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时期的中国清朝 实力能排到世界第几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1
大清王朝的GDP近代中国是如何衰落的,最官方的版本,是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列强打上门来,中国在割地赔款中逐渐落后于时代。
似乎作为一个佐证,这些年出现一个被大量引用的说法,即清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
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
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 仍占世界总量的29%。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里,清朝的GDP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正经的专家学者,自然不会拿这个当回事,但一些特别聪明的笨人就会拿这个不断联想,于是诞生了一篇奇文,曰《谁弄残了大英帝国》,作者卢麒元职业不详,但看其文章,显然是个宋鸿兵式的金融专家。
他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强悍的总结(以下均为其原文):一、历史跟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有一个叫大清帝国的肥大国家,竟然接受了英国人鸦片换白银的游戏。
不仅如此,这个国家愿意提供堪比大英帝国年度预算的战争赔款。
聪明的英国人再聪明也搞不明白,世界竟然还有如此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英国人开始放弃在工业领域的激烈竞争。
他们收取天量的白银,向全世界放高利贷,将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很遗憾,这种“商业模式”有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复制,不可持续。
二、历史这一次要跟美国人开玩笑了。
又一个肥大国家出现了。
这个国家竟然接受纸币换资源的游戏。
这一次,比鸦片战争还离谱。
美国人不用去种鸦片,也不用派舰队,人家主动就将资源送来了。
聪明的美国人与聪明的英国人一样,实在搞不明白世界上竟然可以有这样美妙的“商业模式”。
於是,美国人只能拼命地印钱了。
他们彻底放弃了在工业领域的竞争。
美国人终于成为全球资本的提供者。
又一个工业帝国变成了金融帝国。
这篇文章传播甚广,我这种无所事事的非专家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借他的文章澄清几个基本常识。
清朝的兴衰与历史评价清朝自1644年由满族建立,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为止,历时268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复杂多元的国家,历经朝代更替,历史的评价不尽相同。
那么,清朝的兴衰与历史评价如何呢?一、清朝的兴起清朝的建立源于满族。
在明朝末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率部与清朝后来的开国皇帝皇太极,通过同化其他蒙古和满洲部族,建立了一个雄厚的统治基础。
紧接着,清朝通过大西北、大西南的战争,统一中国版图,并对台湾、漠北等地进行了海外扩张。
在八旗制度下,清朝实行了一系列逐渐稳定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贞观法度、康熙大典等,使得社会秩序逐渐安定,政府的权威逐渐巩固。
二、清朝的全盛时期在清朝1644年建立至康熙朝时,清朝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康雍乾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对外扩张加速。
乾隆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
此外,清朝还向西北、西南和漠北进行了探险和征服,进一步扩大国土。
三、清朝的衰落然而,清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开始衰落。
主要原因有:第一,西方列强逐渐崛起,对中国进行打压和掠夺,特别是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或有经济人口损失;第二,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因素逐渐加剧,东北地区边疆的抗俄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给清朝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影响;第三,清朝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落后,“内忧外患”的教训没能使清朝有效地进行改革,而反而进一步封闭思想,否认科技进步和新思想,并以逆向思维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四、历史评价对于清朝的历史评价,不同学派、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一些人认为清朝在中央集权、军事制度、地方治理、官僚体系等方面有长足进步,对中国大一统的建立和国家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排行榜世界通史:大金、大清均位居同时期榜首在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多少强国和超级强国,这些强国在时间和地域上如何分布,它们又是怎样影响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对此做一个全局性的描述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从世界历史的时空大局观出发,列出4700年来每个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的主要强国的排名,并进行评分,以此来厘清人类历史上强国的盛衰和更替的线索。
本文以94个排行榜为主线,意义主要有这两方面,第一是可以作为世界历史阅读的参考资料,也就是说在阅读世界历史的时候,通过查阅这个排行榜,对各时期主要国家的实力对比有个大体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
第二是通过这94个排行榜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变迁,可厘清各文明各区域各民族盛衰更替的线索,可加深对世界历史的时空大局观的掌握程度。
这里对每个时段的强国的选择和排名,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各个国家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这些客观指标,这是体现其综合国力的基础;第二是该国在整个世纪所取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成就的总和;第三是该国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包括空间上所影响的范围,和在时间上所影响的长度。
总的来说,这个排名指的是综合国力的排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所体现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指某一方面。
在评分上,满分为30分。
大致是以各个国家的疆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这些客观指标为“基本分”,以各个时段的第一名为20分,其它国家则以其与同时段第一名的差距作为评分依据;此外,以各个国家所取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成就作为“附加分”,每项成就可加1-3分,最多加到30分为止。
评分代表的是该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特定时段的世界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因此一般只能用于同时代国家的横比。
对于不同时代的国家来说,评分只能说明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各自所处时代的相对的世界地位,而不能用来对综合国力作直接比较。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时间段中两个或多个有继承关系的国家只列出一个,如1950-2000年时段的苏联和俄罗斯,只列出苏联。
(一).清朝也是世界列强吗?答:是的。
第一点,历史上的中国始终是世界的中心。
在历史上,无论是汉唐还是宋明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清朝也是世界列强吗?,在元朝时期,蒙古铁骑甚至踏到了欧洲大地,征服了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强大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在西方人看来,自然是很强大的帝国。
所以英国在1860年发动鸦片战争之前不止一次的试探,就是因为忌惮清朝的强大实力,害怕如果打不过的话,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第二点,清朝时期我国的统治版图面积有1316万平方千米,包括今天的外蒙古以及俄罗斯诸多地区,比当时沙俄帝国的面积还要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而且清朝全国人口有4.36亿,当时世界上的能够计算的总人口也不过十亿。
因此,清朝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占到了世界人口数量的将近一半,这样的人口基数对于西方来说无疑是十分有震撼力的。
第三点,清朝的经济实力在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
要知道这个时候西方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就算如此,仍然比不上清王朝的GDP,一个农业大国能够拥有媲美工业大国的经济实力,这是非常恐怖的第四点,清王朝的军事实力强大。
有人也许就感到纳闷了,在近代的清王朝不是屡受欺凌么?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真的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怎么还会有近代的屈辱史?其实,19世纪的中国,确实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实力,虽然在武器装备上没有西方大国先进,但是架不住人口基数大,兵力充足,清王朝的军人数量是当时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在鸦片战争时期,虽然清王朝节节败退,但是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百万大军,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不敢进一步攻打中国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清王朝战胜了当时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这样的陆军实力足以排进列强之列。
不仅陆军强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还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拥有“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军舰,海军军事实力在亚洲位列第一,超过了日本水师力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
清朝的国际地位清朝时期的国际地位是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话题。
虽然许多人认为他们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国家,但在那个时代,清朝仍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可以说他们具有世界级的国际地位。
本文将探讨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清朝的国际地位自17世纪初期建立起来,清朝就成为了一个大型国际帝国。
据统计,他们的统治范围占了当时整个世界面积的三分之一。
他们也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治方面,清朝拥有的关税收入可以与英国、俄国相媲美,受到外国商人的慕名而来。
清朝的国际地位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高峰。
此时,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制度给予了清朝致命打击,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落更是让清朝的国际地位下降了一个又一个层次。
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清朝默默地面对着西方列强以及日本崛起对中国进行的侵略。
在19世纪,清朝亦曾与一些国家进行过联盟,作为充满布局的国际政治手段。
清朝与法国、美国、英国和俄国等国家保持着积极联系,并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会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1907年海牙国际巡回仲裁庭的第一届大会,中国代表团即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表示了他们的国际协调意愿。
清朝所采取的这些外交政策的影响是显著的。
他们为不同国家的贸易增进了许多机会,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意识。
此外,清朝也在国际舞台上充当着强大的文化交流角色,为世界带来了许多他们独有的文化和思想。
清朝在国际事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常言道,新兴强国的崛起,必定不会不伴随着困难和挑战的到来。
清朝在国际事务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首先,由于文化的冲突和历史背景的迥异,清朝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举步维艰。
光是在语言上,就曾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次,许多国家都由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对清朝所施加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种情况在与西方列强进行贸易时表现得尤为严重。
在这些贸易中,外国商人通常都具有更强大的议定权,因此在许多场合下,清朝都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在充当国际文化角色时,清朝面对的困难也是非常显著的。
康乾盛世——落日的辉煌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268年间,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然而正是这个大清帝国,在乾隆晚年以后即逐步走上了衰落的不归路,昔日的鼎盛已成为明日黄花。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
然而,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
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
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
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
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高达963万平方公里,还有47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排在世界第三位!广阔的国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量的耕地,成为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础。
当然,也是多亏历朝历代不断开疆扩土,才有了今天这么大的疆域。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王朝,哪个王朝的疆土面积最大呢?本文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七个王朝,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秦朝。
秦朝建立之后,对国土面积进行了首次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国土面积的朝代。
秦灭六国之后实现了大一统,疆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全盛时期的领土东至辽东,南到岭南,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不过与其他王朝相比,秦朝的领土最小,只能排在倒数第一。
两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河套地区的疆土被匈奴所占,南越等地又相继独立,致使疆土一度只剩下214万平方公里。
但是,秦朝的疆域奠定了汉朝的基础,汉武帝时期又开边拓土,北击匈奴收回河套、河西走廊,灭南越夺取海南岛,当然,最重要的是将西域纳入版图,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两汉的国土面积巅峰时是890万平方公里,排在第四位。
唐朝。
唐朝是我国有名的盛世王朝,国土面积也大得惊人,疆域在高宗李治时期达到巅峰,北起俄国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东接朝鲜半岛,西达中亚,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排在历代第三位。
不过武则天时期,漠北丢失,安史之乱后,西域也一度被吐蕃占据,疆域面积缩小很多。
宋朝。
我们都知道宋朝相当的富裕,但是国土面积却相当的小,北宋时期为460万平方公里,到南宋时仅剩下280万平方公里,比秦朝还小。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宋朝的前身为后周,后周的国土本来就不大,能统一南方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宋朝太文弱,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无能为力,丢掉燕云十六州和北方之后,面积自然要小很多。
元朝。
元朝就不必多说了,肯定是排在第一位,能让欧洲人闻风丧胆,可见国土面积扩展到何处了,实乃“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面积高达1680万平方公里。
网上还有一种版图,元朝的疆域都划到北冰洋了,面积为2267万平方公里。
史海烟云RAND GARDEN OFSCIENCE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
在北方,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将这个破碎的帝国连同不满10岁的继承人爱新觉罗·载淳,一同留给他的嫔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一笔高达800万两的战争赔款。
而此时,帝国的赋税要源,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然沦入太平天国之手。
形容这段历史时,有一句老生常谈———“落后就要挨打”。
但,大清朝真的是“落后”吗?根据一个“吊诡”的数据,就在1860年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2.9%,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就算不谈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个“第一”也是靠茶叶、瓷器、丝绸撑起来的。
1860年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数据到底来自何方?这个数据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过———2010年在CCTV财经频道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中:“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
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奇怪的是,这组数字与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1820年中美全球GDP比重中的数据一模一样。
说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只有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的《175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提到过一个估算的数字,1860年,中国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是19.7%,确实比美国的7.2%要高,但却比英国的19.9%低0.2个百分点。
“神话第一”前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其实,无论是32.9%,还是19.7%,无论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对1860年的中国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按照瑞典汉学家毕汉思打趣的说法,中华帝国乃是“一个没有邻国的帝国”,“第一”对这样一个帝国没有意义。
帝国之治理,归根结底不过两大主题:一是税收,所得赋税用以维系整个帝国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维稳,也就是保证帝国系统的运转别出太大纰漏。
历史上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帝国,经历了没落兴起,其中有些足以称霸整个世界。
下面为大家介绍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排名及世界上强大的十个国家历史上世界最大的国家排名【1】蒙古大帝国:最繁盛的时候领土一度达到3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的非洲?两个俄罗斯?不清楚,反正老大老大了。
【2】大英帝国: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日不落帝国,面积达到了3000多万平方千米。
【3】沙皇俄国,最大时面积过2500万平方公里。
奠定了以后西伯利亚上的世界版图最大的基础。
【4】苏联。
我们就把它当做一个国家算吧。
2200万的总面积,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国家了吧。
【5】俄罗斯。
1707万平方公里,当现代世界的老大地盘,毋庸置疑。
不过咱老祖宗的土地被抢去的又有多少啊。
悲惨的大清。
【6】西班牙帝国,最大时面积过1500万平方公里。
其实最早的日不落帝国的称呼是西班牙国王提出来的。
只不过后来被英国抢了去罢了。
【7】大清前期。
1200万或1300万平方千米吧(说法不一,靠连多大地盘都搞不清楚,不被抢劫才怪!我的大清啊!)。
到现在又还有多少呢?世界历史上最强的十大国家:中国占了四个大秦帝国虽然它所在时间比较短,但它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国家。
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是历史上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是大蒙古扩张的结果,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南至南海。
蒙古帝国是世界史上的第二大的帝国,仅次于吉尼斯世界纪录承认的面积最大的大英帝国。
蒙古军队以种族灭绝方式扩张自己的版图,中亚地区的许多古老民族和文明被彻底灭绝,蒙古帝国对亚欧大陆上的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皆造成灾难性影响。
大英帝国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全球帝国,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最大领土面积曾达3400万平方公里。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列颠”。
有很多人说清朝时期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有数据能证明吗?晚清末年殖民地清朝英国有一种说法,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
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所谓“清朝的GDP居于世界第一”,其实是前几年社交媒体和网络上的谣言。
作为历史学者,自然对这种言论嗤之以鼻,因为那不是事实。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GDP即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一般都是算年度GDP和季度GDP。
而在满清时期,对于GDP是没有统计的,实际上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体系的GDP指标,在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到1993年才取消了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经济核算指标——国民收入核算。
所以说在满清的时期是没有精确的GDP 数值的,只能在做一个大概估算。
关于清朝GDP的问题,目前唯有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曾经估算过。
他确实曾提出——在1820年、1900年,清朝GDP占世界经济比重分别是33%、11%。
但是,麦迪森也在同时指出,古代不存在国际性的基准货币,所以他只能以购买力平价(PPP)作为转换系数来换算GDP1840年,世界人口约12亿,清朝则超过4.1亿,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那时候,美国才1500多万人,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也才900万人,算上殖民地人口也才三亿多人。
大清从人口上也是绝对的秒杀世界所有国家的存在。
中国的GDP总量大约占全世界的32.6%,而欧洲各国加起来也只有26.3%,更别说一个小小的英国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应该被忽略,那就是中国的人口同样很多。
当时全世界人口加起来还不到十亿,中国就有三亿多,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
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
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
“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
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
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 、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
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
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
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
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 个盛世(也有说是14 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 年—前961 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 —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 年——公元57 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 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 年——公元604 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 年——公元649 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 年——公元741 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 —1022 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 —1424 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 —1435 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 年——公元1795 年)。
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世界主要强国排名自公元前15世纪以来每个世纪的主要强国排名简表:公元前15世纪:1、古埃及第18王朝,2、米坦尼王国,3、赫梯王国公元前14世纪:1、古埃及第18王朝,2、赫梯王国,3、亚述帝国,4、迈锡尼王国公元前13世纪:1、古埃及第19王朝,2、亚述帝国,3、商王国,4、迈锡尼王国公元前12世纪:1、古埃及第20王朝,2、埃兰王国,3、商王国,4、巴比伦第四王朝公元前11世纪:1、周王国,2、腓力斯丁人国家,3、大马士革王国公元前10世纪:1、周王国,2、古埃及第22王朝,3、推罗,4、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9世纪:1、亚述帝国,2、周王国,3、乌拉尔图王国,4、推罗公元前8世纪:1、亚述帝国,2、乌拉尔图王国,3、古埃及第25王朝公元前7世纪:1、新巴比伦王国,2、米底王国,3、亚述帝国,4、古埃及第26王朝公元前6世纪:1、波斯帝国,2 、新巴比伦王国,3、吕底亚王国,4、迦太基公元前5世纪:1、波斯帝国,2 、雅典,3、斯巴达,4、摩揭陀国公元前4世纪:1、亚历山大帝国,2、孔雀帝国,3、古波斯帝国,4、迦太基,5、秦王国,公元前3世纪:1、孔雀帝国,2、秦帝国,3、罗马共和国,4、塞琉古王国,5、托勒密王国公元前2世纪:1、汉帝国,2 、安息帝国,3、罗马共和国,4、匈奴汗国公元前1世纪:1、汉帝国,2、罗马帝国,3、安息帝国公元1世纪:1、罗马帝国,2、汉帝国,3、安息帝国,4、贵霜帝国公元2世纪:1、罗马帝国,2 、汉帝国,3、贵霜帝国公元3世纪:1、波斯帝国萨珊王朝,2、罗马帝国,3、晋帝国公元4世纪:1、笈多帝国,2 、波斯帝国萨珊王朝,3、罗马帝国,4、阿克苏姆王国公元5世纪:1、波斯帝国萨珊王朝,2、笈多帝国,3、阿提拉帝国,4、北魏帝国公元6世纪:1、拜占庭帝国,2、波斯帝国萨珊王朝,3、隋帝国,4、东哥特王国公元7世纪:1、唐帝国,2、阿拉伯帝国,3、拜占庭帝国,4、戒日帝国公元8世纪:1、阿拉伯帝国,2、唐帝国,3、查理曼帝国,4、拜占庭帝国,5、吐蕃帝国公元9世纪:1、阿拉伯帝国,2、唐帝国,3、拜占庭帝国,4、查理曼帝国公元10世纪:1、拜占庭帝国,2、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3、科尔多瓦国家,4、保加利亚帝国,5、辽帝国公元11世纪:1、宋帝国,2、塞尔柱帝国,3、神圣罗马帝国萨利安王朝,4、朱罗王国,5、北海帝国,公元12世纪:1、埃及阿尤布王朝,2、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3、金帝国,4、穆瓦希德国家,5、高棉帝国公元13世纪:1、蒙古帝国,2、埃及马穆鲁克王朝,3、法兰西王国,4、热那亚共和国,5、德里苏丹国公元14世纪:1、帖木儿帝国,2、明帝国,3、奥斯曼帝国,4、满者伯夷王国,5、德里苏丹国公元15世纪:1、明帝国,2、奥斯曼帝国,3、桑海帝国,4、印加帝国,5、威尼斯共和国公元16世纪:1、西班牙王国,2、奥斯曼帝国,3、明帝国,4、葡萄牙王国,5 、莫卧儿帝国公元17世纪:1、法兰西王国,2、荷兰共和国,3、奥斯曼帝国,4、清帝国,5、莫卧儿帝国,6、不列颠王国公元18世纪:1、英帝国,2、俄罗斯帝国,3、清帝国,4、法兰西王国,5、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6、奥斯曼帝国公元19世纪:1、英帝国,2、法兰西共和国,3、德意志帝国,4、美利坚合众国,5、俄罗斯帝国,6、日本帝国公元20世纪:1、美国,2、苏联,3、德国,4、日本,5、英国,6、法国公元21世纪:美国,中国?,印度?,欧盟?。
时点世界主要强国排名(20世纪上).1900-1950年世界历史局势概述:20世纪前期主要由两次世界⼤战和⼀次世界经济危机构成,总的来说是个充满苦难的时代。
在第⼀次世界⼤战之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解体;沙皇俄国蜕变成为苏联,处于被国际孤⽴的境地;英法两个战胜国⽠分了⼀些殖民地,总⾯积达到历史峰值,但与这场残酷战争中的损耗相⽐,仍然是得不偿失。
相⽐之下,美国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升。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把世界带进⽔深⽕热之中。
第⼆次世界⼤战,残暴的法西斯轴⼼国集团在全球⼒量的联合打击下垮台,西欧国家伤痕累累,失去了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反⽽成为超级⼤国争夺的对象。
取⽽代之成为世界主导国家的是两个传统意义上的⽂明边缘国家——美国和苏联,这两⼤强权⼜把世界带⼊了⼀场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这个时期世界格局最⼤的变化是美国上升为世界头号强国。
两次世界⼤战中,美国都远离战场,直到战争中后期才加⼊,并收获了主要战胜国⾝份。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了世界三分之⼀以上,黄⾦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分之三,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还接纳了⼤批学者、科学家,确⽴了作为世界学术⽂化中⼼的地位。
列宁等领导⼈怀抱着建⽴⼀个⽐西⽅资本主义列强更⾼层次的国家的美好愿望,缔造了苏联。
后来在斯⼤林的改造下,这个国家也变得跟沙皇俄国⼀样专制,但苏联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规模⼯业化,在⼆战中,苏联付出巨⼤的牺牲,在击败纳粹德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
⼆战后,苏联的领⼟向西⼤幅推进,东欧各国也被纳⼊苏联的势⼒范围之中,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个以苏联为核⼼的社会主义阵营,⼀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国形成了。
20世纪初,德国的崛起看似势不可挡,但德国军事⽴国的传统,导致了其决策层处于好战的狂热之中,最终使⾃⼰断送了锦绣前程。
⼀战失败后的复仇⼼态导致的偏执,更是导致了后来纳粹的上台。
尽管德国⼈在两次世界⼤战中都有过令⼈炫⽬的表现,但最终还是在东西两条战线的铁钳攻势中精尽⽽亡。
史上最强盛的十大帝国:中国曾三次称霸世界现在帝国一般是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其统治者在汉语中通常称为皇帝或女皇,或依其传统有不同称呼。
帝国通常是由兼并一系列小型的王国之后形成。
人类史上第一个帝国为阿卡德帝国。
下面就一起走进历史,了解那些强极一时的十大帝国吧(排名不分先后)。
一、德意志第三帝国抛开正义不谈,一个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历经济危机的摧残。
在几年内迅速崛起,闪电战翻开军事史的新一页,北欧巴尔干半岛在几周内沦陷,法国在半个月内灭亡,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中体无完肤,北非只剩下两个基地,苏联损失了两千万人,纳粹德国直到现在仍令人感到不安。
纳粹德国是指于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
纳粹德国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国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
“第三帝国”一词指的是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第一帝国”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1871–1918)“第二帝国”的德国。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
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被改造成了一个几乎国内的一切事物都由国家控制的极权主义国家。
1941年,纳粹德国对苏联宣战,发动苏德战争,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
1941年12月,德国的盟友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了战争。
在1943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另一方倾斜。
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有规律地轰炸,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也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
1945年初,西方盟国自西向东,而苏联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
4月,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
5月,德国投降,纳粹德国宣告正式灭亡。
二、蒙古帝国蒙古骑兵,天下无双,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从鄂嫩河畔起家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整个亚洲,半个欧洲,蒙古人在多瑙河洗刷自己的战马,在近代史上无比嚣张的俄罗斯人,要年年向蒙古人进贡,接受羞辱。
让人匪夷所思,晚清的国民GDP排列世界第一
1840年前后,清朝GDP占世界的比例为32%,总量是英国
的6倍,约等于西方五国(英法德意俄)合计的1.9倍,确实可以算的上是世界第一。
但是此后,在工业化的驱动下,西方工业国甚至包括新兴的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其GDP体量占世界的比重都是在大幅提升的,而反观依然处于农业国状态下的清朝,GDP的比重在直线滑落,到晚清的1900年前后,拥有近4亿人口的清朝,GDP只占到世界的6%,要知道,刚刚建国一百余年的美国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3.6%。
除此之外,还有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农业国的GDP和工业国GDP的差距,那就是财政收入。
1760年前后,英国刚刚开始工业革命,而清朝则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统治之下,此时清朝的财政收入为年入4940万两白银,而英国财政收入换算成白银则为3900万两。
看起来清朝财政收入要高出1000万两,但仅仅30年后,英国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6000万两,而清朝呢?依然维持在4000到5000万两这个收入体量。
要知道,清朝的国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为3亿,而英国本土面积不过24万(英国此时还未拓展海外殖民地),人口只有800万。
这组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国GDP与工业国GDP之间的差距,所以,这种对比下的GDP真不能说明清朝比英国强。
至于清朝瓦解的原因,最有说服力的显然是日本人,因为他们正是研究透了清朝,才敢于蚂蚁吞象般发动甲午战争的。
在发动战争以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对清王朝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他认为清朝官场腐败,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不堪一击。
全盛时期的中国清朝实力能排到世界第几原标题:全盛时期的中国清朝实力能排到世界第几阎崇年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一,他的根据是当时资本主义开始没多久,而美国还没出现等。
并说当时清朝GDP 是世界第一等,并说当时的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强的一支骑兵,用了很多其所谓的证据来说明康熙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还说什么康熙时期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屹立东方之类的。
清朝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我在另一个帖子已经说过了。
当就比国家实力来讲,清朝在当时世界最多也就是个二流的国家,甚至连二流都不够。
尽管当时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刚刚开始没多久。
1,陆军军事力量就跟沙俄比较吧,相信大家都知道沙俄几百个盗匪兵就抵抗住清朝的几千八旗兵(有资料说是15000人)的进攻,几十年清朝从来没有真正清除过盗匪兵。
最后的雅克萨之战更是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并且配备了大将军炮(此炮并不比沙俄盗匪兵的火炮差,相反在射程上反而比盗匪兵的跑更远)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令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
同时雅克萨城是一个沙俄匆忙建立的城堡并不坚固!!这一次战争之后,清朝跟沙俄谈判,此时的沙俄不仅在西方跟欧洲当时的军事较强国瑞典在大战,而且沙俄西伯利亚地区的蒙古人才反抗,就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清朝还是畏惧沙俄盗匪兵的战斗力,通过割让贝加尔湖流域的土地换取了和平,同时将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尼布楚变成代议地区,这为沙俄后来的入侵埋下了伏笔——尽管即使没有这个沙俄照样入侵,但是有了这个沙俄就会对黑龙江出海口感兴趣,入侵欲望更加强烈。
沙俄盗匪兵是由流氓、土匪、囚犯、探险家等组成的,盗匪兵的军事实力在沙俄最多是2流,沙俄一流的军队在欧洲。
而沙俄一流的军队战斗力比起当时的欧洲强国显然差了不值一档次,沙俄在欧洲往往是靠着人多跟瑞典等军事强国对抗,并且就这样沙俄在彼得一世改革前基本上是败多胜少。
由此以比较可以看出如果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的军事力量是一流的话,那么沙俄国内一流部队最多也就是二流,而沙俄盗匪兵最多也就是三流。
那么清朝的所谓八旗精锐呢?最多也就是4-5流。
可见清朝自以为强大的陆军实力在世界根本就不入流。
有人说了既然不入流怎么能入关呢?难道说明朝汉人军事力量更差劲。
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明朝政府是一个人对抗多个人:满清+李自成+张献忠+地方军阀,明朝的军事力量在抗倭援朝中消耗了相当一部分精锐,在后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利用了明朝将领的战略失误灭了一部分精锐。
大多数明朝军精锐是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靠着数量给消耗掉的,更有一部分是被相互扯皮导致了投奔满清的汉奸军产生。
至于洪承畴和皇太极的最后一战,更是由于明朝中央的瞎指挥和地方总兵的慌乱而失败,并非八旗兵有多强!!就这样明朝只剩下关宁军时,一直到吴三桂自动开关,满清军队一直无法入主中原,本身就说明靠着打猎等方式训练起来的八旗骑兵战斗力根本就是很一般。
入关后八旗军更是靠着政治手段给汉奸军头目如吴三桂、孔有德等封官许愿的方式借助这些汉奸军打天下。
而李定国更是在孤立无援和内部有矛盾等及其不利的情况下多次打败满清军就是最好的说明。
2,海军军事力量清朝的海军力量根本不值得一提。
在世界更是不入流!!3,科技与文明康熙时期开始压制思想,康熙一朝几乎没有什么发明,戴梓发明了连发火统居然被弃之不用。
明朝徐光启、宋应星等着作也是被列为禁书,由此可见清朝不仅不重视科学技术反而压制科学技术,唯恐科技发展了。
至于文学家,曹雪芹也只能在家里受到严重打击后,处于无奈只能靠着写小说来摆脱悲痛。
但当时的红楼梦并不出名。
更何况跟四大名着有三本出现在明朝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军事科技,清朝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
本来明朝还能跟上西方的热兵器工业,在清朝康熙时期更是全面与西方拉大距离!!!4,经济唯一能有的说的也就是经济数量了,问题是清朝的经济也不过是战后的恢复并没有什么发展。
明朝时期GDp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说明相对而言,清朝的经济也是在退步!!!由此可见,康熙时候清朝在世界的地位最多是二流国家,显然要远逊色于当时如日中天的荷兰,也比正在大力上升的英国、法国要差得多。
就是比起二流中的沙俄也要差相当的距离!!!腐败的清朝曾欺负日本:北洋舰队威武访日获赔款120年前的1891年6月26日,处在巅峰期的北洋舰队从威海卫起航,第二次访问日本。
这是甲午海战之前,双方最后一次近距离观察对手,对两国海军在今后的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在中国铁甲巨舰的威胁下咬牙急追,终于在几年后超过大清海军,而北洋舰队却裹足不前,彻底丧失了海上的优势,“定远”、“镇远”的国威远扬成了昙花一现。
偶然访日酿成流血事件北洋舰队第一次访日在1886年。
当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觊觎朝鲜元山口外的永兴湾。
朝鲜一向是大清的保护国,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
之后,由于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于是“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军舰奉李鸿章之命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前往日本长崎进行大修,留下其余两舰在海参崴待命。
8月9日,北洋舰队到达长崎,长崎人对欧美军舰早已司空见惯,但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却还是首次目睹,因此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8月13日,在日本人的盛情邀请之下,一些水兵登岸购物消费。
从古至今,水兵由于海上生活枯燥,上岸找女人是司空见惯的事,几个大清水兵钻进了当地一家名叫“丸山家”的妓院,喝醉酒的水兵在嫖资上与老板争执不下,妓院老板随即报警,中国水兵和闻讯赶来的日本警察发生冲突,2名水兵被捕,其余的逃离了现场。
随后,逃走的中国水兵纠集了十几名同伴,冲入警察局抢人。
当时,根据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的命令,水兵登岸一律不得携带武器,但其中有一名水兵在岸上购买了一把倭刀,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伤,他本人也受了轻伤并被捕,之后移交给大清国领事馆。
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8月15日,北洋水师放假,450名水兵上岸观光,丁汝昌为了防止再起冲突,下令水兵不准带武器。
而前一天,日本人就在周边的乡镇遍传消息,召集拳师,暗藏利刃,准备报复,并事先通知长崎闹市各商铺提前关门。
当水兵行至广马场外租界和华侨居住区一带时,立即遭到了长崎市民“有预谋、有组织”的袭击,拳师领着流氓手持刀棍故意拥挤挑衅,双方大打出手,数百名早有准备的日本警察将街道两头堵死,将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隔离在各个街区,随即大肆挥刀砍杀。
长崎市民从楼上往下浇沸水、掷石块,有人手拿刀棍参与混战。
中国水兵猝不及防,寡不敌众,又无法互相呼应,结果吃了大亏,被打死5人,重伤6人,轻伤38人,失踪5人。
日本警察被打死1名,伤30名,此外当地市民负伤多名。
服软的日本掀起造舰高潮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奋。
有记载说,“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
总教习琅威理甚至主张对日开战:“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当时日本海军才刚刚起步,绝非中国海军的对手。
不过,丁汝昌却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冒险精神,下令不准动手,丧失了把日本海军“扼杀在摇篮中”的机会。
李鸿章在得知“长崎事件”后,随即愤怒地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不无威胁地说:“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
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定远”、“镇远”属同级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铁甲舰,排水量7000吨。
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在李鸿章高级幕僚、法学家伍廷芳的策划下,驻日公使徐承祖依照国际法就事件同日本政府交涉,双方各花重金聘请欧美律师进行辩护,但日方强词夺理拒不认错,并拖延再三,希望不了了之。
忍无可忍的徐承祖11月24日致电李鸿章,要求断交撤使。
此时中法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清廷自然不愿再度卷入战争的漩涡,故而断绝邦交方案未能实施。
李鸿章决定“停审”,照会日本政府——此前审理全部作废,所有该案卷宗抄送北京,做出一种中国准备单方面处理此事的强硬姿态。
北洋水师李鸿章的这一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应,日本外相井上馨多次要求和徐承祖续谈,均遭拒绝。
1887年1月28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接受德国驻日公使何理本的“伤多恤重”的原则,了结“长崎事件”。
2月,双方签订协议,就各自的死伤者互给抚恤,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中国赔付日本15500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
北洋水师在日本人看来,外国水兵喝醉了酒来本国滋事,最后竟然要本国赔款,这种愤恨和受辱感,自然很容易便被煽动了起来。
“中国威胁论”成为日本主流民意,“大力发展海军”成为日本国内的共识,“一定要打败‘定远’”也成为了日本海军的目标和口号。
就连日本的小孩当时最流行的游戏,也是分成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捕捉“定远”、“镇远”。
长崎事件结束后一个月,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揭开了“海防献金运动”的序幕。
经过新闻报刊媒介的大肆渲染,日本国内很快就掀起了一个捐出“海防献金”的高潮。
至9月底捐款数就达到103.8万元,这些资金全被用作扩充海军军备。
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军扩张案,这两次扩张案共购买或建造了4艘军舰。
其中“吉野”号购自英国,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
第二次访日,清军军纪大有改观1891年5月到6月间,北洋海军进行了成军后第一次校阅,其场面极为宏大,艨艟云集,舳舻相接,声势显赫,颇令李鸿章陶醉。
校阅刚刚结束,日本政府即邀请北洋海军访日,本来,以近海防御为战略目标的中国海军不需要铁甲舰,李鸿章就是为了震慑日本才力主购买“定远”、“镇远”二舰,这一邀请如同“瞌睡遇上了枕头”,正中李鸿章借以显示海军实力的下怀。
6月26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精华——“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舰编队从威海卫出发起程正式访问日本。
舰队在出发前,李鸿章鉴于上次“长崎事件”,命丁汝昌严加管束。
6月28日北洋舰队到达日本马关,7月1日抵达神户加煤添水,7月5日下午3时抵达横滨港,“定远”舰鸣21响礼炮向日本海军致礼,日本海军方面负责接待的“高千穗”舰也鸣21响礼炮作答,当时停泊于港中的英、美军舰皆鸣13响礼炮向北洋舰队致敬,一时间礼炮轰鸣,此起彼伏。
龙旗菊纹之争有一种说法,说日本军官曾看见北洋舰队士兵在炮管上晾晒衣服,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此事纯属杜撰。
从当时日本媒体的报道看,对北洋舰队的评价还是肯定的,7月8日《东京朝日新闻》以《清国水兵现象》为题报道了观看北洋舰队的感受:“以前来的时候,甲板上放着关羽的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