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聚焦益阳中考(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4
一、(’15长沙)说明文阅读。
(8分)话说长沙饮食长沙人爱喝茶,茶叶多自产自制,有时也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
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
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是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
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青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长沙人爱吃苦味的东西。
这个习俗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据文献记载,《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长沙人喜“大苦”爱“辛甘”,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
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至今,长沙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
其它如苦瓜、苦荞麦,也都是长沙人所喜爱的。
长沙人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
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
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
所以人们适当地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食物,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腊鱼、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
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长沙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语言”。
老顾客到店里吃粉面时一般都能够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印象深刻,出错频率就会降低。
比如“宽汤少油”就是下面时要汤多油少的意思;“重油”就是要多放点油;“落锅起”指面放到开水里泡一下就马上捞起。
“轻挑”,就是要求下的面的分量比平常少一些,“轻轻挑”指分量比平常少一两,相反“重挑”就是加一两面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 文章中谈到了哪些长沙饮食习俗?(4分)【答案】爱喝茶、爱吃苦味的东西、善于加工贮藏食物、有特定的“饮食语言”。
湖南省益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4分)1.(3分)下文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横线处的汉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小船在静悄悄的微山湖上cháng 徉。
傍晚的微山湖,敞开了温暖的胸怀,一望茫茫。
低头闻水韵壑,迷蒙的雾ǎi 掩映岛屿。
运河穿镇而过,古桥长虹卧波,新苇摇曳多姿。
A.徜 huò蔼 yèB.倘 huò霭 yìC.徜 hè霭 yèD.倘 hè蔼 yì2.(3分)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塔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高度。
塔方最早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的铁杆朋友。
的政治互信、坚定有力的相互支持是中塔关系的最宝贵经验。
中方愿同塔方一道,,推动中塔关系取得新发展。
A.不负众望惺惺相惜长盛不衰承前启后B.名副其实牢不可破历久弥坚继往开来C.名副其实惺惺相惜历久弥坚承前启后D.不负众望牢不可破长盛不衰继往开来3.(3分)下列对文段中有关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历经百年奋斗,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英勇斗争,书写下名为“中国奇迹”的壮丽史诗。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无数劳动群众的热血与汗水汇成江海A.文段括号中应填的标点符号是逗号。
B.“中国奇迹”加引号有表特殊含义的作用。
C.文中的破折号表示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
D.文中的多处顿号都用在句子内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停顿。
4.(3分)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这些内蕴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气和来源。
一、(’15北海改编)记叙文阅读。
(13分)康熙字典梁晓声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那张刺眼的白纸旁。
②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
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种字典。
它颜色泛黄,纸页破损,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③少年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现在,买肉的人就络绎不绝;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
唯独少年的地摊依旧无人驻足。
④卖书的少年今年刚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拮据的家庭让他负担不起住校费用。
他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钱,要想拥有旧货店里那辆状态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家藏的“康熙字典”。
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
他清楚母亲挣钱的辛苦,不忍向母亲开口;并且他也清楚,母亲正省吃俭用地攒钱,预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⑤傍晚,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
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像是文化人,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里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⑥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得是……再说,好像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应该是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⑦“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那张白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了下来。
⑧“那孩子,过来,帮帮我!”少年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
原来那人的左腿半截是假肢。
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他,帮他捡起跌落的眼镜……⑨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
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见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⑩下课后,老师将学生引到无人处,对上次他帮助自己的事表示感谢,然后问:“字典卖掉了吗?”学生摇头。
一、(’15某某)阅读下文,完成1~3题。
(7分)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①马铃薯是菜还是粮?在1月6日举办的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丰富多彩的马铃薯主食制品令人大开眼界。
马铃薯全粉占比40%的馒头、面包、马铃薯芝士蛋糕等,都颠覆着人们对马铃薯的认知。
②农业部副部长在会上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据介绍,马铃薯有望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它的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到1.5亿亩,年产鲜薯增加2亿吨,折合粮食约为5 000万吨。
③专家表示,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④据介绍,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 000亿斤以上。
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
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
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主任介绍,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等。
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
⑥专家建议,马铃薯主粮化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多环节,需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攻关。
如加快选育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粮化的专用品种;开展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开发最好的产品;加快研发适宜马铃薯主粮化的加工机械等。
1.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解析】划线句中出现三个代表性数字“”“2亿”“5 000万”,由此可确定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列数字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即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马铃薯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的前景。
201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炙.烤(zhì)和蔼.(ǎi)丰姿绰.约(chuò)B.纤.纤(qiān)愠.怒(yùn)铤.而走险(tǐng)C.砥.砺(dǐ)眷.恋(juàn)聊以塞.责(sè)D.寒噤.(jìn)归省.(xǐng)如法炮.制(páo)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1)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明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仁声鼎沸....。
(3)这本来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可老师的讲解把这种美弄得枝离破碎....。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召展....的,笑着,走着。
3.(2分)结合语境,下列加点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2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B.文学艺术家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创作的作品应该接地气...。
C.近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D.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4.(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有效的工作和广泛的宣传,我市中心城区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B.中日关系能否走向正常化,取决于日本政府是否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C.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较多。
D.在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高亢的声音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5.(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B m i U23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并给人以知识宣传普及的文体。
它通过解释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及演变等。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与目的分事物性说明文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是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的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为切入点,重点介绍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按语言特色分平实性说明文直截了当地说明所写对象,不夸张、不描写,没有弦外之音。
如:谈家桢的《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文章语言科学、精确,以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作了客观的说明。
文艺性说明文通过文艺的形式(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使语言生动活泼,以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
说明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容易把握。
而事理说明文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其说明内容相对抽象,故而说明对象比较难以把握。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一般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遵循了事物本身的条理性。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古诗阅读湖南省益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8.(7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
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
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
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湖南省益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8.(7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岑参唐•高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环问谪居①。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
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
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聚焦益阳中考一、(2016益阳)见本专题“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之“课时讲解1”二、(2015益阳)见本专题“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之“课时讲解2”三、(2014益阳)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2分)夜深了,花睡了三毛我爱一切的花朵。
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
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
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
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
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
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
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
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
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
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
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
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
”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
一、(’14益阳)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2分)夜深了,花睡了三毛我爱一切的花朵。
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
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
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
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
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
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
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
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
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
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
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
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
”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
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
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
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
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
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
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
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原题为“夜深花睡”。
选自十月文艺出版社《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有删改)1.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最爱“百合花”?(2分)【解析】文中写到“我”的“丈夫”在经济拮据时期还买百合花讨“我”欢心,以及“我”对伤害丈夫的自责等一系列事件,从中都可以看出“爱”的传递,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百合花还象征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更是作者夫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象征。
2.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复杂情感。
(2分)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解析】做此类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具体分析,本文中“我”的丈夫在“我们”生活拮据的时候,为“我”买百合花,反遭到“我”的责怪,由此可以想象出他此时应该是感到委屈;而从“我”的丈夫的动作描写,以及后文写道“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这些句子可以想象出当时“丈夫”也为自己失业,不能让“我”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
最后,再用准确的词语将人物复杂的心情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一是为买百合花送给妻子,反遭妻子责骂感到委屈;二是为自己失业,不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生活而感到愧疚。
3. 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
(2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能力。
一是要抓住人物所做的事,文中“我”的丈夫在经济拮据时期也不忘为“我”买百合花,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我”的深爱。
二是要抓住感人的细节,“我”的丈夫在遭到“我”的责怪时也不辩解,不发火,由此可以看出他能忍受委屈。
最后将这两点进行概括表达即可。
【答案】深爱自己的妻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给妻子买百合花;能忍受委屈,在遭到妻子责怪时,不发火,不辩解,默默地弯腰拾起百合花。
4. 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以了解到文章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花,反遭“我”的责骂,以及丈夫死后,“我”为丈夫上坟,七年之后又由百合想到了丈夫当年拾花的场景,从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以及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
【答案】作者回忆了夫妻所度过的艰难岁月,重点写了丈夫为“我”买百合花,反遭“我”责骂及丈夫死后“我”去给丈夫上坟等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深深的爱和追悔莫及的怀念之情。
5.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3分)(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
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夜深了,花睡了》)【解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
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都睹物思人,融情于景,分别写了作者看到“父亲的信”和象征着纯洁爱情的“百合花”,由此将感情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言尽而意无穷,起到了笔墨简洁而又余味悠长的效果。
且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12益阳)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1分)香椿张晓风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血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守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
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不知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做一种象征父亲的树。
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
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
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地放在餐桌上,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夹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霎时凝止下来,浮士德在魔鬼给予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⑪“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也是为了那背后的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是可以如此亲和的。
吃,原来也是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年版) 1. 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精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血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解析】“喷”字形容的是香椿芽刚冒上来的状态,“血液喷上来”明显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拟人的作用是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在这里就是写出了香椿芽长势喜人和生命蓬勃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芽的喜爱之情。
接着将意思流畅、完整地表达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香椿芽长势喜人和生命蓬勃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芽的喜爱之情。
2. 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分析时可从内容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写道“我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而“我把主干拉弯……并且再长新芽”,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香椿树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点,即无私奉献,从不索取什么。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组织语言加以表述。
【答案】香椿树象征着父母。
香椿树像父母一样,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儿女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从不向儿女索求什么,为了儿女获得快乐即使自己受伤也无所谓,仍会努力结疤,以供儿女再次获得快乐。
3. 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更有气魄,结合这句话,就是通过三个生动的细节,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忍着”“默无一语”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香椿树的品质。
【答案】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香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强烈。
4. 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
(3分)【解析】通过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知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用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父母之爱是无私、伟大的。
他们从不向我们索取什么,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一切。
正是父母之爱,我们才茁壮成长。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懂得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