癫痫发作85例,头痛33例;吡喹酮治愈40例,10例好转,24例无效;手术18例.颅外曼氏裂头蚴病13例,皮下游走性包块5例,浆膜腔积液5例,5例手术,8例吡喹酮治愈.结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为癫痫、头痛、皮下游走性包块、浆膜腔积液等,除了手术切除病灶,大剂量长程规律口服吡喹酮药物治疗也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7(052)004【总页数】4页(P286-289)【关键词】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特点;吡喹酮;手术【作者】徐芸;万慧;洪道俊;龚志红;宁安;谢慧群【作者单位】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南昌 33004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南昌 330046;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南昌330046;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南昌 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3曼氏裂头蚴进入人体后,通常在人类宿主的皮下、肌肉组织、眼睛、胸膜、膜、寄生形成病灶[1-3],然而部分虫体可以迁移到大脑,导致脑部出现慢性活动性炎症,即为曼氏裂头蚴病的最严重型——脑曼氏裂头蚴病[4,5]。
脑曼氏裂头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隐袭性头痛,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
病灶在头颅MRI增强扫描中可以表现为小簇状的环形增强,以及隧道征等改变[7]。
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大宗的裂头蚴病例报道,其临床演变和治疗结局需要进一步总结。
曼氏裂头蚴寄生虫病的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关于曼氏裂头蚴寄生虫病的研究脑裂头蝴病(cerebralsparganosis)是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曼氏裂头蚴寄生于人脑内所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
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
本文对1例表现为反复头痛伴恶心呕吐的脑裂头蚴感染的儿童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就本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1病例报告患者,男,6岁,因“间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针刺样、蚁爬感,伴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好转,未在意。
2012-09-13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行脑MRI提示右侧颞顶枕叶异常信号(图1),行脑电图检查可见各导联广泛的低-中幅0波,行腰穿查脑脊液蛋白为/L,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予抗炎及甘露醇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好转后出院。
2012-10-08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复查脑MRI及脑脊液检查未有明显变化。
血常规、生化等检查示:乳酸/L(参考值?/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余正常。
尿便常规正常,未检及虫卵。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标志物抗体、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叶酸及维生素B12、结核DNA定量、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核杆菌抗体、IgG、IgA、IgM、补体(C3、C4)、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ANA16项、尿有机酸代谢筛查、肉碱谱检查均未见异常,血液及脑脊液囊虫抗体(IgG)均阴性。
考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囊虫感染”,予降颅压、抗炎、抗病毒治疗2周后加用吡喹酮驱虫治疗(150mg口服3次/d)6d,好转出院。
之后间断出现头痛症状,于当地行驱虫等治疗(方案同前)共2次。
罕少见病例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例李志勇,何真,彭星琦作者单位:333206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通信作者:李志勇,E-mail :248152882@ qq. pm【关键词】曼氏裂头蚴病;乳腺;超声【DOR 100969 / J. issu. 107)5450.6020.1).06)患者,女,42岁,主因发现左乳肿物4年,明显增大伴肿痛 瘙痒)周入院。
患者自诉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质韧,偶有胀痛不适,无溢液等不适,未曾治疗,近、周明显增大,伴肿痛瘙痒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无其他病史,无疫区 接触史,患者喜食烧烤,曾有食用青蛙史。
入院查体:左乳约、 点钟方向触及大小约5 cmx2cmx ) cm 肿物,活动可,质硬,边界清,无发红、破溃及橘皮样改变,乳头无溢液、回缩及凹陷。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乳腺超声检查:左乳约、点钟方向脂肪层局部回声杂乱,边界不清,范围约5. 09 cm x ). 19 cm ,内可见高 回声区,并见数个低回声区,其中较大者约-.48 cmx4. 77 on , 呈椭圆形,周边见高回声环,内部见线状高回声(图1A 、B )。
CDFI :杂乱回声区血流信号较丰富,提示脂膜炎(图1C )患者在局麻下行左乳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乳肿物位于脂肪层内, 形态不规则,肿物破裂后见液体及白色条带样寄生虫溢出,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曼氏裂头呦,伴炎性反应(图6)术后予毗喹酮驱虫治疗,经电话随访,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再次发现类 似肿物及感染灶。
讨论曼氏裂头呦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呦)寄生于人体组织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 感染途径主要是敷贴或食用生或未煮熟青蛙、蛇等两栖动物和 爬行动物,以及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曼氏裂头呦病临床症状因其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常 见部位为眼睛、皮下、口腔颌面部、脑部及内脏,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甚至形成脓肿。
文献报道皮下裂头蚴病约占35. 55%,表现为游走性皮下肿物,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分,如颈注:A.虫体;B.虫体内部可见少量平滑肌及石灰小体(HE 染色 x200)图6曼氏裂头呦虫体及内部结构部、胸腹壁及四肢皮下,其中乳腺裂头呦病仅见零星病例报道, 较为罕见〔、可。
脑挫裂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挫裂伤的护理措施。
方法79例脑挫裂伤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
结果7例死亡,72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经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及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结论全面、细致、连续的病情观察,及精心的护理能够提高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脑挫裂伤;护理脑挫裂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多受伤突然、病情危重且病死率、致残率高,护理难度大。
对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9例脑挫裂伤患者经过全面、细致、连续的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本科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脑挫裂伤患者79例,年龄2~76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昏,头痛,呕吐等症状,CT提示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颅内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干出血2例,形成脑疝4例。
结果死亡7例,72例行行手术或保守治疗、及全面的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
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甚至于处于昏迷或嗜睡状态。
特别是受伤后24~48 h内,病情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随时会发生迟发型颅内血肿。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警惕,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术前检查及准备,根据病情进行颅脑CT的检查,明确诊断,分秒必争的进行手术,将损害降至最低。
2.2 术后护理2.2.1 注意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2.2.1.1 观察意识意识分为清醒、朦胧、嗜睡、浅昏迷、深昏迷,可以通过问话和压迫眶上神经来判断,注意“中间清醒期”的出现,既是两次昏迷的中间清醒阶段又是硬膜外血肿的标志和特征。
2.2.1.2 观察瞳孔瞳孔的变化对病情的判断及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重点观察瞳孔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应是否灵敏。
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时,提示散大侧的瞳孔有颅内血肿的存在;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对光反应差、不等圆则表明有脑干损伤;如先是一侧瞳孔散大后两侧同时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眼球固定则表示病情危重,患者频临死亡。
9例脑囊虫病的护理体会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玲玲[关键词]脑囊虫病;护理脑囊虫病是由猪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50%~70%的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其中以侵犯脑部最为严重,患者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精神障碍等症状[2]。
我科自2010.5月~2011.8月共收治了9例脑囊虫病患者,通过采取病原治疗和综合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51.4±15.1岁。
其中有3例的首发症状是癫痫发作,5例有头痛,1例精神行为异常。
藏族4例,汉族5例,4例有曾吃生食或半生牲畜肉的既往史,5例有饮生水、食用凉拌菜的习惯。
9例患者行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囊虫病。
1.2治疗方法6例患者使用吡喹酮驱虫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剂量为200mg,分2次口服,根据用药反应逐渐加量,每日剂量小于1g,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连续9天为一个疗程,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
3例使用阿苯达唑驱虫治疗,亦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一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
2.护理2.1癫痫发作的护理本组9例患者中有3例因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而入院,因此做好癫痫发作的护理尤为重要。
2.1.1 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于安静、安全处,解开衣领、裤带,去除假牙,头偏向一侧,擦净口角分泌物,使用开口器撬开口腔并垫牙垫以防止舌咬伤,如有舌后坠可使用拉舌钳。
禁止喂水喂药和对抽搐肢体的按压、以防骨折等。
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发作后如有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床单位及患者皮肤的清洁,保护皮肤,防止擦伤等。
2.1.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大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大脑曼氏裂头蚴病1例及文献复习
李新建;秦军;罗杰;周章明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1(6)4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学生.因口角和左手不自主频繁抽搐二月入院.发作时右手麻木,有针刺和沉重感,每次发作2~5min,偶伴头部左右摆动,曾出现意识丧失一次,并有发热史(不规则热).体检:体温37℃,神志清楚,颅神经检查正常,双视乳头边界清楚,颈软,四肢感觉和运动无异常,深浅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颅脑CT检查提示:右额顶叶低密度灶.
【总页数】1页(P206-206)
【关键词】脑曼氏型头蚴病;病例报告;临床表现;治疗
【作者】李新建;秦军;罗杰;周章明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31
【相关文献】
1.胸膜曼氏裂头蚴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J], 欧阳金生;张冬青;李玉苹;陈成水;李剑敏
2.曼氏裂头蚴病并发心包积液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潘淑华;王薇;曹清;张安安;张志芳
3.脑曼氏裂头蚴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熊玉波;王焕明;邵强;胡飞
4.肺曼氏裂头蚴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牟干;马潇枭;高宝安
5.阴囊曼氏裂头蚴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许金铭;欧龙华;李文华;崔林;史本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脑曼氏裂头蚴 ;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223- 01
脑曼氏裂头蚴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脑部炎症[1]。
主要发生在中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曼氏裂头蚴感染主要发生在皮下组织、肌肉等处,但是它也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症状[2],而且临床较易误诊。
本院于2011年8月收治1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患儿,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儿女,8岁,因“发热7 d,嗜睡伴双下肢乏力4 d”于2011年8月入院。
患儿入院7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9.5℃。
4天前出现嗜睡、双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
伴头痛,小便失禁,无呕吐,无抽搐,无皮疹,无咳嗽。
曾在院外诊断“急性脑脊髓炎”,予更昔洛韦、阿莫西林、甲泼尼龙治疗3 d,病情无好转,而转入本院。
既往史:1个月前有进食蛇肉史。
入院查体:1”38.3℃,p84次/iilin,r20彬iilin,bp 112/72 mm hg(1 mm hg=0.133 kpa),昏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结膜及眼底未见异常,声音低哑,咽反射减弱,颈抵抗,双上肢肌力v一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踝阵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全身皮肤触痛觉减弱,心肺听诊无殊,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0×109/l,中性粒细胞74.1%,嗜酸
性细胞160×106/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239×109/l,粪便常规+虫卵:阴性,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阴性,白细胞6× 106/l,脑脊液生化:葡萄糖3.39 mmol/l,微虽总蛋白216.5 mr,×l,氯121.6 mmol/i.,脑脊液ig指数:0.29,头颅及脊髓mri:双侧额、颞、顶、基底节区、小脑及脑千均见有广泛性环状及小结节状异常信号影,部分病灶似绳结状,t1w呈周缘高伴中心低混杂信号,亿w及flair扫描呈片状及大片状高信号,边缘模糊,病灶以两侧额叶为著,并主要分布在脑白质区。
血寄生虫病抗体:曼氏裂头蚴循环抗体阳性,肺吸虫、脑囊虫循环抗体阴性,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入院第8天)、视觉诱发电位:双眼p100潜伏期均正常,肌电图未见异常,腹部b超胆囊内泥沙样结石,血单纯疱疹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核杆菌抗体、eb病毒抗体、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阴性,免疫球蛋白+补体c3:igm 2.36 g/l,ige 255 u/l。
入院诊断:脑曼氏裂头蚴病。
入院后予吡喹酮驱虫治疗,共2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周。
第一疗程中合用甘露醇及地塞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神经节苷酯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
人院第5天,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痛觉平面无异常,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5 u/l,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甜素减轻肝细胞炎症损害,第8天意识转清,尿失禁好转。
应用阿苯达唑l疗程后,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8 u/l,2个月后查双上肢肌力v级,右下肢肌力v 级,左下肢肌力v一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踝阵挛(一),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复查头颅mri:病灶较前明显减少、缩小,边界清楚。
2 护理
2.1 安置舒适的体位患肢保持功能位,向家属讲解功能锻炼与疾病恢复的关系,指导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肢体被动运动方法是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意识恢复后鼓励进行主动运动[3]。
2.2 高热的护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绝对卧床休息。
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
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体温超过38℃时,即使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2.3 服用吡喹酮的护理使用吡喹酮杀虫后由于虫体被杀死后释放出大量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4],必须注意观察,第一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和脱水剂,以防发生意外.
2.4 心理护理因肢体肌力下降,不能活动自如,尤其是小便失禁,更加重患儿和家长的思想负担,护士须关心、爱护患儿,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父母的不良心理状态可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
患儿父母对自己的上学孩子因患病需住院治疗,特别是急骤发病或短时间内进入昏迷的患儿,更使父母感到不安和内疚。
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患儿父母。
对抑郁的父母,让她们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任其哭泣或诉说,不要对着患儿哭泣,护理人员适时进行安抚,向她们表达一种理解的感情;对情绪激动的父母,从没有侵犯性问题入手与其交谈,
协助她们表达深层的感受应对策略和经验,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
2.5健康教育预防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landero a,hemandez f,abasold ma,et al,gerebral sparganosis caused by spiromtera mansonoides.j neurosurg,1991,75:472- 474
[2] murata k,abe t,gohda m,et al.difficulty in diagnosing
a case with apprarent sequel cerebral sparhanosis.surg neurol,2007,67:409- 412
[3] 赵正言。
实用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4] 陆彬,钟洪兰,杨红.吡喹酮微囊的研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4):159-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