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8
大海战的秘史——日本海军中将亲历的甲午海战(一)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4期★萨苏特殊的原作者1894年9月17日下午,大东沟海面战云低垂,中日两军24艘战舰正在这片海面上拼死格杀。
排水量3709吨的日本海军巡洋舰“高千穗”号与其他3艘高速战舰编成第一游击队,快速游曳于战场之中。
这4艘当时日军最优秀的战舰仿佛一柄快速挥动的战斧,连连撞击中国北洋舰队的军阵,形成了日军最有力的杀手,也引起了中国舰艇特别的注意。
下午1点09分,排在第一游击队第二位的“高千穗”舰右舷后部中弹。
几名尉官疯狂地冲下舷梯,指挥水兵冒死灭火。
好在这一弹引发的火灾并不严重,日本水兵最终扑灭火焰,让“高千穗”舰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
一名指挥灭火的少尉军官喘了一口气,环顾爆炸现场忽感骇然。
原来,这颗炮弹击穿的正是他居住的舱室,透过被破坏的舱壁可以看到,锋利的弹片把他挂在室内的军大衣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目睹舱室外飞溅的血肉,这名初经战阵的日本海军军官禁不住面如土色,直到登上甲板,其难看的脸色仍给周围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名年方27岁的年轻军官名叫小笠原长生,此时担任“高千穗”舰第4分队分队长。
当时估计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在战场上会变颜变色的少尉军官在23年后会晋升为海军中将,更难以想到他会成为此后几十年中,日本海战史的权威,他所著的《倭国海将传》、《三笠物语》、《东乡元帅详传》等,现在仍然是世界各国研究日本海军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初次接触小笠原长生的作品,笔者对其评价并不很高。
这是因为小笠原长生有两个致命的历史缺陷。
第一,他的文字中有些带着强烈的宣传意味,有着较强的倾向性。
小笠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支持者,正是由于他的鼓吹,开始了日本海军对于东乡平八郎和广濑武夫等的造神运动,他的作品中也不自觉地充斥了对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美化。
因此,小笠原长生在日本海军内部有一个外号叫作“吹鼓手小笠原”。
这固然体现了一些文笔不通的武夫对小笠原的嫉妒,也是对其文风的讽刺;第二,是小笠原长生对于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有着近乎丧失理智的崇拜,所以在描述这位将军的事迹时,不时采用夸大和渲染的笔法。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败因简析作者:庞志伟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3期[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甲午之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则乘势而上,跻身强国之列。
按说,在光绪亲政前的30年中,中国也经历了与世界同步的上升之路,史称“同治中兴”;洋务运动也推行了近三十年,所建成的北洋海军一度领先于亚洲。
但为何在甲午之战中,中国会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本文试就黄海海战——这场对战争局势有重大影响的海战,从军事方面做出对比,探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北洋海军败因[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75-0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都极具影响,意义深远。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自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的最严重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台湾,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可谓是主权尽失,创伤巨痛。
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在这场战争中,黄海海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海上鏖兵,也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对战争的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从而丧失了对黄海的制海权,这也预示了北洋舰队最后的覆没。
本文试就从黄海海战出发,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中国方面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起,清政府开始实施近代化计划,即洋务运动,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中国由1984年日本侵略台湾而引起第一次海防之议,进而在“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的方针,逐步将购置铁甲巨舰的设想予以实现,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铁甲舰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发挥了主力舰的作用。
经马尾之役,福建海师几乎全军覆没,这大大刺激了清朝的统治集团,于是又形成了新一轮的海防之议。
在清政府“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新目标下,北洋海军得以在1888年正式成军,它在甲午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甲午中日战争(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①重点:a.黄海大战。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以及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②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①教学方法:分组学导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统称历史学习小组,各组自行命名并提出本组的口号,团结合作,争取好成绩。
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巩固方式①自测——由组长提问本组的同学,根据回答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纠正,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组同学掌握知识要点。
当老师提问时,全组同学起立,组长逐一提问组员(每个同学必须回答一次提问)或单独提问,根据情况得分。
②首尾接龙赛:这是组与组的竞赛。
众所周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一页挥之不去的耻辱,那么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政治制度,还是否于海军装备有关,还是与兵员素质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海军: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向治本主义道路,使日本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紧急的发展必然带动军事的发展,1869年后日本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军,全称(至1947)“大日本帝国海军”,并将英国海军作为自己的榜样,1872年日本正式设立海军省,即日本海军总指挥部。
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舰全部是由英国制造并购进的,其海军训练章程也比较散乱,因此一开始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但1973年当一只英国舰队到访日本后,使日本人对海军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次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实力,日本不但雇佣了大量英国人对其军进行培训,而且还大力发展造船业,积极引进战舰,“师从西方”发展起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海军部队。
至1894年甲午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实力已非同小可,此时日本海军的军费以占平均年度军费开支的30%,并且从国内各界捐款中也获得了近130万元(其中包括天皇特批的30万元),此时的日本海军已拥有主力战舰29艘(他们分别为松岛严岛桥立扶桑高千穂速浪千代田高雄筑子金刚比睿筑波八重山凤翔天龙葛城大和武藏海门巡天城盘城大岛摩耶爱石鸟岛赤诚西京丸)其中钢制13艘,铁质和铁骨制10艘,木质6艘。
其中有12艘为外购,可谓是实力具增,战斗力不可小视。
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海军:北洋海军于1888年12月17日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成立,也是晚清时期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1875年清政府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海军大臣,速建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提400万两作为海军军费。
此后1875年和1880年由李鸿章出面,分别从英国和德国订购了8艘战舰(扬威超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其实力剧增一度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至1894年开战前夕北洋海军已拥有大小战舰16艘,(定远镇远来远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超勇扬威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鱼雷艇18艘,后勤补给舰27艘。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是否再战[摘要]一个世纪以前,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日本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那一年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
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
但是,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中日战争优势世界大战军事一、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战败(一)政治方面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军事方面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
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
但他们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
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
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三)思想文化方面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已经历了明治维新,重视教育,积极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
而中国,虽说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却从不能敞开心怀,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五)其他方面1)政府的软弱无能,只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2)当时的军心民气的颓废低落;3)中国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4)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5)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二、中日是否再战如今,钓鱼岛问题依旧困扰着中日两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战争中,总指挥叶志超因贪生怕死,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开战时,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
官兵嫖妓,甲午海战中方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倪方六中日第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
就在此前一年,即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慈禧太后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注意,这成为中方“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证之一,日本则质疑慈禧的诏书系伪造)。
这次战争,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暴发的第一场大规模铁甲海战。
发生地点,在中国的黄海大东沟海域;交战双方不用说了,是中国和日本,即此著名的中日黄海海战。
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年,当时采用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史上亦称“甲午海战”。
此前的8月9-10日,中日海军已在威海海域“过招”,次年初又在威海决战,史又称“威海战役”,统称“甲午海战”。
这期间,除了海战,中日还发生了平壤战役、南帮炮台保卫战、南帮炮台保卫战、摩天岭战斗、杨枫岭战斗、龙庙嘴战斗、鹿角嘴战斗、百尺崖所战斗、所城北战斗、赵北嘴战斗、南、北虎口战斗、虎山战斗、孙家滩伏击战等一系列大大小小十几次陆地和港口作战。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战争史上,自明朝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正面交锋,海军、陆军都参与了。
史学界定义这些战役总名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长达8个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暴发了8年战争,此即著名的“抗日战争”,8月与8年,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即从1894年8月1日清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到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止。
图: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官兵合影。
图:甲午海战前,致远号军官合影,图中双手交叉者为邓世昌。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完败,日本完胜。
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确实“丧权辱国”。
这场战争中,最让人不可思议是“甲午海战”中黄海一役的失利。
对于失利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历史教课书上早有定论,首先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其次是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再是中国军事经费不足,装备落后,指挥不当。
大海战的秘史——日本海军中将亲历的甲午海战(二)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6期萨苏夜色隐去,日光清澄,随着黎明的来临,具有纪念意义的9月17日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这一天的气温明显偏低,带冷意的风挟着潮气扑面而来,在本就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更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几乎所有的水手都显得意气风发。
此时他们所做的,仍然是操演或处置操舰相关的各项杂务,这是军舰上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课目。
在这种看似一切如常的气氛中,舰队的航向直指位于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开始了对敌侦察和搜索的行动。
上午10点23分,在舰队前方开路的先导舰“吉野”号,在东北东方向,远远地暸望到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煤烟。
该舰的值班军官用双筒望远镜瞄向那一方向认真观察。
一条煤烟转眼变成了两条,两条变成了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向它们后面望去,可见还在陆续增加。
瞬间,十余条清晰的煤烟,出现在琉璃般纯净的蓝天下。
而且,在其左侧数海里之外,尤可见另有数条烟迹依稀可辨。
得到这样的报告以后,日本舰队中属于游击队(即第一游击队,由“吉野”、“浪速”、“秋津洲”和“高千穗”组成,这是日军最快、火力最猛的4艘战舰,也是此战中日军的主要打击力量)的4艘战舰提高航速,如飞般朝出现煤烟的方向疾驶而去。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突然撞进我们视野的,正是在远东海面上多年与日本海军斗智斗勇,4年前专程到我国访问,令我忧国志土为之泣下的巨舰“定远”、“镇远”。
北洋舰队以它们为中心组成的一条凸形横阵正严阵以待,这条横阵右翼为“经远”、“靖远”、“超勇”、“扬威”,左翼为“来远”、“致远”、“广甲”、“济远”。
由北洋水师精锐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舰首带起碎裂的白浪,仿佛泰山压顶一般扑面而来,从气势上看来,仿佛根本就不把日军的小小舰队放在眼里。
在他们的左侧还有一支分舰队,由“平远”和“广丙”两舰组成,其后跟随着数艘水雷艇,仿佛贴着水面翱翔的鱼鹰,随时准备抓住战机杀人战场。
从这样的队形可以感受到清军有一个气魄宏大的作战计划。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3.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2.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2.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3.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2.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内容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大海战的秘史——日本海军中将亲历的甲午海战(三)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8期★萨苏旁证作为那场战事的亲历者,小笠原长生描述的大东沟海战无疑更加直观,但因为他当时只是一名下级军官,其描述眼界难免受到限制。
比如对于中日两军舰船和阵型特点的分析,他的功课就明显做得不够,而日本海军史学家平田晋策所著之《吾等之海战》,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故此我们也将其相关描述翻译如下,在此处提供给读者。
“终于到了决战的时候。
日军舰队以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号为先导,按照下页图表所示的顺序前进。
在主力部队的右后方,跟随着‘赤城’号炮舰(622吨,120毫米炮4门)和辅助巡洋舰‘西京丸’(4100吨,120毫米炮l门)。
大本营参谋官桦山中将就坐在‘西京丸’上,让急躁的桦山提督老老实实地待在根据地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舰队排成一列纵队,威风凛凛地驶出了大孤山湾。
蔚蓝的大海、洁白的舰船。
舰船冒出的滚滚浓烟,遮天盖日,让人感到战争即将来临。
上午11点30分,我军白色的舰队在右舷远远的东北偏东方向,模模糊糊看到冉冉升起的黑烟,丁汝昌的北洋舰队终于露面了。
伊东司令长官立即向战队发出了攻击的命令。
在此,让我们探讨一下两军的阵形。
伊东司令长官采用的是一列纵队的阵形。
现在各国海军几乎都采用一列纵队的阵形,但当时也有人建议采用三舰呈三角形分组配置的阵形。
日军在开战前,在佐世保军港通过反复多次的认真演练,得出了结论:‘实战还是一列纵队的阵形最好。
’理由是这种队形操纵起来容易,后面的舰艇只要跟住前面舰艇的尾巴就不至于乱了阵型。
这些做法现在看来会觉得是很简单的事,但正是日军在黄海海战的胜利,使大家认识到一列纵队阵形的优势。
万事开头难,无论做什么事中国军舰装备的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威力较小,主要用于攻击小型海上目标情,第一个这样做的人都会经历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伊东中将的战术眼光。
中国舰队则采用了比较复杂的横队阵形。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 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二、性能 黄海海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那场战役双方主力倾巢而出,其实就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大决战。长久以来,人们对这次海战中北洋的0:5战败,心有不甘,在这里我就对此战中双方舰船性能做个比较。 1、吨位 黄海海战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 很明显,从吨位看,黄海海战中日本舰船总吨位占优。 其具体吨位和舰名如下: ==============北洋水师============== 舰名----------------------------吨位 定远(铁甲舰)------------------7335 镇远(铁甲舰)------------------7335 经远(装甲巡洋舰)--------------2900 来远(装甲巡洋舰)--------------2900 致远(巡洋舰)------------------2300 靖远(巡洋舰)------------------2300 济远(巡洋舰)------------------2300 平远(巡洋舰)------------------2100 超勇(巡洋舰)------------------1350 扬威(巡洋舰)------------------1350 广甲(巡洋舰)------------------1296 广丙(巡洋舰)------------------1030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吨位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3709 秋津洲(巡洋舰)----------------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3777 西京丸(巡洋舰)----------------4100 赤城(炮舰)---------------------622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合计:40,849 从以上的2张表格中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2、动力与航速 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已是公认的。 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同时,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 ======================北洋水师======================== 舰名---------------------航速(节)---------------马力 定远(铁甲舰)-------------14。5------------------6000 镇远(铁甲舰)-------------14。5------------------6000 经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来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致远(巡洋舰)-------------18。0------------------5500 靖远(巡洋舰)-------------18。0------------------5500 济远(巡洋舰)-------------15。0------------------5500 平远(巡洋舰)-------------11。0------------------2300 超勇(巡洋舰)-------------15。0------------------2400 扬威(巡洋舰)-------------15。0------------------2400 广甲(巡洋舰)--------------14--------------------1600 广丙(巡洋舰)--------------15。0------------------1200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航速(节)--------------------马力 吉野(巡洋舰)--------------22。5----------------15968 高千穗(巡洋舰)------------18。2----------------7604 秋津洲(巡洋舰)------------19。0----------------8516 浪速(巡洋舰)--------------18。0----------------7604 松岛(海防舰)---------------16。0----------------5400 千代田(巡洋舰)-------------19。0----------------5678 严岛(海防舰)---------------16。0----------------5400 桥立(海防舰)---------------16。0----------------5400 比睿(巡洋舰)---------------13。5----------------2515 扶桑(装甲巡洋舰)-----------13。0----------------3650 西京丸(巡洋舰)-------------15。0-----------------? 赤城(炮舰)-----------------10。3----------------1963 通过对比,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 航速在18节以上舰船对比,中日之比2:5。 3、主要武器与参战兵力 当时的海战,舰船装备的主要武器为火炮和鱼雷发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口径火炮。而这也是北洋水师最致命的差距。 =====================北洋水师========================== 舰名--------------火炮-----鱼雷发射管-------乘员人数 定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镇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经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4------------202 来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2------------202 致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靖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济远(巡洋舰)----210mm*2,150mm*1-----4------------204 平远(巡洋舰)----260mm*1,150mm*2-----1------------145 超勇(巡洋舰)----250mm*2---------------------------135 扬威(巡洋舰)----250mm*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