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上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科学三上《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案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实践,在活动中发觉问题并提出问题,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明白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周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能够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二、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看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三、教具预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2)两个同学拔河竞赛(一个较大,一个较小),猜一猜谁会赢,第一局大个子赢,第二局小个子赢----增加阻力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如何发觉问题的?---通过观看(板书:观看)2.说一说你平常在什么场合发觉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觉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竞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觉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附玩纸飞机的问题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其他问题: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如何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三)总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在平常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看,开动脑筋,注意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这确实是科学。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本课着力指导学生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量多提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提问题。
从结构上看,本课存在明显的双线并举现象。
第一条线以指出“问题从哪里来”为核心,说明可以从三方面来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条线为指导过程中由扶到放的引导设计。
两条线皆生发于课文起始对研究主题重要性的阐述,即要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学情分析提出问题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是一种强烈求知欲的基本表现,也正是这种求知欲才导致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维护和促进这种求知欲能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认识。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它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
学习目标1.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评价任务针对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等。
学生准备: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并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提问题吗?从小到大,你向大人提过哪些问题?同学们正是在不断提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人也变聪明了。
爱提问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表现,也是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
二、懂得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1.谈话:在学科学中,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
可是,有的人只能提出很少的问题,而有的人能提出很多问题。
提出的问题越多,得到的收获就可能越多。
让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你提出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帮学生归纳问题来自哪些方面。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问。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
能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玻璃杯、水、硬纸板。
学生自备彩纸。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课前观看动画片。
)刚才的动画片你们喜欢吗?喜欢动画片里的谁?为什么喜欢?(小男孩,爱动脑筋。
)你是不是爱动脑的孩子呢?让我来做个检测。
2.大家坐正了,保持安静。
给你们看个东西。
杯子装满水,盖上纸,纸不会掉落。
3.交流。
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举手)4.过渡: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
“爱提问是人类好奇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出示课题)二、问题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科学问题都从哪里来呢?(一)方法一:观察中提问。
1.让我们走进厨房,一起去看一看。
2.指名读要求。
(仔细观察厨房中的现象,看你能提出多少问题?)给你一些时间观察和思考。
3.将你想提的问题写在记录纸上。
比比谁提的问题多!4.交流。
5.你想提几个问题?是哪些问题?你呢?(你注意到了锅里在冒热气,提出了问题。
你观察到小女孩在搅动锅里的食物,想知道为什么,也提出了问题。
真棒!你还看到锅下的火焰并不是红色,而是蓝色的,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观察真够细致的。
你连小朋友的表情都注意到了,真是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呢。
问题就这样诞生了……)6.刚才同学们细致观察图片中的每一个细节,结合生活经验,想到了许多许多问题。
7.看来细致观察能帮助我们提出问题。
(板书:细致观察)8.科学家法布尔就是这样做的,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9.法布尔在对大自然尤其是昆虫的细致观察中,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有趣的《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苏教版科学三上《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课文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对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到问题的价值,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和故事,了解到问题的价值,学会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
2.讲解:讲解问题的定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问题的价值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一、课程标准: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1.6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局部,了解合理疑心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2.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3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 2喜欢大胆想象。
1. 5愿意合作与交流。
1.6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目的:科学知识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2.能对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爱提问是一种好品质。
2.意识到有些结论是不对的,可以大胆疑心。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能对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四、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开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层次2:学生简单了解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层次3:学生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探究能力层次1:学生无法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层次2:学生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层次3:学生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五、学习材料:栽种的小草或蜗牛、蚂蚁等、长方形的纸、做好的纸飞机、搜集一些科学家对已有结论提出疑心的故事、洗洁净、洗洁精、甘油、肥皂、洗衣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六、教学步骤:教学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步骤集中话题1.讲述:想一想,你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提过哪些问题?2.学生踊跃发言。
3.讲述: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开展为会提问,1.让学生意识到提问题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其实他们经常在提问。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2.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3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 想知道,爱提问。
1.2喜欢大胆想象。
1.3愿意合作与交流。
1.4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目的:科学知识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2.能对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爱提问是一种好品质。
2.意识到有些结论是不对的,可以大胆怀疑。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制作情境,提出问题。
●能对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四、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五、学习材料:栽种的小草或蜗牛、蚂蚁等、长方形的纸、做好的纸飞机、搜集一些科学家对已有结论提出怀疑的故事、洗洁净、洗洁精、甘油、肥皂、洗衣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讲述:想一想,你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提过哪些问题?学生踊跃发言。
讲述: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1.让学生意识到提问题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其实他们经常在提问。
探索一、让儿童理解怎样“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调查中,提出问题”。
1`。
(出示栽种的小草)讲述:这棵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已经有半年了,你感到惊奇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提问。
简单小结。
二、帮助儿童理解怎样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1.提问:你们会折纸飞机吗?讲解纸飞机制作方法。
学生每人做一架纸飞机。
提问:你们在做纸飞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5,学生提问。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中提出问题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激情导入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科学探究的四个步骤吗?讲述:提出问题是我们人类好奇特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
通过不断的提问题可以使你增长知识,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明确目标:因此本课的题目是《教师板书》,学习目标是<见小黑板>效果预期:同学们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水平,通过努力都能非常好地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出示1 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
讲解提问题法。
尝试就教室提问题展示交流:教师提问。
全班交流任务出示2 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教师讲授:亚里斯多德于伽利略的故事提问:谁知道伽利略提出来什么问题?他又任何验证问题对错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流行说法:2012年地球要爆炸,请您提出一个问题。
师生交流。
任务出示3 在科学小制作中提出问题学生制作纸飞机。
展示飞法。
学生观察。
并对此过程提问题教师总结同时再次出示目标,逐一对照检查检测导结检测工具:测试题检测方法:各自独立完成评价方法:教师出示“暖水瓶”要求提问题。
完成目标相应填空2,给出答案,交换评卷,互相打分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宣布下课板书设计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问怀疑小制作观察题来源怀疑源。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扬州市开发区花园小学陈立云
一、教材编排分析
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表现,它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由问题开始的,试想,如果当初牛顿对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和常人一样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不能产生问题的话,著名的“万有引力”不知何时才能被人类发现。
大凡成功的科学家无不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他们不失时机地从各种现象、各种活动中,敏锐地捕捉问题、发掘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人类打开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
儿童也是很爱提问题的,从他咿呀学语开始,在孩子的眼中,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孩子不断地提出问题,但绝大多数是很天真的,因为孩子们提的大部分是浅层次的、杂乱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某个物体的某个部分,是就局部提出问题的,不全面,也不具体,有很强的随意性,可就这种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越来越淡化,甚至有部分孩子已不怎么提问题了,这种状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苏教版科学教材非常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孩子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培养孩子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通过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合理、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
教材以“问题从哪里来”的核心共分三个板块来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途径提出问题,进而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第一板块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而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第二板块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第三板对通常的说法、流行的说法产生怀疑。
(展示一段科学史,伽利略问题的产生,是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正是有了这种勇气,伽利略提出了问题,才帮助人们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此外,在教材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板块: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学目标预设:
基于此教学资源分析,本教学设计定位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事物、动手操作、质疑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亲手操作等方式,经历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逐步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事物、动手操作、质疑流行说法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四、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提问题吗?
2、从小到大,你向大人们提出过哪些问题?
[评析: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从小到大,孩子提过的无数充满童真、童趣的问题,但很少有孩子留意自己提过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迅速地切入本课主题,此时的回顾,还能起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的问题不足,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
]
(二)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A:科学小故事
(1)介绍科学家法布尔的事例
(2)法布尔的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3)从法布尔的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B:教师演示启发提问
(1)出示密封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评析:在提供更多信息之前,让学生自由提问题,可和提供更多信息后提问题的情形产生鲜明对比。
]
(2)如果告诉你,这棵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已有半年了,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3
2、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A:观察纸飞机,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评析:此环节设计起两个作用,对纸飞机的观察,承接了上一环节,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又为本环节动手做纸飞机提供了素材。
]
B
C:交流提出的问题;
D:比较动手做前后两次的提问。
3、对通常说法的提出怀疑
A:科学史
(1)介绍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的历史
(2)伽利略的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3)从伽利略的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B:听说过冬虫夏草吗?人们通常说它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C:小组讨论后再提问。
[评析:通常的说法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独立地对它提出怀疑,有时还缺少勇气和能力,这时安排讨论,可集中智慧和力量,提出各种问题。
]
D:养金鱼时,妈妈会告诉我们,少喂点,金鱼会撑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后再提问。
E:你还听过哪些说法,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疑问?记录在表中。
4、和同学们交流你提出的所有问题。
{评析:学生天生就具备一定的提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问题,本课的着眼点不在于教学生提问题,而在于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本环节设计,牢牢地把握这一尺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观察现象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
过程中,在对通常说法的质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提问能力,但此状态下提出的问题一般数量少、层次浅,较杂乱,针对三种提问的情境,此教学设计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手段,在观察现象中采用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让学生亲手做纸飞机,在对通常说法质疑中安排小组讨论,引导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把观察、思考逐步引向有序、纵深。
}
(三)全课总结,理解名言
1、这节课,给你留下较深感觉的是什么?
2、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这名言有什么疑问?
[评析:爱因期坦的名言,蕴意深刻,耐人回味,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此名言提出疑问,既很好地结合了本课的主题,也激发了学生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
(四)巩固延伸,在实践中拓展探究。
1、仔细观察厨房中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做好记录。
2、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里的熟悉环境中去仔细观察发现新问题并做好记录。
[评析:将课文中的这个板快内容放置课后的巩固延伸拓展探究,用意为根据实际学情在学习课文,懂得问题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多提问题的基础上再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走进厨房、走向校园,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通过仔细观察,关注平时忽略的事物,从而在细处提出问题。
这是两个训练式的活动内容,重在“练”的过程,让学生巩固掌握从细致观察中提出更多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主体性原则,实践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
]
五、板书设计: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六、课堂实录:[片断]: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密封罐,想提什么问题吗?
(学生仔细观察,陆续有人举手)
生:这里面有些什么?
生:小草能不能生长?
生:这是什么罐子?
生:小草在里面能活多长时间?
(举手的人渐少,感觉学生无问题可问。
)
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这棵小草在密封罐里已有半年了,你感到惊奇吗,你想提什么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言一出,教室里顿时一片惊叹声,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来)生:这棵小草现在还活着吗?
生:这棵小草为什么能活这么长时间?
生:小草还能继续活下去吗?
生:这是一棵什么样的草,能活这么长时间?
生:当初放进去时,小草是什么样的?
(这时学生的问题集中关注小草本身。
)
生:小草再长下去会不把密封罐挤破?
生:这个密封罐是不是有洞啊?
(此时的问题,开始由小草转向密封罐。
)
生:密封罐里的土壤里有什么?
生:会不会有小虫子,蚯蚓在土壤里?
生:密封罐里的温度是多少
生:密封罐里是否有春夏秋冬?
生:会不会长出新的小草来?
(学生提的问题转向关注小草生存的环境)
生:这半年这个罐子放在什么地方?
生:有没有人打开过密封罐?
生:这个罐子是不是来自外星?
(学生的提问已不局阴限于密封罐里,逐步扩散开来)
[评析:当只展示一个密封罐时,学生也能提出问题,很明显,此时的问题是零乱的,而且问题不多,而当老师又提供了一个“小草在密封罐里已有半年了”这一信息后,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速度明显加快,小脑袋里的问题也
层出不穷,,并且思考的方向也明显有序了,从集中指向小草,转而指向装小草的密罐,密进而指向小草生存的空间,最后甚至发散开去,指向了罐外,而且问题的数量也极大增加了,思考也更加深入,充分体现了提供的信息对于学生提问题的引导、启发作用,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本课的中心“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