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
- 格式:doc
- 大小:404.50 KB
- 文档页数:19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月球探测任务逐渐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一环。
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嫦娥三号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及所取得的成果。
二、嫦娥三号任务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步,其任务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核心原理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主要基于先进的导航系统和精确的飞行控制算法。
导航系统通过获取月球表面的地形数据,为飞行器提供实时的环境信息。
飞行控制算法则根据这些信息,实时计算并调整飞行器的轨迹,确保其在着陆过程中能够避开障碍物,实现精确的软着陆。
四、技术实现过程及关键环节1. 障碍物探测与地形建模:嫦娥三号搭载的高精度雷达和光学设备,能够实时探测月球表面的地形信息,并建立精确的地形模型。
这一环节为后续的避障和软着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飞行轨迹规划与调整:基于探测到的地形信息和飞行控制算法,嫦娥三号能够实时规划出最佳的飞行轨迹。
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轨迹,确保能够避开障碍物并实现软着陆。
3. 软着陆控制策略: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嫦娥三号需采用精确的软着陆控制策略。
这一策略包括减速、稳定、着陆等多个环节,确保飞行器在着陆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并实现精确的着陆点。
五、技术成果及应用价值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此技术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此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探月任务的成功率,降低了任务风险。
最后,此技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嫦娥三号卫星即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
[1] 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2月2日0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2]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3]2013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与嫦娥三号进行器件分离。
2013年12月15日晚,嫦娥三号拍下玉兔月球车上五星红旗画面。
[4]2013年12月20日,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区全景照片首次公开。
[5]目录1概况发射火箭携带仪器探月卫星月球车承担任务着陆点月球软着陆2研制过程任务经过发射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降轨控制月表软着陆两器分离两器互拍着陆区全景照首公开进入月夜休眠3研制进展发射时间发射地点突破最后准备完成总装4技术特点长征3号乙增强型火箭发射月夜生存嫦娥三号及玉兔号任务软着陆月球车降落伞技术风险5面临问题6航展首秀7载人登月8发射意义9征名活动10任务新闻发布会11嫦娥三号两器互拍结束1概况嫦娥三号实物模型揭神秘面纱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嫦娥(chánɡ é)三号月球车即嫦娥三号。
嫦娥(chánɡ é)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完毕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打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yùnzài huǒjiàn)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展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wùzhì)成分并进展分析,将一期工程的“外表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
嫦娥三号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shǒuhòu),月球车在月球外表巡游90天,范围可到达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展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2022年8月28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宣布,探月工程重大专项指导小组当天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发动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立阶段转入发射施行阶段。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发射场区指挥部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2022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
嫦娥三号将于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它将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2022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发射火箭“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
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标志的什么结合阅读材料试着分析其成功
的原因
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三次人造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测试区域,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人造月球探测器软着陆的历史性成就。
分析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嫦娥三号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复杂的航天器自主控制系统、软着陆技术、月球车技术等,使得月球探测器在软着陆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更加稳定。
2、组织协调能力强。
嫦娥三号探测任务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的,在航天器设计、发射、软着陆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组织协调,从而使得探测任务顺利完成。
3、设备设施完善。
嫦娥三号探测任务所使用的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从发射设备到探测设备,都经过多次测试和完善,保证了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4、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嫦娥三号探测任务参与了众多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航天器设计、发射、软着陆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嫦娥三号的成功软着陆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嫦娥三号的成功软着陆,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组织协调能力强、设备设施完善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嫦娥三号的故事
你知道嫦娥三号不?那可老厉害了。
嫦娥三号就像是咱们派往月球的超级使者。
它呀,带着满满的使命,从地球这个老家出发,一路向着月球狂奔。
这一路上那可不容易,就像咱们出趟远门,得准备好多东西。
嫦娥三号带了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就像带着一堆超酷的法宝。
它坐着火箭出发,火箭那劲儿可大了,“嗖”的一下就把嫦娥三号送上了天。
到了月球附近,嫦娥三号得小心翼翼地找个合适的地方着陆。
月球表面那可不是平平整整的,到处是坑坑洼洼,就像个麻子脸。
嫦娥三号可聪明了,它慢慢地下降,一点点调整自己的姿势,最后稳稳地落在了月球上。
这一落啊,就像在月球上扎了根一样。
它着陆之后就开始大展身手啦。
它有个小车子,叫玉兔号月球车。
这玉兔号就像是嫦娥三号的小跟班,从嫦娥三号的肚子里跑出来,在月球上跑来跑去。
玉兔号可好奇了,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用它的小眼睛(各种探测仪器)观察着月球的一切。
它看看月球的土壤是啥样的,测测月球的温度有多高,还看看月球有没有啥特别的东西。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嫦娥三号探测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二、嫦娥三号探测器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进行科学探测。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复杂,存在大量陨石坑、山体等障碍物,因此如何实现自主避障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
研究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环境感知技术,二是避障算法的研究与优化,三是着陆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雷达、激光、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进行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信息获取。
在避障算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在复杂地形下的避障能力。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研究人员制定了多种控制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着陆环境。
四、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
首先,探测器搭载了高精度的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了对月球表面环境的精准感知。
其次,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避障算法,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实现自主避障。
最后,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着陆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着陆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策略。
在避障算法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自适应识别和避障。
同时,探测器还采用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策略,包括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策略等。
关于嫦娥三号的神话故事嫦娥三号是中国的一次探月任务,于2013年12月1日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首次实现着陆任务,也是继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之后的第三次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引发了人们对月球和宇宙的梦想与探索,同时也唤起了一系列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
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首先让我们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对我们存在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挑战。
毋庸置疑,嫦娥三号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功之一,正是这种深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使得人类步入了太空时代。
嫦娥三号的神话故事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传说。
根据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嫦娥是一个美丽而仙媛的女子。
传说她在月亮上居住,被人们称为月宫。
她是月亮女神嫦娥的化身,拥有无穷的美貌和智慧。
她被人们崇拜和敬仰,同时也是人们对月亮的无尽向往和向往的象征。
嫦娥三号的任务名字正是来自于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嫦娥号任务不仅仅是一次航天活动,更是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以及一种文化输出。
通过这个名字的选择,中国航天事业展示出了深深的文化底蕴与自信,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科技的精神和实践中。
嫦娥三号的任务本身也成为了一个现代的神话故事,以其惊人的科技成就和震撼人心的探索意义。
这个神话故事将继续被讲述,并将传递给后代,成为我们国家宇航事业的一部分。
正如古代的嫦娥女神一样,嫦娥三号的名字会以一种更加壮丽的形式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嫦娥三号的任务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潜力。
在这个任务中,中国展示了自身的动力,决心和创新。
这次任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嫦娥三号使中国成为令人瞩目的太空大国,也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嫦娥三号的成功也带来了更多悠远的科学和探索目标。
在月球上,嫦娥三号发送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信息。
这些数据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构成和起源,并进一步推动人类未来太空探索的发展。
嫦娥三号的相关资料1、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
将于(2013年12月 2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软着陆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是所有探测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软着陆方式分为(降落伞式)、(缓冲气垫式)、(火箭反推式)三种。
3、嫦娥三号在月表着陆主要分为(探测器接近月面)、(软着陆发动机点火)、(着陆撞击直至稳定)三个阶段。
4、月球晚上的温度是(零下180℃),而且一天黑就是(半个月),如果不能持续提供能源,保证一定温度,所有的仪器都会冻坏,唯一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是(原子能)电池,可连续工作30年。
5、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
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6、7、嫦娥三号的一系列事件:⑴2013年12月2日0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⑵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⑶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⑷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⑸2013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与嫦娥三号进行器件分离。
⑹2013年12月15日晚,嫦娥三号拍下玉兔月球车上五星红旗画面。
⑺2013年12月20日,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区全景照片首次公开。
8、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三期主要实现采样返回,其主要任务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承担。
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研制工作正在进行。
嫦娥三号的成功正处于第二阶段,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嫦娥三号思想汇报
一、前言
中国嫦娥三号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实现中国
人的太空梦想。
在嫦娥三号探月任务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和技术创新,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任务目标
嫦娥三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软着陆月球,完成巡视、探测任务,并成功返
回地球。
同时,通过此次任务,我们也希望为中国航天事业踏上新的高峰,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迈出重要一步。
三、任务执行
1. 软着陆
嫦娥三号携带重量达1200公斤的巡视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为后续的科学
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巡视探测
通过巡视器探测,在月球表面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为科学家们研究
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 数据传输
嫦娥三号成功将大量数据传回地球,并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对月球的结构
和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成果回顾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令国人自豪,也为世界航天领域树立了中国的
崭新形象。
这个任务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团队的密切合作。
五、展望未来
嫦娥三号探月任务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未来的太空
探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贡献更多力量。
以上是本次嫦娥三号探月任务的思想汇报,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您的聆听!。
嫦娥三号进程追踪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2013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与嫦娥三号进行器件分离。
2013年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进行互成像实验,“两器”顺利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发展历史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且在11月5日进入绕月轨道。
这艘太空船一直工作到2009年3月1日,才脱离轨道并且撞击到月球表面。
嫦娥1号收集到的资料被用来建立非常精确和高解析的完整立体月面图。
它的姊妹月球探测船嫦娥二号在2010年10月1日发射,在100公里高的绕月轨道上进行研究,为嫦娥三号的软着陆作准备。
嫦娥2号类似于嫦娥1号,但做了些改进,包括解析力更好,达到1米的相机。
在2009年,确认了将在2013年发射的登录载具和漫游车的名称是嫦娥三号。
它将使用可变速的推进器,垂直降落在月球表面上。
登陆之后,漫游车将离开嫦娥三号登陆载具,并在月球表面工作三个月。
2011年9月21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透露,嫦娥三号目前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正在进行大量试验验证工作,预计2013年前后发射。
2012年1月6日,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完成。
2013年9月25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举办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并将于10月25日截止报名,于10月31日结束终审,并于11月上旬按程序报批。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引言嫦娥三号(Chang'e-3)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2013年发射的探月任务。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任务,嫦娥三号的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设计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轨道设计1.1 软着陆的定义软着陆是指在着陆过程中,飞船的速度和加速度较小,从而减小着陆冲击力,降低着陆事故的风险。
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飞船及上面搭载的月球车的安全着陆。
1.2 轨道选择嫦娥三号选择了椭圆轨道进行软着陆。
这是因为椭圆轨道在进入月球表面前可以实现速度和加速度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软着陆更加稳定和可控。
1.3 轨道参数设计在确定椭圆轨道之后,嫦娥三号需要确定相应的轨道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轨道离心率、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等。
通过科学计算和仿真分析,嫦娥三号确定了具体的轨道参数,以便使得软着陆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二、控制策略2.1 控制模式嫦娥三号软着陆的控制策略采取了主动控制模式。
这意味着在着陆过程中,飞船将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主动调整,以保证软着陆的稳定和安全。
2.2 触发条件在软着陆的控制策略中,触发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嫦娥三号采取了多个触发条件,包括高度、速度和倾斜度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一定的阈值时,控制系统将自动开始软着陆程序。
2.3 控制手段嫦娥三号软着陆采用了多种控制手段,以确保着陆过程的精确控制。
其中包括推力控制、姿态控制和舵控制等。
这些控制手段能够对飞船的速度、姿态和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软着陆的最佳效果。
2.4 控制算法为了实现软着陆的精确控制,嫦娥三号采用了高级的控制算法。
这些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通过这些算法,嫦娥三号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精确的控制,并及时作出调整,以确保软着陆的成功。
结论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在实现月面软着陆任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轨道设计和精确的控制策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为未来的探月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三号“奔月”,意义何在?1、嫦娥三号登月的里程碑意义。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空。
“嫦娥Array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开始了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之旅。
嫦娥三号重量约为3780公斤,搭载的月球车重量约140公斤,比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车重量更小,功能也更加齐全。
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飞行约5天,进入100公里环月圆轨道飞行约4天,变轨进入15公里*100公里椭圆轨道,再飞行约4天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慢慢由动力控制软着陆,成功后探测器释放玉兔月球车,开展预定的月面巡视勘察,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一系列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包括着陆器和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它不仅要在月球表面上实施软着陆,并且还要在月球上释放我国首辆“玉兔”月球车,获取月球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发回数据和图像,再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
此次探月成功将开启我国航天的新篇章,中国将是继美俄之后,人类第三个在月球实施探测器成功软着陆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远程遥感通讯控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嫦娥三号登月的科学战略意义大于商6业利益。
质疑登月计划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去月球干嘛?花掉国家大笔钱到那里去找美国的国旗,只为了插个中国国旗,搞形象工程吧?那还不如花钱解决眼下的雾霾和环境问题。
去月球一点意义都没有,不如把钱花在民生,帮助亚非拉各国的贫困受灾人口,解决人民的眼前急需。
那么,我国发展航天登月计划的意义何在哪?首先,登月不是实现短期的商业利益目标。
虽然月球的资源和能源基础材料丰富,但是实现其商业价值如同舍近求远。
国际上,有人提出开采丰富的月球氦3用于核聚变,彻底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姑且不说现在常温核聚变难以实现,但是这种想法的信价比如同花费10克白金去找到1克黄金。
那么,发展航天登月计划的真正意义有哪些?不妨回顾一下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给美国带来了什么。
嫦娥三号发射时间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13年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
其发射时间是2013年12月1日,这标志着中国探索外太空的梦想实现了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这是中国继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之后的第三次月球探测任务。
该任务旨在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航天技术和对月球的探索。
具体而言,该任务的主要目标是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开展月面巡视勘测以及执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嫦娥三号的发射时间的确定,对于任务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嫦娥三号的发射时间选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决策过程。
在考虑发射时间时,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考虑到来的月相。
为了实现软着陆,最理想的发射时间是在月球的上升期。
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月球的引力较小,探测器可以轻松进入月球轨道。
反之,在下降期发射会更加困难,因为月球的引力较大,需要更多的动力才能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然而,仅仅考虑月相还不足以确定最佳发射时间。
发射窗口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和行星运动。
特定的发射时间可以利用地球和月球的天体力学关系,在月球轨道上实现最佳的燃料利用效率。
这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发射时间。
此外,发射时间还需要考虑到各种工程和技术条件,例如探测器的制造和测试进度,发射场的可用性等。
在嫦娥三号任务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经过精确的计算和模拟,最终决定了2013年12月1日作为最佳的发射时间。
这个时间点符合月相要求,并且充分利用了地球和月球的天体力学关系。
同时,此时嫦娥三号的整体工程进度和发射场的可用性也是最佳的。
因此,这个发射时间被确定为嫦娥三号任务的最终发射时间。
嫦娥三号的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业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该任务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还为全球探索月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开展月面软着陆、巡视勘测和科学实验,嫦娥三号为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月球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发现。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共同组成。
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作“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后者也被称为月球车)。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
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按照计划,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
2017前后将开展探月工程第三期任务,主要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
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承担。
“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
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
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目标。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大部分,其中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由9个分系统组成;而着陆器是为了实现月面软着陆专门量身定做的新型航天平台,具有11个分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经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飞行大约14天的时间,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两器分离后,各自独立开展月面探测工作。
与以往航天器相比,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执行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第一。
嫦娥三号发射的成就嫦娥三号,那可是咱们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大事件,说出来都能让人心潮澎湃,跟过年似的喜庆。
想当年,2013年的那个冬天,咱们全国上下都盯着电视屏幕,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跟等着看自家孩子高考放榜似的。
说起来,嫦娥三号这家伙,可不是一般的探测器,它带着咱们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那可是要真枪实弹地登陆月球,实现咱们千百年来的奔月梦。
以前,咱们只能通过望远镜远远地看看月亮,现在好了,嫦娥三号直接给咱们来了个亲密接触,那感觉,就像是给月亮送了个大礼包,还亲自上门签收呢。
发射那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那叫一个热闹,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随着一声令下,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带着嫦娥三号直奔月球而去。
那一刻,整个天空都亮了,仿佛连星星都在为咱们鼓掌。
在奔月的路上,嫦娥三号可是经历了不少考验。
要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法用降落伞减速,全靠它身上的变推力发动机一边飞一边降速。
这就像是开着车在山路上漂移,既要快又要稳,还不能撞山,那难度,可想而知。
但咱们的嫦娥三号可是个高手,它一边飞还一边用微波测距、激光三维成像等高科技装备找着陆点,那精准度,比咱们用手机导航还牛。
终于,在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后,嫦娥三号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月球上。
那一刻,全中国都沸腾了,咱们终于实现了月球软着陆的梦想,成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而且啊,嫦娥三号还干了件大事儿,它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月球上飘扬起来,那鲜艳的红色,就像是咱们中国人的热血,滚烫而炽热。
接下来,玉兔号月球车也闪亮登场了。
它开始在月球上漫步,用那双“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个神秘的邻居。
它传回来的照片和数据,让咱们对月球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啊,这些照片和数据还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咱们中国人就是这么大气,好东西就要跟大家一起分享。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和着陆,不仅让咱们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向世界展示了咱们的实力和决心。
它就像是一枚强心针,激励着咱们在科技领域继续前行,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
嫦娥卫星引言:嫦娥卫星,也称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2013年12月第三次探月任务中发射的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卫星的背景和发射过程,以及其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意义。
一、嫦娥卫星的背景嫦娥卫星项目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起步阶段,国家对航天科技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04年正式启动了嫦娥卫星项目。
该项目旨在实现中国人探测月球的梦想,并提高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
二、嫦娥卫星的发射过程嫦娥卫星于2013年12月2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嫦娥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发射,这是一种可靠的运载工具,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发射了一系列中国航天器。
嫦娥卫星的发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精确计算火箭的轨道和推力,以确保卫星可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三、嫦娥卫星的任务嫦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国人类登月计划的目标,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研究。
嫦娥卫星具备多项重要科学仪器,可以进行月球表面的成分分析、地质探测以及对月球的拍摄等工作。
此外,嫦娥卫星还进行了一次月面巡视器的控制试验,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从地面对月面巡视器的远程操控。
四、嫦娥卫星的成果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完成的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嫦娥卫星成功实现了我国人类登月的目标,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加宏大的目标迈进。
其次,嫦娥卫星的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对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也提升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在全球航天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五、嫦娥卫星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任务完成对中国航天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嫦娥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未来更复杂的航天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
[1]嫦娥三号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2]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
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3]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4]目录1概况发射火箭携带仪器探月卫星月球车承担任务着陆点月球软着陆2任务经过发射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降轨控制3研制进展发射时间发射地点突破最后准备完成总装4技术特点长征3号乙增强型火箭发射月夜生存软着陆月球车降落伞技术风险5发射意义7征名活动8载人登月1概况嫦娥三号实物模型揭神秘面纱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发射火箭“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开展了六大专项技术攻关,以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月。
这六项技术包括:发射窗口由少变多、“两只眼睛”提高入轨精度、嫦娥三号“坐椅”量身打造、可靠性再跃升、运载能力提高、“现场直播”火箭飞行过程。
携带仪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
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嫦娥三号任务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并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
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80摄氏度。
月面生存热控制系统的关键突破将是重要看点。
嫦娥三号除了使用嫦娥二号已经验证的部分数据,还将增加测距测速雷达和激光测距仪。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将完成不同的探测任务。
探月卫星与“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不同,将来“嫦娥三号”卫星将不再采取多次变轨的方式,而是直接飞往月球。
“嫦娥三号”要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规划,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
月球车中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所已研制出10多个月球车样本,将分别为月球车最终定型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嫦娥三号月球车地面模拟车东南大学(南京)造。
他说,月球车的名字叫“中华牌”。
国产月球车通过轮子“行走”,轮子上面是一个“箱子”,两侧分别有两扇能活动的太阳能板,中间有一个“桅杆”,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机。
此外,还有一个机械臂,能做简单的探测活动。
国产月球车整体构成相当于一个100公斤的“公交车”,搭载20公斤的仪器在工作。
月球车能在月面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行走10公里,还能绕过障碍,这样的活动将被看作是中国第一次在月球留下“足迹”。
嫦娥三号构造“嫦娥三号”各项关键技术已突破,月球车将在月面巡游,着陆器则定点守候。
月球车将在月探测90天,抓取月壤放到车内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直接传回地球。
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
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窥探”月球内部。
“嫦娥三号”上携带的月球车,底部被安装了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深处,“边走边切,行走中探测月球内部结构。
”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同时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奔月”,两者搭配一起工作,“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国产月球车[5]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系副主任姚燕安教授说,各国研究的月球车,有轮式、足式、轮腿复合式、履带式。
已经登月的月球车均采用轮式。
姚燕安说,轮式月球车最可靠,技术最成熟。
在研制中,履带式月球车较早被排除,因为月球上像沙子样的月壤颗粒对履带磨损非常厉害。
相对而言,履带不如轮子技术成熟。
另外,球形“月球车”在操控上不能精确定位转向,控制位置难度更大,也被排除。
也有专家说,在月球车的研制中,模拟月球环境很关键。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壤更松软。
如何让月球车不失稳定性、不陷下去,都需要特殊的环境进行实验。
该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已有研究机构,“中华牌”月球车工作原理在地球上模拟出六分之一重力下的土壤环境。
不仅在设计月球车时会遇到困难,在发射时,航天部门也会对月球车提出严格要求。
比如,火箭的运载成本很高,空间有限,这样就要求月球车不能过大过重,要根据火箭的承载能力和空间进行设计。
排险月球重力较轻,月壤较为松软,温差跨度较大,国产月球车如何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车、被卡或者变形?月球车模型车轮结构克服翻车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月壤松软,这要求设计月球车时要避免沉降和翻车。
专家姚燕安说,为此,月球车轮上花纹经过特殊处理。
有专家说,因为月球上低重力,月球车更容易颠覆,所以设计时要保证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让车轮和月面接触,这样不容易翻车。
专家称,月球车遇到难以攀爬的障碍时会选择绕行,这样很少会翻车。
被卡时前腿抬起自救月球上可以预知的障碍有斜坡、台阶、壕沟、松软路面等。
姚燕安说,面对这些障碍,月球车一般都是轮腿复合式,在腿前脚的部位安装轮子,类似哪吒脚踩的风火轮。
遇坡时,月球车可抬腿爬行,最高爬坡30度,如遇特别艰难地段可绕行。
2012年4月,美国勇气号火星车被卡在火星上,月球车也面临被卡危险。
如果被卡,月球车也会自救。
姚燕安表示,比如轮子前后左右转一转,把“前腿”抬起,会试着走出来。
当然,除了被卡,专家们也为月球车准备了多套自救措施。
姚燕安介绍,假如掉到沟里,轮腿复合式系统就可能伸开,试着爬上来。
新型材料要耐巨大温差公开资料显示,月球车受到辐射加热,极限温度可达150℃。
未受光部位,温度则为零下130℃─零下160℃,月球夜间可达零下180℃,有些地区甚至达零下200℃。
专家说,温差很大易造成材料变形,所以月球车材料要做到“同性不冷焊,异性不裂断”。
专家解释说,同种材料,在真空高低温下,可能会“冷焊”粘在一起,而合金材料不同物质会分离造成断裂。
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必须避免这些情况。
专家预计,中国所用材料,可能会选择更新的优质材料。
承担任务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发布消息称,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技术方案得到验证,该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嫦娥三号”将携带中国的第一台月球车于2013年奔月,也就是说,国产月球车将是下一阶段探月工程的亮点之一。
着陆点按照原先公布的计划,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有5个,分别是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
但综合各方面情况,虹湾地区的地势相对平缓,最适合飞行器着陆。
为给“嫦娥三号”落月选址,嫦娥二号卫星对虹湾地区拍摄了分辨率达1米的“特写”图片。
虹湾影像图上看到,该地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平坦,地形坑坑洼洼,遍布米级甚至几十米直径的环形坑,同时还有许多,分布在环形坑底部、坑壁及坑缘地区的约米级零散石块。
亮相珠海航展的月球车对此李春来表示,与月表其他地方相比,虹湾地区相对平坦,但月球着陆器对地面平整度的要求非常高,在虹湾地区着陆并非没有风险,需凭借高分辨率的数据,开展进一步分析验证,才能做出最终选择。
验证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对该处地形的平整程度、撞击坑情况、地质背景、石块大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的地形数据、图像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作为试验论证的依据。
同时他介绍,着陆点的选择通常不止一个。
“发射窗口确定在几月、具体发射时间是在窗口的第几天,这些因素都会给着陆点的位置变化带来影响。
所以需要多个预备着陆点”。
据国家航天局网站消息,“2012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会上透露,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发射,着陆地点定为月球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背负着首次实现在地外天体表面无人自动巡视、首次实现探测器月夜生存、首次建立覆盖火星探测范围的测控通信网、首次自主开展月面就位科学探测等方面的任务。
而现在正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二号将在太空工作到最后一刻,然后长眠太空。
月球软着陆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余晓洁、蔡金曼)记者13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2013年发射,进行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
探月工程二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
嫦娥三号任务是其中关键一步,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
这将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上的软着陆,标志着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技术的新跨越。
2013年2月,国防科工局发布了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获得的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国际上分辨率最高全月球影像图。
嫦娥二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已在L2点安全绕飞6个多月,获取了大量空间环境科学数据。
[6]2任务经过发射2013年12月2日01:30,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01时30分,火箭点火。
01时30分00秒344毫秒,火箭起飞。
第140秒,助推器分离。
“嫦娥三号”飞行轨道示意图第150秒,一二级分离。
第230秒,抛整流罩。
第340秒,二三级分离。
第590秒,三级一次关机。
第830秒,三级二次点火。
第1140秒,器箭分离。
约47分钟,太阳能翻板展开。
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轨道修正在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密控制下,嫦娥三号成功实施两次地月转移轨道轨道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