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兴衰历程
- 格式:pptx
- 大小:222.35 KB
- 文档页数:12
荣氏家族百年沉浮
刘俊
【期刊名称】《华人世界》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毅仁的曾祖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刘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3
【相关文献】
1.百年荣氏一个家族的商业史 [J],
2.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J], 狄杰
3.乡贤精神的家族教育传承探讨——以荣氏家族教育为例 [J], 邢思珍
4.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家族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转化研究——以荣氏家族为例[J], 孙亚明
5.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商界的传奇家族之一,其创始人荣庆德是清朝末年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商人。
他在19世纪末期成立了自己的蚕丝业务,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荣庆德发展起来的商业帝国为他的家族带来了辉煌的时代,但也为他的后代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荣庆德一生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蚕丝产业,并将其成功繁荣下去。
他不断创新,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机器,大大提高了蚕丝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他还扩大了他的销售渠道,使蚕丝产品远销海外。
荣庆德的活力和决心使他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他的业务逐渐扩大,家族财富也随之增长。
他还慷慨地投资于当地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荣庆德的儿子荣庆标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帝国,并继续发展和扩大家族的业务。
荣庆标具有出色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他进一步改进了生产过程,并开辟了新的市场。
他坚信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不断投资于研发和设备更新。
在他的领导下,荣氏家族在蚕丝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荣庆标的儿子荣明志继承了家族企业时,遇到了许多挑战。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包括辛亥革命和国共内战。
这些事件对经济和商业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也给荣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荣明志困于维护家族财产和生意的稳定,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荣明志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并决定进一步扩大家族的业务范围。
他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包括纺织、房地产和能源等。
荣明志的决策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让荣氏家族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荣明志的子女对家族企业的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争议。
他们过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和新兴行业的竞争。
同时,家族内部的分歧也威胁到了企业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导致荣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濒临破产。
在21世纪初,荣氏家族转变了策略,开始寻求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
荣氏兄弟,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絵,字徳生,江苏无锡人。
兄弟二人读过五六年私塾,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1896年和父亲荣熙泰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1900年在无锡筹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在无锡筹办振新纱厂。
荣氏兄弟鼎盛时期在上海、无锡、汉口、济南拥有4家茂新而粉厂、8家福新而粉厂和9 家申新纺织厂等21家企业,成为一代“而粉大王”和“纺织大王“。
他们在无锡创办私立公益学校和竞化女子学校8家、私立公益工商中学、豁然洞读书处、江南大学,以及梅园、大公图书馆等,并捐款修建许多桥梁、道路。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1986年,邓小平接见荣家后人时说:“从历史上讲,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
"荣氏兄弟,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文/傅国涌兴办实业,“吃着两门最妥”荣家兄弟为什么会走上实业之路?荣宗敬说自己年轻时崇拜张審,认为只有多办工厂,发展工业,才能“杜侵略"、“抵外货”。
《茂福申新卅周年纪念册》中有一篇《总经理自述》说到他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受到洋粉、洋纱倾销中国的刺激,认为衣食是人生基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就是多办而粉厂、纺织厂。
荣家兄弟十四五岁到上海钱庄做学徒,待遇都是压岁钱2元,月规钱200文。
1896年, 荣氏父子和他人合资,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广生钱庄,股本只有3000两,其中荣家占一半。
这年哥哥宗敬24岁,弟弟徳生22岁。
1898年,合伙人因3年无利退股,广生钱庄从此成为荣家独资,荣氏兄弟以后把这一年作为纪念荣家企业周年的起点。
荣氏兄弟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而粉?荣徳生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到广东的税务机关当差(厘金局做帮账),来往于广东、香港,看到兴办实业有大利可图,于是萌生出自办的念头。
经过留心观察,他确怎,纟11——火柴,黑——煤,白——面粉和纱,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中做而粉最好,因为他发现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而粉进口可以免税,说是供应外侨的“洋人食品”。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作者:狄杰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6期荣氏家族及其庞大的商业王国,兴盛百年、延续三代,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荣德生:“民族资本家”的佼佼者134年前,1875年9月4日,一个木讷的孩子生于无锡荣巷,他叫荣德生。
荣氏发源于山东,鼻祖荣启期是‘孔72弟子’之一,传到荣德生是第17世。
荣德生14 岁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学徒,后来又跟着大他两岁的哥哥荣宗敬到钱庄做学徒。
1896 年,年仅21岁的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创立了自己的钱庄。
几年后,正当钱庄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荣德生决定:南下广东游历。
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纱厂当时的广东,西方思想传入,近代企业兴旺。
白天,荣德生走访外国人开办的工厂,调查他们倾销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情况;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十大富豪传》等西方书刊。
实业救国的思想,自此在荣德生的心里萌生:何不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当荣德生将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1年农历二月初八,保兴工厂破土动工,取名“保兴”,意为“保证兴旺”(后改名茂新),17亩地皮,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便是面粉厂全部家当。
4年后,依据“发展事业,应从吃着两门入手”的朴素想法,荣德生又创办了振兴纱厂。
短短30年间,荣德生和哥哥就以12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摘取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成了实业界名副其实的“双料大王”。
斗日寇,远蒋氏,等共产党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家三分之一的纱锭、一半以上的织布机、五分之一的粉磨、两间工厂,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荣宗敬目睹事业被毁,悲愤交加,第二年病逝于香港。
1943年前后,日军变着法子想收购荣氏4家工厂,荣德生严词拒绝:“我决不把中国人的企业卖给外国人。
”汪伪政府的大汉奸、“外交部长”褚民谊,专门宴请荣德生,企图迫使其让步。
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宁可让日军把工厂搬空毁灭,也决不出卖工厂主权。
”1946年,国民党军团特务勾结黑社会匪帮,绑架了荣德生,把他关在黑屋子里33天才释放。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这个百年家族的传奇人物,走完了他完满的一生,像一页华章轻轻敲下最后一个休止符,旋律在一个秋天戛然而止。
关于他的家族,评论很多。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 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
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1957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出任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在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荣氏家族发展史:三代首富传奇提起无锡的大家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荣家。
百年工商,从无锡走出去的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祖孙三代,紧扣着时代的命运,续写了荣氏家族连续三代中国首富的传奇。
汉高华威叶如龙芯片胶塑封料清模胶条博客发家翻开中国百年经济史,荣氏的家族企业独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民族工商业先驱、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多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称号。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这个中国最大家族企业的奠基人。
1875 年,荣德生出生在无锡城西的开源乡荣巷村。
话说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
荣氏家族自19世纪末开始创立,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历了百年的沉浮。
这个家族最著名的成员是荣昌祖和荣庆祥父子,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
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荣氏家族以经商为主要途径致富。
荣昌祖作为荣氏家族的开创者,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通过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交流,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革命的浪潮对荣氏家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家族企业受到压制,资产遭到没收。
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挫折,
但荣昌祖没有放弃,他继续努力开拓业务,最终恢复了家族企业。
荣庆祥则在二战结束后的中国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荣庆祥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官员之一。
他曾在中共中央任职,并参与了中共党的地下活动和解放战争。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荣庆祥因与林彪勾结被捕,遭到迫害。
他被剥夺了一切权
力和地位,家族企业也受到了打击。
直到改革开放,荣庆祥才被平反,并恢复了政治
和经济地位。
他在文革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他们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都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尽管他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一
直秉持着坚韧的精神,不断努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
部分,也是荣氏家族的宝贵财富。
荣氏家族的崛起提起中国近代企业史,就不得不提起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上世纪50 年代,毛泽东曾经说,在旧中国能够算得上财团的就只有荣氏一家。
从无锡的小商人到上海乃至中国的面粉、棉纱大王,荣氏兄弟走的是一条艰辛的创业路。
纵观两人一生的事业,可以说他们的兴衰荣枯都与当时的大时代密切相关。
受美国富豪影响,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荣氏兄弟是无锡人,相传祖上曾有人做过大官,但当时家境早已中落,所以很小的时候,荣宗敬和荣德生就被父亲送到上海的钱庄去做学徒。
大上海的繁华既让年纪轻轻的荣氏兄弟感到新奇,也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了现代商业经济。
1891 年,荣宗敬学徒期满,转而做钱庄的“跑街” ,这其实就是跑码头,做钱庄的收放款业务。
3 年下来,荣宗敬不仅有了自己的人脉,对于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金的调拨也十分清楚,更为关键的是,这时候钱庄的倒闭更让他体味到市场的残酷。
与兄长不同,荣德生在学徒期满后,就南下广东,在帮助父亲收税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两类企业是最为赚钱的,那就是与民众吃和穿有关的企业。
在工作之余,他还广泛阅读一些介绍西方实业和科技的书籍,这时候一本《美国十大富豪传》给他很大的启发,这本书介绍了美国十位大资本家通过兴办实业成为商业巨子的过程,使得荣德生明白世界上有比办钱庄更有意义的事业,那就是开办实业,这不仅可以致富,也可以救国。
不久,他目睹的一幕情景,更让他坚信了这一点。
1900 年,荣德生回无锡时途经香港,他看到码头上雪白一片,层层叠叠十分壮观,原来是进口的面粉正在卸货,这不禁让荣德生感慨不已,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也广产小麦,却要这样仰食于人!恰在此时,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接着就是八国联军入侵,在这样的情势下,荣德生只得滞留上海。
在上海,荣德生发现,当时很多行业都不免凋敝,唯独面粉业却十分兴旺。
大概越是兵荒马乱的时期,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越为急迫。
同样的,荣宗敬在天津进货时也发现了这一点,兄弟二人一拍即合,决心要开办面粉厂,并且暗地发誓一定要办出比洋人更大更好的面粉厂。
中国期货祖师爷中国的“洛克菲勒”荣氏家族百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样的王牌称号一直围绕着荣氏家族,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独领风骚。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更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 百年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荣氏家族经历过多次常人难以想象的戏剧变幻,几番动荡,浮沉不已,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
出身贫寒十几岁便开始做学徒荣氏兄弟出身贫寒,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无锡遭遇战乱,其父荣熙泰的三个兄弟、二位伯父家的4个堂兄弟,都不幸被抓或被杀。
荣氏一门几乎灭绝,荣熙泰因为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后安定下来相继生下荣宗敬、荣德生等兄妹四人。
但苦于家境贫寒,在兄弟俩十多岁时,父亲就让他们去广州、上海等地做学徒谋生。
创办广生钱庄后来,荣熙泰投到广东厘金局总办朱仲甫手下帮忙理账。
1895年荣熙泰因病离职回乡时,已有几千块银洋的积蓄,1896年,他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宗敬、德生兄弟分任经理与会计。
荣熙泰一生勤恳踏实,他临终时嘱咐两个儿子,做生意切忌投机,要坚守踏实、稳健的行事作风。
两兄弟一直遵守父亲遗训,稳妥经营钱庄,从不投机倒把,几年后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这也成为后来两兄弟创业的基础。
进军面粉行业荣德生南下广州时,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兄弟俩一拍即合。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创办了保兴面粉厂,有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
17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就已经是面粉厂的全部家当。
陷入风水官司风波荣氏兄弟的工厂创办并不顺利,当时无锡乡绅联名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谕令责成面粉厂饬迁移。
消息一出,纷纷传言荣氏兄弟建面粉厂触怒了乡绅办不下去了;股东们也来询问,有的甚至萌生退缩之意。
荣氏家族的百年兴衰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
荣氏家族的显赫和富贵,常人难以想象。
但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这或许是更多人关心的地方。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雄厚的资本积累,14岁时一件行李来到上海,却创办了茂新、福兴、申新面粉和纺织两大工业系统共21家企业,成为旧中国办企业做多的一个人,赢得过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称号。
这个人,就是荣氏家族发迹的一个重要人物——荣宗敬。
在20世纪初期荣氏家族能够将企业迅速扩张,不可否认,其中有时势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在很大程度得益于荣宗敬的“负债经营”的超前思维。
而荣宗敬能够有这种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接轨的“负债经营”超前思维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他的个性,另一方面是源于荣氏家族早期原始商业活动对于子孙商业思维的激发。
用影片中的话来形容荣宗敬的性格,就是“一分钱要做十分事”。
这不仅从侧面反映了荣宗敬的不安现状、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也为荣氏家族在近代工业化历程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能够保持企业系统不断扩张,却又能让企业屹立不倒,这就要求经营者具备很强的调度能力,影片里对荣宗敬的评价很有意思,说荣宗敬不是“拆东庙补西庙”而是“用东庙的力量来弥补西庙的亏空,西庙的亏空再用南庙来补偿”,是“长袖善舞”,荣宗敬的调度能力可见一斑。
拥有敢于“负债经营”的魄力和超强的调度能力,是荣宗敬能够实现“负债经营”的保证。
但是要实现“负债经营”,不光对“负债经营”的经营人有很强的调度能力,也同时要求经营人能够善于扩充“负债经营”的资金。
得益于创办广生钱庄的时候的宝贵经验,荣宗敬想出了扩充可支配资金的一种方法,即分散投资钱庄、银行,利用股东身份获得贷款的权利。
这也为日后荣氏实现“负债经营”,大举扩张近代工业打下了基础。
荣氏能够历经百年不倒、创造出“富过四代”的家族传奇,其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就不能不提,那就是荣宗敬的弟弟——荣德生。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荣氏家族乃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的荣子祺的后代。
自明正统初年荣清由金陵迁至无锡后,一个江南世家的风流传奇开始孕育。
横空崛起19世纪中叶,也就是到了荣毅仁的曾祖父荣锡畴这一辈,荣家家道中落。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1886年,荣熙泰时年14岁的长子荣宗敬就背井离乡,从无锡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
3年后,次子荣德生在兄长的引荐下,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
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其间他发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
20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兄弟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建立了保兴面粉厂。
抗战前夕,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的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作为民族金融与民族产业的兴起人,荣氏家族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公司的“无限公司”做法———董事会只享受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决策,完全信赖总经理并委以全权。
又如企业发展“吃着两头”的方针,即面粉厂需要用面袋子,便发展纱厂,并将此两大块撑着,互相递进,形成面粉和纺织帝国。
从此,“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中国首富”,类似这样的王牌称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荣氏家族。
风流尽显1949年是荣家的分水岭,国民党的溃败导致荣氏家族走向低潮。
国民党政权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中国。
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斟酌再三,决定留在内地。