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 格式:docx
- 大小:37.06 KB
- 文档页数:2
庄子的生死观作者:王厚明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2年第04期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人洒脱不羁,处世淡泊旷达,主张从容面对人生悲欢离合,不为万物和自身的变化而悲喜。
特别是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人之生死都是一种“天行”,生命是自然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对功名保持“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妻子不幸去世,他不仅面无愁容,还敲着盆唱起了歌,让前去吊唁的好友惠施很是不解。
他责怪庄子说:“你的妻子与你长相厮守,为你生儿育女,老而身死,你不悲伤痛哭也就罢了,却还敲着盆唱歌,这有点太过分了吧?”庄子淡然一笑:“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地受感情支配。
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息,只是在天地变化之间才形成了有气、有形、有生命的人,死是生命变化的结果,这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化一样。
现在我的妻子已经安息于天地之间,我却要哭哭啼啼的,那不是不通生命变化之常理吗?所以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庄子坦然看待生死,推崇生如鲲鹏之逍遥,死若秋叶之静美,对生命看得通透,对死亡也看得豁达。
生死两忘,人生当歌,不失为一种境界。
在庄子临终的时候,弟子们都想着如何厚葬自己的老师。
庄子尽管气若游丝,却依然笑着说:“我死了以后就放在荒郊野外,无须埋葬,天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双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還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弟子们对庄子说:“夫子呀,这样怎么行呢,乌鸦、老鹰会把您吃掉的!”庄子笑道:“在地上会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乌鸦、老鹰那儿抢过来给蝼蚁吃,为什么要这么偏心呢?”不去看重死后的礼仪,显示了庄子朴素务实的人生态度。
在他看来,老天用形体来示人存在,用生活来驱人奔忙,用衰老来使人闲逸,用死亡来让人休息。
因此,他认为当“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说”通“悦”),不会为活着而感到快乐,不会为死去而感到伤心。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文化宝库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点,对人们的生活与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生命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可以用“齐物论”来概括。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宁静。
他强调人性本善,人与自然应该保持真诚、自然的态度。
通过舍弃功名利禄等世俗欲望,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
二、庄子的生命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超然于尘世之上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采用了许多寓言和插话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描绘蝴蝶梦幻般的飞舞、鱼儿在水中畅游等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摆脱一切的羁绊,拥抱内心的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对待人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为外在的压力和困扰所束缚。
三、庄子的生活方式庄子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观和生命态度相一致。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桎梏。
他反对“为名不顾身”的虚荣追求,主张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修身养性、守持自我为生活方式,强调自我修行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庄子的生活方式中,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与外界争斗。
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抱自然变化,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落和变化。
总结: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人生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以及顺应自然的变化等观点,引导人们摆脱功名利禄的追逐,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追求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在庄子看来,生命是一种自然的流动,人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他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对生命的看法是非常宽广的,他认为生命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中。
在他的观点中,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没有起点和终点。
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可以独立存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尊重一切生命,并与之和谐相处。
庄子对死亡的思考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就像是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
他用“蝴蝶梦”来形容人生,认为人的一生就像是蝴蝶的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重新回到自然的状态中。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欲望,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他看来,只有当人们超越了生死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回归到内心,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他的观点也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相契合,例如正念和心理接纳等。
总之,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人们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对于死亡,他认为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从庄子的角度看庄子的生死观[摘要] 本文就《庄子》内篇文字探讨庄子对生与死的看法,力求摈弃外来思想影响,从内在心理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庄周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其自然的接受,而不应该好生恶死。
[关键词] 庄子内篇生死观自然庄周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比他的生命要长远,后世千年一直都众说纷纭,庄周的生命已经结束,可是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时空中存在。
我们只能从《庄子》一书中窥得他的思想,仁者见仁,有人说庄子认为生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于丹心得》),但是从《庄子》全书来看毕竟有他人的思想夹杂其中,所以本文的作者仅就内篇文字来解读庄子的生死观念,力求最真实的解读庄子的思想。
一、自然的存在——生庄子用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用了两件事情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他心中的“生”: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和“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天生形体与常人不一样的右师坦然面对自己形体的异常,“天也,非人也。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生命形式,我们只能接受生命的存在。
上天给予右师与众不同的外形,可是上天同样给予右师生存的权利,既然“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人能做到就只有安然接受。
面对上天赐予的生命,庄子很实际的提出了一种比较的观点:虽然辛劳,但是比起在牢笼里的生活,野鸡是绝对不会愿意到牢笼里生活的。
也就是说面对上天赐予的生命,要顺其自然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的生不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庄子的思想里,“天”是决定“生”的,而“天”到底是什么呢?庄子的一生里都在思索,但是他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以自己“人”的思维去表达。
首先就是天命不能改变,而只能去承受。
无论“生”得多么艰难,人们都只能承受。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庄子眼中的生与死袁红12汉语言文学摘要庄子眼中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死观,把生与死看作是两件相同的、相等的事情,庄子不悦生也不恶死。
【关键词】生与死不悦生不恶死自然绪论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至死的过程,庄子看来生与死的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犹如昼夜的交替,《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与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悦生恶死,要把生与死齐同起来看待,安之若命,不悦生不恶死。
1 庄子看来何为生,何为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得特别简单,就是气的聚散,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得死。
2 庄子不悦生、不悦死的原因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新兴的地主阶级人物大多数是野心勃勃、残忍横暴、阴险狡诈的,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的人世间,庄子借仲尼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奴。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胜也,而况若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尧、禹攻打其他部落的时代不是差不多的么?不管是谁引发的征战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那个时代就连圣人都无法去感化那些征战的人,更何况不是圣人的普通人呢,就更不想想去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为那个社会做些什么,让那个社会有所改变了。
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感化那些征战杀戮的野心家,只能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想想而已,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的大多数的寻常百姓而言,就不会去想着怎么救国家、怎么救民族,因为他们连怎么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还想方设法的去逃避战争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就只会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生即是苦,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读《庄子》看透生与死盛克琦庄子阐述生死,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悦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人人都“悦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这个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
庄子也深入的阐述了生死问题,简单叙述如下:1、生死是物化庄子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
在《天道》篇中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认为生死皆物化,也就是道化、气化。
庄子指出“通天下一气耳”,生命来之于气,而死不过是复归于气。
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变化的现象。
生死变化的主体表面看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和“气”在化。
“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
正所谓“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2、生死是命定庄子讲:“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又讲:“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生死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死亡与出生也是由命决定的,就像黑夜与白天往复变化是由天决定的一样。
庄子讲:“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其极者,命也夫。
”感叹“吾命其在外者也!”“命”就是“天道”的运行,个人的命要服从于“天道”。
因此庄子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道”是不变的,“命”也无法改变,顺命、安命,就是顺于道、安于道,又何必“悦生而恶死”呢?3、生死为循环《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批评庄子不以妻死而悲,反而鼓盆吟歌,太不讲情义了。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也者,天之所与也;死也者,天之所离也。
”他认为生是天赋给人的,死是天取走人的。
庄子的生死观强调了生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现实。
因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还提出了“大梦”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说:“逢其时而踌躇,遇其事而愠懑,是以不足与人争天年。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宽容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庄子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寄意寓形,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强调了人的内心追求和自由,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庄子的启示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生与死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与死观以及庄子的生命哲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庄子的生与死观庄子的生与死观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传统观念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没有终点和起点。
他用“蝴蝶梦”和“胡蝶之梦”来形容生与死的关系,强调了生死的虚幻性和相对性。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对于生与死的看法是片面的,过于执着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他用“鱼之乐”来形容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指出人们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和享受,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二、庄子的生命哲学庄子的生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的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和规范所限制。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他用“大椿之木”和“大泽之鱼”来形容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应该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游弋。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他用“至人之道”来形容人们追求道德的境界,指出人应该超越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庄子的生与死观提醒人们要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所束缚,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
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
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