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接入设备网络管理分析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6
IMS接入方案探讨作者:古亚辉来源:《中国新通信》2013年第20期【摘要】IMS网络技术起到替换老旧PSTN端局和软交换端局的作用。
在进行PSTN网退网时,应重点研究IMS如何安全、有效的接入大量公众用户、集团用户,根据现有接入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接入方案,保证原有语音业务的安全割接。
【关键词】IP多媒体子系统接入网关控制功能会话边缘控制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一、引言IMS以固网PSTN网改作为起步,通过IMS网络替换现网中的老,旧PSTN端局设备,不仅可以很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现有的网络业务,运营模式,并能灵活方便的开发新的业务应用,另外,IMS网络还具有面向固定移动融合的特点,可以为今后的固移融合奠定网络基础,做到投资保护。
通过IMS核心网中边缘节点与接入网的融合方案探讨,对于PSTN网改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PSTN语音业务通过接入网上联P-CSCF、AGCF网元的布局方案。
二、固定接入网概述2.1IMS总体架构IMS网络的基础架构主要分为三层:用户接入层、会话控制层和应用层。
从网络分层的角度看,IMS的目标网络可以划分为业务层、核心层、承载层和接入层四个层次。
固网领域IMS接入终端分为固定接入和互联网接入两种。
固定接入终端采用PON、IAD、AG、PBX接入方式,含H.248协议和SIP协议两种终端。
互联网接入终端采用SIP协议,含软、硬终端和IAD。
IMS实施后,使用H.248协议的固网用户通过接入网关控制功能(AGCF)接入IMS网络。
AGCF兼做协议转换功能,接入H.323标准的IP用户交换机(IP PBX)、综合业务接入设备(IAD)。
SIP协议(非IMS标准)的IP PBX、IAD。
新发展的Internet用户,使用符合3GPP标准的软终端,包括Win PC、Mac PC、WinCE、iPhone、Android等多个版本,通过会话边界控制器(SBC)接入呼叫会话控制代理功能(P-CSCF)。
IMS接入设备接入方案行业应用介绍一、IMS接入设备:1.IMS终端设备:IMS终端设备是指支持IMS接入功能的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IMS网络进行语音、视频通话,实现高清音视频的传输和互动。
2.IMS网关:IMS网关是连接IMS网络和其他传统网络的重要设备。
它可以将传统的语音和数据流量转换为IMS可识别的IP流量,实现IMS与传统网络的互通。
IMS网关具有媒体转码、信令转换、安全防火墙等功能,可以保障通信质量和网络安全。
3.IMS边界控制器(IMS-BSC):IMS边界控制器是IMS网络的边界设备,负责处理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和终端设备的鉴权、策略管理等。
它可以提供更灵活的接入控制,保证IMS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IMS应用程序服务器(IMS-AS):IMS应用程序服务器是IMS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之一,负责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如语音、视频通话、短信、彩铃、视频会议等。
IMS应用程序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配置和扩展,实现个性化的服务。
二、IMS接入方案:1. VoLTE(Voice over LTE)方案:VoLTE是一种使用LTE网络进行语音通信的方案,通过将语音数据转换为IP流量在IMS网络中传输,实现高音质、低延时的语音通话。
VoLTE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通话质量和用户体验,逐渐取代传统的2G和3G语音通信方式。
2. VoWiFi(Voice over WiFi)方案:VoWiFi是一种使用WiFi网络进行语音通信的方案,通过将语音数据转换为IP流量在IMS网络中传输,实现在WiFi环境下进行高质量的语音通话。
VoWiFi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实现免费语音通话,节省通信费用。
三、行业应用介绍:1.电信行业:IMS接入设备和方案在电信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提供更稳定、高质量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并支持富媒体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同时,IMS也可以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灵活的业务定制和创新,提高用户粘性和收入。
1 引言电信重组后,我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呈现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之势,三家运营商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
从业务方面来看,出于竞争的需要,运营商需要提供丰富多彩、差异性的、集成的多媒体业务;从网络架构方面来看,已逐步实现接入、传输、承载、控制、业务相分离,电信网络正从各种相互独立、各自分离的业务网逐渐融合为一个基于IP承载的多业务网。
而有望以统一的架构,融合各种接入网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控制技术就是IMS。
随着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的加速,IMS已经成为国内外主流运营商核心网演变的趋势,国内外运营商均在进行积极的研究与试点。
尽管基于IMS的全业务终极目标网络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我国运营商现有业务、网络资源长短板不同,决定了各运营商在向目标演进的路线必然有所不同。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移动IMS的发展现状与演进方案。
2 中国移动IMS发展现状与演进分析2.1 中国移动IMS发展现状中国移动固定业务开展受制于固定网络资源缺乏,而IMS在面向固定接入的话音多媒体会话及融合业务方面的技术及产业链相对完善,因此中国移动率先启动了跨省的IMS试商用工程,通过引入IMS实现固定话音接入和业务控制,提供多媒体类和融合类业务能力,为全业务运营尤其是政企客户的争夺奠定基础。
(1)CM-IMS的研究与测试情况中国移动从2005年提出了C M -I M S 技术概念。
CM-IMS基于3GPP IMS标准,可简述为:3GPP R6简化版+企业接入+新增定制功能;其在R6基础上简化了一些功能:包括减少接口数量以及简化网络结构。
该架构能够满足移动和固定的综合接入需求,支持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下为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业务。
中国移动针对CM-IMS的规范和测试工作主要侧重【摘 要】文章首先从CM-IMS的研究与测试、IMS综合信息网建设两方面介绍了中国移动IMS的发展现状,接着分三阶段分别探讨中国移动CS域、PS域和IMS域的演进方案,最后指出IMS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IMS在全业务运营下的网络建设研究摘要;随着3g的商用、全业务运营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核心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移动核心网不仅要满足大容量、组网简单的要求,更要提供各种丰富的业务,而目前的网络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引入ims无疑是今后固网、移动网络融合核心网的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ims在全业务运营下的建设策略及建设方案,以实现核心网对全业务运营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ims1 ims将成为下一代网络核心ims,全称为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最初是由3gpp在release 5标准中提出的基于sip会话控制的网络体系架构,目的是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从而丰富移动网的业务种类,加快业务提供过程。
ims具有分布式、与接入无关以及开放业务接口等特点,经过r5、r6和r7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瞩目的体系架构,被itu-t、tispan(电信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及高级网络协议,etsi从事下一代网络研究的标准化组织)等标准化组织广泛采用,成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
2 ims在全业务下的网络架构结合移动网与固定网的特点,我们给出基于ims的全业务下一代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2.1 接入网接入层包括各种终端(如移动sip终端、pda、pc、机顶盒等)和ip接入网。
ip接入网分为移动接入(gprs)、无线宽带接入(如wifi、wimax)和固定接入(如dsl)。
3g通过sgsn和ggsn接入ims网络,dsl通过dslam和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接入ims网络。
基于wifi的ip接入通过无线接入通路wag和分组数据通路(pdg)接入ims网络。
sbc(软交换边界控制器)充当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完成接入控制。
2.2 会话控制层无论用户通过何种方式接入(固定智能终端与移动智能终端分别通过各自的p-cscf接入),由统一的s-cscf负责鉴权,执行会话控制业务并维护每一个会话的状态。
IMS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摘要:IP网络以及业务技术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为了保证电信运营商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人员积极探索可以有效驾驭IP网络的策略,在此基础之上NGN的体系架构应运而生,以期利用该架构将运营商控制IP网络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网络体系中融入相应的融合能力,为电信运营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人员对IMS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进行了不断尝试,利用IMS将固定与移动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更好的控制IP网络,使IP网络的管理更加科学。
基于此,本文将对IMS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的应用IMS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IMS;问题;IMS技术特点一、IMS的技术特点分析1.统一认证于IMS架构而言,其为网络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接入授权认证入口,不同的号码以及不同的业务都可以应用该业务接入授权认证入口,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安全承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放式IP环境中重建用户鉴权机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SP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应用于业务开发方面。
2.集中用户数据管理于IMS架构而言,可以将分组域和电路域用户数据、个人用户的固定网以及移动网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拥有相应的接口与业务层以及控制网进行连接,实现不同网络层次中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将用户接入与业务数据维护点分离开来,控制了用户数据分散冗余所导致的建设问题以及开销问题。
3.安全IMS架构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其与GPRS的安全性较为相似,因此可以提供给用户以及相关人员更多的安全选择。
4.与接入方式无关相关人员在制定IMS标准时,并未将制定标准与接入方式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任何IP网络都可以与IMS连接。
为了使IMS架构更好的服务于网络,相关人员对IMS进行了分析,在这基础之上制定了下一代接入网的标准,建立的下一代接入网将会具有诸多特点,例如控制接入网的QoS、链路资源的分配以业务的情况为主等。
为了使运营商更好的应用IMS,并将IMS的优势充分发挥,还需要补充固定接入层面接入IMS的有关规定,再将接入认证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需要对用户数据库以及业务认证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RASS、NASS等标准越发成熟后应用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