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章关于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25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大全第一节:运动的描写和刻画在高一物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运动的描写和刻画,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描述运动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 位移: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 时间:指运动发生的时间段。
- 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 加速度: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2. 一维运动一维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在一维运动中,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以下问题:- 求解位移:利用位移公式,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解位移。
- 求解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根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求解速度。
- 求解加速度:利用加速度公式,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解加速度。
3. 二维运动二维运动是指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
在二维运动中,我们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
向量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具有大小和方向。
- 位移向量: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
- 速度向量: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
- 向量的运算:向量的相加、相减和数量积等运算。
第二节:力的概念和性质在高一物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力的作用和相关公式。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特性。
-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分为拉力和压力。
-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 重力: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2. 力的性质力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可叠加性: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 等效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被一个力等效代替。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
3. 力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 重力公式:F = mg,重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物理高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二章物理高一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与表述在物理中,为了描述和表述运动,我们常用以下几个概念:1.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4. 时间:运动发生所经过的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恒定,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公式: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Δx = v × t)。
3.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三、加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变化,称为加速直线运动。
2. 公式:- 平均速度(v)等于位移(Δx)除以时间(t)。
- 加速度(a)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Δv)除以时间(t)。
- 位移(Δx)等于初速度(v₀)乘以时间(t)加上加速度(a)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1/2at²)。
- 末速度(v)等于初速度(v₀)加上加速度(a)乘以时间(t)。
四、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
2. 重力加速度(g):指地球上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3. 公式:- 瞬时速度(v)等于初速度(v₀)加上重力加速度(g)乘以时间(t)。
- 位移(Δx)等于初速度(v₀)乘以时间(t)加上重力加速度(g)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1/2gt²)。
五、斜抛运动1. 定义:物体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2. 公式:- 水平方向速度(vₓ)等于初速度(v₀ₓ)。
- 垂直方向速度(vᵧ)等于初速度(v₀ᵧ)加上重力加速度(g)乘以时间(t)。
- 位移(Δx)等于水平方向速度(vₓ)乘以时间(t)。
- 位移(Δy)等于初速度(v₀ᵧ)乘以时间(t)加上重力加速度(g)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1/2gt²)。
六、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引起物体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笔记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受力分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叙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LSU做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挑选就是任一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设它就是恒定的。
挑选相同的物体做为参考系,可能将得出结论相同的结论,但挑选时必须并使运动的叙述尽量的直观。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若想看作质点,必须具体内容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对应状态的物体通常可以视作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无法.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无法忽略时,无法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可以.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不大的点,必须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就是所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去则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当;时间就是指初始时刻至中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去则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当。
4、位移和路程:加速度用以叙述质点边线的变化,就是质点的由初边线指向末边线的存有向线段,就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就是加速度与通过这段加速度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学必修2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位置、位移和路径1. 位置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的所处位置称为位置,可以用坐标系表示。
2. 位移的概念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位移可正可负。
3. 路径的概念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轨迹称为路径,路径可以是直线、弧线等形式。
二、速度和加速度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当时间间隔无限接近于0时,得到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2.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与该时间间隔的比值为平均加速度。
当时间间隔无限接近于0时,得到的加速度为瞬时加速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方向改变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作用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非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远距离作用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时将保持静止,而物体运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且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作用力,则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性质一、静力学1.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2.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解为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力,并利用分解力求解相应问题。
二、动力学1. 运动中的力学性质动力学研究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与力的关系,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2. 弹力和弹簧的力学性质弹力是弹簧伸长或压缩时产生的力,遵循胡克定律。
第四章:万有引力一、引力的概念和特点1. 引力的概念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第Ⅰ单元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图象巩固:夯实基础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3.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可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4.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5.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6.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ts ,单位:m/s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对于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只能根据定义式v =t s 求平均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可根据v =v t/2=20t v v +求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7.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a =tv ∆∆,单位:m/s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在物理学中表示函数关系不仅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象.图象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图象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时间图象(s-t 图)和速度—时间图象(v-t 图).对于图象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象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面积、正负号等表示什么物理意义要明确.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象(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试比较下面的s-t 图和v-t 图(图2-1-1)的意义,见下表.图2-1-1考点一 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对于课本和资料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要能正确地理解.如:第2 s 末、2 s 时、第3 s 初(也就是第2 s 末)等均为时刻;2 s 内、第2 s 、第2 s 至第5 s 内等均为时间. 考点二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位移是矢量,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了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总长度.利用v-t 图象求位移和路程l 时应注意:若物体做的是单向直线运动,则位移大小等于路程;若物体做往复运动,即v-t 图线部分在t 轴上方,部分在t 轴下方,则位移s 等于上、下两部分面积之差,而路程等于上、下两部分面积之和. 考点三 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它们都是矢量.速度和加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的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当物体有速度时,仅说明物体在运动;当物体有加速度时,仅说明物体的速度在改变.由此可以出现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的情况(如竖直上抛运动物体到达最高点时);也可以出现速度不为零而加速度为零的情况(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另外在变加速运动中有可能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而物体的速度大小却不变(匀速圆周运动)等情况.通过结合各种不同实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链接·提示(1)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在力学中,涉及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等,如不加说明,往往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2)在s-t 图和v-t 图中,要明确运动图象并非运动轨迹.(3)凡是涉及变化快慢的问题须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也称为变化率.如a=t v ∆∆,E=t∆∆Φ等. 考点四 加速度概念的深刻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大小和方向)改变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若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这时加速度表示速度大小改变的快慢.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垂直,这时加速度表示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若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既不共线又不垂直,则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加速度表示了速度(大小和方向)改变的快慢(例如平抛运动).另外,a=tv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在该式中,加速度并不是由速度变化量Δv 和时间Δt 决定的,不能得出a 与Δv 成正比、与时间Δt 成反比的结论.而a=mF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即物体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决定,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1到3章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位置改变的过程。
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运动的描述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有位移、位移矢量、路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表示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改变。
(2) 位移矢量:位移与方向共同构成的量被称为位移矢量。
(3) 路径:物体运动的轨迹被称为路径。
(4) 速度: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是标量。
(5) 平均速度: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6) 瞬时速度:物体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每秒变化的量。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的变化量成反比。
4. 运动规律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2)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第二章:力和运动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同时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包括接触力和场力。
接触力是由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场力则是物体之间通过场作用产生的。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物体之间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成。
3. 力的平衡与力的不平衡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即物体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这时称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高一运动学三个知识点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分支学科,掌握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学生在运动学中需要掌握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分别是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和加速度。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位置的改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称为位移。
位移的方向由物体移动的方向决定,可以是正向位移或负向位移。
2. 时间:运动发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描述。
时间是进行运动学分析时的重要参量,通常用符号 t 来表示。
3. 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所走过的路径长度,称为路程。
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二、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用于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位移 / 时间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当物体运动方向和位移方向一致时,速度为正值;当物体运动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反时,速度为负值。
三、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时间加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二次方秒(m/s²)或千米每小时每秒(km/h/s)。
与速度类似,当物体加速度为正值时,速度在增加;当物体加速度为负值时,速度在减小。
在运动学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当物体在匀加速运动时,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加速度来描述。
结语通过对运动学的三个重要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运动学作为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不仅在高中阶段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