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门急诊患者冲动行为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0.77 KB
- 文档页数:2
精神科兴奋、冲动患者护理常规
精神疾病患者的活动、意志行为障碍,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表现为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增多,易激惹等。
(1)兴奋、躁动、有明显暴力行为的患者,应安置在一级病室,24h专人管理。
(2)当班护士应掌握暴力行为患者的床号、姓名和病情。
严格交接班,防止意外。
(3)对言语增多或激惹性较高的患者加强引导,以诚恳的态度接触患者,避免与患者争执,减少激惹因素,据其特点或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稳定其情绪。
(4)对有伤人、损物行为的患者,严密观察,提高防范意识,切勿单独与患者同处一室,防止受伤害。
(5)对极度兴奋、躁动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约束保护;夜间影响他人休息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待情绪平稳后,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约束。
(6)对持续兴奋、躁动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其躯体情况,保证饮食与水分的摄入,同时,重视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7)一旦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患者情绪,疏散困观患者∶如果患者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巧妙夺取,遵医
嘱给予隔离或约束。
(8)做好病情记录和交接班。
精神科病人冲动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
一、冲动防范预案
冲动行为是指直接伤害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病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影响。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终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其方法归纳如下:
(一)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区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二)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三)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病人应明确告之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应有的疏泄,转移分散其冲动意图。
(四)加强病区的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病人,其动态表现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五)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病人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六)一旦发生病人冲动,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病人情绪,疏散围观病人。
(七)如果病人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巧妙夺取。
(八)遵医嘱隔离、约束病人,并用药控制病人情绪,做好约束病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九)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二、病人冲动应急处理流程
图 冲动应急处理流程 病人冲动
当班护士
用简洁语言稳
定病人情绪 疏散围观病人
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通知医生 乘其不备夺取手中危险品
隔离约束冲动病人
遵医嘱用药控制病人情绪 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病人冲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病人自身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对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造成伤害。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应对病人冲动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的1. 及时、有效地处理病人冲动事件,保障病人、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病人冲动事件的能力,降低冲动事件对医疗机构的负面影响。
3. 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发生的病人冲动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病人因病情、治疗、心理等因素产生不满,情绪激动,出现言语攻击、肢体冲突等行为。
2. 病人因医疗费用、治疗方案等问题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导致情绪失控。
3. 病人因其他原因产生冲动,如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
四、应急预案的组织与职责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小组,负责现场处置、安全保障、信息沟通等工作。
3. 医护人员应具备应对病人冲动的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参与应急处置。
五、应急预案的处置流程1. 接报:接到病人冲动事件的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小组迅速赶赴现场。
2. 现场处置:a. 确保病人、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安全,将病人控制住,避免事态扩大。
b. 对病人进行安抚,了解其诉求,耐心沟通,避免情绪升级。
c. 若病人情绪激动,可将其带至安静的环境进行沟通,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
d. 评估病人病情,如发现病人存在精神疾病等,及时转诊至相关科室或联系精神卫生机构。
3. 安全保障:a. 加强现场警戒,确保病人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b. 对病人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再次冲动。
c. 如有必要,对病人采取约束措施,确保其自身和他人安全。
4. 信息沟通:a. 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事件情况,请求支持。
b. 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c. 对外发布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5. 调查与总结:a. 对事件原因、处置过程进行深入调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精神科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患者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伤害,确保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精神科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冲动行为紧急情况。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冲动行为,防止事态扩大。
3. 规范冲动行为处理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紧急处置小组:由精神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医生、心理咨询师、保安等人员组成。
2. 设立应急值班室:负责接收紧急情况报告,协调各部门处理。
3. 制定应急预案培训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培训。
四、应急预案流程(一)发现冲动行为1. 发现患者有冲动行为迹象时,立即报告值班室。
2. 值班室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紧急处置小组组长。
3. 紧急处置小组组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二)现场处置1. 确保患者及周围人员安全,必要时进行隔离。
2. 与患者沟通,安抚情绪,了解冲动原因。
3.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急救。
4. 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患者情绪稳定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 如患者仍无法控制情绪,可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立即通知医生。
-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后续处理1. 对冲动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患者表现、处理措施等。
2.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再次发生冲动行为。
3. 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情况总结,分析不足,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措施(一)保护性约束1. 保护性约束仅限于患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危险时使用。
2. 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约束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
(二)心理干预1. 针对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
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素质。
3.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治疗1.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常表现起病缓慢,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是精神分裂症常见临床表现,所谓的冲动行为是个体缺乏考虑的、草率地做一些不恰当的冒险行为,多与环境不相称、常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它包括外走、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近年来有关具有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所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引发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常有报到。
患者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恢复社会功能是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多年来探讨、研究的课题。
这样对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提出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方能有的放矢,做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也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长期从事精神科重症护理工作,经常面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冲动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如下:1一般护理1.1评估患者的冲动可能性向家属了解患者发病的经过及病程中表现,病史中有无冲动行为;接触患者时注意患者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合作、对住院治疗的态度;护理体检中注意有无外伤存在。
通过对病情正确的评估,分析患者潜在的冲动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2首次接触患者时,要对患者态度和气、诚恳,用劝导性语言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同时注意接触方式,掌握接触的技巧,接触时不要与患者发生语言冲撞。
遇到患者表现异常如目光游离、情绪不稳、紧张、不安、高声辱骂、表情凶恶、敌对情绪等情况时,应适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将患者置隔离病室,用语言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约束,患者活动不能离开工作人员的视线,对重点患者应口头和书面交接,让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嘱加强预防,同时应注意环境的安全,对病区的危险物品严格交接,避免让患者在危险场合停留。
精神科门急诊患者冲动行为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门急诊患者冲动行为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门急诊于2021年04月~2022年04月收治的74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7例。
常规组接受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结果研究组暴力因子、心理应激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情绪稳定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其冲动行为。
值得临床借鉴普及。
【关键词】精神疾病;冲动行为;护理精神病属于心理障碍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指的是患者情感、动作行为以及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常,尤其是存在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安全健康具有重大威胁[1-2]。
精神科门急诊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大部分都有过冲动行为,强制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有过冲动行为的患者约占比80%左右。
基于此,临床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同时,予以有效的护理配合,以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3-4]。
本文特此就精神科门急诊收治的74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特此探讨了针对性护理措施。
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门急诊收治的74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收治时间为于2021年04月~2022年04月,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7例。
研究组中22例男性研究对象,15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25~55岁,平均(31.8±3.7)岁;常规组中23例男性研究对象,1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23~46岁,平均(30.5±3.7)岁。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以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传染病、躯体疾病以及药物、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所致的精神病。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一、背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因为情绪激动、病情恶化或其他原因发生冲动行为。
为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减少冲动行为带来的伤害,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2. 最大程度地减少冲动行为带来的损失。
3. 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
三、应急预案1. 早期预警(1)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患者有冲动倾向,立即采取措施。
(2)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处理措施(1)安抚患者情绪- 保持冷静,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避免激化矛盾。
- 可适当给予患者安慰,如握住患者的手、轻拍背部等。
(2)转移注意力- 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情绪。
- 安排患者观看电视、阅读书籍等,转移注意力。
(3)控制现场- 立即通知同事,共同协助处理。
- 对患者进行安全保护,如用床栏、护工等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 必要时,可请求安保人员协助。
(4)沟通协调-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
- 协调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 应急处理流程(1)发现冲动行为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安抚患者情绪,转移注意力。
(3)控制现场,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
(4)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
(5)协调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6)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恢复正常情绪。
(7)对事件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冲动行为的能力。
2.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1.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2. 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时更新应急预案。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
六、应急预案的监督与考核1. 医院设立应急预案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
.
就诊患者发生冲动伤人或毁物行为时的应急预案
一、要及时发现病人冲动行为的先兆表现给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措施。
应做到冷静、沉着、大胆,同时也要注意自我防护。
二、患者出现过激行为时,应立即通知医疗安全部或相关部门,协助处理。
三、病人一旦发生冲动行为在场的工作人员要齐心协力控制病人的冲动行为,同时注意保护病人。
四、预计在场的工作人员不能制服时先尽量想办法稳定病人情绪,同时注意保护病人。
五、马上组织其他人员到场齐心协力将病人保护性约束。
六、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病人情绪及冲动行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降低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方法: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共15例,进行整理分析。
对策:提高护士的风险评估的能力,防护意识,做好沟通,进行环境设施的改造,合理安置床位,密切观察病情、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等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原因分析;对策暴力攻击行为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攻击行为,可能是身体的,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1]。
暴力具有极强的暴力性和破坏性[1]。
有关研究报道,到急诊科求诊的精神患者中60%的患者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而强制入院的患者82%曾经发生过暴力行为[1]。
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但给病房管理带来了困难,还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为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冲动发生,故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1.临床资料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3岁;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双相情感障碍2例,其他诊断2例;事件后果:物品损坏5例,工作人员受到伤害4例,患者受到伤害6例。
2.原因分析2.1人员的因素2.1.1护士因素未熟练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患者风险评估不到位,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未先做好防范措施;在与患者沟通接触时,缺乏沟通技巧,态度不冷静,言语刺激患者,激惹患者产生冲动行为;组织患者服药、进餐、打电话等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发生患者之间,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
2.1.2医生因素医生在交代病情时未注意隐私保护,造成其他患者听到与其的被害妄想关联,发生冲动行为。
在给家属介绍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时不到位,家属不接受不理解,配合程度差。
2.1.3患者因素精神患者因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就诊治疗,一旦要求其住院治疗便会激动、伤人毁物等;患者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的支配而发生冲动行为;患者自身除精神疾病外还伴有躯体疾病,躯体状况差,不能难受精神科药物,精神症状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冲动行为发生的风险增加;患者情绪不稳定在其要求未得到满足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部分患者表现为兴奋、话多、易激惹,爱管闲事,其他患者不听他的就容易发生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