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资料判断油水层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用测井曲线判断划分油、气、水层测井资料是评价地层、详细划分地层,正确划分、判断油、气、水层依据;从渗透层中区分出油、气、水层,并对油气层的物性及含油性进行评价是测井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好解释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掌握油气层的地质特点和四性关系(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掌握油、气、水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1)、油层: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气层:在微电极、自然电位、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的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3)、油水同层:在微电极、声波时差、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1) 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
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
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 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1)油层: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3)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1)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
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
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2)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
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
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
(3)邻井曲线对比法:将目的层段的测井曲线作小层对比,从中分析含油性的变化。
利用测井资料判断岩性及油气水层一、普遍电阻率测井(双侧向、三侧向、2.5m、4.0m、七侧向、微电极)1、基本原理:电阻率测井是由一个供电电极或多个供电电极供给低频或较低频电流I,当电流通过地层时,用另外的测量电极测量电位U,利用Ra=K U/IK:电极系数Ra:视电阻率U:电位I:电流2、应用(1)求地层电阻率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求取冲洗带电阻率。
利用浅侧向、2.5m求取侵入带电阻率。
利用深侧向、4.0m求取原状地层电阻率。
(2)确定岩性界面: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划分界面,界面划在曲线最陡或半幅点处。
利用侧向划分界面,界面可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利用2.5m划分界面,顶界划在极小值,底界划在极大值。
(3)判断岩性泥岩:低电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平直。
灰质岩:高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都高。
盐膏岩:电阻特别高,井径不规则时深侧向>浅侧向>微球聚焦。
4.0m>2.5m>微电极。
页岩、油页岩:高阻,井径不规则时微球、双侧向基本重合,4.0m>2.5m>微电极。
(4)判断油气水层①油气层:A、Rmf>Rw ,增阻侵入,随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降低。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B、Rmf<Rw ,减阻侵入,随电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增加。
②水层:A、Rmf>Rw,增阻侵入,R深<R浅。
B、Rmf<Rw,减阻侵入,R深>R浅。
C、Rmf≈Rw,则R深≈R浅。
R深――深电极R浅――浅电极(5)识别裂缝发育带碳酸盐岩剖面裂缝发育带,在高阻中找低阻。
二、感应测井1、基本原理感应测井是测量地层的电导率。
它是由若干个同轴线围组成的-组发射线圈和一组接受线围的复合线圈系。
当发射线圈发出恒定强度为20000周的高频率交变电流时,由此产生的交变磁场则在地层中感应次生电流,而次生电流在与发射线圈同轴的环形地层回路中流动,又形成了次生磁场,这样使在接受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
一、介绍测井曲线的用途-二、测井资料的综合运用一、划分岩层界面二、确定地层的电阻率三、确定地层的孔隙度四、确定地层传声速度五、确定地层的含泥量六、确定地层的含H量七、确定地层的密度八、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九、综合判断油气水层1、⑴渗透层。
⑵油气层都是高阻层,其电阻率相当于标准水层2-3倍,油层3.2-4.8Ωm。
⑶标准水层其电阻率接近于同井段的泥岩。
在所研究井段没有砂岩,可近似地以泥岩电阻率来替代标准水层的电阻率。
2、⑴油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特别是在4m曲线必须有鼓包,4m幅度越高,油层越好,自然电位异常通常小于水层,声波为中值。
⑵气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4m曲线有鼓包。
声波时差大,甚至比泥岩还要大,而且有周波跳跃的现象,中子伽马通常幅度高。
⑶水层:低阻渗透层(淡水层例外为高阻层),当地层矿化度比较高时,中子伽马幅度比较高,通常情况较低,自然电位通常比较大(与油层作比较)。
十、油气水界面的化分1、油水界面的划分:⑴电阻曲线上有明显幅度变化,含油部分幅度高,含水部分幅度低。
⑵感应曲线上在油水界面上幅度变化特别明显。
⑶自然电位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台阶,含油部分异常小,含水部分异常大。
⑷密度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微弱的台阶,含油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较大。
⑸声波在油水界面含油部分时差大,含水部分时差小,油层在4m曲线上一定有鼓包。
2、油气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油气界面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时差大,油层时差小,气层周波跳跃,在油气界面有不太明显的幅度变化。
⑵中子伽马在油气界面上有不太明显的变化,长源距气层的幅度高,油层的幅度小。
3、气水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气水界面上明显的幅变化,含水部分时差小,含气部分时差大,含气部分有周波跳跃。
⑵密度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大。
⑶中子伽马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不明显的变化,短源距气层部分幅度高,水层部分幅度低,(但有例外,当水层矿化度比较高,曲线幅度变化不明显)。
测井判别油、气、水层测井资料是评价地层、详细划分地层,正确划分、判断油、气、水层依据;从渗透层中区分出油、气、水层,并对油气层的物性及含油性进行评价是测井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好解释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掌握油气层的地质特点和四性关系(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掌握油、气、水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①油层: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
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②气层:在微电极、自然电位、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的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
③油水同层:在微电极、声波时差、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
④水层: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
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①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
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 3 倍以上。
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
②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
利用测井资料判断岩性及油气水层一、普遍电阻率测井(双侧向、三侧向、2.5m、4.0m、七侧向、微电极)1、基本原理:电阻率测井是由一个供电电极或多个供电电极供给低频或较低频电流I,当电流通过地层时,用另外的测量电极测量电位U,利用Ra=K U/IK:电极系数Ra:视电阻率U:电位I:电流2、应用(1)求地层电阻率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求取冲洗带电阻率。
利用浅侧向、2.5m求取侵入带电阻率。
利用深侧向、4.0m求取原状地层电阻率。
(2)确定岩性界面: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划分界面,界面划在曲线最陡或半幅点处。
利用侧向划分界面,界面可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利用2.5m划分界面,顶界划在极小值,底界划在极大值。
(3)判断岩性泥岩:低电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平直。
灰质岩:高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都高。
盐膏岩:电阻特别高,井径规则时深侧向>浅侧向>微球聚焦。
4.0m>2.5m>微电极。
页岩、油页岩:高阻,井径规则时微球、双侧向基本重合,4.0m、2.5m、微电极基本重合。
(4)判断油气水层①油气层:高阻,A、Rmf>Rw ,增阻侵入,随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降低。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B、Rmf<Rw ,减阻侵入,随电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增加。
②水层:低阻A、Rmf>Rw,增阻侵入,R深<R浅。
B、Rmf<Rw,减阻侵入,R深>R浅。
C、Rmf≈Rw,则R深≈R浅。
R深――深电极R浅――浅电极(5)识别裂缝发育带碳酸盐岩剖面裂缝发育带,在高阻中找低阻。
二、感应测井1、基本原理感应测井是测量地层的电导率。
它是由若干个同轴线围组成的-组发射线圈和一组接受线围的复合线圈系。
当发射线圈发出恒定强度为20000周的高频率交变电流时,由此产生的交变磁场则在地层中感应次生电流,而次生电流在与发射线圈同轴的环形地层回路中流动,又形成了次生磁场,这样使在接受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
显然,接受线圈感应电动势ε的大小与地层的电导率б成正比:ε=KбK:与线圈系尺寸、发射电流、岩石磁导率等参数有关的系数。
2、应用:(1)求侵入带、原状地层电阻率。
(2)划分岩性界面:浅、深感应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3)判断岩性:泥岩:浅、深感应两条曲线基本重合。
盐膏岩:(电阻特别高)电导特低,井径规则R深<R浅。
页岩、油页岩:低电导,高电阻,R深≈R浅(4)判断油气水层:①油气层:高电阻、低电导。
Rmf>Rw,增阻侵入,R深<R浅。
Rmf<Rw,减阻侵入,R深>R浅。
②水层:低电阻,高电导Rmf>Rw,增阻侵入,R深<R浅。
Rmf<Rw,减阻侵入,R深>R浅三、孔隙度测井(一)体积密度测井1、原理:加屏蔽的贴井壁滑板上的伽玛放射性源,定向地层发射等量的伽玛放射线,在与地层中的电子碰撞发生康普顿散射的过程中,采用与源距固定距离的探测器记录散射的伽玛射线。
因此,密度测井读数主要取决于地层的电子密度,对于由低原子量的元素法组成的大多数沉积岩石来说,电子密度与体积密度有很好的正比关系,所以密度测井可以直接测量地层的体积密度。
2、应用:(1)求地层孔隙度:ρb---ρmaφ=――――――ρf----ρmaφ―――――孔隙度ρb――――地层体积密度ρf――――地层孔隙度中水的密度ρma――――岩石骨架密度(2)划分岩性界面:划在曲线的半幅点处。
(3)判断岩性泥质岩:成岩较好的泥质岩的体积密度大于含水砂岩的体积密度,即ρb泥>ρb水。
碳酸岩:ρb云>ρb灰。
硬石膏:ρb膏>ρb云。
盐膏:ρb盐膏<ρb泥,ρb盐膏<ρb砂。
ρb云――白云岩密度2.86ρb灰――灰岩密度2.71ρb盐――岩盐密度2.16ρb膏――硬石膏密度2.96ρb砂――砂岩密度2.65ρb泥――泥岩密度2.2-2.8ρb膏――石膏密度2.32(4)判断油气水层油层:ρb油<ρb泥气层:ρb气<ρb泥水层:ρb水≤ρb泥ρb油――油层密度ρb气――气层密度(5)识别裂缝发育带碳酸岩剖面,ρb缝<ρb围ρb缝――裂缝带密度,ρb围――围岩密度。
(二)补偿中子测井1、原理:中子源向地层连续发射的中子流,发射出的中子流分布在中子源周围,似一个同心球,这种径向分布的状况除了介质性质之外,主要是含氢量的函数。
当地层孔隙度中的流体是地层中氢的主要来源时,中子测井值就和孔隙中的流体体积相对应。
若岩石骨架不含氢,则中子测井的读数就等于孔隙度。
2、应用(1)测定地层孔隙度。
(2)测定矿物含量。
(3)划分岩性(定性)。
泥质岩:中子孔隙度高,一般泥岩的束缚水含量比砂岩高。
碳酸岩、盐膏岩,中子孔隙度低。
(4)判断油气水层油层:φN油<φN泥气层:φN泥>φN气<φN油水层:φN泥>φN水>φN油φN油----油层中子孔隙度φN泥----泥岩中子孔隙度φN水----水层中子孔隙度φN气-----气层中子孔隙度(5)识别裂缝发育带碳酸岩:φN缝>φN围φN缝----裂缝中子孔隙度φN围----围岩中子孔隙度(三)声波时差测井1、原理:声波测井是记录初至波通过1米地层所需的时间△t(微秒/米)。
沉积岩中声波速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与岩石的骨架以及孔隙度分布和孔隙度中的流体性质有关。
在固结而压实的砂岩地层中,从粒间孔隙概念出发,可以导出威利公式求解纯砂岩的孔隙度△t-△tmaφ=--------------△tf-△tmaφ------孔隙度△t------测量的砂岩地层声波时差,△tma----砂岩骨架的声波时差,△tf------孔隙中流体的声波时差。
2、应用(1)求取地层孔隙度。
(2)划分岩性界面,半幅点处。
(3)定性划分岩性:泥质岩:声波时差大盐膏岩:声波时差小碳酸岩:声波时差小油层:比泥岩和致密砂岩声波大,出现平台。
气层:声波时差大,出现周波跳跃。
水层:比泥岩声波时差大,比油层、气层声波时差小。
四、岩性测井(一)自然电位测井1、原理:自然电位测井是测量地层化学作用产生的电位。
对上下有厚泥岩的渗透层来讲,由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量不同,同时因为泥岩是由层状结构的粘土组成并且在各层上有电荷,所以它只让砂岩中的Na+通过,并从盐浓度大的溶液移动到盐浓度小的溶液。
当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直接接触时Na+和Clˉ离子从盐浓度大的溶液中往浓度小的溶液中移动。
由于Clˉ比Na+的离子迁移率大,结果负电荷(Clˉ)则在浓度稀的溶液内相对集中。
这样,在两种不同浓度溶液的接触面上产生电动势,通常称为扩散电位。
2、应用(1)划分渗透层:泥浆滤液矿化度<地层水矿化度或相反,有异常幅度产生,若两者近似则近似一条直线。
(2)划分岩性界面: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2m的层由此确定的厚度大于实际厚度。
>2m的层与实际厚度相当(3)确定泥质含量(略)(4)判断岩性砂泥岩剖面:平直段为泥岩,出现负异常段为砂岩,盐膏层有时为正异常。
(5)判断油气水层幅度:Sp水>Sp油水>Sp油(气)Sp水-----水层自然电位幅度Sp油水-----油水同层自然电位幅度Sp油(气)-------油气层自然电位幅度。
(6)识别裂缝发育段碳酸岩----- 出现正异常或负异常(二)自然伽玛测井1、原理:地层中主要的放射性元素为钍、铀、钾。
这3种元素发出的γ射线是一种类似于光的高频电磁波。
当γ射线被探头中闪烁计数器碘化銫CsI晶体接收时,便失去了大部分能量并转换成可见光,然后,由探头中另一部件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电脉冲。
电脉冲的数目的反映伽玛射线的强度。
2、应用(1)确定泥质含量(2)划分岩性界面: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3)确定岩性:泥质岩:自然伽玛值高。
砂岩:自然伽玛值低,当地层钾含量高时自然伽玛值也高。
盐膏盐:自然伽玛值低。
碳酸盐:自然伽玛值低。
(4)油气水层:自然伽玛值低。
(5)识别裂缝发育带在碳酸盐岩地层,由于裂缝发育段泥质含高,自然伽玛值相对高。
五、利用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岩性及油气水层1、综合解释岩性利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界面时,尽量采用探测深度浅的曲线,底部梯度电极系顶界划在极小值处,底界划在极大值处,其它曲线顶底界均在半幅点处。
利用探测深的曲线划分厚度大于2m的地层时厚度比较准确,小于2m的层段划分的厚度往往大于实际厚度。
(1)泥岩:四高:高自然伽玛,高中子孔隙度,高体积密度,高电导率。
二大:井径大,声波时差大。
一低:视电阻率低,2.5m与4.0m,深中浅感应,深中浅侧向曲线基本重合,微电极低值且基本重合。
自然电位曲线无异常。
(2)页岩类三高:高自然伽玛,高体积密度,高电阻率。
自然伽玛、体积密度往往比泥岩略低,且介于砂岩与泥岩之间,但电阻率明显比泥岩高。
二大:井径大,声波时差大。
二低:低电导率,自然电位曲线有异常,但幅度低,往往介于泥岩与砂岩之间。
(3)碳酸盐岩:二高:高电阻率,高体积密度。
三低:低自然伽玛,低声波时差,低中子孔隙度。
一小:井径小。
自然电位曲线无异常。
(4)盐膏岩:一高:高电阻率。
四低:低自然伽玛,低中子孔隙度,低体积密度,低声波时差(井径规则),井径大时高声波时差。
一大:井径大。
自然电位有时出现正异常。
2、综合解释油气水层(1)油层:在解释油层时要特别注意水层的电阻率及围岩电阻率。
一高:高电阻率。
三低:低自然伽玛、低中子孔隙度、低体积密度。
二大: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大,但比水层异常幅度小。
一小:井径小。
油层可概括如下:深中浅三分开(微电极两分开),声波出平台,浅电阻低下来(短电极平下来),深电阻高起来(长电极鼓起来),井径缩进来,电位感应向相开。
(2)气层自然伽玛、井径、自然电位、电阻率曲线基本上同油层,与油层所不同的是中子孔隙度、体积密度比油层低,两条曲线出现交叉,声波出现跳跃。
(3)水层:四低:低电阻率、低自然伽玛、低中子孔隙度,中子孔隙度比油气层高;低体积密度,但比油层、气层高。
一小:井径小。
二大: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大,声波时差大,但比油层、气层低。
水层可概括如下:深中浅三分开,声波出平台,浅电阻高起来(与深电阻比较),深电阻低下来,井径缩进来,电位感应套起来。
(4) 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带二高:高自然伽玛,高中子孔隙度。
二低:低体积密度,低电阻率二大:井径大,声波时差大。
自然电位正异常或负异常。
六、测井解释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解释岩性时一定要注意各条曲线不同层位的变化,注意围岩电性特征的变化。
2、在解释油气水层时要注意相邻层段水层的电阻率,围岩电性特征的变化和反映油气层的主要几条曲线的变化。
3、岩性越致密,含钙、含油,粒度越粗及所含导电矿物越少,泥质含量越低等,电阻率相对越高,反之则越低。
4、自然电位: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曲线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