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不足与促进措施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产生及发展公众参与是合作型规划的前身,二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使政府及公众对社会福利进行了反思,得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 政府、私营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必须围绕社会的整体目标展开合作,分别做出各自的贡献。
欧洲首先提出了“社会伙伴关系”———由来自劳方、资方、政府的代表就关系到三方利益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
1960 年代提出的注重公众参与的倡导性规划已蕴涵了合作性规划思想的萌芽,公众从此作为规划决策的三大主体之一,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
2 城市规划的主体及其职能( 1)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在规划编制和落实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政府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有最高的权利,决定着规划的发展方向。
政府在规划活动中应坚守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保证规划的科学、民主、有效,还需要调解城市空间、土地资源整合与分配所引起的各方的利益冲突。
( 2) 利益集团。
规划中的利益集团,指在规划中以利用空间及土地资源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企业或个人。
由于其不能直接制定利于自身获取利益的规划方案,所以利益集团需要游说能主导规划走向的政府部门,以此干预规划,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 3) 社会公众。
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起步较晚,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民众政治热情度较低,所以社会公众现在基本以维权为目的,被动参与城市规划。
( 4) 规划技术人员。
规划技术人员具有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最全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
其任务之一是提供最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任务之二是要起到协调作用,协调好政府、利益集团、社会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
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不足( 1) 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不强。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文化里普遍缺少公众参与思想,上层阶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建设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策略引言:在当今社会,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去的规划往往忽视了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导致了许多问题和争议。
因此,公众参与在建设规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建设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策略,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公众参与的背景和意义1. 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建设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它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
一个好的建设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2. 公众参与的意义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的实践,它可以确保建设规划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公众参与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以增强公众对规划决策的认同感,减少冲突和争议的发生。
二、公众参与的方法和策略1. 信息公开和传播建设规划的信息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以便公众了解和参与。
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规划信息,同时还可以举办公开讲座和研讨会,让公众更加了解规划的背景和目标。
2. 社区会议和座谈会规划部门可以组织社区会议和座谈会,与公众面对面交流。
在这些会议上,规划者可以向公众介绍规划的内容和目标,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规划部门还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参与,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3. 问卷调查和在线平台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公众参与方法,可以收集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规划部门可以设计在线问卷,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以便更多的人参与。
此外,规划部门还可以建立在线平台,让公众随时随地提供意见和建议。
4. 社区代表和专家顾问规划部门可以选派社区代表和专家顾问参与规划过程。
社区代表可以代表公众的利益,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专家顾问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规划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三、公众参与策略的优势1. 提高规划质量公众参与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现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不可或缺的规划环节。
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结合厦门PX事件浅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标签: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夏门PX事件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1.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本质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和程序让众多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来,从而保证规划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能够成功实施,实质上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1.2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首先,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公众参与可以协助政府履行好各项管理、服务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这与我国提出的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为市场服务型政府是不谋而合的。
最后,公众参与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
2结合厦门PX事件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不足2.1厦门PX事件的概况厦门这座被联合国评为最佳人居的城市,2007年5月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厦门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低毒物质,会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但一般是短暂的,其毒性可能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产生)项目的选址位于距离厦门主城区仅7公里的海沧开发区,一旦投产,据说将给厦门带来高达800亿的工业产值。
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了项目的申请报告。
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在2007年年初发现了该化工项目的存在,她意识到,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地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
一旦发生极端事故,可能危及厦门本岛百万居民。
最终,经过各方半年多时间的博弈,PX项目决定迁离厦门。
城乡规划Urban and Rural Planning■栏目编辑/刘海玮■ 罗 镔2008年 1月 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首次确立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城市规划这一资源分配行为引入了公众参与。
在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博弈常态化的现实情景下,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是遏制“长官规划”、防止规划权力失范的“利器”,而且是规划决策民主化、维护社会公正的一条根本途径。
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尽管许多地方对规划项目开展了“公示”“展览”及调查问卷等形式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的象征意义仍然大于实质意义,基本上处在“事后参与”“被动参与”“参与冷漠”的初级状态,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探索建立适合现阶段城市社会发展的公众参与规划的体系和制度。
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形式(一)召开专题会议征求意见这种形式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手法。
但无论从面上或是深度上以及最终对公众意见采纳上仍十分有限或薄弱,有的也只流于形式。
(二)召开专家代表会议讨论技术问题这种会议由规划部门邀请规划及相关行业专家或行业负责人参加,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查常见的方式,也是我国规划行政决策的成熟方式。
(三)公众直接参与解决具体问题这是针对有关涉及公众自身现实利益的规划问题,规划部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召集有影响的社区或居委会居民、群众参加,广泛征求其意见,然后充分协调,吸收其合理成分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
这种形式往往是面对面的,针对性强,冲突激烈,效果明显,参与程度高。
(四)其它渠道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了公众接待日、 市长热线电话、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等有助于公民参与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将自己的建议反映给政府部门。
二、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一)公众参与程度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一种政府决策、规划部门执行的自上而下的被动模式,公众参与还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公众只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城市规划多是由政府领导“拍板”决定的。
我习旨主题Viewpoint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西方社会中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作为这种民意的反映而在政府和制度方面得到了体现;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P.Davidoff在1960年代初提出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ChoiceTheoryofPlallning)和此后的“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Ilning)概念,就成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而197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通过了宣言一环境是人民创造的,这就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政治和思想上的保证。
1969年英国的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ParticipationinPlanning)提出的题为“人民与规划”(Peoplea11dPlanning)的报告,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早的制度框架、参与过程和有关方法与手段。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城市中成立了诸如社区改造中心(Centerofcommunitychange)之类的机构,有大量的规划师参与其中,帮助社区居民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知识和技术,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也充实了城市规划中组织公众参与的技术手段。
此后,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被认为是城市市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让广大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受到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必须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而真正全面和完整的公众参与则要求公众能真正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之中。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摘要]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活动,理应倾听公众的声音,满足公众的真实需求,本文重点阐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健全和完善公众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问题;完善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在西方国家中逐步发展成熟,并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
1980年代末才被引入我国城市规划学界,最近十几年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
尤其是在2008年1月1日新的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了法律保障。
但是,在理论研究之外,城市规划在现实中的公众参与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制度建设上尽管我国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已经提出了规划审批前必须有公示、征询意见等过程的法律规定。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公众作为最切实的受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
我国公众对城市规划过程的参与还处于Arnstein的阶梯理论中的最低层次一向“象征性参与”过渡的阶段。
1.国内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现状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尚属自发的个人行为,对规划决策极少产生影响,公众参与几乎流于形式。
城市规划、建设几乎完全由政府部门来执行,公众参与对决策基本上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1.1外来制度尚未本土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都是来源于欧美,对中国来说就属于外来文化。
因此在引进城市规划制度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在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制度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在国外,公众参与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和城市规划的长期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现实,且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一旦被中国当成工具而简单的复制过来,在使用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当它面对当地的具体问题时也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变形。
法律制度不健全,体系尚未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和作用愈发凸显。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要。
本文旨在探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体现,具有以下必要性:1.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公众参与可以汇集民智,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2. 提高公众满意度:公众参与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目的,从而提高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3. 促进社会和谐:公众参与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途径主要包括听证会、座谈会、网络问政等。
这些途径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 参与度不高:由于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
2. 参与质量不高:部分公众对城市规划知识了解不足,导致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缺乏针对性。
3. 参与形式单一:现有的参与形式主要以听证会、座谈会等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参与形式。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2. 政府主导的规划模式: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规划模式限制了公众参与的空间和范围。
3. 公众自身素质和意识问题:部分公众对城市规划知识了解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五、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五、解决策略针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保障。
2. 创新参与形式:开发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如在线参与、社区规划师等,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城市规划。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摘要:所谓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
它强调公众参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使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形成合力,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城乡规划中实施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有效的协调思想、减少各方之间的矛盾,同时增强市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而能够保证城乡规划的更进一步有效的实施。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的概念,然后阐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并归纳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探讨了加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环节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决策;反馈Abstract: the so-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public and interest groups demand variety situation has taken a coordination strategy. It emphasiz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op-down, bottom-up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to form resultant force,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ideas, redu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main body, improve public decision-making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which can ensure the furthe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n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sums up the problems of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finall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link of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Organization form; Decision making; feedback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公众参与的概念公众参与是在社会阶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实施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
城市规划方案中的公众参与与治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治理。
公众参与与治理在城市规划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增加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公众参与和治理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规划方案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的体现,它使得市民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能够增加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避免了政府单方面决策的弊端。
此外,公众参与还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因为市民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然而,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方案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有限。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公众参与,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被采纳。
其次,公众参与的流程和机制不够透明和公正。
一些城市规划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市民无法了解和参与其中。
再次,公众参与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不够广泛。
一些弱势群体和利益相关方往往被排除在公众参与的范围之外,导致城市规划方案的决策结果不够公平和公正。
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方法为了解决公众参与中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透明和公正的公众参与机制。
政府应该公开城市规划方案的决策过程,让市民可以了解和参与其中。
其次,应该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可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提高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市民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参与能力。
三、治理的重要性治理是城市规划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管理。
城市规划方案的治理需要政府、市民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协调。
治理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和效果,避免了决策的错误和偏差。
分析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摘要:随着政治文明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成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更为民主化的社会管理理念,城市规划要求公众参与便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城市规划中公众的参与能够更加切实的体现出民主的规划效果,在实际规划中各个环节。
以通过公众的参与进行编制实施以及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各级政府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对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切记不可过度依赖政府,需要积极了解参考群众要求以及公众的参与意见,综合进行城市的规划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民主规划的实际实现以及各项决策的公平公正实施。
就当前公众参与性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不强,相关参与者的执行力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成立参与渠道匮乏等,此类因素存在,均会对公众参与的实际作用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性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公众参与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要求有政府部门做好牵头指导工作,还需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参与意愿,只有民众能够切实的提出自己对于生活环境的期望以及要求,才能够切实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
但是长久以来,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加上众多民众对此存在不满的心理状况,换言之民众生活对于城市规划的实际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也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考虑的热门话题。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1.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匮乏就法律方面管理规定分析来看,对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条例相关的支持条文比较少,整体法律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大部分城市规划对于规划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规划部门的授权,政府部门是城市规划的主导主体强制实施的工作开展,会导致群众存在被动迎合式情况,此类实际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公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法律上反映出来的城市规划仅仅是以国家意志为基础的规划方案,并未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相关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在进行规划设定时,也未能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相关参考范围内,且政府的规划信息也未能进行相应的公开展示,导致社会公众对于政府的规划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进而无法对自身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及时提出,无法表达其实际的参与感[1]。
关于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前些日子到一个县城进行项目汇报,发现县城的规划模型放置于政府大院的会议室大厅内,不禁惊奇万分:将规划模型置于政府大院暂且不说,还设于会议室大厅内,试想有几个民众可以看到这个模型,看到看不到又如何对规划提建议及反馈问题呢?所谓的规划虽然不再是“墙上挂挂”,却又陷入“桌上放放”,这样的规划怎能得民心,顺民意,反映城镇的发展,知道城镇的发展呢?搁置公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不顾,所谓的规划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品”,恐怕是否实施恐怕还要另当别论。
公众参与,只是一个幌子,可悲可叹啊!
城市规划,准确来讲是城乡规划,指、乡镇及村庄进行的规划。
其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科技、体育、医疗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
规划的好坏,实施的成败,直接决定城乡未来发展的节奏乃至兴衰,而城乡发展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住房、环境、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和保障)。
从这个层面讲,城乡规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城乡物质层面的规划,其实质则牵动着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任何城乡规划的编制都必须做到公众参与,因为只有公众才更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住房质量如何,生态环境如何,街道宽度是否满足需要,教育医疗是否便捷,文化娱乐是否通达等),只有公众才最有发言权。
但是,现实中的城乡规划,真正做到公众参与的是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结果
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政府大包大揽,不把公众当回事,认为规划是政府的事,平头老百姓管不了,也不该管;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真正的将公众参与作为规划过程中的必要程序;
3、规划设计人员来去匆匆,时间有限,至于政府领导接触,所谓的实地调研也是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陪同下进行的,获得的实质性内容不多,真正反映公众意愿的更少;
4、公众自觉参与的意识不强,一是觉得规划是上边的事,于己无关;二是虽然认识到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但认为自己位卑言轻,即便提建议也没人听,索性不管了。
以上四点基本概括了公众不能有效参与城乡规划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公众参与的问题呢?本人认为公众参与的程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善:
1、健全法律法规,规定规划前期的基础资料收集、地形测绘,规
划意向过程中,必须有民意测验,并规定公众参与的人数和程
度,并要求政府和规划设计方提供公众参与证明;
2、适当释放政府权力,在规划方案的前期研讨中,参与人员必须
要有多少公众或公众代表;
3、政府、规划单位必须提供出公众对本次规划的建议和意见,以
及书面证明;
4、加强城乡规划宣传力度,告知公众城乡规划的意义,号召和鼓
励公众参与,并相应建立一套激励措施
5、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与本级政府同级,如有问题或异议可
直接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