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计算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7
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1、设A 点高程为15.023m ,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 的B 点,水准仪安置在A 、B 两点之间,读得A 尺读数a=2.340m ,B 尺读数b 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 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i H 15.023+2.23=17.363m ,则B 尺的后视读数应为b=17.363-16=1.363m ,此时,B 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
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 =23.2cm ,其测量中误差=d m ±0.1cm ,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D 及中误差D m 。
【解】==dM D 23.2×2000=464m ,==d D Mm m 2000×0.1=200cm=2m 。
3、已知图中AB 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B →1,1→2,2→3,3→4的坐标方位角。
【解】=1B α197°15′27″+90°29′25″-180°=107°44′52″=12α107°44′52″+106°16′32″-180°=34°01′24″=23α34°01′24″+270°52′48″-180°=124°54′12″=34α124°54′12″+299°35′46″-180°=244°29′58″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40′36″,试计算: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 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
五、计算题5.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y =-306579.210m ,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 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0L 。
1.? 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2.? 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 编号点 号后尺下丝 前尺下丝 方向 及尺号水准尺中丝读数K+ 黑减红高差中数备注上丝 上丝 后视距 前视距黑(m ) 红(m ) 视距差d ∑d 1BM1 ZD11.5710.793 后5 1.384 6.171K 5= 4.787 K 6= 4.6871.1970.417前60.5515.239后—前2ZD1 A2.121 2.196 后6 1.934 6.6211.747 1.821前52.0086.796后—前3.? 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站测回数 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 ″水平角 草图半测回值° ′ ″一测回值° ′ ″平均值° ′ ″O1左A 0 12 00B91 45 00右 A 180 11 30B 271 45 00 2左 A 90 11 48B 181 44 54 右A 270 12 12B1 45 124.???? 试算置仪器于M 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 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300°25′17″,X M =14.228m ,Y M =77.564m ,X A =47.337m ,Y A =73.556m ,试计五、计算题1.某工程距离丈量容许误差为1/100万,试问多大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
2.? 调整下列闭合水准路线成果,并计算各点高程。
其中:水准点的高程H BM1=44.313m水准测量成果调整表 测点 测站数高差值高程m备注观测值m 改正数mm 调整值mBM 1N 1N 2N 3N 4BM 1∑实测高差∑h= 已知高差=H终-H始=0高差闭合差f h= 容许闭合差f h容==一个测站的改正数=3.? 完成下表竖直角测量记录计算。
六、计算题:1、一测回角度测量,得上半测回A左=63°34′43″,下半测回A右=63°34′48″。
求一测回角度测量结果,结果取值到秒。
2、表中各直线的已知方向值换算出它们的正、反方位角或象限角,并填在表中。
直线名称正方位角(0 /)反方位角(0 /)象限角(0 /)AB 315 30AC 60 20CD 127 24 52 363、计算下表闭合水准路线各水准点的高程, 见表。
测站点号方向高差观测值h'i(m) 测段长Di(km) 测站数nI 高差改正数vi=-Wni/N(mm) 改正后高差值(m) 高程(m)BM 67.6481 1.224 0.535 10A2 -2.424 0.980 15B3 -1.781 0.551 8C4 1.714 0.842 11D5 1.108 0.833 12BM 67.648(2)W=∑h'i= mmW容=±58mm (5)[D]= km (6)N= (10)∑v= mm ∑h=4、下图中,A点坐标xA=600.25m,yA=1300.78m;B点坐标xB=300.25m,yB=1000.78m。
水平角=15°36′27″,=84°25′45″,=96°47′14″。
求方位角,,,。
5、计算下图闭合水准路线各水准点的高程。
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测站点号方向高差观测值h'i(m) 测段长Di(km) 测站数nI 高差改正数vi=-Wni/N(mm) 高差(m) 高程(m)BM 67.6481 1.224 0.535 10A2 -2.424 0.980 15B3 -1.781 0.551 8C4 1.714 0.842 11D5 1.108 0.833 12BM 67.648Wni=∑h’i= mmW容=±58mm [D]= km N= ∑v= mm ∑h=6、已知A点坐标XA=140m,YA=70m;B点坐标XB=90m,YB=120m。
工程测量理论计算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大坝变形测量中、视准线法可以用来测定坝体的( )。
A、水平位移B、垂直位移C、主体倾斜D、挠度正确答案:A2、已知某图幅的编号为H49 G 041095、则该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
A、1:5000B、1:1万C、1:25万D、1:100万正确答案:B3、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A的读数大、前视点B的读数小、则有( )。
A、A点比B点低B、A点比B点高C、A点与B点可能同高D、A,B点的高低取决于仪器高度正确答案:A4、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系统是( )。
A、1956年黄海高程系B、大沽高程系C、1985国家高程基准D、2000国家高程基准正确答案:C5、甲水准仪管水准器分划值为20″、乙水准仪管水准器分划值为30″、则两台仪器的整平精度( )。
A、无法确定B、甲高于乙C、甲乙相等D、乙高于甲正确答案:B6、在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时、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地区、一般采用( )。
A、水准测量B、GPS测高C、视距测量D、三角高程测量正确答案:A7、水平角测量通常采用测回法进行、取符合要求的上下半测回平均值作为最终角度测量值、这一操作可以消除的误差是( )。
A、整平误差B、对中误差C、视准误差D、读数误差正确答案:C8、建筑施工测量中、基坑抄平工作的目的是( )A、对基坑回弹进行监测B、基坑中轴线测设C、放样基坑开挖边线D、控制基槽开挖深度正确答案:D9、根据全站仪坐标测量的原理、在测站点瞄准后视点后、方向值应设置为( )。
A、90°B、0C、测站点至后视点的方位角D、后视点至测站点的方位角正确答案:C10、目前我国数据采集主要有GPS法、大地测量仪器法、数字化仪法和( )。
A、航测法B、全站仪法C、遥感法D、平板制图法正确答案:A11、某导线全长620m、算得fx=0.123m、fy=-0.162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
工程测量理论计算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钢尺量距注意事项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完一段前进时、钢尺应沿地面拉动前进、以防钢尺断裂。
B、丈量时应用力均匀拉紧、尺零点应对准尺段终点位置。
C、测量整尺段数应记清、并与后测手收回的測仟数应符合。
正确答案:C2、普通微倾式水准仪的使用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安置-精平-瞄准-粗平-读数B、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C、瞄准-安置-粗平-精平-读数D、安置-粗平-瞄准-读数-精平正确答案:B3、用测回法测角是、在下半测回中、应采用盘( )、( )旋转照准部。
(1)左 (2)右 (3)顺时针 (4) 逆时针A、第一空: (1) 第二空: (3)B、第一空: (1) 第二空:(4)C、第一空: (2) 第二空:(4)D、第一空: (2) 第二空: (3)正确答案:C4、水平角观测时、十字丝交点应尽量照准目标( )。
A、顶部B、中部C、底部D、任意部位正确答案:C5、用经纬仪进行视距测量、已知K=100、视距间隔为0.25、竖直角为+2°45′、则水平距离的值为( )。
A、24.94mB、25.06mC、24.77mD、25.00m正确答案:A6、经纬仪对中整平的正确操作程序是:( )。
(1)利用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 (2)旋转90度调节另外一个焦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3)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4)使管水准器轴线平行于任意两个焦螺旋形成的边并调节这两个焦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A、(1)->(3)->(4)->(2)B、(1)->(2)->(3)->(4)C、(1)->(4)->(3) ->(2)D、(1)->(3)->(2)->(4)正确答案:A7、下列不属于在地形图上量算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 )。
A、求积仪法B、平行线法C、几何图形法D、等高线法正确答案:D8、下面关于中央子午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测量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测量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空间中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尺寸、形状、位置及其变化的科学。
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通常包含各种类型的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等。
以下是一些测量学考试题库的示例题目及答案:1. 选择题:测量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单位是什么?A. 米B. 千米C. 英尺D. 英里答案:A2. 填空题:在测量学中,______是用来确定地面点位置的坐标系统。
答案:笛卡尔坐标系统3. 计算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为3米和4米,夹角为90度,求第三边的长度。
答案:根据勾股定理,第三边的长度为√(3² + 4²) = 5米。
4. 简答题:简述什么是三角测量法,并说明其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答案:三角测量法是一种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地面上各点之间距离和位置的方法。
在地形测量中,三角测量法可以用于确定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通过建立基线和角度测量来构建地形网。
5. 判断题:在水平测量中,水准仪的主要作用是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
答案:正确6. 多选题:下列哪些仪器常用于测量学中?A. 全站仪B. GPS接收器C. 望远镜D. 激光测距仪答案:A, B, D7. 案例分析题:某测量员需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湖泊面积,他应该使用哪些方法?答案:测量员可以使用网格法或积分法来测量湖泊的面积。
网格法是将湖泊划分为多个小的规则形状区域,然后分别测量这些区域的面积并求和。
积分法则是通过测量湖泊边界上的点,然后使用积分方法计算湖泊的面积。
8. 实践操作题:描述如何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
答案:首先,将全站仪设置在已知的基准点上,并确保其水平和垂直。
然后,对准目标点并记录角度。
如果需要测量多个角度,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角度都被测量完毕。
9. 论述题:论述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答案:测量误差可能来源于仪器误差、观测误差、环境因素等。
这些误差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1、设A 点高程为15.023m ,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 的B 点,水准仪安置在A 、B 两点之间,读得A 尺读数a=2.340m ,B 尺读数b 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 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iH 15.023+2.34=17.363m ,则B 尺的后视读数应为b=17.363-16=1.363m ,此时,B 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
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 =23.2cm ,其测量中误差=dm ±0.1cm ,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D 及中误差Dm 。
【解】==dM D 23.2×2000=464m ,==dD Mm m 2000×0.1=200cm=2m 。
3、已知图中AB 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B →1,1→2,2→3,3→4的坐标方位角。
【解】=1B α197°15′27″+90°29′25″-180°=107°44′52″=12α107°44′52″+106°16′32″-180°=34°01′24″ =23α34°01′24″+270°52′48″-180°=124°54′12″ =34α124°54′12″+299°35′46″-180°=244°29′58″ 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40′36″,试计算: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
工程测量理论计算考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直线 AB的象限角RAB=南西1°30′、则其坐标方位角 AB=( )。
A、1°30′B、178°30′C、181°30′D、358°30′正确答案:C2、已知 AB两点的坐标为A(100.00、100.00)、B(80.00、150.00)、待测设点P的坐标为(130.00、140.00)、则AB、AP边的夹角∠BAP为()。
A、58°40′17″B、53°07′48″C、111°48′65″D、164°55′53″正确答案:A3、根据已知的水平角和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来测设点位的方法称为( )。
A、极坐标法B、直角坐标C、角度交会法D、距离交会法正确答案:A4、以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来表示的比例尺称为( )。
A、大比例尺B、数字比例尺C、小比例尺D、比例尺精度正确答案:B5、圆曲线交点处转角为42°36′、圆曲线设计半径R=150m,则该圆曲线切线长为( )m。
A、111.53B、78.23C、11D、58.486、必须用精密方法测设135º00′00″的已知水平角AOB、在O点用经纬仪正镜位置测设AOBˊ后、用多测回实测得其角值实为135º01′00″、丈量OBˊ长为48.20米、问在Bˊ点沿OBˊ垂线向何方修正( )得B点、使∠AOB为所要测设的值。
A、向内侧量取0.014mB、外侧量取0.016mC、内侧量取0.015mD、外侧量取0.017m正确答案:A7、为了保证测图的精度、在一般地区、图上( )左右应有一个高程点。
A、3厘米B、1.5厘米C、2厘米D、1厘米正确答案:C8、经纬仪各主要轴线之间必须满足规定的几何条件、下列叙述中( )是错误的。
A、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B、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C、视准轴平行于于横轴D、横轴垂直于竖轴正确答案:C9、经纬仪操作过程中应该( )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测量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测量学中,下列哪个单位是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A. 米B. 千米C. 英尺D. 英寸答案:A2. 在进行土地测量时,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A. 测量仪器的精度B. 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C. 测量环境的温度D. 测量对象的颜色答案:D3. 测量学中,角度测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度B. 分C. 秒D. 弧度答案:A二、填空题4. 测量学中,常用的测量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平面测量、高程测量、距离测量5. 当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时,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进行_______。
答案:校准三、简答题6. 简述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控制方法。
答案:测量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人为误差和环境误差。
控制方法包括: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进行定期校准;提高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测量,减少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计算题7. 已知某点A的高程为100米,点B与点A的水平距离为50米,点B 的高程为95米。
求点A相对于点B的高差。
答案:点A相对于点B的高差为5米。
计算公式为:高差 = 高程A - 高程B。
五、分析题8. 分析在地形测量中,为什么需要进行地形图的绘制?答案:地形图是地形测量的重要成果,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水系分布、道路走向等地理信息。
进行地形图的绘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形特征,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地形图也是进行其他相关测量工作的基础。
六、论述题9. 论述现代测量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答案:现代测量技术相比传统测量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精度更高,现代测量技术采用高精度的仪器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2)效率更高,现代测量技术如GPS、遥感技术等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大大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3)自动化程度更高,现代测量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测量和数据处理,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4)应用范围更广,现代测量技术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海洋测量、空间测量等。
测量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测量学中,常用的测量仪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钢卷尺B. 电子水准仪C. GPS接收器D. 温度计2. 以下哪个单位不是用于表示长度的?A. 米B. 千米C. 克D. 毫米3. 测量学中,角度的测量通常使用什么仪器?A. 水准仪B. 经纬仪C. 测距仪D. 测高仪4. 在测量学中,误差是指: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B. 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C. 测量仪器的精度D. 测量人员的技能水平5. 以下哪个不是测量误差的来源?A. 测量仪器B. 测量方法C. 测量环境D. 被测物体的尺寸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测量学是一门研究______和______的科学。
2. 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______误差。
3. 测量学中,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______测量。
4. 测量学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______仪和测距仪。
5. 测量误差的来源包括测量仪器、测量方法、______和测量人员。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描述在实际测量中,如何减少测量误差。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假设某次测量中,测量值分别为:第一次测量为 10.23m,第二次测量为 10.24m,第三次测量为 10.22m。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极差和标准偏差。
2. 假设在一次测量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为±0.05m。
如果测量人员进行了10次测量,并且每次测量值都落在误差范围内,计算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B4. A5. D二、填空题1. 测量方法,测量技术2. 随机3. 间接4. 水准5. 测量环境三、简答题1. 测量误差的分类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值和误差方向都保持不变的误差,而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值和误差方向都随机变化的误差。
1.根据下图所示水准路线中的数据,计算P 、Q 、R 点的高程。
(h 的单位为
m,)
解:H P =H M +h=+= H q =H p +h=+=
H R =H Q +h=+=
2.图2所示为一闭合水准路线普通水准测量示意图,水准点的高程为,1、2、3、4点为待定高程点,各测段高差及测站数均标注在图上,试计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H M =
H N =
Q
M
N
h=+
h=
h=+
P
R
h=+
测段编号点名测站数实测高差/m 改正数/mm 改正后的高差/m 高程/m 点名123
456
7
8
BMA ∑
辅助计算
12
3
4
12
53
4
BMA
=
=
h f
n
-每站的改正数12h f n =±=
容h f h ==
∑测v ∑
解:
测段 编号 点名
测站数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的高差/m 高程 /m 点名
1 2 3 4 5 6 7 8 1 10 +
-9 + 1
1 2
3
+
-2 +
2
2 3
8 -7
3
3 4
11 -10
4
4 5 12 -11
∑ 44
-39
辅助 计算 f h =∑h
测
==39mm f h 容=±12√n=±12√44=±
每站的改正数-= ∑v=-39mm
3. 设已知各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分别为47°27′,177°37′,226°48′,337°18′,试分别求出它们的象限角和反坐标方位角。
答案:(1)R01=a01 R01=NE47°27 a10=a01+ 180°= 22727′(2)R02=180°-a02 R02=180°-17737′=SE223′
a20=a02+180°=17737′+180°=35737′
( 3 ) R03=a03-180° R03 =22648′-180°=SW4648′
a30=a03-180°=22648′-180°=4648′
( 4 ) R04=360°-a04 R04=360°-337°18′=NW22°42′a40=a04-180°=337°18′-180°=157°18′
4. 根据下图所示水准路线中的数据,计算P、Q点的高程。
(1)计算高差闭合差:
△h = H BM2 - H BM1 = – = m
∑h = – + = = -
f h= ∑h - △h = – = = -3mm
(2)分配闭合差,计算改正数
∑L = + + = km
v1 = - (L1/∑L) * f h = 0mm
v2 = - (L2/∑L) * f h = 2mm
v3 =- (L 3/∑L) * f h =1mm
(3)计算改正后的高差的高程
H P = H BM1 + h1 + v1 = – + 0 = H Q = H P + h2 + v2 = – + = – = 或H Q = H BM2+ (h3 + v3) = – – = – =
5. 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为 X A =, Y A =;点B 的坐标为X B =, Y B =。
在AB 线段的延长线上定出一点C ,BC 间的距离D BC =,计算C 点的坐标。
解:△X AB = X B – X A = , △Y AB = Y B – Y A = 可以计算出AB 边的方位角αAB =arc
=142 °12′10″
C 在AB 延长线上,故αAB = αBC = 142 °12′10″
△X BC = D BC * cos αBC = ; △Y BC = D BC * sin αBC = C 点的坐标为:X C = ; Y C =
6. 在1:2000图幅坐标方格网上,量测出ab = , ac = , ad = , ae = 。
试计算AB 长度D AB 及其坐标方位角αAB 。
解: bd = ad – ab = , 因此△X AB = -38m ;
ce = ae – ac = , 因此△Y AB (或由图根据比例尺和距离计算A 、B 两点的坐标) 因此距离为:D AB =
AB 的方位角为:aAB =arc
242°10′33″
7.根据图1
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 ==137°48′,计算过程)
a
b
d c
e
B
A
1200
1400
1600
1800
=∑测-
(n-2)×
180°=-
60″
f容=±
60″√n=
±″
V =- -
=12″
8.根据下
表的记录
数据,计算水平距离及高程。
注:测站A,仪器高i=1.45m,测站高程H A=74.50m,竖盘为顺时针注记。
点号视距读
数l/m
中丝读
数v/m
竖盘数
L/(°′)
竖直角
a
/(°′)
高差
h/m
水平距
离D/m
高程
H/m
196°35′
2
82°
46′
解:a左1=90-L=-6°35′,a左2=90-L=7°14′
点号观测角(右角)/
( °′″ )
改正数/
(″ )
改正角/
( °′″ )
坐标方位角a/
( °′″ ) 1 2 3 4 5
193 29 48
277 44 36
345 11 24
73 43 12
137 48 0
A115 5512115 55 12
B124 1812124 18 12
C95 451295 45 12
D112 3312112 33 12
E91 281291 28 12
A
B
∑
539 59
辅助
计算
h1=kl+i-v=
h2=kl+i-v=
D1=kl=
D2=kl=
H1=H A+h1=+=
H2=H A+h2=+=
9. 整理下表中竖直角的观测记录。
测站目
标
竖
盘
位
置
竖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平均竖直角
(°′″)
指标差
(″)
A P 左88 22 24 1 37 36
1 37 333右271 37 30 1 37 30
解:a左=90-L=90-8822′24〞=137′36″
a右=R-270=27137′30″-270=137′30″
a=(a左+a右)= 137′33″
X=(a左-a右)=3″
10、如图,已知а12=49°20′,试写出公式并计算其余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解:
a23 =a12+1800-a右=49°20′+180°-125°25′=103°55′a34 =a23+1800+a左=103°55′+180°+136°10′=420°5′∵a34>360°则a34=420°5′-3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