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工程2011年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管理所二○一一年十二月###工程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一、综述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汛后沉陷测量项目按照批复于2011年12月15日组建了###沉陷测量项目部,项目部由梅长会任项目经理,郑华为技术负责人,###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司镜、司尺和记录、计算等。
项目部于2011年12月20日开始外业测量,12月29日提交《#####2011年汛后沉陷观测技术报告》。
二、测点布设1. 基准点(起测点):###水准观测网点以宿上6415点为起测点,计算采用高程为22.77800m。
2. 沉降观测水准网点:###水准观测网点包括上闸墩、下闸墩、北上翼墙、南上翼墙、左下翼墙、右下翼墙、桥北留点、CH1、CH2及北上闸首共计79个三等水准点和2个二等水准点。
三、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 水准测量采用靖江s1水准仪、铟瓦标尺进行测量,观测前对水准仪和标尺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检查校核,在满足要求后进行观测。
施测时按二等水准测量,线路采用分段闭合方法测量。
每一闭合测量结束后,现场计算闭合差,确认闭合差小于规范允许值以后,再进行下一闭合的测量。
为保证测量的精度,视距采用人工皮尺测量,前、后视距差控制在1m以内,测站转点使用地丁,保证测站未完成地丁不移动。
附合差不超过±1n mm。
观测仪器及设备见下表:3. 工作要求: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水准仪和铟瓦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4. 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路线图,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考虑前后视基本等距等原因,选定设置仪器的位置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路线进行观测。
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汇报根据公司安排,我们对所负责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进行了全面观测和调查。
在此,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的观测情况和初步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我们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我们对每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地基情况、周围环境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对地下管线、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的可能影响因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该区域的部分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
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沉降情况与建筑物的年代、结构类型、地基土质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下管线和设施的沉降情况,这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观测结果,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估。
我们认为,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同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初步推测,这些沉降情况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建筑物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降情况,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观测数据,寻找沉降情况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该区域房屋沉降问题的有效措施。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该区域的房屋安全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本次观测和汇报,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引言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测量技术,用于检测地面或建筑结构的沉降变形情况。
本报告旨在总结沉降观测的成果,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2. 观测方法和数据收集在本次沉降观测中,我们采用了现场观测法,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目标区域进行全面的观测。
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三个固定测点和多个活动测点,以确保对沉降变形的全面监测。
观测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定期观测和记录的方式完成的。
每隔一定时间,我们会对测点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采用了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方法,并对设备进行了定期校正。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观测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分析地面或建筑结构的沉降变形情况非常重要。
下面是我们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主要步骤:•数据清洗: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整理:接下来,我们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计算每个测点的沉降量。
•趋势分析:通过绘制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沉降的整体趋势。
如果曲线呈现出线性或近似线性的关系,说明沉降变形较为稳定;如果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说明沉降变形可能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空间分析:除了时间趋势分析,我们还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以了解不同测点之间的差异。
通过绘制等值线图或三维图,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
4. 结果讨论根据上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沉降观测的成果和结论:1.沉降趋势: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测点A和B的沉降量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而测点C的沉降量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
这可能与观测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工程活动有关。
2.空间差异:我们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在观测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特别是在离工地较远的地方,沉降量相对较小;而在工地附近,沉降量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工地的开挖和填方等工程活动导致的。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工程概况:本工程是焦作一中新校区主教学楼,位于焦作市东环路南段东侧,与焦作市污水处理厂相邻。
本工程是一个集基础教学、文化为一体的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8556.99㎡,建筑由一栋行政楼、两栋教学楼、两个合班教室和环行展廊组成。
行政楼、两栋教学楼是砖混结构,两个合班教室、环行展廊是框架结构,本工程于2003年12月8日开工,2004年8月27日竣工,共观测28次,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带型基础。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主体结构及装修施工阶段,其沉降观测点布设于首层位置,公设28个点观测点其编号为1、2……28(详见:沉降观测布置图)。
三、沉降观测
使用S6水准仪,每次观测,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沉降观测。
在沉降观测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
计算结果:闭合差、高差中误差均满足规范和设计方案的要求。
2004年3月9日安装沉降观测点,定观测点实际高。
自一层封顶2004年3月9日开始进行第一数据观测,至2004年6月13日完工的最后一次观测结束,累计观测时间为28天。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建筑变形规范》(JGJ/T8-97)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四、结果分析
从沉降观测成果表中总累计沉降量可以看出,各处的最大差异沉降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说明该建筑物沉降均匀,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沉降和其他变形。
对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该建筑物的基础采用带型基础,沉降量较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工程技术负责人:李自安
焦作市兴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2004年6月13日。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引言沉降观测是一种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用于测量地面或结构物的垂直移动情况。
本报告总结了针对某地区进行的沉降观测的成果,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观测方法和仪器2.1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通常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通过测量基准点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来确定沉降情况。
2.2 仪器说明全站仪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在沉降观测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
3. 观测过程3.1 观测点的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选择一系列观测点,涵盖研究区域的不同地质特征和结构物。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特征和观测目的进行,并确保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合理。
3.2 观测参数的设置在沉降观测中,需要设置一些观测参数,如观测时间间隔、观测次数等。
观测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到观测目的和实际情况,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观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应准确记录,并及时备份以防丢失。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的去噪、异常值的排除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4.2 数据分析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解读。
5. 结果与讨论5.1 沉降观测结果总结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观测的结果。
总结了观测点的沉降情况和变化趋势。
5.2 结果的解读与讨论根据观测结果,对造成沉降的原因进行解读和讨论。
分析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等因素对沉降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6. 结论本文总结了一次沉降观测的成果,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了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讨论。
这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沉降观测技术及应用. 地质工程学报, 20XX, XX(XX): XXX-XXX.[2] 王五, 赵六.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XX, XX(XX):XXX-XXX.以上是对沉降观测成果的报告,包括观测方法和仪器、观测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内容。
XXXXXX第x标段现浇梁支架预压沉降观测及变形分析成果(XXXXX大桥X〜X #墩32m箱梁)XXXXXXX工程项目部二零一零年八月目录一、工程概况二、作业依据三、沉降观测施测方法四、沉降观测结果计算分析1、底模平均沉降量2、底模平均沉降速率3、各观测点位平均沉降速率4、底模最大差异沉降量5、结论五、沉降观测成果表六、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图七、SPt曲线图八、仪器检定合格证书、概况(一)工程概况xxxxx特大桥0~20#墩32m箱梁支架预压由一工段测量技术员负责沉降观测工作,桥位于XX县XX镇,中心里程DK xxxx,桥长1452.80m,结构为44跨32m简支箱梁。
线路为双线,0~ 20#墩原地貌平坦,地基应力为200Kpa~ 400Kpa砂夹卵石。
(二)高程系的选择高程采用设计水准点标高,测区有设计院布设的水准点BM39, 高程为7.385m,其点位经复测是稳定可靠的。
二、作业依据(1)《新建x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91)(3)《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2-85)(4)《工程测量学》;( ISBN7-5030-0782-6 )(5)《xxxxx公司xxxx箱梁施工方案》(2006.7)。
三、沉降观测施测方法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施测方法具体按《xxxxx公司xxxx 箱梁施工方案》进行。
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仪器为DSZ2(带铟瓦钢尺)一套(技术参数:1公里往返水准测量精度w 士0.7mn)每次作业前,仪器i角均进行严格较正,在观测过程中,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线最低高度大于30cm,每次观测路线基本相同,由于观测精度要求高,因此每次只用一根水准铟钢尺测量以消除零点差。
测量精度必须满足《测规》要求。
四、沉降观测结果分析1、底模平均沉降量S平均=(Ma+Mb+・M" /1 仁0.92mm2、底模平均沉降速率S 平均/t=0.92/10=0.092mm/d3、各观测点位沉降速率S Ma/t= 0.075/10=0.0075 mm/dS Mb/t= 0.4 mm/dS Mc/t=1.23/10=0.123 mm/dS Md/t=1.744/10=0.1744 mm/dS Me/t=2.02/10=0.202 mm/dS Mi/t=0.55/10=0.055 mm/dS Mj/t=0.219/10=0.0219 mm/dS Mk/t=1.279/10=0.1279 mm/dS Ml/t=0.692/10=0.0692 mm/dS Mm/t=2.081/10=0.2081 mm/dS Mn/t=-0.19/10=-0.019 mm/d4、底模最大差异沉降量S 最大- S 最小=2.02-(-0.19)=2.21mm5、结论①该处底模平均沉降速率,各观测点位的沉降速率(较小或较大)②各观测点位的本次沉降量,累计沉降量(是或否)有沉降异常。
工程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四篇篇一:xxxxxxxxxx工程沉降观测成果报告注意事项1、报告未盖本院“检测试验专用章/勘察设计专用章/业务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院“检测试验专用章/勘察设计专用章/业务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批准、审定/批准、审核/批准、校核、编制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缺页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
6、客户办理报告更改须知:报告更改之一:由于本院或客户原因,当原报告出现轻微错漏,但不影响或不改变报告结论时,对原报告采取追加文件进行更正或资料更换的形式,并作“对编号为XXX号的检测报告的补充”声明,或其他等同的文字形式。
原报告不做收回销毁处理。
报告更改之二:由于本院或客户原因,报告出现的错漏影响或改变原报告结论,应对原报告进行实质性更改,更改后的报告编号使用原报告编号后加F,更改后的报告在备注栏中注明:“本报告XXXF号代替XXX号报告。
原报告作废。
”,原报告做收回销毁处理。
客户在办理更改委托手续时,应提供更改委托单等相关证明文件,加盖相关单位印章后方可办理。
地址:xxxxx邮政编码:xxx电话:xxx传真:xxx电子信箱:xxx工程名称:xxxxxxx二期工程沉降观测委托单位:xxxx委托单位地址:xxx委托日期:xxxx设计单位:xxxx检测单位:xxxx检测单位地址:xxxx检测日期:xxxx检测证书号:xxxx批准/审定:(总工程师)审核:校核:编写:主要观测人员:一.工程概况xxxx住宅小区位于xx市xxx路,二期工程共22栋楼,分四个标段施工,其中三标段为9#、10#、17#、18#、19#楼,四标段为11#、XX#、13#、14#、XX#、XX#、23#、24#楼,五标段为20#、21#、22#、26#、27#、28#、29#、30#楼,六标段为青年公寓楼,其中9#、10#、XX#、13#、14#、XX#、XX#、23#、24#、26#、27#、28#楼和青年公寓楼楼层数为地面11层,地下1层;17#、18#、19#、20#、21#、22#、29#、30#楼楼层数地面为17层,地下1层。
施工阶段地基沉降观测及成果应用摘要:本文介绍利用沈阳市某多层建筑群施工阶段的地基沉降观测成果,对砂土地基的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沉降观测阶段成果对桩基施工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桩基加固处理措施,保证了建筑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地基沉降观测沉降量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a multi-storey buildings of shenyang construction stage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of sand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of the quality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stage results are analyzed. The pile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 use of the building.Keywords: foundatio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settlement1、工程简介该工程位于沈阳市城区以北,为多层建筑物民用住宅,共建30余栋多层建筑物,楼高6-7层,砖混结构,设计基础类型为螺旋钻孔灌注桩,桩径350mm,桩长6.5-7.0m,设计单桩承载力300KN。
施工时为抢工期,部分建筑物在桩基竣工后,未能及时进行桩基础检测,就开始施工上部主体工程。
为查明桩基施工质量,及时消除工程隐患,在主体施工阶段,选择其中的5#、21#、26#、32#楼,在主体工程砌筑的同时对建筑物进行了系统的沉降观测。
2、场区工程地质概况该建筑群坐落在浑河Ⅰ级阶地之上,地基土属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共8篇)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探究不同土质在不同情况下的沉降性能,包括土壤压力、压缩系数、剪切模量等,为土工施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
2、实验原理在进行沉降实验时,需要先用一个沉降仪(如万能沉降仪)来进行测试。
在测试时,需要将我们所关注的土壤样品置于试验罐内,并在样品上施加一定的荷载。
测试荷载的大小通过调整万能沉降仪上的荷载片来实现。
在荷载施加后,通过记录样品的沉降量和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土壤的压缩性指标,包括沉降量、压缩系数、渗透系数等。
3、实验仪器及设备1)万能沉降仪和试验罐2)土壤试样和荷载片3)万能试验机4)数据记录器5)水平仪和尺子6)实验室基础设备4、实验步骤1)制备土样:选择不同类型的土样,用样品器采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并进行沉积处理,以保证其自然状态下的状态。
2)制备土样试件:将土样制成试件,在温度环境下,使用一定比例的水分加入。
3)置于沉降仪中:将土样放入万能沉降仪中,严密密封,并进行初始荷载的加压。
4)记录荷载和时间:记录下每次加荷后的沉降量和时间,计算得到压缩系数和挠度等指标。
5、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类型的土样具有不同的压缩性能和挠度能力。
2)压缩系数随时间变化,最终趋于稳定。
3)荷载越大,土体的沉降量也越大。
4)均质土上的沉降量比多孔土少。
5)土壤的渗透系数随渗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6)不同土体的沉降表现差异较大,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
6、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土体的压缩系数、挠度、渗透性等方面的数据,为工程设计和土工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实验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不同类型土体的特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土体特性提供了帮助。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土地表面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地质变化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因为沉降的过大或过快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监测方法本次沉降监测使用了全站仪和水准仪两种常用的监测设备。
全站仪主要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而水准仪则用于测量相对高程的变化。
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涵盖了工程项目的关键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3. 监测结果根据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总体沉降情况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相对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下沉或隆起现象。
沉降的速率较低,明显低于预期范围。
3.2 区域性沉降差异在工程项目的不同区域,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沉降差异。
具体来说,A区域的沉降速率较快,而B区域的沉降速率较慢。
这可能与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工程施工等因素有关。
3.3 季节性影响在沉降监测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
在雨季和旱季之间,工程项目的沉降速率会有所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动导致土壤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
4.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沉降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1.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2.区域性沉降差异需要重点关注,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3.季节性影响对沉降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中加以考虑。
4.2 建议1.在A区域加强沉降监测,密切关注沉降速率的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进一步研究和调查B区域的沉降情况,找出导致沉降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3.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不利影响。
5. 总结本报告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监测数据,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工程
2011年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
#####管理所
二○一一年十二月
###工程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
一、综述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011年汛后沉陷测量项目按照批复于2011年12月15日组建了###沉陷测量项目部,项目部由梅长会任项目经理,郑华为技术负责人,###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司镜、司尺和记录、计算等。
项目部于2011年12月20日开始外业测量,12月29日提交《#####2011年汛后沉陷观测技术报告》。
二、测点布设
1. 基准点(起测点):###水准观测网点以宿上6415点为起测点,计算采用高程为2
2.77800m。
2. 沉降观测水准网点:###水准观测网点包括上闸墩、下闸墩、北上翼墙、南上翼墙、左下翼墙、右下翼墙、桥北留点、CH1、CH2及北上闸首共计79个三等水准点和2个二等水准点。
三、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 水准测量采用靖江s1水准仪、铟瓦标尺进行测量,观测前对水准仪和标尺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检查校核,在满足要求后进行观测。
施测时按二等水准测量,线路采用分段闭合方法测量。
每一闭合
测量结束后,现场计算闭合差,确认闭合差小于规范允许值以后,再进行下一闭合的测量。
为保证测量的精度,视距采用人工皮尺测量,前、后视距差控制在1m以内,测站转点使用地丁,保证测站未完成地丁不移动。
附合差不超过±1n mm。
观测仪器及设备见下表:
3. 工作要求: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水准仪和铟瓦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4. 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路线图,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考虑前后视基本等距等原因,选定设置仪器的位置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路线进行观测。
5.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是以后每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
因此我部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沉降点相差值小于1mm取平均值,大于1mm进行重新观测。
6. 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仪器设置根据路线图的位置,前后基本等距,视距不超过50m;前后视
观测用同一根铟瓦尺;前视各视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
7. 精度要求:水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观测,仪器在每一测站观测完前视各沉降点后,再回视后视点,两次读数差不超过1mm。
四、观测结果
#####工程自2007年7月18日开始观测,至2011年12月20日,累计沉降量见###沉陷观测成果表,根据成果表可以得出成果统计表。
观测成果统计表
(稳定判断: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根据###各个工程部位观测成果分析,基础平均沉降量最大的是下闸墩,为7.23mm;沉降差最大为下闸墩,差异沉降量为8.80mm。
###各个工程部位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1mm/d,小于沉降稳定标准值0.04 mm/d,因此可认为主体建筑物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
###各个工程部位观测成果统计见下表:
五.结论
通过规范、持续的观测,可以分析出#####工程的沉降情况如下:
1、最大沉降值均小于设计允许沉降值,且最大沉降差亦小于设计允许值;
2、建筑物沉降趋势是合理的、平缓的、均匀的,没有剧烈的变化,且现期沉降已经趋于稳定,建筑物的基础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