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 格式:ppt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12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13世纪时,一位法学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国王只有在行政仁的时候才是国王,如果施行暴政蹂躏子民,就成了暴君。
”这位法学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2.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成功统治英伦三岛的王室,但其统治实际上不太稳定,经历数次革命,曾有两位君主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被革命所推翻。
这“两位君主”统治的相同点有()①都主张实行专制统治②与议会矛盾尖锐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④在位时表示服从议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查理一世因为税收权问题和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该斗争的实质是()A.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斗争C.维护英国传统体制之争 D.议会与国王的经济利益之争4.17世纪初,英国议会的下议院议员们要求能在税收去向和使用问题上有权发表意见,要求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发言权。
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们却认为这些议员的要求是无法容忍的放肆和傲慢。
统治者这种态度的决定因素是()A.英国的传统习惯 B.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C.苏格兰人的传统 D.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理论5.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罪恶和谬误都被他践踏在脚下。
下图中右边的柱子象征着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都向他致敬,左边的柱子显示他权力的法律来源。
这表明()①克伦威尔已蜕变成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公的权力至高无上③克伦威尔意在实行独裁政治④共和制度已名存实亡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17世纪70年代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
法案规定:对每个被捕的人,应该事先宣布其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即进行审讯。
该法案实际上是为了()A.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特权 B.打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C.限制复辟王朝封建专制的权力 D.体现英国新生社会制度的民主7.1627年五名爵士拒绝国王的“强迫借贷”,结果招致牢狱之灾。
英国历史上的王权与议会制度斗争英国历史上,王权和议会制度的关系一直是不断变化的。
在中世纪初期,英格兰的君权是绝对的,国王拥有统治权力,代表上帝和国家领土,他们没有受制于议会的限制。
然而,在17世纪英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政治斗争,也就是盎格鲁-苏格兰战争和清教徒革命,最终导致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平衡。
在英格兰君主国的早期,起诉不听从于国王的牧师是一种重罪。
国王拥有目睹诉讼,并可裁决案件,也可以取消法庭的裁判结果的权力。
然而,17世纪初,变革的气息开始涌现。
这时,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君主是会让人民忍受很多痛苦的。
盎格鲁-苏格兰战争期间,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升级。
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将收入与资产相结合的窃取行为定为犯罪,这一法律被国王拒绝批准,从而导致了更多的争议和对抗。
清教徒革命是英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到1642年,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顶峰。
一部分国王的支持者和议会派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结果,国王被捕。
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在伦敦被处决,这一事件让王权和议会之间的斗争彻底结束。
接下来,议会制度获得了更多的权力,这一时期被称为共和国时期。
除了议会的代表外,国王以及众议院的代表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力。
1649年,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议会制度和宪政体制得以建立。
共和制度一直持续到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重回王位。
在17世纪末,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增加。
议会通过了《1689年权利法案》,宣称定会议会具有立法权,并规定了英国君主必须咨询议会。
这个文件使得英国成为一个具有制衡立法机构的宪政国家。
总之,英国历史上的王权与议会制度斗争,反映了政治权力从单一的君主领导转变为代表市民意志的政府。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以及伦敦经常出现的争斗、抗议和爆炸事件,都表明了英国社会和政治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1)1649年8月,克伦威尔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爱尔兰。
(2)1652年,克伦威尔大量占有土地,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为后来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社会基础。
2.建立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长期议会,成为护国主。
3.特点护国主终身任职,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集立法和军政大权于一身,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4.政策(1)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①加强对下层群众的压迫和剥削,禁止言论自由,禁锢民主思想。
②严厉镇压保王党人的叛乱,利用苏格兰军队南下之机将苏格兰并入英国。
(2)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①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
②派出远征军远征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牙买加,把它变为英国的殖民地。
③在欧洲西海岸进行的海战中,击败西班牙军队,占领敦刻尔克。
1.原因(1)在护国主体制下,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取得的自由民主权利被剥夺,议会成了克伦威尔军事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2)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军官不服理查德的领导。
(3)英国国内政局动荡,阶级矛盾尖锐,没有一种政治力量可以维持巩固的统治。
(4)大资产阶级、贵族把目光投向斯图亚特王朝。
2.复辟1660年5月,查理二世登上王位,斯图亚特王朝最终复辟。
1.(1)表现①在经济上,为了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批准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
②在政治上,坚持君主专制统治,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
(2)反专制的斗争①1679年,议会通过《排斥法案》,宣布取消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
②通过《人身保护法》,在英国人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詹姆士二世的统治(1)取消《人身保护法》。
(2)实行不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政策。
(3)着手恢复天主教。
3.反专制的斗争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1)革命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领导中心,为限制王权呈递了《权利请愿书》,提交《大抗议书》。
专题四十七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频考点解读】(1)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①大抗议书;②内战;(2)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①《独立宣言》;②《人权宣言》;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4)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①法国大革命;②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①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②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热点题型】题型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及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例1、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提分秘籍】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的思想异同1.背景:(1)相同点: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专制主义阻碍,特别是专制主义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2)不同点:①斯宾诺莎:尼德兰革命成功建立的新政府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威胁,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基督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②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需要捍卫。
③卢梭:法国专制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尖锐,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2.内容:(1)相同点:都提出社会契约思想,都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
(2)不同点:①斯宾诺莎:提出“人性论”,主张“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②洛克:权力分立说。
③卢梭:“主权在民”说。
3.影响:(1)相同点:都批判了封建专制暴政,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构筑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的蓝图。
(2)不同点:①斯宾诺莎: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②洛克:分权与制衡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卢梭: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民主派的纲领——《大抗议书》1.⑴.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⑵.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2.开始的标志:长期议会的召开——要求限制王权;通过《大抗议书》(1).为筹集军费,1640年4月召开议会,反对派不讨论征税问题,查解散议会。
(2).各阶层都主张召开新的议会。
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之下,查再次召开议会。
3.《大抗议书》⑴背景:①无议会统治时期统治更加反动②1638年苏格兰起义,国王要征税③1640年国王不得不召开议会⑵目的:抗议与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度⑶内容:二百余条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行为提出资产阶级经济与政治要求⑷特点:态度比较激进;提出要求更彻底⑸结果:查拒绝《大抗议书》,决定对议会进行镇压。
引发英国内战的爆发⑹.意义:体现了议会政治经济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政治基础二.革命的巅峰——共和国的成立——内战过程及结果1.过程:⑴1644年,克伦威尔“铁军”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军,战局转折。
⑵1645年,克伦威尔改组议会军,加强战斗力。
⑶1645年6月,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歼灭王军主力。
⑷1647年,俘获查理一世,第一次内战结束。
⑸1648年,大败苏格兰军,再次俘获国王。
2.结果:⑴1649年初,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⑵1649年5月19日,议会宣布英国为共和国三.反复的较量1.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⑴背景:①国内:王党分子在北部积聚力量准备反扑;未得到土地的农民举行抗议活动。
②国外:法国、荷兰统治者不满英国事变;爱尔兰、苏格兰拥立查理为新国王⑵.进程(或表现)①1651年,镇压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反抗行动。
②1652年,征服爱尔兰。
③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⑶.评价①在稳定政局、巩固革命成果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②集权统治脆弱,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之后,英国政局随之动荡起来。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复辟①1660年4月,查理发表《布列达宣言》。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考点梳理知识提纲: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1)法律传统的形成:1215年颁布《大宪章》,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2)议会制度的确立: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2、詹姆士一世的专断:(1)17世纪初,英国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詹姆士一世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2)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二、革命的发生(时间:1640年~1688年)1、背景: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爆发的时间、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4、革命的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5、革命经过:①开始: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议员们要求限制王权,揭开了革命的序幕。
②内战:1642年,内战爆发,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军。
③共和时代: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成为共和国。
克伦威尔掌权,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④封建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⑤革命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权利法案》(1)目的:限制国王权力(2)时间:1689年(3)机构:英国议会(4)内容:①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
②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
③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
(5)《权利法案》的意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性质:资产阶级革命(2)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查理二世曾对一个议员在议会辩论中的发言非常不满,他又不敢公开逮捕这个人,只好雇了一个刺客去撕裂了这个人的鼻子。
查理二世不敢公开逮捕这个议员的原因是()A.查理二世害怕引起议员报复B.查理二世慑于《人身保护法》的法律限制C.查理二世受《权利请愿书》的法律限制D.查理二世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逮捕他2.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A.保留封建君主制度B.用武力保护资产阶级权力C.避免革命,保持社会稳定D.推翻复辟王朝,维护自身利益3.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D.英国议会不掌握立法权4.查理一世之所以接受《权利请愿书》,是因为()A.《权利请愿书》同意国王可随意征税B.詹姆士一世的基本立场发生了变化C.查理一世当时急于获得金钱补助D.《权利请愿书》接受了“君权神授”的观点5.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法案必须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生效。
”这表明()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的君主①护国公实际上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①他严格遵循了共和国原则①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6.1641年,英国长期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
这一文献()①集中体现了议会中各种反王权力量的政治、经济要求①得到了国王的默许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的社会矛盾①是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政治纲领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事件:“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
”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选修二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课程标准: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议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议会通过该文献前后议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2.简述议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和反复性。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成长;议会与王权的矛盾;《大抗议书》的内容和实质;内战的爆发;护国公政体的形成;《人身保护法》;光荣革命;(2)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议会与王权之间斗争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前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和实质;英国资产阶级斗争的方式特点;《大抗议书》的内容、实质和作用;内战的性质;内战初期议会军失利的原因;护国公政体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3)运用:探究英国议会与王权政治斗争中的焦点、特点及其实质;运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原理,分析资产阶级反对国王、支持议会的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护国公政体的原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剖析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价值观(1)社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政治斗争是英国历史发展与社会传统双重作用的结果,这种斗争方式的形成符合英国的国情;(2)英国内战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旧势力的革命斗争;护国公政体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民主终将战胜专制,历史是曲折向前发展的【重难点】重点:英国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难点:英国政治斗争的特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一.知识梳理1.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革命背景)(1)资本主义的兴起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海外活动便利;都铎王朝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圈地运动的推动B.表现:a工业:手工工场出现(新兴资产阶级);b农业: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新贵族);c商业: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②宗教领域:清教形成③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滋长(反对“君权神授”,法律至上)④政治领域:限制王权的议会力量增强⑤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2)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①背景A.詹姆士一世的统治a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推行专制统治;b经济上:推行由王室操纵的垄断制度;c宗教上:迫害“清教徒”;d财政上:财政拮据,企图用增税来解决危机B.查理一世的统治a擅自征税:征收新关税和赋税,恢复早已终止的税收;b强行借债,把拒绝交纳者关人大牢;c把军队驻扎在百姓家中C.议会与国王斗争激化a焦点:法律至上或王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b导火索:税收问题;c斗争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民主与专制的斗争②呈递《权利请愿书》A.目的:抗议和约束王权的滥用B.内容:议会决定征税;财产和人身安全C.结果:国王敷衍、曲解;擅自征税,解散议会(3)提交《大抗议书》(1641年)①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A.查理一世的暴政:宗教迫害,苛捐杂税;B.长期议会的召开(1640——1653年)②内容:反对专制,限制王权,要求自由和议会权利③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④结果:矛盾激化,引发战争⑤作用:议会反对国王的斗争,声势日盛;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武装冲突一触即发2.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革命过程)(1)两次英国内战(1642——1649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①第一次内战(1642——1646)A.原因:查理一世无法容忍议会的挑战B.爆发:查理一世于1642年宣布讨伐议会;各地民兵组成议会军进行反抗C.经过:议会军初期屡战屡败(原因:内部思想分歧,军事指挥不利);1645年“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获胜D.结果:查理一世成为阶下囚,议会胜利。
【纳西比战役】纳西比战役后为何没处死国王,纳西比战役过程纳西比战役是在哪一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争议。
纳西比战役发生在公元1645年。
纳西比战役是英国的内部战争。
当时在英国国内,议会和国王之间就政权归属问题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甚至到最后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摩擦已经到了需要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阶段。
查理一世雕塑纳西比战役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爆发,公元1645年6月,国王军和国会军在纳西比展开了决战。
当时指挥议会军队的是克伦威尔,国王军则是查理一世亲自带队。
这次战役的胜利,为议会军在第一次内战中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纳西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
纳西比战役是在哪一年呢?纳西比战役的具体爆发时间是1645年6月14日,查理一世率领着国王军向议会军发动攻击,战役由此打响。
在战争打响初期,议会军的左翼就受到了国王军的严重攻击,左翼将领伊利顿也在战役中中弹受伤,从而使得议会军左翼呈现出群龙无首的状态。
当时的国王军右军抓住了战机,再次向议会军左翼发动进攻,从而迫使伊利顿带领军队退出了纳西比战役。
但是最终纳西比战役的战局还是被议会军扭转,他们反败为胜,使得查理一世狼狈撤退。
以上就是对纳西比战役是在哪一年发生的这一问题的解答,此战爆发与公元1645年,该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纳西比战役后为何不立即处死国王纳西比战役后为何不立即处死国王这一问题曾引发人们思考,经过史学家的研究,人们得知当时的人没有办法立刻处死国王。
查理一世画像英国一共经历了两次内战,纳西比战役是属于第一次英国内战期间的一场战役。
公元1645年6月14日,克伦威尔指挥的国会军和由查理一世亲自率领的国王军在纳西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双方都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非常大的兵力,而在最初的战役中,胜利的旗帜是偏向于国王军队一方的,但是在真正的最后关头,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军队转败为胜,大败查理一世。
纳西比战役结束后,国会军并没有活捉查理一世,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虽然战败认输,但并不是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