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缺失一角的圆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2014年静安区初三一模作文分析北京西路中心章燕萍原题再现27、题目:缺失的一角要求:①这份试卷中出现过的素材请不要使用。
②字数600字左右。
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试题分析本题源自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寓言漫画《缺失的一角》(见附件PPT),讲的是一个圆的一角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
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
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
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这个题材在我们的教案中是出现过的,在讲议论文的论据时,有一篇题为《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阅读,涉及的考题就是这个论据,它表明“人生有点缺陷不一定是坏事;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人生的完美是不现实的观点”。
我们的很多考生,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的,借由寓言,点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个中心,主题较有深意。
当然,单就“缺失的一角”而言,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以下具体分析之。
审题立意1、缺失的“缺失的”应该是“我”身上所没有的。
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对比:现在没有而过去拥有,抑或现在没有而未来会有,再或者自己没有而别人拥有……因此,在写作时应当有一个参照,“缺失”了这“一角”是怎样的,如果有这“一角”又会怎样?通过比较凸显出“我”对“缺失的一角”的态度。
2、一角“一角”应是“圆”的一小部分,它可能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技能,一种情感,一个角色,一样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应该注意,只有“一”。
切忌在文章展开中“一变多”而导致中心不集中。
《失落的一角》一个圆寻找自己的完整《失落的一角》是一本非常感人的绘本,它以一个圆缺了一角的形象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寻找完整的旅程。
这个圆缺了一角,感到非常不完整,于是它开始寻找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一路上历经风雨,经历了很多艰辛,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角,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
然而,圆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唱歌了,因为唱歌需要空心的地方,而圆已经完整了。
于是圆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继续上路,继续寻找自己的征途。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圆的寻找之旅就像人生的旅程,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缺失的那一角,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完整。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角,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另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那一角,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完全拥有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我们需要放下已经得到的,继续前行,继续寻找更好的自己。
绘本的画风非常简洁清新,配合着简单易懂的文字,让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故事的寓意。
这本绘本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和帮助。
总之,《失落的一角》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绘本,它通过一个圆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不断地放下已经得到的,继续前行,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一角,那么这本绘本一定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故事:缺失一个角的圆之前看过这个“圆”的故事,发现很适合现在的心境。
于是把它贴上来了。
有一个圆缺了一角。
他很烦恼,觉得自己缺了一角,不再完美。
为此,他开始出发去寻找缺了的一角。
他向前滚动,一边走一边唱:“千里独行路迢迢,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
”他忍受着日晒、冰凉的大雨,冰雪把他冻僵,太阳出来又把他暖热。
因为他不是完整的圆,所以行走起来不是很快。
他可以边走边和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或者超超甲虫的车,有时候甲虫也超超他的车。
最美好的时刻是蝴蝶停在他身上的时刻。
他继续前进,越过海洋,经过沼泽和丛林,上山,下山,一边走一边唱,终于看到了一角。
他高兴地问:“你是我失落的一角吗?”那一角说:“先别唱什么千里独行路迢迢。
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
也不是谁的一角,我就是我自己。
”这个圆听了以后只能伤心地上路。
后来他又找到了另外的一角,发现太小;又找到另外一角,发现太大;又找到另外一角发现太尖,结果差点儿把他给刺破了;又找了另外的一角发现太方了,不合适;又找到了一角发现挺合适,但是没有抓牢结果跑掉了;又找到了一角,这一次抓得太紧,结果给捏碎了。
他只得悲伤地继续前进,遇到了很多危险,掉到坑里,撞到墙上,最后终于看到了一角,看上去很合适,于是他就问:“你是我失落的一角吗?”这一角说:“我不是,我是自己的一角,但也可以是别人的一角,只要两者在一起合适就行。
”于是他俩组合到了一起,感觉真好。
总算找到了,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什么都不缺少了。
他们一起继续向前滚动,由于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越滚越快,快得不能停下来和小虫说话,不能闻闻花香,不能让蝴蝶停在身上,但是他总算还可以唱歌,唱完美的歌:“走遍千山万水路迢迢,我终于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唱着唱着就没有歌词了。
天哪,他现在什么都不缺了,因此再也没有可以歌唱的内容了。
他想了想,终于明白了这里面有点儿问题。
他停了下来,轻轻把那一角放下,从容地走开,一路走一路唱:“千里独行路迢迢,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
圆丢失了自己的角读后感作文圆丢失了自己的角(口语化版)。
哎,你听说过那个圆的故事吗?它原本是个完美的圆,光滑得不得了,啥毛病都挑不出来。
可是呢,有一天它居然把自己的角给弄丢了!
这圆啊,一开始可急了,到处找它那丢失的角。
没了角,它感觉自己都不完整了,像少了点什么似的。
它怀念以前那个完美的自己,心想,“我那时候多好啊,啥都不缺。
”。
不过呢,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圆也慢慢适应了。
它发现,虽然不完美了,但它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风景。
那些角落啊、细节啊,都变成了它的新发现。
它开始觉得,不完美也挺好玩的。
路上坑坑洼洼的,这圆也不怕了。
它学会了在困难中前行,不再依赖那光滑的表面来快速滚动。
每次跌倒,它都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强了。
终于有一天,圆找到了自己丢失的角。
它就静静躺在那里,好
像在等圆来认领。
可这圆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不要了。
它想,“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圆了,就算有了角,也回不去了。
”。
所以啊,这圆就继续它的旅程。
虽然它还是不完美的,但它已
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它知道,每个不完美,都是它生命中
的一部分,让它更加真实和独特。
缺憾之美
一个缺失了一角的圆,想去寻找它那缺失的一角,于是它开始了寻找的旅程。
这个缺失了一角的圆很有决心,不管走多远,都要把那缺失的一角找回来。
最初的时候,因为它缺失了一个角,所以不能很快地滚动,走一下听一下。
可是,就是这样它才能看到沿途的风光,感受到鸟语花香,不时停下来和花草对话,和蝴蝶嬉戏,听鸟儿歌唱。
边走边玩,非常快乐。
走啊走,终于找到了一个角,可是太大了,装上去它就无法动了,于是它只好把它扔掉。
它接着找,又发现了一个角,把它装上去却太小,只要它一滚就会掉出去,它每滚一下就得捡一次,太累了,于是它又把它扔掉了。
这个圆继续寻找着,它翻过大山,趟过河流,有时候会撞到墙壁,有时候会掉进深谷,还有的时候会被灌木刺伤,它找得好辛苦!可是,它找到的不时太方,就是太大;不是太尖就是太小。
最后,它终于找到了它那缺失的一角,这一下它高兴了。
这个圆以为自己圆满了,终于没有了缺欠,终于可以圆圆满满地上路了。
可是,自从把这个角补上后,它变成只能迅速滚动的球,再也停不下来了。
骨碌碌、骨碌碌、骨碌碌,顾不得看沿途的风光,无法感受到鸟语花香,停不下来和花草对话,没有时间和蝴蝶嬉戏,更听不清鸟儿歌唱。
惯性推动着它眩晕地往前转,想停也停不下来。
这个小圆终于明白了,原来缺憾也是一种美。
于是,它把补上的一角放了下来,像从前一样,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慢慢地走下去,去享受快乐了。
不完整的圆——认识自我有一个圆跌了一跤,失去了它的一个角,为了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它开始四处寻找自己的碎片。
在寻找碎片的旅途中,有时它要忍受日晒,接着又是一场冰凉的大雨,有时冰雪把它冻僵了,接着太阳又出来替它暖身。
因为失去了那个碎片,它滚的特别慢。
有时它会停下来和虫子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或者和甲虫赛跑,蝴蝶有时也会在它身上落脚,它总是愉快地唱着歌寻找自己失落的那一个角。
它也找到了一些角,但那些角都不适合自己,有的太大,有的太小。
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
它终于是一个完整的圆了。
它继续向前滚动,因为不再缺少什么,它滚得特别快,从没有这么快过,快得停不下来和小虫说说话,也不能闻闻花香,快得蝴蝶也没办法在它身上落脚。
它再也无法快乐地唱歌了。
于是它停了下来,轻轻放下那个角,从容地离开,继续自己的旅途。
这个故事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感悟。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像这个圆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寻找着自己的一部分。
但是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完美,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相反地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
不完美是一种缺陷,但缺陷也可以是一种美。
我们应该学会充分认识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记得老师在课上让每个人在一张纸上写出10个“我是谁”这样的短句来概括自己。
有的同学写到“我是一个闷骚的人”,当念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哄堂大笑。
但是我却敬佩那个人的勇气,因为他敢于诚实面对自己,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承认并接受自己。
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自己当时的答案,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和哈里提出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他们将一个人的自我分为四个部分:一为公开的我,指的是自己认识到、别人也认识到的自我;二为秘密的我,指的是别人未认识到而自己认识到的自我;三为盲目的我,指的是别人认识到而自己未认识到的自我;四为潜在的我,指的是别人和自己均未认识到的自我。
一个人“公开的我”所占的部分越大,自我认识就越正确,自我评价就越全面,心理就越健康。
缺失的一角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缺失的一角读后感一:《缺失的一角》读后感(1147字)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这是一本线条最少的讲关于缺陷和满足的绘本。
书中主要讲一个圆缺失了一角,他对自己很不满,就决定踏上路途去寻找那缺失的一角。
途中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找到了那缺失的一角。
可圆最后又从容地把那一角拿了下来,因为它发现有了这一角,生活却再也没有歌声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不是完整的。
每一个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是被上帝划过一刀而缺失了自己的一角,正是这种缺陷才让我们有了激情和动力去努力?去探索,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那一角。
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残酷的遇境让我们变得更加卑谦,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这个缺失,我们就不应该抱怨太多的不满,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大限度地去弥补缺憾。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不正是这个圆吗?来到人世那刻,便一直苦苦的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一角,而这一角你却不知它是怎样的,只是一味地劳碌,盲目的追求。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总是想象着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就像这圆一样,总以为找到了缺失的一角,自己便会完美无缺。
但是当你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时那般美好。
是啊,我们都一直在得与舍之间徘徊,久久挥之不去,只知道拼命地爬上山巅,却不知道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
其实未必山巅的景色就是最美的。
诚如我们的学习,并不是只有考到一百,获了百万大奖才是幸福的,我觉得更幸福的应该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有失败,有成功,有批评,有鼓励。
这值得回味的学习生活才是最美的风景:课间和朋友津津有味地玩花线板,和朋友比赛赛跑,和朋友在课余去校园的秘密基地抓昆虫、藏“宝物”,课堂上数学老师表扬我的作业做得又对又好,语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我喜不自禁。
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作文的立意
写作时,我们不妨把“缺了一角的圆”看作有缺陷的人,把圆寻找一角的过程看作人们奋斗的过程,由此联想到与此类似的人生、现象等。
写作时以下角度可供思考:(1)做有缺陷的自己。
一切肉体的缺陷在精神的圆满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而傲视缺陷更会让人拥有精神的大气与心灵的解放。
不要默默舔舐你的伤口,你要明白覆水难收,或索性将那不属于你的一角抽掉。
活着,就做有缺陷的自己。
(2)要学会取舍。
舍与得就像导体与绝缘体,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得到有时会变成失去,甚至得到很少,却失去很多。
相反,舍弃有时也会变成得到,失去很少却获得很多。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要学会取舍。
(3)过程与结果。
生活不光是奋斗、拼搏,或是受苦受难,生活还应该是一种享受——自然的享受,爱的享受,艺术的享受。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就是不做毫无意义的挥霍。
珍惜人生的现在式。
寻找缺失的一角观后感这个圆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总觉得自己缺了点啥。
它的生活过得不那么完美,于是就下定决心踏上寻找缺失一角的旅途。
这一路上啊,它可真是经历了不少事儿。
它碰到了各种各样的角,有的太大,有的太小,就像我们在生活里寻找合适的东西一样,挑来选去。
有时候看到一个角觉得好像差不多,结果一试,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让我想到自己买衣服的时候,看着模特穿得好看,觉得自己穿上也能成小仙女或者大帅哥,可一试才发现不是大了就是小了,那个感觉真的很像这个圆找角的时候。
而且这个圆在滚动的过程中,虽然它是不完整的,但它能和小虫子聊天,能闻闻花香,还能和蝴蝶玩耍。
这就很有趣了,它在不完美的时候,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不像我们有时候一门心思地追求完美,却错过了身边好多美好的东西。
后来呢,这个圆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那一角,它完整了。
可是这时候它滚得太快了,快到没办法再和小虫子聊天,也闻不到花香,蝴蝶想落在它身上都难了。
这可太像我们有时候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失去了一些原本的快乐。
这个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完美的追求。
我们总是想要变得完美,觉得那样才是最好的。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完美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有时候有点小缺陷,有点小遗憾,反而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就像那个圆,在不完整的时候,它的生活是充满乐趣和惊喜的;完整之后,却只剩下了快速的滚动。
我觉得这个故事就是在偷偷地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自己,不管完不完美,都有独特的幸福可以去发现。
别总是盯着自己缺失的那一块,而忘记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整片风景。
这个小故事啊,真是简单又深刻,就像一杯淡淡的茶,越品越有味道。
允许孩子成为缺失一角的“圆”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圆它少了一角十分悲伤,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缺失的一角。
找了许多都不合适。
但他并没有沮丧,而是一路快乐地寻找下去。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缺失的一角,她完整了。
却因为滚得太快,错失了很多风景而变得郁郁寡欢。
最终,他决定放弃那一角,继续快乐找寻。
这个圆,最终因残缺而变得幸福!这个故事中的圆是幸运地,因残缺而幸运,因放弃而幸运,这让我想到如今的孩子,现在的自己。
我们常常在抱怨我们生活的很累,很压抑。
我们觉得我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叛逆、、、、、、现在的学校班级管理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学生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转念一想,我们如今的不幸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多的追求完美,想要塑造孩子的完美而造成的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
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做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
”这是一个特别灵动的班级,因为他们时刻都充满活力。
面对学习,面对生活自己独立且独特的思维。
我特别想让他们成为完美的人,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爱身边的朋友。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像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
可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没有很好控制,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开始自我膨胀,无法收拾。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敌明我暗、敌暗我明的追逐战。
此时的他们呢似乎已失去自我,不再活泼可爱,不再淳良敦厚。
我给他们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我找他们个个推心置腹地长谈,我密切联系家长,我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拼命的想每个孩子缺失的一角找回来。
有那么一段时间,似乎一切都圆满了,教室里安静了,作业收齐了,上课认真了,卫生速度快了、、、、、、我觉得让孩子走向完美是正确的。
所以,当有一天,当这个孩子再次上课精神不集中的时候,我气得火冒三丈,毫不留情地一顿批评。
他眼泪汪汪地看着我什么也没有说。
直到现在他那双泪眼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第二天,他请病假了,一直到现在。
每次看到那空缺的座位,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调皮的孩子,一个身上有许多缺点的孩子:从来不会好好地坐在板凳上,做操的时候手从来没伸直过,说话从来没说清楚过,身子从来没站正过。
可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来不会撒谎在课堂上从来都是第一个举手,从来不会抱怨作业多,从来不需要监督学习,从来不、、、、、、他生病了,生了很重很重的病,也许,再也不能到学校来读书,塑造的完美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生命面前,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这样的残缺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可以对他再有耐心一点,再宽容一点,他是不是可以进步的快一点,留在他脑子里的幸福是不是会更多一些呢?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
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
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这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失,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班级管理。
先要教会孩子做人,再教孩子做事是我们的口头禅。
但是教孩子做怎么样的人,却往往和学习息息相关。
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成为家长弥补孩子不足的“角”,也不管合不合适,孩子愿不愿意。
我们高唱为孩子好的凯歌,满足自己的欲望。
忽略了对孩子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要求,我们以为我们把孩子塑造成了完美的人,其实不竟然。
所以请允许孩子身上有一些缺失。
他或许不会画画,或许不会唱歌,或许学习成绩不好,或许体育不好,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缺点的特点,这不一定会造成孩子未来的不幸。
当我们在不经意间反复去强调这些“缺点”时,很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伤害。
如果我们急于指出让孩子改正,甚至不分场合批评孩子,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可能会认为我们不爱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心理。
如果长期被指责、被否定,孩子也容易产生自卑、抵触心理,甚至有的索性破罐子破摔以此报复家长。
如果大家真心爱孩子,最好三缄其口,少去谴责孩子,更不要在外人面前宣扬孩子的“缺点”。
有个叫XXX的孩子,学习为人善良、纯真,可是因为学习习惯一直很差,自己也不喜欢动脑筋,导致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现在已经是个大难题了。
他的许多答案都成为了同学的笑谈,可每当这时,他只是腼腆的一笑了之,让大家不好意思再斤斤计较下去,。
我也曾想过很多办法想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都无济于事。
后来连他的父母都放弃了,我们绝望时,他却在纷扰的氛围中依旧快乐着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孩子缺失一角,所以他跑的比别人慢,才有更多的机会和蜗牛比赛跑,和甲虫聊天,和鲜花蝴蝶共舞、、、、、、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是给予足够的关注但不是全面的帮助。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些面存在继续改进的地方时,我们就应该试试多去默默关注,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有的放矢的去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孩子缓慢爬行过程中的蜗牛、蝴蝶、蜜蜂,做孩子前行路上的引路标,小船,避风港、、、、、其实我们总是习惯说给孩子帮助,讲题的时候讲的特别细,因为怕听不懂,说话的时候说很多遍,怕记不住;做事之前反复叮嘱,怕不会做;犯错的时候不停唠叨,怕改不了;最终结果是错了再错,收效甚微。
归本溯源是我们帮得太多,我们帮他们找到的角都不是适合他们自己的角。
到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跌跌撞撞走他们的路。
摔倒了爬起来再走。
就像我们班的XXX。
老师、家长都恨不得把他别在腰上了。
一会儿又和这个打架了,一会儿又和那个抢东西了,过两天又开始上课不在状态了。
我是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了,他只需两样就让我前功尽弃了:告饶、眼泪。
我们能说的台词他都会背了吧!我对他是“恨得牙痒痒”,却毫无办法。
于是当有一天,我们写《最讨厌的人》时,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他的种种“劣迹”。
每次他都很愤愤不平地狡辩,当大家哈哈大笑时他也开怀大笑了之。
大家的快乐感染了我,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平时对他的严苛。
如果没有他性格的缺失,还会有今天这么欢愉的课堂吗?尽管这种想法有些偏激,但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这才是充满童真的真实童年——有争吵、有谎言、有戏弄、有淘气、有无数我们认为不完美的缺失。
我们没有必须非要帮他“拨乱反正”,更没有必要那么“惊慌失措”,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注意,不要给自己大家带来伤害。
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缺失一角的孩子而言,家庭的关怀更弥足珍贵。
我们关注孩子缺失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身上的缺失。
也许,孩子缺失的那一角正是被我们拿走了!班上有个叫杨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言,看起来很温顺,但是事事锱铢必较,不善于与人相处,尤其是别人好心帮助他时,他也目光阴狠,让人不寒而栗。
最开始,我也是毫不留情地当着同学的面教育他,当时他似乎真的觉得自己错了,可是当事情再次发生时,他那狠戾的眼神又让人胆寒了。
每次看着他这样,我都很替他着急。
于是,我开始特别关注他的这个细节。
渐渐地,我发现他对爷爷说话的态度更恶劣。
跟他母亲沟通时,刚开始他的母亲态度还是很不好,总说他们平时管教很严,后来才支支吾吾地说管不了这孩子,在家态度更横。
我终于明白孩子的暴躁源于家长本身的性格和溺爱。
我们又如何去责怪孩子的不是呢?与其怒火烧身不如适当调整,每次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微笑着告诉他这样的眼神会让帮助你、提醒你的人感到难过,是不是可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耳濡目染,既然他会受父母家庭影响,自然也会受你的影响。
另一方面,家长更要从自身做起,学习宽容孩子的缺失。
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才能做到心平气和。
而孩子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一角,慢慢修正自己的心态。
陪孩子一起寻找缺失的一角。
也许最后不一定会找到,。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已经去做过了。
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其实更是压在我们身上的大山)靠我们的微薄力量是无法移动的,总工程师还是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
孩子们在题海中沉浮时早就被考试的浪潮冲得支离破碎了。
他们的缺失怎么能怪他们呢?表面上完美的人也许更需要帮助。
首先,他需要你帮助他丢掉伪善的一角,然后确定自己缺失的是什么,开始寻找。
就像我们班的XXX。
这是一个温婉雅致,聪明智慧的女孩,她的眼睛里总是闪着灵动的光芒。
一直以来她班上的可人儿。
去年夏天,我却接到她父母的求助电话,甚至她的爷爷因为过度担心她,亲自跑到我家里来寻求帮助。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叛逆、懵懂、把自己封闭起来,有时甚至狠狠地伤害,这才更可怕。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请到了身边,我们谈了好几个小时,从她压抑的愤怒、放肆的哭泣中我看到了她残缺不堪的身体。
表面上它很完整,可是早已伤痕累累:父亲只在乎她的成绩,母亲从来不讲道理,最信任的朋友的背叛伤害。
青春期的孩子那颗驿动的心和那无处放肆的青春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可是因为她塑造的完美形象,她只能拼命掩饰自己的残缺,直至崩溃。
我一直默默地听着,很想对他说点什么,却又觉得什么都是多余的。
此时的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
等她把依附在他身上的那些伪善的菱角扔掉以后,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她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她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这样反而让她释怀。
她觉得此时的自己是正常的,孩子!从那以后,她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灿烂的笑容重回她的稚脸。
因为缺失,她找到了成长的幸福。
不是常有人做这样有趣的统计;成功的人多半是以前讲台的人。
虽然我们把他当成一个玩笑。
可是试想一下,是不是正是因为缺失一角的孩子可塑性更强,体会的世界更丰富所以未来才更宽、更广呢!有这么一段话:教师的目光像阳光,孩子好比一棵果树。
果树上有“果枝”(优点)和“风枝”(缺点)。
教师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旺,最后颗粒无收;教师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果实累累。
其实,对家长而言,也同样如此。
如果家长一直盯在孩子的毛病上,犯了错误就不依不饶,穷追猛打,不给孩子辩解和改正的机会,那么孩子的“风枝”反倒会愈长愈旺。
反之,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不乏关爱和宽容,往往比惩罚教育更胜一筹,常常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不妨也允许自己做一个有缺失的老师。
教师是什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的比喻,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光辉了。
这是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声,它蕴含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尊敬与颂扬,同时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教师朝“完人”的方向努力。
为了与“光辉”保持一致,很多教师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事实上,这一说法让教师无奈,心里总是灰灰的,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