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复习教案(新版)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复习教学案【学习目标】:l、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成就,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4、学会对物质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5、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知识归纳】:1. _________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白色污染指__________________。
2.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5.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 化学性质包括活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等。
7. 用夹住镁条,在上点燃。
镁条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8. 将盛有铜绿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____色,试管口有_______出现,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写出加热铜绿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就会制造青铜器,会冶铁,会炼钢。
、、等化学工艺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发明的。
湿法冶金的原理是(化学方程式),此反应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时期已发现,已应用于生产。
10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一开启化学之门【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其区别,会判断。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区别,会判断。
3、知道几种实验现象4、知道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等【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铁生锈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解决废弃塑料产品产生的________污染问题,化学家们研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塑料。
2、含硫火柴燃烧时会产生___________气体,它是一种___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它能使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_溶液褪色,它也是大气的__________之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
4、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有物质的颜色、光泽、气味、味道、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韧性、硬度、脆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5、碳酸氢铵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色的_________体,受热易__________,写出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碳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开启化学之门》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初步认识化学符号及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掌握化学学习与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情境引入→介绍讲解→复习讨论→练习提高。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自评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帮淳朴善良的农村孩子。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许仅仅是:如何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为此,为人师的我,十余年来,从未曾懈怠过。
平时,我苦心钻研,力争让我的课堂变得活而不乱,让我所讲授的内容变得人人易懂。
所以,每每遇到需要特别记忆的重、难点知识时,我都会想方设法自编一些“谐音”来帮助孩子们加强记忆。
首先,在我的这份《开启化学之门》复习课教学设计中,就或多或少体现了我的教学思路。
例如,当复习到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高低顺序“氧、硅、铝、铁、钙”时,我就教孩子们这样去记忆“养龟驴缺钙”。
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开怀大笑中牢牢记住它。
而且,无论何时,只要这个知识点遇在考试中,我也相信孩子们肯定会应对自如。
当然,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这般自创的“钱氏”记忆法更是举不胜举。
其次,我认为自己的这份《开启化学之门》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比较严谨,知识衔接比较紧凑。
作为新学科的启蒙课,更是通俗易懂。
第三,我的这份《开启化学之门》复习课教学设计,完完全全源自于我本人的设计思路,丝毫没有任何“偷袭”嫌疑。
可话又说回来,我的这份《开启化学之门》复习课教学设计,在各位专家看来,也许很一般。
甚至,还有可能“漏洞百出”。
更何况,也似乎脱离了主题——没有按照复习课的要求,进行繁重的习题训练和考核。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及课堂练习设计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学习目标】1.能说出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知道碳酸氢铵受热后减少的原因及贮存的注意事项。
3.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点】通过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知道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任务一:观察实验,正确认识物质(12分钟) 小组助学,探究问题1.⑴如图一中的装置进行实验,应该出现哪些实验现象:⑵如图二中的装置进行实验,应该出现哪些实验现象:⑶请比较两种实验的优缺点⑷两个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⑸思考:如何保存碳酸氢铵?2.铁丝生锈实验。
如右图所示,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mL~4mL饱和食盐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红色的水中,2 min~3min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铁丝,红墨水,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任务二:自学课本第4页,总结氮气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8分钟)任务三:请阅读课本第6-7页,思考:(10分钟)1.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年代?2.你能说出哪些材料,各有哪些用途?任务四:当堂检测,提升知识运用能力(10分钟)1.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是举世瞩目的。
以下的技术成就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烧制陶瓷B.发明指南针C.使用火药D冶炼钢铁2.今年,我市旱情比较严重,水资源紧缺。
有关部门呼吁,人人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下列节水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B.推广使用节水龙头C.工业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D.不喝水,不洗澡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环境优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市,而最重要的是要推崇“绿色生活的理念”。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使用新型的“零排放”无污染交通工具,如氢氧燃料电池车B.对城市生活和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分级使用C.使用光降解或生物降解塑料,防止白色污染D.注意个人卫生,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4.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网络】【考点梳理】命题点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2.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性质:空气中的氮气很__________,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用途:用作粮食、瓜果的__________;用作灯泡的__________;用于医疗手术;用于制氮肥。
3.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命题点2:化学研究什么1.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实验突破: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装置】【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使密闭容器中压强减小,水被压入容器,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约等于消耗O2的体积。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_。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
【装置改进】【误差分析】(1)测量结果偏低: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未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测量结果偏高:①导气管没有夹紧;②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慢。
(2)混合物和纯净物①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纯净物,如O2等。
化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纯净物,如H2O等。
②混合物由__________或__________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食盐水、糖水等。
3.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1)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碳单质为例)从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性质__________用途,物质的用途__________性质。
(2)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工艺,制造和合成价值更高的药物、化学纤维、塑料和橡胶等产品。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第1课时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些什么【课时目标】1.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4.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混合物与纯净物。
5.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6.了解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7.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8.了解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铁的快速锈蚀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三个重要实验。
【自主复习】1.化学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人类_______,促进_______。
2.化学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化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_______,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的_______和_______,还为人类战胜疾病带来了重要的_______。
5.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6.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7.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一般的_______和_______只需要空气就行了。
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又都有各自重要的用途。
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常情况下,空气币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_______。
空气中各种气体各自具有特定的组成,性质______________,用途也______________。
8.氮气化学性质_______,在常温下_______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第一章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知识框架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理解。
(1)这两种变化本质区别是,
(2)这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
例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
B.矿石粉碎;铜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铜绿;
C.铁矿石炼铁;水受热变成水蒸;
D.汽油挥发;樟脑丸久置后体积变小。
例2.下列能量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核能发电 D.火力发电
2.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是,物理性质通常是指物质的,而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等都是性质。
(2)注意“变化”和“性质”在表述上的区别。
例3.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变化或性质。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碾碎放入燃烧匙内并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3.如何做好探究实验。
(1)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
(2)准确记录现象与结论(注意现象与结论的区别);
(3)了解常见仪器,掌握基本操作;
(4)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环节。
例4.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例5.小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还要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做出猜测:你的猜测是。
(3)活动过程和记录: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ml水。
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时间(假设以上情况中试管不会破例):
(4)问题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即要求所用的水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及现象结论。
例6.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溶液,分别是澄清石灰水、酒精、白醋,请设计实验,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三种液体鉴别出来。
(信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物理方法: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三种液体,然后闻其气味,有酸味的是,有特殊气味的是,没有气味的是。
(2)化学方法:
第一步: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三种少量的无色溶液,然后分别通入气体,出现浑浊的原溶液是;
第二步是。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下表是小伟同学探究蜡烛燃烧火焰温度和蜡烛组成的实验报告,在空格中用简练的文字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四、自检、反馈与提升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