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学 蛋白酶抑制因子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6
发酵豆粕脲酶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大豆抗原的测定研究彭辉才1粱明振1’张宏福2(1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广西南宁530005;2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海淀区100094摘要:豆粕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大豆抗原;本试验对8种发酵豆粕进行测定,前两者含量极低未检出。
用SDS-PAGE凝胶电泳定性检测大豆抗原中的B一伴大豆球蛋白(B--Conglycinin和大豆球蛋白(Glycinin,6种条带模糊,抗原消失,结果表明,生物发酵是一种有效的钝化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关健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13一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测定发酵豆粕指是通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对原料豆粕进行发酵处理后的产物。
发酵过程中可产生蛋白酶、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等多种酶活,其目的就是消除抗营养因子,把大分子量的大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寡肽、小肽,从而增加水溶性,提高消化率,利于动物消化吸收。
这些酶把纤维类物质分解为糖,部分糖被转化为乳酸,并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使豆粕转化成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饲料。
发酵豆柏可替代日粮中血浆蛋白粉、鱼粉、肠膜蛋白和乳清粉等动物性饲料原料,可替代日粮中控制腹泻的预防性抗生素,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畜禽养殖对动物性饲料原料的依赖,杜绝动物性饲料原料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提高养殖业的安全与效益。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protease inhibitors,大豆凝集素(SBA、大豆抗原、非淀粉多糖(NSP、植酸(phytic acid、单宁、大豆寡糖、脲酶、.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致甲状腺肿因子、生氰糖甙等。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导致人和动物胰腺肿大、过敏反应、生长缓慢、日粮养分利用率下降以及其他一些不良生理反应。
本试验测定起主要抗营养作用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及大豆抗原中的大豆球蛋白和B一伴大豆球蛋白。
1材料与方法1.1腮酶的测定脲酶活性测定参照国标GB8622--88执行。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
Gontzea和Sutzescll(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学方法等。
本文就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作用及消除方法作一论述。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及作用对抗营养因子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Line(1980)、Chubb(1982)和Cheeke、Shull(1985)根据抗营养因子的不同抗营养作用对其进行分类。
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粕、高粱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可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1)导致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因其能和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结合而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这些酶的活性;(2)可引起动物体内蛋白质内源性消耗。
Gallaher和Schneerman(1986)指出,肠道胰蛋白酶由于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其在肠道内的量减少从而引起胰腺机能亢进而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补充到肠道中去。
胰蛋白酶中含硫氨基酸特别丰富,所以过多分泌胰蛋白酶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丢失,引起含硫氨基酸缺乏而导致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导致生长受阻或停滞。
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亦称植物凝血素,多为糖蛋白(Etzelter,1986),主要存在于豆类籽粒及其饼粕和一些块根块茎类饲料中。
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能被蛋白酶水解,而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和氨基葡聚糖)结合,因此它可以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部膜结构,干扰刷状缘黏膜的分泌多种酶的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饲料预防六种污染
在使用饲料时,要严防以下六种污染:
虫害鼠害污染虫害可造成饲料营养损失,或在饲料中留下毒素。
在温度适宜、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螨类对饲料危害较大。
鼠害不仅会造成饲料损失,还会造成饲料污染,传播疾病。
微生物类污染饲料滋生黄曲霉菌、赤霉菌和镰刀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素、赤霉烯酮等对畜禽有害的毒素。
其中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最强。
抗营养因子污染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
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矿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抑制因子、拮抗维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作用因子等。
它们的存在会干扰畜禽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工业“三废”污染、营养性矿物质添加剂污染等三类有害化学物质。
非营养性添加剂污染抗生素、激素、抗氧化剂、防霉剂和镇静剂的作用,对预防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有很大作用,但若不严格遵守使用原则和控制使用安全用量及停药时
间,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在肉、蛋、奶中残留,并通过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物交叉污染加工工艺控制不当,饲料中成分复杂的添加剂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等特殊的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生成一些复杂的化合物。
此外,饲料生产过程中的混杂污染也是影响饲料卫生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清扫设备,避免饲料在输送及混合过程中分解和残留。
.23.抗营养因子[收稿日期]2000-09-26[作者简介]冯定远(1961-),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研究,此文是在加期间整理的文章。
冯定远(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州510642)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之为饲料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 )。
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非纤维性自然物质成分。
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的意义有:(1)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抗营养机理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利用。
(2)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3)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
(4)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它们对动物采食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反应,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如下六大类(Huisman 等,1992)。
(1)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响。
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对矿物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
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1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KTI 和BBI 两类,大豆中含有1.4%的KTI 和0.6%的BBI ,KTI 主要抑制胰蛋白酶,而BBI 则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
蛋白酶抑制剂成分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可以抑制蛋白酶活性的化合物。
蛋白酶是一种酶类,它在细胞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蛋白质分子,使其成为更小的分子。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蛋白酶活性会导致细胞内的蛋白质被分解得过快,从而对细胞造成伤害。
因此,蛋白酶抑制剂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细胞免受蛋白酶的伤害。
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成分,其中一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蛋白酶抑制剂成分:1. 蛋白酶抑制剂-1(Protease Inhibitor-1)蛋白酶抑制剂-1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中的蛋白质,它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1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
2. 甲基硫代咪唑(Methylthioadenosine)甲基硫代咪唑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中的化合物,它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研究表明,甲基硫代咪唑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肿瘤、炎症等。
3.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酶抑制剂(Staphylococcus aureus Protease Inhibitor)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多种蛋白酶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疾病。
4. 蛋白酶抑制剂A(Protease Inhibitor A)蛋白酶抑制剂A是一种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活性的化合物。
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A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5.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一种可以抑制多种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化合物。
研究表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总之,蛋白酶抑制剂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蛋白酶抑制剂成分被发现,并用于治疗更多的疾病。
1、概略养分分析通过测定饲料中的概略养分(概略营养物质)的含量(给2分),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一种基本方法(给1分),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分析(给2分)。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给3分),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饲料中养分可以是简单的化学元素,如CA、P等(给1分),也可以是复杂的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给1分)。
二)选择题1、NDF的意思是(D)A.无氮浸出物B.挥发性脂肪酸C.非蛋白氮D.中性洗涤纤维2、按常规饲料分析,构成饲料的化合物为粗纤维、水分和(135 )①粗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无氮浸出物④乙醚浸出物⑤粗灰分3、下列物质采用纯养分分析的是(23 )①铁②粗蛋白③粗脂肪④粗纤维4、粗纤维对单胃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1235 )①维持肠胃正常蠕动②提供能量③改善胴体品质④提高氮沉积⑤解毒作用5、属于概略养分分析范畴的是(④)①维生素分析②氨基酸分析③真蛋白质④粗蛋白1、下列哪个元素属于微量元素(④)①钙②磷③钾④硒2、皮肤不完全角质化这是由于缺乏(4)①钙②磷③铜④锌动物的常见营养代谢疾病:钙磷——幼畜佝偻病、成年动物骨松症、骨软症、奶牛产乳热。
V A ——夜盲症、泛酸——鹅步症铁——贫血症、镁—反刍动物草痉挛锰——溜腱症、硒—白肌病、肝坏死等3、对禽来说活性很低的维生素是( D )A.VB1B.VB2C.VD2D.VD34、被称为核黄素的维生素是( B )A.VB1B.VB2C.VB12D.VB65、下列哪些是水溶性维生素(②④)①维生素A②维生素B1 ③维生素E④维生素C ⑤维生素 D6、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根据是( 2 )①稳定性②溶解性③动物的吸收利用特点④分子结构7、动物缺铁的典型症状是( 1 )①贫血②白肌病③渗出性素质④甲状腺肿大8、维生素K的营养生理作用(34 )①解毒作用②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③抗坏血酸④参与凝血因子的形成9.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是(2)(1)VD2 (2)1,25-(OH)2-VD3(3)生长激素(4)含硫氨基酸10.哪些属于脂溶性维生素(345 )①VC ②VB1 ③V A ④VD ⑤VE11、与葡萄糖耐受因子紧密相关的微量元素是(2 )①铬②铁③碘④锌12、与甲状腺素的组成有关的元素是( 3 )A.钙B.钠C.碘D.硒碘参与调节能量代谢的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组成,对体内代谢有重要作用1、日粮中的赖氨酸可以转化为维生素尼克酸(×)色氨酸可转化为烟酸,因此,以玉米为主要成分配制的日粮应注意补加。
饲料卫生学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ABDD 6-10 CCBBA 11-15 CBBAA 16-20 ADBCB 21-25 DABAC26-30 ACCBB 31-35 ACBDA 36-37 CC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CD3 ABCDEFGH4 ABCD5 AB6 AD7 ABCD8 ABCD9 BCD 10 CD 11 ACD 12 ABCDEF 13 ABC 14 ABCDEF 15 BC 16 AB17 BC 18 AB 19 AD 20 ACD三、填空题1.化学实验、动物毒性试验、畜群健康调查。
2.感官指标、加工指标、营养成分指标、卫生指标3.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4.α-甘露糖苷酶5.家禽烂冠6.小于等于0.3%7.5-羟色胺8.甜羽扇豆9.鲜红10.发绀11.硫苷甙、芥酸12.硫苷甙、芥酸13.恶唑烷硫酮14.三甲胺15.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16.蛋白酶抑制剂17.皂甙类18.Pusa-2419.神经性和骨质中毒症20.苦涩21.光敏物质22.Bighead23.针晶24.使得体脂和肉带黄色,产生黄猪肉25.0.5%26.15%27.丙酸钙28.蓝色k30.杀鼠剂31.有机磷制剂32.铅33.十二指肠34.氟35.小36.强效激动剂37.孔雀石绿四、判断题1-5 +++++ 6-10+++++ 11-15+--+-16-19 --++五、名词解释1.效应:机体在接受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所引起的生物化学变化,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2.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后,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的强度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3.LD50:指半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4.LD100:绝对致死量,指化学物质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
5.MFO:即Mixed Function Oxidases,简称MFO系统,为细胞微体酶系,它可将毒物进行加氧反应,以利于毒物转化为无毒或极性较强的产物,促进动物解毒。
蛋白酶抑制剂种类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酶活性的物质,主要存在于某些植物、动物和一些微生物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蛋白酶抑制剂种类:
1.胰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蛋白质。
它们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等,从而影响这些酶所催化的蛋白质的水解。
2.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这是蛋白质水解酶中的一大类,主要包括抑胃素、抑胰蛋白酶、抑糜蛋白酶等。
它们能可逆地与相应的丝氨酸蛋白酶形成共价键,因而能够阻断某些内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的能力。
3.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能够抑制枯草杆菌蛋白酶的活性。
4.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这种抑制剂可以与半胱氨酸蛋白酶形成共价键,因而能够抑制这些酶的活性。
5.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这类抑制剂主要通过与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其活性。
这些抑制剂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防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中,它们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某些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作为防腐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医药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抑制剂来研发新药或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此外,还有一种与蛋白酶抑制剂相似的物质叫做抗蛋白酶,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或灭活蛋白酶的活性,以避免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过度分
解或破坏。
例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就是一种抗胰蛋白酶,能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保护消化道中的蛋白质。
如需获取更多有关蛋白酶抑制剂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生物学家获取帮助。
08859饲料毒物与卫生学第一章饲料毒物与毒物基础一、基本概念1.毒物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2. 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3.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量。
4.绝对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中的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6.急性毒性: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
7.毒物代谢转化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8.饲料毒物的吸收过程,实质是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9.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二、基本知识点1.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状型2.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1)毒物本身的性质2)动物对毒性的影响: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状态、营养状态3)外界因素对毒物的影响:气温与湿度、其他因素3.毒物吸收的途径:胃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其他途径吸收4.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1)毒物的理化性质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3)毒物通过某些屏障的能力4)与血浆蛋白结合5)体液PH5.饲料安全性评定程序分为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四个阶段。
第二章饲料源性有害物质一、基本概念1.生物碱:饲料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2.硫葡萄糖苷又称芥子苷,是菜籽饼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3.结合棉酚:通常将棉酚和氨基酸或其它物质结合的棉酚称结合棉酚,结合棉酚无毒。
4.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的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组成。
5.植物凝结素:能凝结动物和人的红细胞的一类物质。
6.蛋白酶抑制剂:指一类与蛋白酶的必需集团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降低或丧失蛋白酶活性的物质7.抗维生素: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类似的化合物,在动物代谢时可与该种维生素竞争并取而代之,引起该种维生素缺乏。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是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它通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胰蛋白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负责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胰蛋白酶只在小肠内发挥作用,而不在胃内活化。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与胰蛋白酶形成复合物,阻止其进一步降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具体来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胰蛋白酶结合后,改变了胰蛋白酶的构象,使其活性中心无法与底物结合,从而抑制了其酶活性。
这种抑制作用可以减缓或阻止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还包括调节胰蛋白酶的活性,保护胰腺免受自身消化以及其他外界刺激的损伤。
它可以在某些疾病条件下产生自然保护,如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模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作用,用于治疗胰酶过度活化引起的疾病。
总的来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与胰蛋白酶结合,改变其构象并抑制其酶活性,起到调节和保护胰腺功能的作用。
浅谈我国的饲料卫生与安全问题作者:杨雪林传星王琤韡来源:《江西饲料》 2014年第1期杨雪1 林传星王琤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摘要:文章从饲料原料、自然环境及生产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影响饲料卫生与安全的因素。
同时强调说明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测、研究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以及提高饲料加工的管理与工艺对保证饲料卫生与安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饲料;卫生;安全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37(2014)01-0010-020 引言饲料卫生与安全是指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的健康、正常生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等环节不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饲料在生产、经营和饲喂畜禽过程中因不同原因受到污染,产生了不卫生或不安全的饲料,这种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积在畜产品中,而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蓄积并造成直接危害。
饲料卫生与安全维护迫在眉睫,应当加强饲料卫生安全管理,提高饲料卫生安全的监控,保证畜产品的品质和人类的健康。
1 影响饲料卫生与安全的因素1.1 饲料原料饲料中存在各种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拮抗维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作用因子等,干扰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阻碍养分和消化酶扩散,导致生长速度和饲料消化率下降。
此外,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散养畜禽的数量仍然很多,饲料生产厂家和动物养殖单位出于对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廉价饲料原料,但这些原料来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饲料卫生与安全问题。
畜禽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来自饲料中的农药残留的转移,在稳定情况下,饲料中的浓度水平与畜禽产品中的残留水平具有相关性。
一般来讲,植物性食物中外皮、沙壳、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比可食部分高。
然而畜禽的饲料不像食品一样需作脱皮、清洗处理,有些甚至就直接使用粮食作物的皮、壳、根等废弃部分,其农药残留相对较高,所以如果饲料中存在农药残留,将会直接影响到畜禽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