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15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两栖动物的内部解剖基本操作方法;2. 了解两栖动物肌肉、消化、呼吸、泄殖、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牛蛙一只;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镊、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镜、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牛蛙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剪开牛蛙的皮肤,暴露出肌肉层;(2)用解剖镊夹住肌肉层,用解剖刀将肌肉层从牛蛙体壁上剥离;(3)将剥离后的肌肉层放在解剖盘上,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血液和杂质。
2. 解剖观察(1)观察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皮肤、眼睛等;(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牛蛙的皮肤,了解其结构和功能;(3)观察牛蛙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泄殖腔;(4)观察牛蛙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5)观察牛蛙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6)观察牛蛙的泄殖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7)观察牛蛙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脊髓和神经节。
3. 解剖记录(1)记录牛蛙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2)记录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3)记录观察到的异常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牛蛙的头部呈三角形,口阔、吻尖,有1对鼻孔,眼大而圆,有上下睑。
躯干和四肢发达,皮肤湿润,有粘液。
四肢肌肉发达,尤其是后肢,有利于跳跃。
2. 牛蛙的消化系统:口腔内有细齿,用于撕咬食物。
咽部有咽囊,可暂时储存食物。
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构成了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
泄殖腔是消化系统的末端,同时也是生殖系统的开口。
3. 牛蛙的呼吸系统:鼻腔内有鼻瓣,可调节呼吸。
咽部连接气管和支气管,最终到达肺。
肺为囊状结构,内有肺泡和细血管,负责气体交换。
4. 牛蛙的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上部中间,分为左右心房和心室。
动脉和静脉构成了循环系统的主体,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回心脏。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牛蛙的解剖方法及步骤。
2. 了解牛蛙的内部结构,认识牛蛙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3. 观察牛蛙的生理现象,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其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牛蛙的解剖,可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从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材料1. 牛蛙1只2. 解剖盘1个3. 解剖刀1把4. 镊子2把5. 纱布1块6. 水盆1个7. 记号笔1支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放松。
将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实验器材放在实验台上。
2. 暴露皮肤:用解剖刀在牛蛙的腹部正中切开皮肤,注意避开内脏器官。
用镊子将皮肤向两侧剥离,暴露内脏器官。
3. 暴露肌肉:用解剖刀在皮肤切口两侧各切一刀,将肌肉层剥离。
观察肌肉的颜色、质地和分布。
4. 暴露骨骼:用解剖刀在肌肉层下方切开,暴露骨骼。
观察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5. 暴露内脏器官:用解剖刀在肝脏、胃、肠道等器官附近切开,暴露内脏器官。
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6. 观察心脏:用解剖刀在心脏附近切开,暴露心脏。
观察心脏的形态、颜色和功能。
7. 观察肺:用解剖刀在肺部切开,观察肺的颜色、质地和功能。
8. 观察消化系统:观察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9. 观察生殖系统:观察卵巢、睾丸等生殖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10. 观察神经系统:观察大脑、脊髓等神经系统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11. 观察感官器官:观察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12. 观察皮肤:观察皮肤的颜色、质地和功能。
13. 实验结束:将牛蛙内脏器官放回原位,缝合皮肤。
将牛蛙放入水盆中,观察其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蛙的皮肤:皮肤呈绿色,具有保护作用。
皮肤表面有黏液腺,分泌黏液,有助于呼吸和保持水分。
2. 牛蛙的骨骼: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头骨呈圆形,保护大脑;躯干骨呈长条形,支撑身体;四肢骨呈柱状,支持运动。
实验九蟾蜍的外形与内部解剖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蟾蜍(或青蛙)是两栖类中陆生跳跃特化方向的代表,它能很好地反映两栖类在适应陆生的斗争中,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和在空气中呼吸的矛盾,而发展了五趾型附肢、肺呼吸,出现了颈椎和荐椎以及适应于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但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繁殖的矛盾还未完全解决,表现出对陆地生活的不完善性。
这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蟾蜍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并学习双毁髓处死蟾蜍的方法,掌握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一)外形观察(二)内部解剖与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或蛙)、解剖器具一套、解剖盘、放大镜、蜡盘、大头针。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一)外形:将活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
口宽大,横表明,由上下颌组成。
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物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漠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较小的鼓膜,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1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青蛙的鼓膜较大,无耳后腺。
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
2.躯干部:鼓膜之后为躯干部。
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
4指,指间无蹼。
生殖季节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垫或婚廇,为抱对之用,后肢较长,分为股、胫、跗、砳、趾5部。
5趾,趾间有蹼,不发达。
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青蛙的解剖结构,掌握青蛙的基本形态结构。
2. 熟悉青蛙的器官系统,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掌握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青蛙是两栖动物,具有较为典型的解剖结构。
通过解剖青蛙,可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从而加深对动物解剖学的认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一只,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板、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解剖台、解剖板、解剖剪、解剖针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青蛙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青蛙的皮肤,暴露出肌肉和内脏器官。
2. 解剖神经系统:(1)剪开青蛙的颅骨,暴露出大脑和脑干。
(2)剪开青蛙的脊柱,暴露出脊髓。
(3)观察脊髓的位置、形态和分支。
3. 解剖消化系统:(1)剪开青蛙的口腔,观察舌、牙齿、唾液腺等。
(2)剪开青蛙的食道,观察食道的位置和形态。
(3)剪开青蛙的胃,观察胃的位置、形态和胃壁的结构。
(4)剪开青蛙的小肠和大肠,观察肠道的位置、形态和肠壁的结构。
4. 解剖呼吸系统:(1)剪开青蛙的胸腔,观察肺的位置、形态和肺泡结构。
(2)剪开青蛙的气管,观察气管的位置、形态和分支。
5. 解剖循环系统:(1)剪开青蛙的心脏,观察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瓣膜结构。
(2)剪开青蛙的血管,观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位置、形态和分支。
6. 解剖泌尿系统:(1)剪开青蛙的肾脏,观察肾脏的位置、形态和肾单位结构。
(2)剪开青蛙的输尿管,观察输尿管的位置、形态和分支。
7. 解剖生殖系统:(1)剪开青蛙的生殖器官,观察雄性生殖器官(睾丸、精索、阴茎等)和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等)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8. 实验结束:将青蛙的器官按照顺序整理好,拍照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青蛙的神经系统:青蛙的大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脊柱内。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实验六蟾蜍的解剖一、目的要求掌握两栖动物外形、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般构造,及其初步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进一步练习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
了解脊椎动物登陆生活后,血液循环途径所产生的变化,并掌握寻找与分离血管的技术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
显微镜,解剖器,蜡盘,注射器,猪鬃和大头针,循环系统注射标本。
三、解剖与观察1.外形蟾蜍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瘰粒。
全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
头部略呈等边三角形。
口位于头的前缘。
头背面前端两侧的一对小孔,为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
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
眼后有一椭圆形隆起,为耳后腺(青蛙缺如)。
耳后腺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
蟾蜍头的两侧均无呜囊(雄蛙具有)。
躯干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开孔,通常亦称肛门。
前肢分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五部,腕、掌和指合称为手。
手有四指,另具一雏形拇指,隐藏于皮内,仅具一短小的掌骨,无指骨。
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第一手指内侧出现瘤状肿块,称婚垫,可以此区别雌雄。
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蹠和趾五部,跗、蹠和趾合称足。
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距”。
2.内部解剖(图8-1)首先将蟾蜍处死,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以乙醚或氯仿麻醉;或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捣毁脑和脊髓;最简便的方法是握住蟾蜍的后肢,将头背部在硬物上猛击,使其震昏,注意必须重击。
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持镊子提起腹部后端的肌肉,按图8-1的解剖步骤剪开皮肤,并分离左右两块被剪开的皮肤与腹壁肌肉间的联系,用大头针将皮肤固定于蜡盘中。
在分离皮肤时,注意皮肤是否易于被分离,皮肤的内面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这对两栖动物的生活有何意义?剥除皮肤后,观察纵行于腹部的腹直肌。
在腹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结缔组织白线,称腹白线,其将腹直肌分隔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每一边又有4~5条横行的白色腱划将其前后分划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两栖动物的内部解剖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掌握两栖动物肌肉、消化、呼吸、泄殖、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
3. 掌握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解剖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对牛蛙的解剖,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结构,结合化学分析方法,了解两栖动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刀、解剖显微镜、烧杯、滴管、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等。
2. 试剂:生理盐水、10%福尔马林、盐酸、氢氧化钠、碘酒、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解剖牛蛙- 将牛蛙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使其肌肉放松。
- 在牛蛙腹部正中线切开皮肤,暴露内脏。
- 沿着腹壁两侧向两侧剥离皮肤,暴露肌肉。
- 用解剖剪剪开胸骨,暴露心脏、肺和消化系统。
- 沿着脊柱剥离皮肤,暴露脊髓和神经系统。
- 用解剖剪剪开腹部,暴露消化系统。
2. 观察器官形态结构- 观察心脏、肺、肝脏、胃、肠道、肾脏、膀胱、生殖器官等器官的形态结构。
- 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心脏、肺、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微观结构。
3. 化学分析- 取少量心脏组织,用盐酸溶解,观察颜色变化。
- 取少量肝脏组织,用氢氧化钠溶解,观察颜色变化。
- 取少量肾脏组织,用碘酒染色,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器官形态结构- 心脏:呈红色,有四个腔室,心室壁较厚。
- 肺:呈粉红色,有多个肺泡。
- 肝脏:呈黄色,有多个叶状结构。
- 胃:呈粉红色,有胃腺。
- 肠道:呈粉红色,有多个肠段。
- 肾脏:呈红色,有多个肾单位。
- 生殖器官:雄性有精巢,雌性有卵巢。
2. 化学分析- 心脏组织用盐酸溶解后,颜色变为红色。
- 肝脏组织用氢氧化钠溶解后,颜色变为绿色。
- 肾脏组织用碘酒染色后,颜色变为棕色。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解剖牛蛙,了解了其内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化学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器官的生理功能。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防止化学试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蛙的内部结构,熟悉解剖方法;2. 掌握牛蛙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牛蛙是两栖动物,具有水生和陆生过渡的特点。
通过对牛蛙的解剖,可以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以及牛蛙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牛蛙、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盘、解剖镜、生理盐水、酒精、碘酒、解剖图谱;2. 实验仪器:解剖台、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图谱。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蛙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线切开皮肤,剪开肌肉,暴露内脏器官。
2. 解剖观察:(1)消化系统:1)口腔:观察口腔的结构,包括牙齿、舌、唾液腺等;2)咽:观察咽的结构,注意与食管的交界处;3)食管:观察食管的结构,注意其走向;4)胃:观察胃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胃的入口和出口;5)小肠:观察小肠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小肠的绒毛;6)大肠:观察大肠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大肠的盲肠和结肠;7)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肝脏的叶间静脉;8)胆囊:观察胆囊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胆囊的胆囊管;9)胰腺: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胰腺的胰管。
(2)呼吸系统:1)喉:观察喉的结构,注意声带和会厌;2)气管:观察气管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气管的分支;3)肺:观察肺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肺的叶间静脉和支气管。
(3)循环系统:1)心脏:观察心脏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心房和心室;2)动脉:观察动脉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动脉的分支;3)静脉:观察静脉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静脉的分支。
(4)泌尿系统:1)肾脏: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肾门和肾盂;2)输尿管:观察输尿管的形态、走向和分布,注意输尿管的分支;3)膀胱: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注意膀胱的出口。
(5)生殖系统:1)雄性生殖器官:观察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2)雌性生殖器官:观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实验四两栖动物的外形及内部结构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蛙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两栖动物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以及血液循环系统方面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了解两栖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3.通过观察蛙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如何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生活。
4.学习双毁髓处死蛙类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蛙类的一般解剖方法等基础实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内容1.实验材料:活牛蛙(雄)2.实验工具:解剖盘、解剖针、解剖剪、镊子3.实验内容:(1)外形观察:观察蛙的皮肤、头部、躯干部、四肢、泄殖腔孔,判断如何区分雄蛙和雌蛙。
(2)蛙处死(双毁髓法):①毁脑:左手握蛙,背部向上,中指抵住蛙胸部,拇指按住蛙背,用食指上抬蛙的头部,使头与脊柱相连处凹入。
右手持解剖针,自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触划,当触到凹陷处即为枕骨后凹。
将解剖针垂直刺入,将针尖从枕骨大孔斜向前上方穿入颅腔,并左右摆动切断脑组织。
②毁髓:毁脑后,将针退回枕骨大孔,然后向后与脊柱平行方向穿入椎管,捣毁脊髓。
③若蛙四肢松软下垂,表明毁脑、毁髓成功。
(3)内部观察:①口咽腔:用镊子使蛙口张开,观察以下结构:舌、内鼻孔、外鼻孔、犁齿、颌齿、耳咽管孔、喉门、咽(食道口)。
②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剪开心包后分辨心室、左右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思考其与鱼比较有什么不同。
③淋巴系统(脾)。
④消化系统:Ⅰ消化管:食道、胃、肠(十二指肠、小肠、直肠);Ⅱ消化腺:肝脏(左叶、右叶和中叶)、胰脏、胆囊、胃腺、肠腺。
⑤呼吸系统:口咽式呼吸,包括鼻、口腔、喉气管室和肺。
⑥泄殖系统:肾脏、输尿管、睾丸、泄殖腔、膀胱。
⑦神经系统和感官。
(4)通过对牛蛙的外部及内部结构观察,总结两栖类由水生走向陆生的适应条件。
三、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优缺点和需要注意事项)1.观察结果●外形:蛙的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四肢3部分,背面皮肤粗糙且颜色变异大,而腹面光滑,多呈白色。
从头部开始的背面观,可看到口(在口角边还可看到1对声囊)、外鼻孔1对、眼1对、鼓膜1对、具4趾的前肢、泄殖孔、具5趾及蹼的后肢。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21 李婧柔指导老师戈志强摘要:蛙和蟾蜍作为同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的两种两栖动物,在外形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很大区别。
本文将对于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牛蛙、蟾蜍、结构异同。
材料:活体牛蛙、蟾蜍方法:双毁髓法处死,一般方法观察牛蛙:新蛙亚目蛙科蛙属牛蛙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因实用价值巨大而自1959年引进我国中部和东部养殖。
牛娃体棕绿色相间,粗糙,有深色点状凸起和条纹,腹部黄绿,头部似其他蛙类呈锐角三角形,皮肤光滑。
口端位,吻尖面钝,口裂宽大延伸至头基部。
上颌背侧前端有一对外鼻孔,外鼻孔缘有鼻瓣,随呼吸开闭。
眼大而外凸,位于头顶部偏左右,有上下眼睑,且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瞬膜,遇刺激眼球可迅速收回眼窝并以瞬膜覆盖。
两眼后具一对公分左右大小圆形鼓膜。
头部后接宽短的躯干部,伏状时十五公分大小,前肢较短,指骨顶端第一节下扣,两指骨、掌骨斜向腹侧生长,四指分离,后肢长而粗壮,有黑色条纹分布,伸展时逾十五公分。
五指后三分之二指间有薄蹼。
两腿间偏背侧有一后凸结构,为泄殖腔孔。
观察外观后用双毁髓法将动物处死。
按下蛙头,在枕骨间插入解剖针上下捣毁双髓,在蛙四肢瘫软不回收后将解剖剪插入泄殖腔孔前段半寸的皮肤,剪至下颌骨,继沿腹向两侧剪开一横口,用解剖针钉皮肤和四肢于蜡盘中。
从腹中线左侧剪开腹直肌,并向前沿胸骨中央剪断肩带。
(图片来源:牛蛙/62782/0/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899a801f2f9?fr=lemma&ct=single#aid=0&pic=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899a801f2f9)剖开蛙肚,可见左右两椭球状肺,剪开肺室,其中布满肺泡。
肺下为肥大的三叶状的肝,红色较深,左右肝叶中央有一搏动深红色球状组织,为心脏,分为左右两心房和一心室。
实验六牛蛙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牛蛙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学习牛蛙的处死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牛蛙外形观察
2.牛蛙处死:双毁髓法
3.牛蛙内部结构观察
三、操作观察
1.口咽腔
2.消化系统:肝脏、食管、胃肠、胰脏、脾
3.呼吸系统:喉气管室、肺
4.泄殖系统: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雄性(精巢1对、输精小管、输尿管、脂肪体)
雌性(卵巢1对、输尿管、脂肪体)
5.循环系统:心脏(心房2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静脉管)、动脉、静脉
四、实验作业
绘制牛蛙内部解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