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中的植物种植方法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植物种植方法,可以为园林增添绿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在园林艺术设计中,植物种植方法的选择与植物的特性、生长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种植方法,包括栽培方式、配植方式和组合种植方式。
一、栽培方式1. 土壤栽培:土壤栽培是最常见的植物种植方式之一。
根据不同植物的喜好,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肥料,以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
此外,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适时的修剪和疏密调整,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2. 水培栽培:水培栽培是室内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水中,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
在水培栽培中,可以选择透明的水培容器,使植物的根部可见,增加观赏性。
此外,还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营养液,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需要注意的是,水培栽培需要定期更换水质,以防止水质污染。
3. 室内栽培:对于那些不适合在户外生长的植物,可以选择室内栽培的方式。
通过在室内环境中模拟适宜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条件。
在室内栽培中,可以利用花盆、花架等容器,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摆放,打造出美观、舒适的室内园林空间。
二、配植方式1. 单一种植:单一种植是一种常见的配植方式,适合园林中大面积植物的种植。
通过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可以创造出统一、和谐的景观效果。
此外,单一种植还有利于植物的养护和管理,方便进行适时的修剪和疏密调整。
2. 混合种植:混合种植是一种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在一起种植的方式。
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补,创造出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的景观效果。
在混合种植中,可以选择不同种类植物的树冠形态、花色和叶色等特点进行搭配,以增加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组合种植方式1. 开花季节组合种植:通过选择开花季节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种植,可以实现园林全年开花的效果。
《园林景观必修课: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书籍概述 (3)三、课程重点内容解析 (4)1.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基本概念与原则 (5)1.1 定义及意义 (7)1.2 设计原则 (8)1.3 设计要素 (9)2. 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 (11)2.1 植物种类选择依据 (13)2.2 植物配置方法 (14)2.3 季节性植物配置策略 (15)3. 园林植物种植空间布局设计 (17)3.1 空间布局原则 (18)3.2 种植形式与结构 (19)3.3 景观空间营造技巧 (20)4. 园林植物种植与生态环境融合设计 (21)4.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3)4.2 植物种植与生态环境融合策略 (24)4.3 案例分析 (26)四、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27)五、课程总结与个人感悟 (28)一、内容概览《园林景观必修课: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一本关于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种植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与应用以及园林植物的保护与管理。
通过这五个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园林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分类、植物形态结构、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园林植物的特性和功能,为后续的种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了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包括根据园林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的空间布局、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等方面。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植物选择和配置,使园林景观更具美感和实用性。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包括植物对土壤、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需求,以及不同类型植物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技巧。
第1章绪论1.1 园林种植设计概念园林种植设计是在园林中安排、搭配植物材料,由园林植物和种植设计两个词组组成。
园林植物的概念很明确,指栽植、应用于园林绿地中,具有防护、美化功能,或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
包括木本的乔木、灌木、藤木、竹类及草本的花卉、地被、草坪。
种植设计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概念,而与其相关的名词很多,如植物配置、植物配植、植物造景等,虽然内容都与种植设计有关,但还是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侧重点不同。
梁永基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中指出:“观赏植物配植即是按园林植物形态、习性、物候期和布局要求等进行合理搭配、种植的措施。
”朱钧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指出:“园林植物配置是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苏雪痕在《植物造景》中指出:“植物造景,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这三个概念的共同点都是把植物材料进行安排、搭配,创造植物景观。
教材中出现的植物配植是各类植物之间的安排、搭配,突出的是植、栽植;而植物配置是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之间的安排、搭配,突出的是置、放置。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设,意为布置、筹划。
计,意为主意、策略、计划。
设计,意为在正式作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这就是说,设计即是为达到目的前的一个过程、措施、方法,是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结果。
园林种植设计是根据园林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运用不同种类及不同品种的园林植物,按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安排各种种植类型的过程、方法。
简单地说,即是营造、创建植物种植类型的过程、方法。
完美的园林种植设计,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特性、植物与生境及其他植物间的生态关系,又要满足景观功能需要,符合艺术审美及视觉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营造优美舒适的园林植物景观及植物空间环境,供人们欣赏、游憩。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五项基本原则一、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园林植物种植设计,首先要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
例如街道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蔽荫,在解决蔽荫的同时,也要考虑组织交通和市容美观的问题。
针对点不同,景观成形的效果就不相同。
二、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1.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规则式园林植物种植多对植、列植,而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种植,充分表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
2.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人们欣赏植物景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发挥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则应根据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设计。
3.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要从总体着眼,在平面上要注意种植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树林中要注意开辟透景线。
三、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按照园林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
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统一;另一方面就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植物成活和正常生长。
四、要有合理的搭配和种植密度植物种植的密度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
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
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
一般常用速生树和长寿树适当配植的办法来解决远近期过渡的问题。
植物种植设计应该注意植物相互之间的和谐,要渐次过渡,避免生硬。
还要考虑保留、利用原有树木,尤其是名木古树,可在原有树木基础上搭配别的植物。
五、全面考虑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香、形的统一、对比植物造景要综合考虑时间、环境、植物种类及其生态条件的不同,使丰富的植物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使园林绿地的各个分区地段突出一个季节的植物景观。
在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段四季要有景可赏。
植物景观组合的色彩、芳香、植株、叶、花、果的形态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主次分明,从功能出发,突出一个方面,以免产生杂乱感。
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第一部分.一般原则一、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进行园林种植设计,首先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
园林绿地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总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
二、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一)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对植、行植,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
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采用不同形式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采用自然式种植。
如右图:不同位置种植的植物形态、大小是不同的,才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景观。
(二)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园林植物的景色随季节而有变化,可分区分段配置,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重点地区,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即使一季节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其它季节的植物,否则一季过后,就显得极为单调。
(三)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四)配置植物要从总体着眼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
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如大片秋叶,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姿态。
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庭园种植方式的配置,切忌苗圃式的种植。
配置植物要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
植物的个体选择,也要先看总体,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其次才是叶、枝、花、果。
三、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按照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例如行道树满足主要功能蔽荫的同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
而绿篱要求选择上下枝叶茂密,耐修剪能组成屏障的树种。
种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干旱,并要衬托山景。
水边植物要求能耐湿,且与水景相协调。
在纪念性园林中,可以种些象征纪念对象性的树种和被纪念人所喜爱的树种等。
浅析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摘要:分析了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以及植物配置的形式,并阐述了在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种植方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园林植物;绿化;种植设计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种植设
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园林设计任务书中。
植物作为园林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还能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1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
1.1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要以人为本,遵循生态原则,从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大众行为等方面考虑,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意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总体艺术布局要协调。
一般规则式园林,植物配植多采用对植、行植等规则式布局,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布局,充分体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
不同的环境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建筑物周围,主要道路及大门处,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起伏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要注意植物空间立体结构的韵律感,以求得总体布局的协调。
1.3 植物配置必须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多树种配植、混植时
可以一种或两种为主,切忌平分。
常绿树四季常青,庄严深重,但缺乏变化;落叶树色彩丰富,比较轻松活泼,但冬季叶落萧疏。
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配置就能弥补各自的缺点而发挥优势。
为了使落叶树突出鲜明色调,常绿树要低于或高于落叶树。
灌木群可以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使之形成错落有致的轮廓线。
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时,开朗的空间要有封闭的局部;封闭的空间要开辟透视线,以形成虚实对比。
1.4 植物配置要注意季相的变化。
植物的配置要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又要注意四季景色的变化。
每个区域突出一个季节植物,重点地区应使四季皆有景色。
在以一季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其他季节的内容,否则一季过后,就会显得单调。
1.5 充分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植物材料本身有各自的观赏特点,有观叶的、观花的、观果的、赏姿的、闻香的和听声的。
充分利用其特点可以增强观赏性。
提高景观效果,增加趣味性。
1.6 植物配置要与建筑物和谐协调。
植物配置要按建筑的体型、结构,全面考虑,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使建筑产生四季的季相变化,还可以衬托和丰富园景。
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野辽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主干高粗,树冠开阔的树种。
高大的乔木要配置在建筑物稍远的地方。
在结构细巧、玲珑、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叶小、枝条纤细、树冠稠密的树种。
考虑透视需要,宜栽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使之不显得过分单调。
池岸水边大树配植宜疏,灌木也不宜过密,以免妨碍眺望。
2园林植物配植的形式
2.1 乔木的配置形式。
主要有孤植、对植、行植、丛植和群植等。
孤植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
对孤植树木的要求是:姿态优美,色彩鲜明,体形略大,寿命长而有特色。
周围配置其它树木,应保持合适的观赏距离。
在珍贵的古树名木周围,不可栽植其它乔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独特风姿。
用于庇荫和孤植树木,要求树冠宽大,枝叶浓密,叶片大,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
对植即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
在自然式种植中,则不要求绝对对称,对植时也应保持形态的均衡。
列植也称带植,是成行成带栽植树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或规则式广场的周围。
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丛植三株以上不同树种的组合,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
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务求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看出树种的个体美。
群植相同树种的群体组合,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美为主,具有“成林”之趣。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以
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2.2 灌木的配植。
灌木枝叶繁茂,可以增加树冠层次。
很多灌木有艳丽的花果。
配植得宜,可使景色更富变化。
在高大乔木下布置适当的灌木,给人层次丰富的感觉。
空透的地方,灌木要有一定的高度。
路旁栽植灌木,紧靠路边的,要幽深自然,离路边远的,宜平坦开朗。
草地边缘布置大片灌木丛,能增加空间的宁静感。
2.3 花卉的配置。
花卉有丰富的色彩,能产生欣欣向荣的气氛。
规则式一般采用花台、花坛、花镜、花带等形式,其特点是能集中地丰富某一局部景色,给人以强烈、鲜明、欢快的感受。
自然式多采用疏落的丛植形式,饶有自然风趣。
在花台配置花卉时,必须做到层次分明。
色彩协调,开花整齐。
花卉的配置多用补色对比组合,这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
如用紫色的三色堇与橙黄色的金盏菊配合,蓝色藿香鲈与黄色波斯菊对比。
在草地上栽植大红美人蕉等红色系花卉均能收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2.4 攀缘植物的配置。
攀缘植物生长快,枝繁叶茂,花色艳丽,在墙边、棚架花廊、屋顶、墙面均可种植。
如紫藤、蔷薇、爬山虎、葡萄、凌霄和山荞麦等,能起到遮阴、防尘、隔音、隔热和装饰的作用,还可用来装饰灯柱、门框、丰富园景,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3在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种植方式的确定至关重要
要做好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一般来说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
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种植方式的确定。
在进行具体的植物种植时,原则上应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按照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例如行道树满足主要功能蔽荫的同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
而绿篱要求选择上下枝叶茂密,耐修剪能组成屏障的树种。
种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干旱,并要衬托山景。
水边植物要求能耐湿,且与水景相协调。
在纪念性园林中,可以种些象征纪念对象性的树种和被纪念人所喜爱的树种等。
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一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得到统一,另一方面就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
选择植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也可采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种类,或能够创造满足所要求生态条件的外地植物。
4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
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
一般常用快、慢长树适当配置的办法来解决远近期过渡的问题,但是树种搭配必须合适,要满足各种树木的生态要求,否则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树木配置上,还应兼顾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的搭配。
在植物配置上还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具体条件,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
如纪念性公园
常绿树比例就可多些。
树木种植搭配时还要注意和谐,要渐次过渡,避免生硬。
种植设计要考虑保留、利用原有树木,尤其是名贵古树,可在原有树木基础上搭配植物种植。
为了使绿化效果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缩短景观形成的时间,在一些主要的景点常使用移植古树的方法。
总之,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坚持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
换句话说,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
此外,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